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IL-12的浓度变化及其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表型和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22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围手术期血清IL-10、IL-12的浓度;用MTT法测定其围手术期血清对CIK细胞活性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对其围手术期血清培养的CIK细胞表型(CD3、CD56分子)进行分析,以1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胃癌组患者血清IL-10浓度升高,术后血清IL-10浓度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血清IL-12浓度降低,术后血清IL-12浓度逐渐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其血清培养的CIK细胞活性及CD3+CD5+6CIK细胞表型平均百分率术后高于术前,均低于对照组。结论胃癌细胞可分泌IL-10,抑制IL-12,进而对CIK细胞表型的表达产生影响,活性产生抑制。术后血清IL-10浓度逐渐下降,IL-12浓度逐渐上升,CIK细胞活性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IL-10浓度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用ELISA检测法测定了36例胃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IL-10农度,以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结果胃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IL-10浓度均高于健康人,术前血清IL-10浓度高于术后,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IL-10浓度高于中、高分化者(P<0.01)。结论胃癌细胞可能产生IL-10,并藉此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IL-10可能是一个可反映胃癌分化程度、估计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FOLFOX4化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胃癌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CIK组和化疗组,每组55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临床疗效、淋巴细胞水平及生存质量.结果 CIK组患者治疗后疾病控制率为72.73% (40/55),高于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哮喘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型及胞内分泌细胞因子IL-10、IL-12水平的情况,探讨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对哮喘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分别取健康志愿者及轻、重度哮喘患者全血2 ml,脂多糖(LPS)刺激24 h后,裂解红细胞,采用三色免疫荧光法及流式细胞仪进行胞内细胞因子测定,分析全血中CD14+CD16+细胞比例及CD14+CD16+、CD14+CD16-分别分泌IL-10、IL-12细胞的比例.结果 轻、重度哮喘患者CD14+CD16+细胞占CD14+单核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分别为(19.07±6.17)%比(10.37±3.32)%,(21.83±7.47)%比(10.37±3.32)%,P<0.01];重度哮喘患者CD10+CD16+中分泌IL-10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及轻度哮喘患考[分别为(5.14±3.09)%比(9.98±3.84)%,(5.14±3.09)%比(9.90±4.22)%,P<0.05];重度哮喘患者CD14+CD16-中分泌IL-10细胞的比例亦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及轻度哮喘患者[分别为(15.20±8.90)%比(36.71±16.06)%,(15.20±8.90)%比(33.31±14.68)%,P<0.01];重度哮喘患者CD14+中分泌IL-12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及轻度哮喘患者[分别为(4.40±0.82)%比(6.80±1.46)%,P<0.01;(4.40±0.82)%比(6.13±1.59)%,P<0.05].结论 重度哮喘患者单核细胞表型及功能发生改变,对哮喘严重程度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赵倩  边爱平  许雅娟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6):4018-4020
目的:研究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y total hysterectomy,LTH)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选择因良性疾病需行LTH术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LTH组);对照组为同期行开腹子宫切除术(abdominal total hysterectomy,ATH)且条件相似的28例患者(ATH组)。测定两组术前1天和术后1、4天血清IL-2、IL-10表达水平。结果:①两组术后1天外周血IL-2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但ATH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LTH组(P<0.05);ATH组术后4天外周血IL-2水平较术后1天有所升高,但仍显著低于术前(P<0.05),LTH组术后4天IL-2回升至术前水平(P>0.05),与AT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TH组术后1天外周血IL-10含量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4天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术前(P<0.05);LTH组术后1、4天外周血IL-10较术前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T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TH与ATH相比,创伤轻,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用冻融的自身胃癌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DC),体外观察其对自身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自身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方法从胃癌手术切除肿瘤周围转移引流淋巴结,提取单个核细胞,将贴壁生长的细胞用细胞因子基因重组粒巨集落和生长因子(rhGM-CSF)、基因重组白介素4(rhIL-4)、以及基因重组α-肿瘤坏死因子(rhTNF-α)联合诱导培养DC,然后用经冻融制备的自身肿瘤细胞抗原冲击DC并作用CIK细胞,最后检测CIK细胞体外杀伤三种靶细胞(自身胃癌细胞、K562和SGC-7901细胞)的活性。