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深低温停循环下全主动脉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对本院51例术前胸部MRI或增强CT确诊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下完成手术,术中实施多脏器保护.结果 51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麻醉死亡,麻醉诱导、维持平稳;体外循环时间(241.78±31.74)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55.50±10.25)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53.50±9.25)min;心脏自动复跳16例;39例病人8~24 h完全苏醒,顺利脱机拔管,8例出现短暂神经功能异常,给予脑保护措施,72 h完全苏醒拔管,3例双下肢肌力减退,5 d后完全恢复;肾功能衰竭8例;术后死亡6例,病死率11.7%,其中术后3 d死亡5例(3例肾功能衰竭,1例肺栓塞,1例呼吸功能衰竭),1例术后第15天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结论 全主动脉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麻醉安全有效,无麻醉病人死亡.术前、术中做好术前准备、麻醉诱导、维持平稳以及术中关注重要脏器保护,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采用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对本院连续收治的36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其中男30例、女6例,年龄29~65(52.3+6.35)岁。均为急性主动脉夹层。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下手术。单纯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19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2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Bentall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8例,主动脉瓣成形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9例(同时行主动脉左冠窦重建4例)。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60+3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01+26)min,选择性脑灌注(下半身停循环)时间(31±16)min。住院死亡2例(5.5%,2/36),1例术后9d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另1例术后9d死于脑梗死。手术并发症:血管吻合El出血二次开胸止血1例;低氧血症8例,需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2例;术后一过性脑功能紊乱6例,以谵妄、兴奋为主,持续48—72h后恢复;声音嘶哑1例;乳糜胸6例,治疗后痊愈。34例存活患者出院前行cT检查:升主动脉及弓部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支架“象鼻”段降主动脉假腔完全消失,主动脉管壁结构恢复。在支架“象鼻”远端,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缩小。随访2~36个月,无晚期死亡及需要再次手术者。结论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是治疗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De 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三分支支架血管行全主动脉弓重建的麻醉、体外循环及脏器保护方法.方法 对3例De 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需全主动脉弓重建的患者实施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和血液保护,术中直视下将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结果 手术时间300~390 min,体外循环时间195~245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0~100 min,选择性低流量脑灌注时间25~38 min.3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和截瘫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术后电子束CT示:3例患者置入的弓部和胸降主动脉主干支架血管及其分支支架血管通畅,三分支支架血管无扭曲.随访4~17个月,能从事正常工作.结论 三分支支架血管直视置入进行De 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全主动脉弓重建术中应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及多种脑保护、血液保护措施可成功保障手术安全,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不同病变程度的胸主动脉瘤手术体外循环方法的选择。方法体外循环下行胸主动脉瘤手术52例。升主动脉瘤49例(其中包括马凡氏综合征35例),降主动脉瘤3例。全身中低温体外循环43例,左心转流合并全身中低温体外循环2例,深低温停循环腋动脉顺行脑灌注7例(其中1例上、下半身分别灌注)。结果体外循环时间79~304(199.8±42.5)min,全组患者手术死亡3例,死亡率5.7%。1例术前合并左心衰、肾衰,术后1h死于急性左心衰竭。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死于呼吸衰竭。1例术后出血死亡。其他患者均于术后3~6h清醒,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根据主动脉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的不同,选择适当的体外循环方法,避免循环、中枢神经系统等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 Narcotrend 麻醉深度监测在小儿全身静脉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11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治疗的40例择期腹部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序号,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20)和对照组(n=20)。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均接受丙泊酚-瑞芬太尼全身静脉麻醉,研究组患儿术中接受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对照组患儿术中根据常规临床监测指标调节麻醉深度。监测两组患儿术前、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手术结束、拔管5个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5个时间点 H R和 MAP 的变化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患儿全身麻醉中丙泊酚用量、术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122.71±21.06)mg vs.(181.08±25.97)mg,(4.37±2.05)min vs.(9.15±5.13)min,(6.68±2.32)min vs.(12.45±5.15)min],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无一例患儿出现明显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术后24 h随访结果显示,均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 Narcotrend 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减少静脉全身麻醉中丙泊酚用量,缩短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手术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择期手术合并COPD稳定期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I组32例)和全凭静脉麻醉(Ⅱ组30例),Ⅰ组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维持麻醉,Ⅱ组予以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观察两组麻醉前、气管插管,切皮后即刻、拔管后即刻BIS、HR、MAP等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术前1d和术后3d内苏醒指标、临床症状和体征、X线胸片及肺功能指标变化。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相同,Ⅰ组循环指标较Ⅱ组稳定(P〈0.05),苏醒质量较Ⅱ组好(P〈0.01),且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更好。结论COPD患者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循环稳定,麻醉效果满意,其术后肺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7.
