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传秀  田青 《职业与健康》2006,22(4):311-312
肝性脑病是肝功能衰竭的终末表现[1],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肝性脑病是肝硬化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数有明显诱因,在昏迷前期常出现先兆症状,笔者总结了各种病因的肝硬化患者33例,通过对其早期症状的临床观察,加强重点护理,包括安全防护、饮食、用药后观察、防治并发症等方面的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3年10月~2004年6月,我院共收治各种病因的肝硬化患者230例,年龄14~70岁,其中肝性脑病33例,以35~55岁肝性脑病发病率最高,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2临床观察[2]2.1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入院后尽快了解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脾气性格、生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肝性脑病的早期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09年4月-2012年9月我科收入的46例患者给予相关的临床护理,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积极救治及有效护理,46例患者住院时间12-56天;好转43例,其中一期者21例,二期者17占,三期者5例;死亡2例,1例因病情恶化而自动出院。结论老年肝性脑病患者应早期观察以期早期发现与处理;给予有效的临床护理可缩短治疗时间、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TIPSS术后并发肝性脑病的原因和特点。方法 对 3 2例TIPSS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8 1%的患者术后出现肝性脑病。肝性脑病的发生与术后门静脉血液流向有关 (P <0 0 1) ;与患者术前肝功能及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的改变无明显关系 (P >0 0 5 )。所有的患者发生肝性脑病都存在诱因。结论 TIPSS术后发生肝性脑病的高危因素主要为术后门静脉呈离肝性流向  相似文献   

4.
李仲军  何学钰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4):6516-6517,6520
目的 探讨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收治的68例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肝性脑病总的死亡率为52.9%,其常见诱因依次为消化道出血(36.8%),感染(29.4%),医源性因素(26.4%),电解质紊乱(25%),肾功能不全(17.6%),高蛋白饮食(5.8%)及其他(4.4%).诱因的多少、Child分级程度和肝性脑病分期程度与肝性脑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积极去除诱因是治疗肝性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肝性脑病的第2-4期出现脑电图(EEG)异常,我们对30例无肝性脑病表现的肝硬化患者进行EEG检查,发现13例异常,而且对观察病情的转归及预后,识别亚临床性肝性脑病(SHE)均有一定意义。现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均为住院病人,经临床、实验室、部分经理检查确诊的肝硬化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29岁~65岁。均为失代偿期。临床观察3天~5天无脑病表现,并排除癫痫等症应用日本产50208型脑电图机,检查前3天停服镇静药,安眠  相似文献   

6.
黄小琪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1994-1995
目的评价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进行载脂蛋白A1(ApoA1)、B(ApoB)检测的临床价值与意义。方法分别检测45例肝硬化患者、20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ApoA1、ApoB,比较3组受检者的检测结果;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治疗前后ApoA1、B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单纯肝硬化患者组及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组较健康体检者组、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组较单纯肝硬化患者组,ApoA1、B均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好转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治疗后ApoA1较治疗前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B较治疗前虽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oA1、B能够反映受检者肝功能及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并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预后及转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殷永梅 《工企医刊》2010,23(5):56-58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的诱因及护理干预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2例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上消化道出血是肝性脑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各种感染、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进食蛋白质过多、便秘、肾功能不全、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等因素也是常见的诱因。结论:护理上针对诱因及早进行护理干预,消除诱发因素是预防肝性脑病,减轻病情,促进意识障碍尽快恢复的重要环节。早期诊断肝性脑病,积极祛除各种诱因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患者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加强对肝性脑病患者临床观察,实施护理措施并进行评估.结果:及时发现并消除诱因及潜在的危险因素,能阻止病情恶化,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结论:有效的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能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杨冠彪 《现代保健》2012,(8):153-154
目的分析肝性脑病的发病诱因,探讨其诱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肝性脑病患者病死率、常见诱因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肝性脑病的诱因依次为医源性因素(包括利尿、放腹水、手术、药物)23例次(38.99%),感染性因素17例次(28.81%),上消化道出血11例次(18.64%),肾功能不全4例(6.78%),高蛋白饮食2例(3.39%),便秘2例(3.39%),诱因的多少及严重程度与肝性脑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结论肝性脑病诱因多,有并发症者预后差,因此,预防诱因和并发症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67例肝衰竭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病情观察,总结出其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引起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强调护理重点在于密切观察病情,并加强安全防护及饮食指导,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对控制肝性脑病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67例肝衰竭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病情观察,总结出其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引起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强调护理重点在于密切观察病情,并加强安全防护及饮食指导,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对控制肝性脑病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吴雪丽 《现代养生》2022,(6):864-867
目的 分析肝性脑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采取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医院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治疗的肝性脑病患者共6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按照组间性别、年龄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氨...  相似文献   