结果经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培养后,DC含量明显增高,CD1a/CD14和CD80/CD86阳性细胞比刚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明显增多。DC和CIK细胞共同培养后,CIK细胞高表达CD3+CD56+。负载胃癌抗原冲击的引流淋巴结DC活化的CIK细胞,杀伤自身肿瘤细胞活性达78.6%,而单纯CIK细胞为35.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K562和SGC-7901细胞杀伤活性二者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肿瘤周围转移引流淋巴结贴壁细胞在体外能定向诱导扩增出大量DC;胃癌抗原负载的DC和CIK细胞共同培养,可明显提高CIK细胞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探讨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98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93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IL-8、IL-10、IL-13水平。结果对照组儿童与观察组急性期、恢复期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恢复期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均P<0. 05),观察组急性期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患儿(均P<0. 05)。轻症组、中症组、重症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中症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组患儿(均P<0. 05),重症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中症组患儿(均P<0. 05)。无脱水组、轻度脱水组、中度脱水组、重度脱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轻度脱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无脱水组患儿(均P<0. 05),中度脱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轻度脱水组患儿(均P<0. 05),重度脱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中度脱水组患儿(均P<0. 05)。发病后第4天,未转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均显著高于转阴组患儿(P<0. 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急性期显著升高,恢复期明显降低,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对评估患儿病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与IL-10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并观察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0例正常对照者、24例丙型肝炎病毒(HCV)携带者、2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中IL-18与IL-10水平。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8与IL-1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及HCV携带者(P<0.05),且其值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值呈显著正相关;经干扰素治疗后,IL-18与IL-10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干扰素治疗前,血清中IL-10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治疗无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完全应答组。结论IL-18与IL-10共同参与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并可用于评价干扰素对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血清中IL-10水平对预测抗病毒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曹岩  刘红  卢晟晔  杨春荣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8):2575-2578
目的:检测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肺炎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a)、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浓度的变化,探讨其与临床表现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42例(实验组)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期患儿和34例(对照组)健康儿童血清中TNF-a、IL-6、IL-8和IL-10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TNF-a、IL-6、IL-8和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治疗后恢复期其浓度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肺炎支原体肺炎有胸腔积液的患儿X线胸片检查出现肺部纤维化改变者,血清和胸水中TNF-a、IL-6、IL-8和IL-10浓度较肺部无纤维化改变者明显增高(P<0.01),胸片检查肺部无纤维化改变者,其血清与胸水中TNF-a、IL-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NF-a、IL-6、IL-8和IL-10在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肺部有无纤维化形成关系十分密切,是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的重要因素之一。