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1993-2014年江苏省昆山市糖尿病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定量估计影响因素,为糖尿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历年江苏省昆山市分性别和年龄组的糖尿病死亡病例,计算粗死亡率和年龄标化率(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简称"中标率")。使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评价糖尿病死亡率在年份之间变化趋势;采用率差别分解分析人口因素对糖尿病死亡率变化的贡献。结果 22年间糖尿病粗死亡率在总人群(APC=5.3%,95%CI:4.2%~6.4%,P0.01)、男性(APC=4.7%,95%CI:3.3%~6.1%,P0.01)及女性(APC=5.8%,95%CI:4.4%~7.2%,P0.01)中明显上升。糖尿病死亡率中标率在总人群(APC=2.3%,95%CI:1.2%~3.4%,P0.01)、男性(APC=1.8%,95%CI:0.3%~3.3%,P0.05)及女性(APC=2.6%,95%CI:1.2%~4.0%,P0.01)中也明显上升。与1993年相比,2014年糖尿病死亡率在男女性合计、男性及女性人群分别上升了14.99/10万、13.25/10万和16.71/10万,这种上升主要是非人口因素所致,其贡献分别为61.34%、60.36%和61.57%。结论 1993-2014年江苏省昆山市糖尿病死亡率快速上升,其中非人口因素是主要的促进因素之一,探寻具体的非人口因素是当前糖尿病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溧阳市肺癌、肺炎/支气管炎、肺心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死亡率及变化趋势,为制定疾病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溧阳市2009-2013年4种肺部疾病死亡病例以及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疾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其95%CI等指标。结果肺癌、肺心病、肺炎/支气管炎及COPD年均粗死亡率分别为36.26/10万、22.62/10万、27.51/10万和29.92/10万;年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6.34/10万、6.30/10万、7.39/10万和8.28/10万。5年间肺癌(APC=4.5%,95%CI:-5.3%~14.3%)和肺心病(APC=-10.0%,95%CI:-33.1%~13.1%)无明显变化趋势;肺炎/支气管炎(APC=20.1%,95%CI:9.4%~30.8%)及COPD(APC=69.3%,95%CI:41.5%~97.1%)逐年上升趋势。结论溧阳市COPD与肺炎支气管炎标化死亡率上升趋势明显,肺癌标化死亡率在高水平波动,肺心病死亡率稳中有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1981-2005年昆山市居民肺癌死亡率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昆山市1981-2005年全死因登记报告资料,计算肺癌粗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率及世界人口调整率、35~64岁截缩调整率、0~74岁累积死亡率、变化百分比(PC)及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并对不同年龄、不同时期居民的死亡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肺癌年平均粗死亡率为27.88/10万.其中男性为43.19/10万,女性为12.56/10万,死亡率的性别比为3.44:1.世界人口调整率为22.52/10万,其中男性为37.28/10万.女性为9.67/10万.35~64岁肺癌截缩调整率为31.54/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0.10%.粗死亡率的PC为144.56%,APC为4.08%;世界人口调整率的PC为23.57%,APC为1.01%.结论 1981-2005年昆山市肺癌死亡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连云港市脑卒中死亡特征和变化趋势,指导今后脑卒中防治工作。方法 利用“江苏省人口死亡登记信息系统”中2014—2020年连云港市脑卒中死亡资料,计算脑卒中粗死亡率,用2010年全国人口计算标化死亡率,采用趋势检验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时间变化趋势。结果 2014—2020年连云港市脑卒中年均粗死亡率105.81/10万,标化死亡率89.14/10万。脑卒中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10.84%,t=-5.382,P<0.001)。男性脑卒中死亡率高于女性(χ2=31.041,P<0.001),男性、女性脑卒中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APC=-10.59%,t=-5.534,P<0.001;APC=-11.16%,t=-5.081,P<0.001)。农村地区脑卒中死亡率显著高于城市地区(χ2=230.022,P<0.001)。农村地区、城市地区脑卒中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APC=-8.37%,t=-4.973,P<0.001;APC=-24.30%,t=-6.641,P<0.0...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1985—2017年苏州市胃癌死亡趋势,预测未来3年死亡率,为评估胃癌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近33年死因监测数据,采用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指标,描述不同年份、年龄段的死亡率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应用时间序列分析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模型(ARIMA),预测2018—2020年苏州市胃癌死亡率。结果 1985—2017年苏州市居民胃癌年均粗死亡率为41.20/10万,年均标化死亡率为36.94/10万,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均呈现下降趋势(粗死亡率:APC=-1.03%,t=20.53,P<0.01;标化死亡率:APC=-3.42%,t=36.53,P<0.01),其中45~59岁年龄段胃癌粗死亡率降幅最大,较30多年前降至约1/4。随着年龄的增长粗死亡率呈直线上升趋势,≥60岁年龄组高达200.37/10万。应用ARIMA(0,1,1)预测苏州市2018—2020年胃癌粗死亡率分别为34.18/10万、33.85/10万,33.53/10万。