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使用不同参数对水模进行CT扫描,探讨不同参数与辐射剂量的相关性。方法:螺距:0.526和1.375,管电流分组选择:20、40、60、80、100、140、180、220、250、300 m A,分别对水模进行扫描,对所有图像进行测量,记录CT值与CT值标准差(SD),分别记录CT机自动计算出来的单次容积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对水模的CT值和CT值标准差进行方差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螺距0.516∶1约在220 m A相交,相交后,噪声、信噪比曲线走行变缓,略变直;螺距1.375∶1在220 m A后,随着管电流的增加,噪声曲线走行变缓,信噪比增加不多。同等管电流下,螺距大,噪声值大。螺距1.375∶1的图像颗粒感较大,螺距0.516∶1图像较为细腻。结论:2组螺距0.516和1.375,扫描同一范围时,螺距小,采集图像时间较长,辐射剂量也较大;相反,螺距大,图像采集时间短,辐射剂量较小,但是密度分辨率低于小螺距,相同管电流下,图像质量的目测评分也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双源CT的大螺距模式对主动脉全程扫描成像,对照评价其图像质量和有效辐射剂量,旨在研究双源CT大螺距模式行主动脉全程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将接受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62例,B组58例。A组使用大螺距扫描模式,B组使用常规扫描模式;图像质量评价分客观和主观两种方法,客观评价包括图像噪声及信噪比,主观评价由2名放射科医生独立完成。辐射剂量统计使用设备自带的数据记录。结果:大螺距模式主观图像质量评分(2.66±0.51)较常规扫描组(2.14±0.4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9,P〈0.01);客观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扫描时间大螺距模式组(1.61±0.23)s,比常规扫描组(6.52±1.41)s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41,P〈0.01);大螺距组有效辐射剂量(3.97±1.07)m Sv,对比常规扫描组(15.18±2.58)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2,P〈0.01)。结论:大螺距模式主动脉全程扫描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扫描时间短、辐射剂量低及运动伪影少等优势,可替代主动脉检查常规扫描模式。  相似文献   

3.
陈浩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448-5449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大螺距扫描在胸部筛查的辐射剂量。方法选择150例行多排螺旋CT胸部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螺距为0.562(A组)、0.938(B组)1.75(C组)行胸部平扫并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值、有效剂量ED,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3组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间差异,另对扫描所得图像进行评估分析。结果①三组病例中,在肺尖和下肺,三组的图像噪声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SD值低于B、C组;在中肺,三组图像的S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肺尖,三组图像的IQ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图像质量优于B、C组;在中、下肺及全肺,三组图像的IQ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即三组图像和全肺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③三组病例的CTDIvol值、DLP值、E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的辐射剂量为B、C组的65.3%、47.9%。结论多排螺旋CT大螺距扫描能够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在满足临床诊断的前提下,为胸部筛查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螺距对骨盆骨折患者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36例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8例,采用不同螺距进行CT检查,A组螺距1.35:1,B组螺距1.75:1,其他扫描参数保持一致。对每次扫描所见的骨盆骨折显示情况进行分析,分别评价两组图像的噪声,记录两组患者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和扫描时间,并计算有效剂量(ED)。结果两组图像对骨折显示评分A组(3.61±0.35)分,B组(3.55±0.2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ED A组(11.99±0.37)mSV,B组(7.35±0.12)mSV;DLP A组(630.88±19.49)mGy.cm,B组(386.57±6.60)mGy.cm;平均扫描时间A组(14.47±0.48)s,B组(5.17±0.10)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图像的客观噪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距优化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减少,而且不影响图像的诊断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腰椎中的应用及其适宜的低剂量扫描条件。方法:选择60例30-65岁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随机分成A、B、C、D、E、F 6组,每组10例,采用不同的多层螺旋CT扫描参数进行扫描,并记录随机的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采用自定标准盲式评估方法,对6组获得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重组及Batch重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由2位高年资主治医师依据空间分辨率、噪声、伪影及辐射剂量将图像分为好、中、差3级。