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TNF-a、IL-6、IL-8和IL-10浓度的变化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德重  毛兴江  孔凡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576-1577,1579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围术期血清IL-2、IL-6、TNF-α、NO及IGF-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35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监测围术期观察组IL-2、IL-6、TNF-α、NO和IGF-Ⅱ水平变化并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前IL-2、NO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IL-6、TNF-α、IGF-Ⅱ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L-2、NO术后d1均轻度升高,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3、d7、d10时IL-2、NO水平逐渐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d10时IL-2水平仍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O水平则接近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L-6、TNF-α、IGF-Ⅱ术后d1均轻度降低,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3、d7、d10IL-6、TNF-α、IGF-Ⅱ水平逐渐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10时均已接近对照组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细胞因子分泌调节紊乱,监测围术期血清中IL-2、IL-6、TNF-α、NO及IGF-Ⅱ水平的变化对胃癌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估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振华  李丽红  于侠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1):2802-2803
目的:探讨支原体性肺炎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60例支原体性肺炎患儿急期和恢复期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同时对57例同期健康儿童血清中IL-6、IL-10进行检测。结果:①支原体性肺炎患儿急性感染时血清中IL-6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差异显著(P<0.01),而恢复期时血清中含量和健康儿童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支原体性肺炎患儿急性感染期和恢复期血清中IL-10均高于健康儿童,差异显著(P<0.01),且恢复期时血清中含量高于急性感染期。结论:细胞因子IL-6、IL-10在支原体性肺炎患儿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其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胃癌术后应用TPN对血清IL-12 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胃癌根治术后病人应用TPN对IL-2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胃癌病人3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每天应用TPN,连续8在,对照组每天静脉输注含糖的普通液体。检测IL-12及细胞免疫指标,包括T细胞亚群(CD3^ 、CD4^ 、CD8^ )。结果:应用TPN后实验组IL-12、CD4^ 、CD4^ /CD8^ 均有显著提高。结论:TPN能提高胃癌术后病人血清IL-12水平,并能改善胃癌根冶术后应激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窦癌病人血清细胞因子IL-10水平与发生恶病质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35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和150例胃窦癌病人的血清IL-10水平。结果:胃窦癌病人血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并且血清IL-10水平胃窦癌Ⅲ、Ⅳ期明显高于Ⅰ、Ⅱ期(P0.01)。胃窦癌恶病质的病人血清IL-10水平较非恶病质病人显著升高(P0.01)。结论:血清IL-10水平与胃窦癌病人恶病质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肿瘤病人围手术期细胞因子及蛋白质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肠道肿瘤病人手术后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白介素 6 (IL 6 )、白介素 10 (IL 10 )的变化以及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 19例胃肠道肿瘤根治术病人术前和术后 1、3、5天血清TNF α、IL 6和IL 10水平 ,同时检测蛋白质分解代谢相关指标、2 4h尿中尿素和肌酐排泄量。 结果 :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病人TNF α呈下降趋势 ,术后第 1天较术前明显下降 (P <0 .0 5 )。IL 6和IL 10术后升高 (P <0 .0 1) ,尤以术后第 1天升高明显。术后 2 4h尿中尿素和肌酐排泄量明显升高。 结论 :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病人IL 6和IL 10的升高支持手术应激导致的细胞因子释放变化 ,但TNF α呈下降趋势 ,可能与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前TNF α的高表达有关。术后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 ,可能与细胞因子IL 6和IL 10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胃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和IL-17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胃炎患者58例作为胃炎组,其中轻度、中度、重度组分别为23、18和17例;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IL-10和IL-17水平.结果 胃炎组血清IL-10水平为(108.321±12.302) ng/L,对照组为(17.883±13.802) 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43,P<0.01);胃炎组血清IL-17水平为(127.418±11.410)ng/L,对照组为(30.335±14.549)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93,P<0.01);轻度、中度、重度组血清IL-10[(33.486±14.568)、(106.189±13.583)、(123.875±14.892) ng/L]和IL-17[(68.209±9.332)、(129.856±11.456)、(208.165±12.854) ng/L]水平随急性胃炎病变程度加重而逐步上升,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0水平与血清IL-17水平呈正相关(r=0.79,P<0.01).