结论苏州市居民胃癌死亡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60岁以上老年人胃癌死亡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南通市居民心脏病死亡流行趋势及潜在寿命损失。方法采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潜在减寿年数(PYLL)、标化减寿年数(SPYLL)、潜在减寿率(PYLLR)、标化减寿率(SPYLLR)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对南通市2005-2014年居民死因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4年南通市心脏病粗死亡率波动在86.26/10万~123.55/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APC值为2.71%(95%CI:0.52%~4.96%,t=2.86,P<0.05);标化死亡率波动在27.37/10万~46.62/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APC值为-4.54%(95%CI:-6.55%~-2.49%,t=-5.05,P<0.05)。女性心脏病死亡率高于男性(χ~2=223.03,P<0.05),心脏病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心脏病死亡所致PYLLR和SPYLLR总体呈下降趋势,APC值PYLLR为-1.21%(95%CI:-2.34%~-0.07%,t=-2.44,P<0.05),SPYLLR为-2.79%(95%CI:-4.06%~-1.50%,t=-4.95,P<0.05),男性PYLLR和SPYLLR均高于女性。结论心脏病对南通市居民健康和寿命的危害较严重,应针对心脏病死亡特点,制定有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心脏病的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10—2019年珠海市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其死亡率差别分解情况,为制定恶性肿瘤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珠海市肿瘤登记处的肿瘤死亡病例数据库,选取其中2010—2019年珠海市恶性肿瘤死亡信息数据,采用SAS 9.4软件计算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和中标死亡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利用死亡率差别分解法分析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对恶性肿瘤死亡率的贡献。结果 2010—2019年珠海市总人群、男性、女性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APC分别为1.74%、1.90%和1.65%,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2019年珠海市总人群、男性恶性肿瘤中标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1.07%、-0.96%,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恶性肿瘤中标死亡率变化平稳(APC=-1.04%,P>0.05)。恶性肿瘤死亡率的上升是人口因素起主要促进作用,贡献率为171.33%,而非人口因素起抑制作用,贡献率为-71.33%。结直肠癌粗死亡率(APC=5.17%,t=7.42,...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辽宁省东港市居民2000-2011年恶性肿瘤死亡变化趋势。方法利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软件对数线性泊松回归模型产生的Monte Carlo组合检验确定趋势线拐点,分析拐点前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年均变化率(APC)及总体变化趋势(AAPC)。结果 2000-2011年间东港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29%。按照上升幅度排序,胰腺癌、肺癌、肝癌、肠癌和食管癌均呈上升趋势,而胃癌、淋巴和造血组织癌则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结论东港市2000-2011年恶性肿瘤死亡率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应加强胰腺癌、肺癌、肝癌等死亡率上升趋势明显的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05—2014年嘉善县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为开展妇女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嘉善县15~49周岁户籍育龄妇女死亡数据库导出2004年10月—2014年9月的数据,对各年死亡率、死亡率变化趋势、死因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4年嘉善县育龄妇女共死亡551例,死亡率为55.67/10万,其中恶性肿瘤死亡271例,死亡率为27.38/10万,居首位;其次为意外伤害(15.26/10万)。十年间嘉善县育龄妇女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死亡率从2005年的66.01/10万下降至2014年的48.96/10万,下降25.83%(APC=-4.48%,95%CI:-8.1~-0.7,P=0.027)。15~29岁主要死因为意外伤害,30~49岁主要死因为恶性肿瘤。育龄妇女意外伤害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死亡率从2005年的16.25/10万下降至2014年的10.64/10万,下降34.48%(APC=-8.70%,95%CI:-15.5~-1.4,P=0.026),其中交通事故居意外伤害死因首位,占总意外伤害死亡的49.01%,死亡率为7.48/10万。恶性肿瘤死亡率除肝癌呈明显下降趋势外(APC=-13.20%,95%CI:-24.0~-0.9,P=0.039),恶性肿瘤总死亡率和其他恶性肿瘤死亡率均未见明显变化趋势(P0.05),肺癌居恶性肿瘤死因首位,占14.74%,死亡率为4.04/10万,其次为乳腺癌(3.84/10万)。结论嘉善县育龄妇女主要死因为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筛查力度。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了解2010—2019年丹东市城区居民糖尿病死亡趋势,为评价防控情况和制定下一步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9年丹东市城区居民死因监测数据和人口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死亡数、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以及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0—2019年丹东市城区居民糖尿病年均粗死亡率为41.44/10万,女性高于男性,粗死亡率在29.56/10万~48.49/10万之间,总体上随着年份增长呈上升趋势, APC为4.9; 年均标化死亡率为19.93/10万, 女性高于男性,标化死亡率在17.35/10万~48.49/10万之间,总体呈下降趋势,APC为-6.7。