结果:通过改变管电流(m A)、螺距及机架旋转速度,各组CTDIvol值、DLP值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于A组,B组CTDIvol值下降了14.29%,DLP值下降了12.64%;C组CTDIvol值下降了67.87%,DLP值下降了65%;D组CTDIvol值下降了62.49%,DLP值下降了58.45%;E组CTDIvol值下降了50%,DLP值下降了48%;F组CTDIvol值增加了24.86%,DLP值增加了29.7%。结论:正确调节管电流、螺距,可以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采用管电流350 m A、管电压120 k V、螺距1.375∶1,可降低58.45%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步进式扫描应用于腰椎CT扫描以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体模进行基础研究,设计出可应用于腰椎扫描的新程序并得出相应扫描参数。将需行腰椎扫描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步进式扫描组(实验组A、B)和螺旋扫描组(对照组C、D),各50例。实验组应用步进式扫描新程序进行扫描,A组为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s;B组为低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对照组应用螺旋扫描,C组为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s,螺距0.993;D组为低剂量扫描,管电流200 mAs,余参数同C组。各组均采用标准重建算法,准直128×0.625,重建层厚1 mm,重建层间隔0.5 mm,FOV 180 mm。分别记录各组辐射剂量指数(CTDI)及有效剂量(ED),原始图像及重建图像均传输至PACS,由诊断医师对所扫图像的质量进行盲法评分(5分制)。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辐射剂量和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病人所受辐射剂量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A剂量(7.16 mSv)低于对照组C(7.96±0.2 mSv)10%,实验组B剂量(4.77 mSv)低于对照组D(5.55±0.1 mSv)14%(P〈0.05),实验组B剂量(4.77 mSv)低于对照组C(7.96±0.23mSv)40%。实验组A图像质量与对照组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B图像质量优于对照组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与对照组C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进式轴扫应用于腰椎扫描存在可行性,并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整扫描参数,进而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方法:131例患者分为2组,常规组(A组)和低剂量组(B组).A组,61例,采用标准采集方法;B组,70例,采用低剂量采集方法,B组患者均按身体质量指数(BMI)调整管电流和管电压.比较2组的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剂量(DLP,ED)、信噪比(SNR)、噪声比(CNR)和扫描长度.结果:2组患者平均年龄、心率、扫描长度、身高、体质量及身体质量指数(BMI)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分别为:(40.7±6.7)mGy,(24.5±10.8)mGy,t=10.1,P<0.05,有统计学差异;有效剂量(ED)分别为:(9.5±1.6)mSv,(5.5±2.6)mSv,t=10.0,P<0.05有统计学差异,B组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近45%.信噪比(SNR)分别为(38.9±10.5),(36.0±12.2),t=1.5,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噪声比(CNR)分别为:(35.0±9.7),(32.2±11.0),t=1.6,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扫描前以患者心率和体质量指数进行合理分组,采用个体化的扫描参数进行扫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明显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低剂量肺CT不同准直器宽的放射剂量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两种不同准直器宽肺部低量扫描的X射线辐射剂量,为肺部低剂量检查提供最佳扫描参数。方法将60例进行肺部低剂量检查者随机分为A组(30)例和B(30例)两组。A组采用1.5mm×16准直器宽,B组采用0.75mm×16宽准直器宽,管电压、有效mAs、扫描周期及重建层厚均相同,分别为120kV、20mAs、0.5 s、5mm。观察计算两种准直器宽扫描剂量的CT剂量指数(CTD I),螺旋扫描的mAs,DLP和扫描时间。结果A组的CTD I为1.4,B组的CTD I为1.56,A组螺旋扫描的mAs为286.23±17.64,是B组(505.43±42.22)的56.7%,A组扫描时间为(4.99±0.33)s,是B组(9.00±0.71)的55.4%。结论16层螺旋CT肺低剂量扫描可采用1.5mm准直器宽进行扫描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扫描参数的设置与图像质量和吸收剂量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合于二维和三维重建较高图像质量和较低吸收剂量的扫描方式。方法使用GE L ightspeed U ltra 16层螺旋CT机,对人体盆腔模型进行扫描。扫描条件:120 kV,管电流分别为250 mA或200 mA,螺距分别为1.375或0.985,层厚分别为5 mm或7.5 mm。评价二维和三维图像质量,在辐射剂量观测栏,观测剂量长度乘积(DLP)的变化。选择其中图像质量较好和DLP相对较低的4种扫描方式对患者进行扫描。结果DLP随管电流的增加、螺距的减小而增大,而二维和三维图像质量也随mA的增加、螺距的减小而提高。二维图像选择250 mA、1.375螺距、7.5 mm层厚,图像噪声低,影像细节能清晰显示,且DLP相对较低;三维图像选择200 mA、0.938螺距、7.5 mm层厚,能够满足诊断需要。结论遵循医疗照射的正当性和防护最优化原则,科学地设置管电流、层厚、螺距等扫描参数,一方面能够保证二维和三维图像质量,另一方面又能减少DLP值,减少X射线辐射对盆腔生殖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双源CT对肺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在医院应用双源CT检查的104例疑似肺动脉栓塞(PE)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普通单管螺旋组,每组52例。观察组采用双源CT Flash模式进行扫描,普通单管螺旋组采用双源CT常规模式进行扫描。