结论 血清IL-10和IL-17水平在急性胃炎患者中随病变程度加深而逐步上升,血清IL-10水平与血清IL-17水平呈正相关,当血清IL-17水平升高时,机体可能通过升高血清IL-10水平来抑制血清IL-17水平的升高,进而控制炎性反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胃组织和血清中糖代谢相关产物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联合质谱分析技术对40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和血清中糖代谢相关产物进行定量分析,并与配对的胃癌患者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和健康体检者血清进行对照,对胃癌组织和血清的代谢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胃组织中发现5种代谢物,分别为琥珀酸、延胡索酸、L-(+)-乳酸、α-酮戊二酸和D-葡萄糖,其中延胡索酸、L-(+)-乳酸和α-酮戊二酸在胃癌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分别为(0.332±0.136)%和(0.276±0.095)%、(0.606±0.254)%和(0.408±0.184)%、(0.856±0.583)%和(0.534±0.421)%,3种代谢物在胃癌组织中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3、0.033、0.022);琥珀酸和D-葡萄糖在两种组织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中发现6种代谢物参与糖代谢,分别为L-(+)-乳酸、延胡索酸、2-氧-甲磺酰基阿拉伯糖、D-吡喃葡萄糖苷、D-吡喃果糖、D-葡萄糖,其中延胡索酸和2-氧-甲磺酰基阿拉伯糖在胃癌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分别为(0.165±0.329)%和(0.307±0.205)%、(0.152±0.172)%和(0.250±0.217)%,胃癌组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0、0.049);其余4种代谢物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胃癌患者的组织和血清中均检测到L-(+)-乳酸、延胡索酸和D-葡萄糖,相关性分析显示胃癌组织和血清中L-(+)-乳酸(r=-0.095,P=0.617)、延胡索酸(r=-0.056,P=0.768)和D-葡萄糖(r=-0.088,P=0.725)均无相关性。结论 胃癌组织和血清的糖代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两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改变与脑梗死的病情、预后的关系,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分别测定发病24h内、第3天和第7天的血清IL-6及IL-8水平,然后分析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体积、早期病情恶化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后血清IL-6及IL-8含量升高,其高峰分别为发病24h内和第3天,达峰时间与入院时中国中风量表(CSS)评分、梗死体积、早期病情恶化无关,而峰值水平与入院时CSS评分、梗死体积、早期病情恶化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h内的血清IL-6水平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脑梗死后血清IL-6及IL-8水平升高呈时间依赖性,峰值与脑梗死的损伤程度、早期病情恶化有关,IL-6对预后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细胞因子IL-2、IL-6和IL-10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全静脉麻醉(TIVA)组、静脉吸入复合麻醉(GA)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吸入全麻组(GEA)组,每组2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切皮时(T1)、CO2气腹建立后(T2)、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时(T3)、术后1d(T4)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相应各时点血清IL-2、IL-6和IL-10浓度。结果与诱导前(T0)相比,各组IL-2在手术切皮时(T1)均明显下降(P〈0.01),切皮后TIVA组和GA组IL-2浓度逐渐升高,TIVA组与GA组IL-2浓度至术后24h(T4)时恢复至麻醉诱导前(T0)水平,而GEA组直到术后24h(T4)时IL-2浓度仍低于麻醉诱导前(T0)水平(P〈0.01)。各组IL-10浓度在手术切皮时明显增高(P〈0.01),TIVA组IL-10浓度至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时达高峰,术后24h渐恢复正常,GA组及GEA组IL-10浓度在CO2气腹建立后渐恢复正常;GA组IL石浓度在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时明显升高(P〈0.01),术后24h渐恢复至麻醉诱导前水平。结论芬太尼、异丙酚及维库溴胺行麻醉诱导可对患者产生免疫抑制,表现为IL-2浓度的下降;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可促进患者保护性免疫反应的产生;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能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对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CSC)抗原负载树突细胞(DC)活化同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形成CSC-DCCIK效应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2例2011年1-12月入院治疗的均经病理检查证实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其中肺癌10例,膀胱癌15例,乳腺癌7例,给予CSC-DC-CIK细胞治疗。结果共培养后CIK表面标志CD3、CD8、CD56的表达率(分别为87.74%±5.23%、82.67%±6.12%、55.62%±8.33%)高于单独培养CIK(分别为61.65%±7.79%、50.21%±4.94%、22.12%±2.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IK组、DC-CIK组和CSC-DC-CIK组间细胞上清中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例患者中,有效患者为3例(9.4%),显效患者为18例(56.3%),无效患者6例(18.7%),5例(15.6%)患者属于其他(没有坚持治疗等)。有效和显效患者共21例,治疗有效率为65.6%(21/32)。结论靶向肿瘤干细胞免疫治疗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