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南昌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控制麻疹策略及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Excel 200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南昌市2004~2006年共报告麻疹1554例,年平均发病率11.21/10万.麻疹发病在不同县(区)存在差异,发病高峰在3~7月,以≤15岁人群为主;≤1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25.29%上升到2006年的40.66%.2006年流动人口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33.40%,主要集中在青山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结论]应进一步提高2剂次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率和满8月龄婴儿MV及时接种率,做好2~7岁儿童第2剂次MV接种,建立和完善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2.
唐雨新  丁愈  任重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6):1760-1761
目的了解株洲市2004-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麻疹病例年龄构成和年龄别发病率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市2004-2006年麻疹主要发生在小年龄组儿童中,与2004年相比,2005、2006年<15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比从93.41%降至66.67%左右,但<8月龄和8~11月龄婴儿病例构成比增加(<8月龄婴儿麻疹病例构成比超过8.5%),≥15岁麻疹病例构成比增加较多。各县区麻疹病例具有不同年龄构成模式。<1岁婴儿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上升>40/10万。结论株洲市2005、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发生较大变化,<1岁和≥15岁人群麻疹发病构成比增多。应提高2剂次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率和满8月龄婴儿MV及时接种率,做好2~7岁儿童2剂次MV接种,建立和完善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适时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中开展MV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2002~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超  陈长  李放军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6):1014-1015
[目的] 解我省2002~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麻疹病例年龄构成和年龄别发病率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省2002~2006年麻疹主要发生在小年龄组儿童中,86.56%~89.44%的病例集中在<15岁儿童年龄组.2006年≤1岁儿童麻疹发病率大峥度上升,2006年≤1岁儿童发病率>300/10万,2006年≤1岁人群出现麻疹发病高峰.[结论] 我省2005、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发生较大变化,<1岁、1岁~、2岁~麻疹发病增多.应提高2剂次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率和满8月龄婴儿MV及时接种率,做好2~7岁儿童第2剂次MV接种,建立和完善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适时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中开展MV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4.
全国200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分析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目的了解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麻疹病例年龄构成和年龄别发病率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国2003~2006年麻疹主要发生在小年龄组儿童中,但与2003、2004年相比,2005、2006年<15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比从近85%降至70%左右;<8月龄和8~11月龄儿童麻疹病例构成比超过1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麻疹病例具有不同年龄构成模式,2006年<15岁麻疹病例构成比<50%的4个省,50%~69%的11个省,≥70%的16个省。2006年≤2岁儿童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上升,<1岁儿童发病率>150/10万,25~30岁人群出现麻疹发病高峰。结论全国2005、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发生较大变化,<1岁和≥15岁人群麻疹发病增多。应提高2剂次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率和满8月龄婴儿MV及时接种率,做好2~7岁儿童第2剂次MV接种,建立和完善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适时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中开展MV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2004~2008年麻疹流行特征及消除麻疹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安徽省2004~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麻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8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5.59/10万,发病仍以小年龄为主,1岁以下儿童麻疹所占比例逐年上升,3~6月为发病高峰。对2008年麻疹病例免疫史分析,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27.96%、45.35%、26.69%。结论保证2剂次以上MV接种率和首剂MV及时接种率,加强麻疹监测,预防医院内感染,控制大年龄人群发病,适时开展麻疹强化免疫和后续强化免疫活动,是控制乃至最终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广州市海珠区2005-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估政府启动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对控制麻疹疫情的效果,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法定传染病大疫情报告系统收集麻疹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海珠区2005-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的效能.结果 海珠区2005-2011年麻疹发病1 368例,4-8月为高发季节;病例以外来人口为主,占总病例数82.60%;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占总病例数88.30%;2005-2007年发病率逐年上升,2007年升至顶峰(发病率高达48.26/10万).区政府采取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后,2007-2011年发病率逐年下降,2011年发病率迅速降至0.20/10万,且≥15岁成人组和<8月龄组人群逐渐成为麻疹主要发病人群.结论 人群免疫空白是麻疹高发的主要因素.政府近年采取的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取得显著效果.