比较两组肺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各级分支评分、边缘评分),并对两组的主干CT值、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辐射剂量[扫描长度、CT容积计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值(DLP)、有效剂量(ED)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图像各级分支评分、边缘评分和主干CT值、SNR及C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不同扫描模式的扫描长度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普通单管螺旋组扫描时间为(1.98±0.58)s,长于观察组(0.98±0.2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7,P<0.05)。普通单管螺旋组TDIvol、DLP及ED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2,t=5.566,t=5.02;P<0.05)。结论:西门子双源CT的Flash模式扫描方式获得的主观、客观影像质量较好,且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减轻检查时机体的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的扫描参数螺距的选择对辐照剂量的影响。方法将电离室分别置于16cm水等效剂量体模的5个孔中,选用不同的螺距进行扫描并测量辐照剂量。结果在轴扫及螺距分别为0.562、0.938,1.75时,实测辐照剂量平均值分别等于(30.5、54.3、32.5,17.4)mGy。结论对于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相同mAs条件下,辐照剂量与螺距倒数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与常规螺旋扫描模式为对比,探讨颅脑CT最佳扫描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389例相同扫描参数及重建参数的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和常规螺旋扫描模式影像学资料及辐射剂量报告,对图像质量分别进行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主观图像评价:质量优秀的图像为3级;质量好的图像为2级;质量差但足以满足诊断的图像为1级。客观图像质量评价:根据手动定位获得图像四个感兴趣的区域分析评价信噪比(SNR),同时对剂量报告中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进行分析。结果 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和常规螺旋扫描图像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CTDIvol略高于螺旋扫描模式,DLP明显低于螺旋扫描模式。结论 相同扫描及重建条件下,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辐射剂量低于常规螺旋扫描,颅脑CT推荐步进式轴位扫描模式。但日常工作中应根据特殊需要制定个体化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低剂量CT成像的可行性及其与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危害。方法选取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0例,平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应用常规剂量650 m A扫描,B组采用低剂量450 m A扫描。比较并评估两组图像质量、噪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结果 A组与B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6±0.43和3.52±0.63,噪声分别为29.62±4.24和27.32±5.21,两种剂量下图像质量全部符合诊断要求,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扫描的CTDIvol、DLP、E分别是常规剂量的49.53%、49.53%、49.55%。结论应用降低m A大小30%的冠脉CT扫描技术图像质量不差,可以大大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降低公众人群的辐射风险,保护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16层螺旋CT(MSCT)、采用适宜噪声指数的自动毫安调节技术获得质量稳定的新生儿头颅CT扫描图像,应用模拟噪声指数降低射线剂量并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00例临床需要进行头颅CT检查的新生儿患者,男61例,女39例,其中32例为早产儿,年龄3 h~1个月,平均7天,头围29~37 mm,平均33.6 mm。应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Axial方式扫描,管电压100 kV,管电流范围为10~150 mA,噪声指数3.0,层厚、层间距均为5 mm,球管旋转时间0.8 s,扫描野Ped Head,进行头颅CT扫描获取原始图像(A组);应用GE公司研发的噪声指数软件对A组图像进行模拟噪声处理,分别模拟扫描剂量减少20%(B组)、30%(C组)、40%(D组),每例患者选取鞍上池层面、基底节层面、半卵园中心层面3个层面,将对应的不同模拟噪声指数添加到A组图像上获取新的图像序列;分别对经不同噪声指数处理的图像测量脑灰白质的CT值及标准差,记录各幅图像的辐射剂量参数(mA);每组图像的CT值比较采用2χ检验,标准差比较采用t检验。由2名医师独立对图像进行评估,图像质量评定使用好、较好、一般、差4级评分制进行评价,评定为一般认为符合临床诊断要求,采用Kappa方法评价不同观察者评定结果间的一致。Pearson correlation法用于分析患儿头围和辐射剂量参数(mA)之间的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B、C、D 4组图像灰质CT值为25.12±0.6、25.13±0.7、25.17±0.6、25.11±0.8,白质CT值为12.97±0.3、12.99±0.4、13.02±0.4、13.01±0.4;A、B、C、D 4组图像标准差测量分别为2.71±0.10、2.98±0.12、3.14±0.13、3.37±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 4组图像扫描剂量分别为(135.6±2.1)mAs、(108.8±2.0)mAs、(95.2±1.8)mAs、(81.4±1.9)m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 4组平均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63±0.21、3.26±0.20、2.92±0.26、2.52±0.23,所得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2名医师的评估结果获得了中等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503和0.576),患儿头围和辐射剂量参数有相关性(P<0.05)。