刘畅  骆璇  武忠  周庆 《现代保健》2009,(32):94-95
目的总结15例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肌停搏液体外循环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改善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15例夹层动脉瘤手术中,9例升主动脉+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术,4例Bentall+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术,2例Bentall+二尖瓣置换或成形。均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肌停搏液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无手术死亡,复跳顺利,脱机顺利,术后1例出现肾功能不全,1例出现低心排出量,经矫正后恢复,均顺利康复。结论对复杂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肌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七氟醚吸入麻醉与丙泊酚静脉麻醉(Tiva)在小儿唇腭裂修复术中应用的优缺点,特别是心率变异指数和血糖变化,评价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对小儿术中应激反应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40例拟行唇腭裂修复术的患儿,ASA分级Ⅰ级~Ⅱ级,年龄1.5~10岁、体重12~35 kg,分为七氟醚吸入麻醉组(S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组(P组),每组20例.观察2组的诱导插管时间,苏醒时间,监测并于术前(T0)、插管即刻(T1)、切皮即刻(T2)、术毕(T3)、拔管时(T4)、拔管后5 min(T5)记录术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心率变异指数(HRVI)和血糖(BG)的变化,以及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S组诱导插管时间较P组长(P<0.05),苏醒时间较P组短(P<0.05).在诱导时P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而在术中和苏醒期S组血压心率波动较大(P<0.05).在T2、T4时点P组HRVI值较S组低(P<0.05).在各时间点2组患儿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在T3、T4时点S组血糖值较P组高,并且在T3、T4、T5时点S组血糖值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5).S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高,而P组注射痛的发生率高(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诱导时间较短,术中和苏醒期循环波动小,对术中和苏醒期应激反应的抑制更好,苏醒躁动发生率低,但麻醉诱导时血压波动更大,苏醒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无肌松药麻醉在重症肌无力(MG)胸腺切除麻醉的效果。方法重症肌无力(MG)胸腺切除病例40例,分为使用肌松药(A)和无肌松药(B)2组,每组各20例。分别观察2组入室时,麻醉诱导后1 min,气管插管后1 min的HR和MAP值,以及术后立即拔管情况和延迟拔管的时间。结果麻醉诱导后1 min和气管插管后1 min的HR和MAP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术后立即拔管比率明显高于A组(P〈0.01)。延迟拔管的时间明显比A组缩短(P〈0.05)。结论MG患者胸腺切除术采用无肌松药麻醉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累及主动脉弓部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及其脑保护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2例累及主动脉弓部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及其临床转归。结果 以浅、中低温常规体外循环为基本方法 ,深低温停循环 13例 ,深低温停循环辅以上腔静脉逆行灌注 12例 ,选择性顺行脑灌注 7例 ,上、下半身分离灌注 2 0例 ;总死亡率为 17 3 %( 9/5 2 ) ,另有 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部并发症症状。平均体外循环时间 ( 180 6± 5 1 8)min ,平均阻断升主动脉时间 ( 62 4± 61 9)min。结论 在累及主动脉弓部大血管手术中 ,为延长深低温停循环时间 ,提高脑和脊髓保护的效果 ,减少术后并发症 ,应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手术方式正确地选择灌注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良式宫颈电环切除术在治疗宫颈病变的疗效.方法 将本院7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原位癌患者按不同手术式分研究组采用改良式宫颈电环切除术治疗21例,其中CIN Ⅰ 4例、CJN Ⅱ 10例、CIN Ⅲ 4例、CIS 3例,对照组行宫颈电环切除术治疗49例,其中CIN Ⅰ7例、CIN Ⅱ 21例、CIN Ⅲ 16例、CIS 5例.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天数、锥体面积与出血量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16.57±17.47)ml],手术时间[(9.07±3.34)min],术后出血时间[(9.10±2.23)d]均低于对照组[(39.80±37.43)ml、(12.19±5.34)min、(10.49±2.76)d],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锥体体积[(14.70±13.35)mm3]与术中出血量[(32.83±14.32)ml]对数资料转为正态资料,呈正相关(r=0.430,P〈0.05).两组疗效及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锥体体积与术中出血量有一定关系,对于锥切面积大、血运丰富,术前估计手术过程中出血多的患者,术前在宫颈3点和9点缝扎子宫动脉下行支可减少术中、后出血,从而缩短减少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全麻复合不同浓度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应用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的优缺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0例ASAI-Ⅱ级拟行上腹部大手术患者,分为A、B、C组,每组20位患者,术中A组每60分钟硬膜外给予0.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10ml,B组每60分钟硬膜外给予0.25%的罗哌卡因+0.5μg/m1舒芬太尼10ml,C组每60分钟硬膜外给予10ml生理盐水。分别监测人手术室基础值、全麻诱导前、麻醉诱导插管后、切皮后、手术结束后、气管拔管后各时刻患者的MAP、HR血流动力学参数,观察各组全麻药用量情况,记录3组手术结束后到气管拔管的时间。结果A、B组病例麻醉效果满意,在气管插管后、切皮后、腹腔探查、气管拔管时段较C组循环波动小(P〈0.05),血流动力学较稳定,而A、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维持期间,A、B组BP和HR较C组相比在低位运行,但均在正常范围。A、B组较C组全麻用药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苏醒质量高,无烦躁、切口疼痛等不适。结论全麻复合0.5%、0.25%浓度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麻能有效减轻围麻醉期的应激反应,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麻醉过程平稳,术毕苏醒快,并发症发生率少,术中全麻药用量少,在上腹部大手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较理想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婴幼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的麻醉特点,为今后开展类似手术提供可行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2009年12月共30例婴幼儿行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的麻醉管理方法。结果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全部顺利完成手术,麻醉过程平稳。体外循环(CPB)时间64~138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8~103 min,4例深低温停循环(DHCA),停循环时间24~40 min。术后1.5~3.0 h清醒,8~32 h拔气管导管。术后1例因凝血功能障碍致广泛出血死亡,死亡率3.33%。其余29例均治愈。出院时SpO2 98%~99%,术后随访无麻醉并发症。结论以静吸复合全麻,辅以严密监测,尽力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防范肺动脉高压危象,注意保温等细节,合理应用深低温停循环的麻醉管理方法是确实可行的,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等剂量芬太尼对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52例进行心脏病手术患者,在手术时采取中等剂量芬太尼进行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对患者的心肺转流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输血量、术后苏醒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等临床手术数据进行记录,最后对数据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心肺转流时间为(90.6±20.15)min;手术时间为(217.52±34.1)min;麻醉时间(268.1±37.2)min;输血量为(384.6±183.2)mL;手术后苏醒情况均平稳;苏醒时间为(2.41±1.23)h;手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为(8.13±4.21)h;在重症监控室时间为(5.12±2.12)d。结论中等剂量芬太尼在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方面具有很好的临床麻醉效果,并且可以缩短患者在重症监护室的时间,达到经济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5.