为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应继续提高易感人群MV免疫覆盖率,重点强化外来人口的综合管理,推进成人MV强化免疫,加强麻疹监测,控制医院内感染和开展预防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2006~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消除麻疹措施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 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为消除麻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全国麻疹发病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在2005年全国麻疹发病大幅回升后,2006年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报告发病率为8.29/10万,较2006年有所上升.部分西部省采取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Live;MV)强化免疫和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管理,麻疹发病有所减少,其中部分省2007年底疫情有所反弹,而西南地区和流动人口较多的东部地区发病有所增多或持续居高不下.总体仍呈以小年龄组人群发病为主的模式,<15岁病例分别占2006、2007年总病例数的69.92%、73.69%,<1岁病例分别占26.22%、24.70%;流动人口发病均占30%左右.结论 MV常规免疫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不高,是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提高易感人群MV免疫覆盖率,加强麻疹监测,控制医院内感染,适时开展高质量的MV强化免疫,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山市2005-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估麻疹疫苗(MeaslesVaccine,MV)强化免疫(Supplementary Immunization Activity,SIA)对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的影响,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V SIA前、后中山市麻疹年均发病率分别为49.6/10万和4.6/10万,SIA后较SIA前下降了90.7%;SIA前、后病例季节分布无变化,主要集中于4~9月;SIA前、后8月龄~14岁病例各占病例总数的59.8%和35.0%。SIA前、后散居儿童构成比由58.6%上升为65.0%;幼托儿童构成比由12.7%下降为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占病例总数的76.4%。结论 MV SIA能迅速降低麻疹发病率,免疫空白人群是发病的重点人群。建议在做好常规免疫的基础上,每隔3年开展一轮MV SIA,使我市麻疹发病水平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最终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2005年合肥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合肥市麻疹发病与流行趋势,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合肥市麻疹监测系统确诊的841例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年合肥市麻疹发病率为18.46/10万(841/4 556 978),较2004年上升了720.44%,全年共发生学校暴发5起,其他以高度散发形式存在,呈流行态势。发病高峰集中在3、5两月;发病年龄呈双相移位现象。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29.1%,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占25.6%和45.3%;流动人口发病占总病例数的40%左右。结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低,易感人群积累及流动人口比例增多是造成发病上升的主要原因,提高麻疹疫苗接种质量并针对薄弱地区、重点人群进行麻疹疫苗(MV)的强化免疫,是控制麻疹暴发和流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黔东南州2005~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和分析黔东南州实施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后两年来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参考. [方法]综合分析强化免疫后2年的麻疹监测系统的疫情资料. [结果]麻疹报告发病率从2004年的35.11/10万,降至2005年2.89/10万、2006年2.81/10万,2005确诊发病率为0.62/10万,2006年确诊发病率为0.36/10万.2005-2006年每月报告疑似病例最多17例、最少为0例,且46.83%的疑似病例为风疹.目前55%的麻疹发生在8月龄~4岁,27.90%的麻疹发生在10岁以上大年龄人群,30.23%免疫史不详,20.93%无免疫史,无聚集性病例发生,学生和托幼儿童发病占42.86%、散居儿童发病占52.38%,其他发病占4.76%. [结论]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较低,病例呈散在性分布,发病高峰仍为冬春季节,只有进一步加强常规免疫服务质量、提高接种率,强化免疫或强化查漏补种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继续开展下去,才能保证逐步降低麻疹发病率,直至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11.
中国2004~2006年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4~2006年风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风疹提供依据。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风疹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国2004~2006年风疹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85/10万、1.95/10万、2.84/10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15岁儿童风疹病例数分别占2004~2006年总病例数的78.70%、75.34%、66.66%,15~35岁人群风疹病例构成比从2004年的19.08%增加到2006年的31.34%。结论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全国控制风疹策略,合理使用风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控制风疹爆发,减少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2000——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甘肃省2000—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8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甘肃省2000—2008年平均发病率为7.96/10万。发病地区性差异显著,发病数东部、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发病以小年龄组儿童为主,15岁以下儿童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75.33%,近年来0~岁组和≥15岁组发病比例上升明显。无免疫史的占26.84%,接种1剂次的占19.04%,接种2剂次及以上的占10.43%,免疫史不详的占43.69%。每年3~5月为麻疹发病高峰。发病呈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的状态。结论甘肃省麻疹发病有周期性规律,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低,易感人群积累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小月龄儿童和≥15岁成人发病比例增加给消除麻疹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并且适时开展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加强疫情监测,控制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13.