男女性糖尿病粗死亡率总体均呈逐年上升趋势,APC分别为5.8和4.3;标化死亡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10年间男性糖尿病标化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t=-0.71,P=0.498),10年间女性糖尿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为-4.8(t=-4.094,P<0.01)。10年监测糖尿病死亡率除70岁以上女性随着年份变化死亡率逐年降低外(APC=-4.8,P<0.01),其他年龄组无显著变化。结论 近年来丹东市城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应全面开展糖尿病三级预防,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采取针对性措施,并将女性纳入糖尿病防控重点干预对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安徽省2014-2018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死概率、变化趋势,探讨实现“健康中国2030”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的可能性。方法死亡资料来源于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安徽省2014-2018年24个全国死因监测点数据。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以“健康中国2030”和“健康安徽2030”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分别下降30%和25%)为基准,评价实现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的难度。结果2014-2018年安徽省4类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比例从82.76%升高至84.77%,呈上升趋势(APC=0.50%)。30~69岁人群4类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1.78%)。4类慢性病合计的早死概率分析结果显示,合计早死概率由2014年的15.53%下降到2018年的14.43%;男性和女性均呈下降趋势,男性下降速度(APC=-1.80%)略低于女性(APC=-2.00%);城市(APC=-1.57%)和农村(APC=-1.99%)、皖北(APC=-2.32%)和皖中(APC=-1.81%)地区均呈下降趋势;同一年份早死概率比较,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农村>城市、皖北>皖中>皖南。分病种看早死概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下降最明显(APC=-9.19%),其次为癌症(APC=-1.77%),男性糖尿病呈上升趋势(APC=-2.90%)。按2014-2018年早死概率平均增长速度,预计2030年可实现健康安徽目标;但实现健康中国目标需将下降速度在既往基础上提高26.40%;比较不同性别、城乡和地区下降速度需提高的比例,男性>女性、城市>农村、皖南>皖中>皖北。结论安徽省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呈持续下降趋势,男性、农村、皖北地区居民为重点人群,应开展针对主要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工作,降低慢性病早死概率,努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江苏省无锡市2008—2019年跌倒死亡导致的疾病负担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8—2019年无锡市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计算跌倒死亡率和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 YLL),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分析变化趋势及对期望寿命增量的贡献。结果 2008—2019年无锡市居民跌倒粗死亡率AAPC为7.0%(95%CI: 4.8~9.4)(P<0.05)和标化死亡率AAPC为3.7%(95%CI: 1.4~6.0)均呈上升趋势(P<0.05)。2008—2019年因跌倒死亡中,女性占比达到57.62%,略高于男性,且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89.98%。2008—2019年因跌倒死亡导致的期望寿命平均下降了0.11岁(6.43%),且对女性影响大于男性。2008—2019年全人群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因跌倒死亡导致的YLL率均呈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3.3%(95%CI: 1.2~5.5)(P<0.05)和4.5%(95%CI: 2.0~7.0)(P<0.05),其中2019年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YLL率已达到13.10/千人年。结论 无锡市居民因跌倒导致的死亡和疾病负担呈上升趋势,对期望寿命增长呈负向效应,以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主,应加强对老年人群预防跌倒的宣传和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脑血管疾病死亡对徐州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评价人口老龄化对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利用徐州市死因监测系统收集的2015—2020年户籍人口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及徐州市统计局人口数据,采用简略寿命表法、Joinpoint回归分析、Arriaga's法、死亡率差别分解法,分析脑血管疾病对徐州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及人口老龄化对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2015—2020年徐州市居民脑血管疾病年均死亡率为142.6/10万,死亡率从2015年的130.6/10万上升至2020年的154.8/10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3.08%,P=0.005];男(APC=2.88%,P=0.012)、女(APC=3.32%,P=0.004)、城市(APC=3.58%,P=0.012)、农村(APC=2.94%,P=0.009)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2015—2020年徐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增加0.83岁,脑血管疾病死亡使徐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减少0.26岁。