结论:应用16层螺旋CT进行新生儿头颅CT自动毫安扫描,设定适宜的噪声指数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还能显著降低射线剂量,减少对新生儿的辐射。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医院》2015,(9):77-7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颅内血肿复查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0例颅内血肿患者首次行常规剂量CT扫描,复查颅脑CT时随机分为A组(常规剂量:120 k V,400 m As)和B组(低剂量:100 k V,250 m As),将低剂量检查的图像与首次检查图像进行比较,分析低剂量组复查图像是否满足诊断要求,同时,对两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低剂量组CT图像噪声略增加,但是图像质量能满足患者复查的诊断要求,能够准确反映患者颅内血肿的演变过程,正确指导临床治疗;然而,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却明显减低。结论对于颅内血肿复查患者,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能满足其临床诊断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损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低剂量CT检查的临床应用和防护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来我科做腰椎C T检查的病人100例,均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50例。A组按常规剂量(200mAs)做腰椎螺旋容积扫描,B组用低剂量(150mAs)扫描,扫描后统计两种剂量下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和腰3/4椎间盘的CT值标准差(SD),比较两种剂量下的CTDIW和噪声水平。两组图像质量均由2位高年资主治医师进行盲式阅片、评价,评判标准依据空间分辨率、噪声及伪影将图像分为好、一般、差3级。结果低剂量扫描的mAs、CTDIW分别是常规剂量的75%、76.37%;低剂量扫描的噪声比常规剂量噪声高1.18倍,但两种剂量下的图像100%符合诊断要求,无差级图像。结论腰椎低剂量CT扫描的图像不差,符合诊断要求,并能减少受检者的超额射线暴露,降低公众人群因辐射带来的终身癌症风险率,保护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心脏扫描在不同辐射剂量情况下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心脏扫描患者扫描图像资料100份,按照图像扫描时所用不同辐射剂量分为高剂量组(2.00±0.76)m Sv、中等剂量组(1.50±0.35)m Sv和低剂量组(0.75±0.13)m Sv,比较3组的图像质量差异,并对不同剂量心脏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做线性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低剂量组相比于其他两种辐射剂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和中等剂量组相比,两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2不同剂量条件下扫描参数的设置与图像质量与CT设置的准直、层厚及重建方法等密切相关。结论:64层螺旋CT的心脏扫描中相同参数条件下,辐射剂量高低对图像质量有影响,而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可通过优化扫描条件获得,如优化重建方法和扩大显示视野等即可满足高质量影像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8.
儿童CT检查射线剂量优化原则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介绍X线剂量、CT图像质量与放射剂量的关系,CT检查儿童比成人承受更高的辐射危害,余生肿瘤致死危险性是成人的10~15倍。CT物理中描述辐射剂量的常用术语有CT剂量指数、能量植入值和有效剂量。有效剂量是量化病人受辐射程度的最好参数,决定CT图像质量的对比度、噪声与成像X线剂量成对立的矛盾,但决定病变检出敏感性的对比度/噪声比,按临床诊断要求协调,从而使儿童CT的放射剂量优化,经过适当调整CT扫描参数mAs、KVP及进床螺距与扫描层厚,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射线辐射,避免儿童CT检查中不必要的射线辐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心律不齐患者128例,分成A组(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n=84)和B组(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n=64)。对比两组双源CT冠状动脉CTA的图像,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差异。结果根据冠状动脉血管显像的情况,A组诊断冠状动脉整体≥50%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B组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有效剂量为(8.0±0.1)mSv,明显高于B组(3.0±0.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824,P=0.00)。结论应用双源CT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对心律不齐患者进行CTA检查时,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迭代重建技术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1—3月的60例CT扫描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各20例。A组采用医院常规剂量进行扫描,运用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重建生成图像;B组采用低剂量扫描后,运用FBP重建生成图像;C组采用低剂量扫描后,运用迭代重建技术进行成像。比较三组噪声值、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及重建图像质量。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噪声值:A组(14.25±3.14)、B组(18.98±3.99)、C组(12.46±2.34);CNR:A组(2.58±1.66)、B组(2.53±1.34)、C组(3.51±1.38);C组与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CT图片在肿瘤边缘锐利度、组织对比度以及图像总体质量等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与A组(均P<0.05)。结论迭代重建技术运用于低剂量CT扫描安全可靠,能够满足CT扫描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