王凤双  肖雷  吴殚  冯冉 《职业与健康》2010,26(22):2673-2676
目的分析1998—2009年北京市顺义区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资料对1998-2009年顺义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顺义区近12年来麻疹共发病446例,发病率为5.67/10万,发病情况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年后麻疹发病出现明显升高,2005、2006年发病率分别为18.60/10万和15.07/10万;发病高峰为3~5月。发病年龄主要是1岁以内和20~30岁组,1岁以内本市和流动儿童发病基本相同,15岁以上组流动人口发病率高于本市人口。高发职业是散居儿童和民工。结论顺义区麻疹发病的重点人群是流动人口,发病年龄主要是1岁以内和20岁以上年龄组,控制1岁以内人群发病主要是提高8月龄麻风疫苗免疫的及时率,同时提高麻疹疫苗2剂次接种率或在育龄妇女婚检或孕前接种麻风腮疫苗。对于控制20岁以上人群麻疹发病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集中强化免疫和提高麻疹病例监测的及时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麻疹流行的特征和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5-2006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深圳市盐田区1995-2006年麻疹的年平均发病率为9.60/10万,在所有的报告病例中,以20岁以上的外来青壮年人口为最多,占发病数的61.84%;其次为1~4岁的儿童,共计26例,占发病总数的17.11%;在所有的确诊病例中只有1.97%的病例有麻疹免疫史。结论要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加强对新入托、入园、入学者的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工作,督促其及时补种;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落实新进厂工人的麻疹疫苗接种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加大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2004-2006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河南省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价河南省麻疹监测专报系统监测质量。方法对河南省2004—2006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麻疹专报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06年河南省麻疹监测专报系统敏感性低于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2004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麻疹发病率为2.54/10万,处于较低水平,但2005—2006年麻疹发病率明显上升,达到8/10万。河南省中部地区麻疹发病率在近几年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发病季节主要在3—5月份、病例主要集中在小年龄组,〈8月龄和8月龄至1岁的麻疹病例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无免疫史和不详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77.13%,流动人口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的18.23%,主要集中在郑州市。结论河南省应采取措施加强麻疹疫苗(MV)的基础免疫和复种工作,尤其是提高第一剂次MV的及时接种率,整合麻疹监测专报系统和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各自优势,提高麻疹监测系统的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西湖区2004~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麻疹提供策略依据。方法对2004~2010年西湖区麻疹个案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0年西湖区共报告481例麻疹病例,年平均发病率12.14/10万,2005年和2008年分别高达21.48/10万和37.10/10万。每年的3~6月份为发病高峰,高发地区分布在三墩镇、蒋村文新街道;小于1周岁、20~30岁、30~4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28.0%、26.4%和20.2%;8月龄~1周岁常住儿童无麻疹免疫史的占58.62%,流动儿童无免疫史的占61.54%。结论西湖区麻疹年发病起伏较大,每年呈周期性分布,城乡结合部、1周岁以下、20岁以上人群高发,需加强儿童常规及时接种及成人强化接种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沈北新区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沈北新区麻疹疫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2年沈北新区累计报告麻疹病例117例,发病人群呈现1岁以下及成人“两头膨胀”的特点,〈1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23.93%,20岁以上成人占54.70%。结论沈北新区麻疹报告病例呈现1岁以下及成人“两头膨胀”的特点,应关注未到麻疹疫苗接种月龄儿童发病及成人高发的特点,开展育龄妇女及高中学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可以有效降低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台州市2004-2008年的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更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麻疹流行状况。结果2004-2008年,该市麻疹报告病例数分别为426例、1 734例、189例、677例、2 121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8.27/10万、33.65/10万、3.67/10万、13.14/10万、41.16/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流动人口麻疹病例数分别为208例、484例、75例、278例、607例。2005年开展“消除麻疹专项强化免疫活动”,2006年麻疹发病率最低,为3.67/10万。发病高峰月份为每年的3~5月份。在麻疹高发的2008年,病例年龄集中在2岁以下儿童和10~40岁人群;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84.82%(1 799/2 121)。结论开展强化免疫活动,可明显控制麻疹发病率;应继续加强<2岁和10~40岁人群的常规免疫及其查漏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1996-2007年麻疹发病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麻疹病例发病构成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6~2007年累计发病357例,累计发病率4.86/10万,2005年发病明显增高(137例),发病率为18.60/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疹主要发生在1~6月,占80.95%;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19岁,占66.67%,0岁组发病最高,占29.97%,20岁以上成人麻疹发病高峰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群主要是流动人口,占69.23%,职业主要是散居儿童和学生。[结论]顺义区麻疹发病的主要人群是15岁以下学生和散居儿童,成人麻疹发病高峰得到有效控制。应继续坚持流动人口的成人麻疹疫苗季节性强化免疫,同时提高2剂次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率和满8月龄婴儿MV及时接种率,做好2~7岁儿童第2剂次MV接种,建立和完善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以控制15岁以下小年龄组人群发病。  相似文献   

20.
中国2005/2006年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流脑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06年度(2005年10月~2006年9月)全国网络直报流脑疫情。结果2005/2006年度全国流脑报告发病率为0.13/10万,与2004/2005年度相比,报告病例数减少29.0%,死亡病例数减少21.9%;病例相对集中于6个省,其发病数占全国病例总数的52%;0~19岁病例占病例总数的77.3%,但<10岁儿童发病率较高;学生、散居儿童、农民和民工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2.7%、22.1%、16.1%。结论为控制流脑爆发或流行,将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纳入全国免疫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