13.
肝性脑病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娟 《工企医刊》2009,22(2):60-61
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是指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临床综合症,是肝功能衰竭的终末表现。可分急性和慢性,慢性肝性脑病是肝硬化常见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数诱因明确。昏迷前常出现先兆症状,易被忽视。临床上如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去除诱因和细致观察护理,对肝性脑病的转归极为重要。现将我科收治的76例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祝宝莲 《工企医刊》2005,18(5):54-55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常见于肝功能衰竭的终末表现,大部分由肝硬化引起,一般分为急性暴发型和慢性复发型,多数有明确诱因,在早期及时发现、确诊和处理,预后较好。因而对肝性脑病的早期临床观察与护理是治病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1、B(Apo A1、Apo B)在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时的变化及其动态检测的意义。方法检测128例肝硬化组患者,健康体检组96例的Apo A1、Apo B。比较肝硬化组与健康体检组、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组与未并发肝性脑病组Apo A1、Apo B的变化。对27例并发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治疗2周后行治疗前后Apo A1、Apo B的配对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体检组、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与未并发肝性脑病组比较,Apo A1、Apo B均下降,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及P<0.01,P<0.01及P<0.05)。27例并发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治疗2周后好转者Ap0 A1上升(P<0.01),恶化者下降(P<0.05);Apo B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Apo A1、Apo B的降低同肝硬化肝功能受损相关。(2)并发肝性脑病(HE)时肝功能损害加重Apo A1、Apo B进一步下降。测定Apo A1、Apo B能初步反映HE时肝功能受损的情况。(3)Apo A1和Apo B动态检测有助于判断肝性脑病患者预后,以Apo A1更为敏感,与临床相结合有助于对肝性脑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肝性脑病是重症肝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精氨酸是一种临床上较早用于治疗肝性脑病的药物,但临床应用受血液酸碱条件的影响,门冬氨酸鸟氨酸(雅博司)在肝性脑病治疗中有巨大优越性.大量临床应用证明,雅博司能显著降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血氨水平,缓解肝性脑病患者精神症状,是治疗各种肝性脑病的理想药物之一[1].我院于2003年3月~2006年3月采用雅博司治疗46例肝性脑病患者,效果较理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是肝硬化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数有明确的诱因,在临床中如能及时发现肝性脑病的先兆,去除诱因,及早控制肝昏迷的发展,预后较好。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自1997—2003年共收治患者36例,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56例肺性脑病早期患者的临床观察.方法:密切观察56例肺心病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积极寻找诱因,并给予必要的护理.结果:呼吸道感染和气道不畅是引起肺心病的主要诱因.结论:对肺心脑病早期症状的观察与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综合分析本文选取的资料,探讨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观察方法以及先关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从2012年7月-2013年7月接收的40例肝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临床观察以及护理方法.结果 40例患者中,30例患者痊愈出院,6例患者好转,2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结论 对肝性脑病患者加强临床观察并采用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肝性脑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客观评估一直是困扰临床工作者的难题。准确地评估肝性脑病的预后往往决定了患者后续治疗的取舍。肝性脑病的分期基于一些主观因素,如患者情绪、行为以及腱反射的观察等,虽易于分期,但难于量化。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作为一套量化评估系统,包括了睁眼动作,最佳运动反应和发声反应,自1974年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脑病患者[1,2]。但是,GCS有一些固有的缺陷限制了它的应用,如口插管的患者很难准确地给出发声反应的评估,而四肢限制运动的束缚也会影响到最佳运动反应的评分。我们尝试着使用了基于瞳孔仪的双眼瞳孔检测系统测量了28例肝性脑病患者的瞳孔对光反射的动态变化,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对光反射的强弱对于脑功能预后的评估作用。对象与方法1对象包括了本单位2007-2008年的28例乙肝肝硬化致肝性脑病患者(肝性脑病分级均为Ⅲ-Ⅳ期),其中男性26例,女性2例,年龄从28~62岁不等(42·89±12·10)岁。所有患者没有眼部疾病,观察期间均未使用吗啡作为镇静剂。9例患者术前为肝性脑病Ⅳ期;19例患者为肝性脑病Ⅲ期。2方法设置了4个主要的时点:患者入住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