袁永集 《中国医师杂志》2011,(11):1505-1507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7例成人FicatⅢ-IV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24例,年龄29~88(56±5.5)岁;生物型全髋置换16例,混合型全髋置换19例,骨水泥型全髋置换32例;前外侧入路22例,后外侧入路45例。结果随访6—48(24±1.6)个月,术前Harrisi评分(48.9±6.5)分,术后Harrisi评分(90.0±0.6)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较术前平均改善41.7分。优(≥90分)46例(68.7%),良(80~89分)13例(19.4%),可(60~79分)6例(8.9%),差(〈60分)2例(3%),优良率88%;术后深静脉栓塞2例,深部感染1例,术后脱位1例。结论全髋置换术对于成人股骨头坏死Ⅲ-Ⅳ期患者是一种良好选择,能有效地缓解疼痛,明显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假体选择和手术操作技巧、系统的康复治疗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通过扁桃体切除、软腭、腭咽弓及其悬雍垂成形的改良UPPP手术的技术特点和手术适应征的选择.方法 对45例经PSG确诊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实行改良UPPP手术,随诊半年,行术后PSG监测,并发症记录,BMI记录,ESS评分.结果 AHI由术前的57.3±19.8降至术后的27.9±9.7,ESS评分由术前的(19.5±2.3)分降至术后的(7.3±2.1)分,近期有效率68.9%,并发症发生率26.67%.结论 通过扁桃体切除、软腭、腭咽弓及其悬雍垂成形的改良UPPP术式手术并发症少,近期效果好,且保留了咽腔的生理功能,咽腔形态自然,此术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同时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时,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并进行术后随访,评估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以及心功能分级情况。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12~21(17.33±11.74)个月,术后1个月内死亡1例,术后1、3、6、12个月行心脏超声检查,同时按照纽约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由术前的(38±6)%上升至(40±5)%;术后12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上升至(43±8)%,NYHA心功能分级为2.72±0.31,与术前的3.37±0.1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纠正二尖瓣返流的同时,患者的心功能可以得到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发生急性呼吸功能不全(ARD)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应用三分支型主动脉弓腔内覆膜支架手术治疗的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合并症、有无灌注不良综合征、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监测术前及术后的血气分析、胸部X线片、呼吸机参数及术中术后输血量,对术后发生ARD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8例患者中,术前存在灌注不良综合征5例,8例患者术后发生ARD,其中3例于术后48~72h发生,5例子术后48 h内发生.3例因机械通气时间大于7d行气管切开.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发生ARD与体质指数(P=0.047)、深低温停循环时间(P=0.035)有关.结论 ARD是急性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的常见并发症,充分重视危险因素并积极防治后多可纠正,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瘤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胸主动脉瘤患者行深低温上半身停循环下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结果患者术后恢复顺利,随访5个月,情况良好。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采用深低温上半身停循环技术行有效的神经系统及腹部脏器保护,对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胸主动脉瘤不失为一项有效的手术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51例再次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ss,CPB)管理体会。方法正中切1:1经升主动脉插管和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CPB28例,右胸外侧切口经升主动脉插管和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CPB18例,右前外侧切1:3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CPB5例。1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2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18例常温不停跳,其余病例均采用中度低温下手术。心肌保护采用4:1含血冷停跳液或晶体停跳液。结果本组心脏自动复跳27例,采用心内、外除颤6例,自动复跳率达80%。其中1例试停机后低心排,立即行辅助循环15min,再缓慢停机,其余都顺利停机。术后早期死亡3例(5.9%),1例死于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突发室性心律失常,1例术后因重度低心排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再次心脏手术患者具有病程长、心功能差、CPB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加强CPB管理以提高手术效果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