徐州市居民死亡率的上升有54.4%归因于人口老龄化因素,人口老龄化在男性、女性、城市、农村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的贡献程度分别为58.2%、49.2%、48.2%、56.4%。结论 2015—2020年徐州市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对期望寿命增长起到负向作用,影响程度存在性别和城乡差异。人口老龄化是徐州市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根据2005—2013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登记的鼻咽癌资料,分析中国鼻咽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为制定中国鼻咽癌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整理收集2005—2013年中国鼻咽癌发病和死亡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鼻咽癌标化发病和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以及年龄别趋势。 结果 鼻咽癌发病率整体来说呈下降趋势,在2009—2010年出现明显转折,其中城市在2009年前呈上升趋势(APC=2.97%, P=0.30),2009年后呈下降趋势(APC=-5.75%, P<0.05);而农村在2009年前鼻咽癌发病率呈快速下降趋势(APC=-17.64%, P=0.20),2009年后呈缓慢上升趋势(APC=4.24%, P=0.60),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中国男性鼻咽癌标化发病率一直高于女性,为女性的2.30~2.45倍,随时间发展男女性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PC<0, P<0.05);0~25岁人群鼻咽癌年龄别发病率趋势较平缓且较低,25~60岁人群随着年龄递增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各年份鼻咽癌发病率峰值均出现在50~60岁年龄组。鼻咽癌死亡率在2009—2010年出现明显转折,其中城市在2009年前呈上升趋势(APC=3.09%, P=0.20),2009年后呈下降趋势(APC=-7.27%, P<0.05);2009年前农村鼻咽癌死亡率呈快速下降趋势(APC=-22.81%, P=0.10),2009年后呈缓慢上升趋势(APC=3.60%, P=0.60),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中国男性鼻咽癌标化死亡率一直高于女性,为女性的2.54~3.09倍,随时间发展男女性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PC<0, P<0.05);整体而言,0~25岁人群鼻咽癌年龄别死亡率趋势较平缓且较低,25岁以后各年份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结论 2005—2013年间中国鼻咽癌发病和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无论是发病或死亡均存在明显的年龄、性别差异,城市农村差距逐渐缩小,25岁以后呈现增长趋势且保持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水平,需重点关注25岁以上男性的鼻咽癌防治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湖北省钟祥市慢性病死亡率及早死概率的变化趋势,为当地制定慢性病防控规划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2014—2019年钟祥市居民死因监测资料,用寿命表法的原理计算慢性病早死概率,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率的趋势χ2检验,利用Joinpoint 4.7.0.0软件计算死亡率及早死概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 结果 2014—2019年湖北省钟祥市慢性病粗死亡率为495.02/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8.27/10万,四类慢病粗死亡率为457.7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00.04/10万。男性(APC=-6.60%,t=-8.18,P=0.001)、女性(APC=-7.04%,t=-3.04,P=0.039)、总人群(APC=-6.23%,t=-4.78,P=0.009)心脑血管疾病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早死概率为14.55%,四类慢病早死概率为13.17%。男性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APC=-2.53%,t=-2.78,P=0.049)呈下降趋势,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的早死概率(APC=22.05%,t=2.84,P=0.048)趋势分析上升态势明显,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湖北省钟祥市四类慢病早死概率为13.17%,2014—2019年上升0.01%,趋势分析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中国2030”目标仍有不小差距。男性四类慢病早死概率均高于女性,男性为未来慢病干预的重点人群。糖尿病早死概率上升幅度较大,应优先对糖尿病进行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预测海门市男性肝癌死亡趋势,并定量描述肝癌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特征.方法 应用男性肝癌1993-2006年的年龄标化死亡率(SMR)构建GM(1,1)模型,预测SMR至2012年.同时,以每4年为一间隔的肝癌死亡密度(MD)拟合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的梯度模型,并进行模型拟合优度评价和模型比较,筛选最优模型;根据APC全模型和最优模型的拟合结果评估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利用最优模型预测MD至2012年.结果 根据构建的GM(1,1)残差修正模型对SMR进行预测,结果显示,2007年SMR预测值为48.578/10万,相对误差为-1.267%;2008-2012年男性SMR轻微下降,最低值为45.578/10万(2012年).APC梯度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及模型比较结果显示,年龄-时期模型为最优模型(△G2=9.065,AIC=202.544).APC模型的曲率估计结果显示,曲率改变显著的年龄组为36.5~40.5岁(-0.368)和64.5~68.5岁(-0.489),队列作用的曲率改变主要发生在1956-1959年(C2 1949.5,1967.5=-0.492);年龄-时期模型的分层相对危险度估计结果显示,随年龄增加,年龄效应呈升高趋势,至64.5~68.5岁组后开始下降;时期越晚相对危险度越低.年龄-时期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2005-2012年肝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结论 年龄、时期和部分队列效应可以预测肝癌死亡率趋势;未来几年肝癌死亡率会略微下降,但仍处于较高发病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中国出生缺陷高发区目前常见体表出生缺陷的患病水平以及主要畸形种类。方法选择出生缺陷高发的山西省5个县市和出生缺陷低发的江苏省无锡地区作为研究现场,对研究地区2003年所有孕满20周以上的出生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分析和比较高低发地区24种体表重大出生缺陷的患病情况。结果山西省4个县体表重大缺陷患病率为232.4/万,神经管畸形患病率138.7/万,显著高于太原市区相应的患病率(75.3/万和28.2/万)。无锡市区和锡山区(原无锡县)之间各种出生缺陷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太原市区神经管畸形(NTDs)出生患病率是无锡市区(4.6/万)的6.1倍;山西省4个县无脑儿、脊柱裂、脑膨出、脑积水、腭裂和多指畸形的出生患病率显著高于无锡市区,NTDs的出生患病率是无锡市区的30.2倍。高发地区NTDs患病率与既往监测资料相比未见明显下降趋势。如果从孕满28周开始监测,则高发地区出生患病率较孕满20周监测率下降31.8%。结论NTDs仍然是山西省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山西省部分地区NTDs的患病率仍然是国内乃至世界最高的患病水平。NTDs出生患病率在部分出生缺陷高发地区未见明显的下降趋势。监测方法和产前诊断对于体表重大出生缺陷患病率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05 - 2014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的时间趋势,为甲状腺癌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08 - 2017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甲状腺癌相关数据分析其发病流行情况,并通过joint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change percentage,APC)分析时间趋势。结果 (1)2005 - 2014年中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APC = 11.00%,P<0.05),且城市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P均<0.05)。(2)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女/男、城/乡比值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 - 1.27%和 - 1.54%,均P<0.05),男性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高于女性(APC分别为12.13%和10.70%,均P<0.05),农村的上升趋势较城市明显(APC分别为15.88%和14.10%,均P<0.05)。(3)10岁以上年龄组的甲状腺癌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 45~59岁年龄组人群发病率最高,30~34岁年龄组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趋势最明显(APC = 15.98%,P<0.05)。结论 2005 - 2014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流行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男性、农村居民和30~34岁年龄组人群,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陕西省4类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简称慢性病)的死亡情况、早死概率、变化趋势,以及预测陕西省“健康中国2030”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的实现情况。  方法  利用2015—2020年陕西省死因监测数据,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早死概率、平均增长速度、早死概率预测值、早死概率目标值,死亡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变化趋势的分析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PC)。  结果  2015—2020年,陕西省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比例均达到83.00%以上,占慢性病死亡数比例均达到94.00%以上; 总人群、男性和女性的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总人群APC=2.02%、男性APC=2.12%、女性APC=1.92%),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总人群APC=-2.96%、男性APC=-2.47%、女性APC=-3.54%),趋势性χ2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历年男性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01)。2015—2020年陕西省总人群、男性和女性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总人群APC=-1.78%、男性APC=-1.19%、女性APC=-3.05%),趋势性χ2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5);6年间陕西省总人群、男性和女性早死概率分别以1.98%、1.34%、3.43%的速度下降,根据下降速率预测,到2030年,除女性外,陕西省总人群、男性早死概率均无法达到“健康中国2030”早死概率的目标值。  结论  2015—2020年陕西省4类主要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和早死概率均呈下降趋势,但总人群和男性早死概率无法实现目标值,建议进一步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