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改进冷水试验方法。方法 应用10 ℃、10min 的冷水试验方法对白指病人、接振工人及对照工人手部皮温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白指病人和对照工人冷试前后手部皮肤温度和各时间的复温率均明显降低, 而接振组和对照组比较, 在15 、20 、30min 的皮温显著降低, 各时间的复温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10 ℃、10min 的冷水试验方法能用于评价外周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手传振动作业工人手部温度分布及基冷水负荷试验的影响。方法 应用KY-333型远红外摄像仪,对50名手传振动作业工人和27名健康对照工人,在10℃、10min冷水试验前后进行手部红外摄像。结果 白指病人、接振工人和对照工人在冷水试验前后不同手指之间及左右手相应手指之间皮肤温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白且各手指皮温在冷水试验前后,除冷试后即刻外,无显著低于接振组和对照组,接振组各手指的皮温在冷  相似文献   

3.
局部振动对周围神经与血管机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局部振动对作业工人周围神经、周围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振动作业工人进行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动作电位波幅的测试,并通过10℃、10min的冷水试验对作业工人手部皮肤温度的恢复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 白指组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冷水试验前后白指组的手部温度均显著低于接振组和对照组(P〈0.01),冷水试验后白指组、接振组的复温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4.
手部红外图像结合冷水试验对周围循环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手传振动对周围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其评价方法。方法 振动作业工人37 名( 接振组) ,非接振健康工人30 名( 对照组) ,在冷水负荷前后,用KY333 型远红外摄像仪进行手部红外摄像,对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冷试前两组工人手部红外图像差异无显著性;冷水试验后手部红外图像变化显著,接振组手指皮肤温度下降,复温时间延长。结论 手部红外摄像结合冷水负荷试验可以评价周围循环机能障碍的早期变化  相似文献   

5.
手臂振动对手部红外图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37名手臂振动作业工人和30名健康对照工人,在冷水试验和振动负荷试验前后,以KY-333型远红外摄像仪进行手都红外摄像,比较研究其图像变化。结果表明,试验前两组基础指温差异不显著;试验后接振组指温下降明显。复温时间延长,冷试后5min、10min;振动负荷后即刻、5min差异显著。红外图像的改变,有助于振动职业危害的亚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振动作业人员手部红外摄像和冷水试验对手臂振动病周围循环功能的改变。方法通过对非接触振动的健康工人50名(对照组)、尚未发生振动性白指的振动作业工人50名(接振组),在冷水负荷前后,用KY-333型远红外摄像仪进行手部红外摄像,研究手部周围循环功能的变化。结果冷水试验前两组工人手部红外图像差异无显著性(P>0.05);冷水试验后5和10min接振组手指皮肤温度比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和P<0.01),两组冷水试验后5min平均皮温分别为:右手(21.5±1.7)和(23.5±1.8)℃,左手(20.5±1.1)和(24.0±1.6)℃;接振组复温时间延长。结论手部红外摄像结合冷水试验对振动作业工人周围循环功能障碍具有早期识别意义。  相似文献   

7.
手臂振动对心率变异性及外周循环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手臂振动对作业工人心率变异性与外周循环功能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某金矿凿岩工人进行了心率变异性的评价指标SDANN、LF/HF分析,并测试了冷水试验前后作业工人的皮肤温度以及试验后5min、10min的复温度。结论手臂振动造成的外周循环功能障碍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付昌  闫凌云 《职业与健康》2007,23(13):1099-1100
目的 通过手部红外摄像和冷水试验检查,确定手传振动对手部周围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振动作业工人50名(接振组),非接振健康工人50名(对照组),在冷水负荷前后,用KY-333型远红外摄像仪进行手部红外摄像,对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冷水试验前,两组工人手部红外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冷水试验后,手部红外图像变化显著,接振组手指5、10 min皮肤温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复温时间延长。结论 尚未发生振动性白指的接振工人中已经出现冷水试验的手部红外图像变化,表明手部红外图像分析对周围循环功能障碍具有早期识别和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振动作业人员手部红外摄像和冷水试验对手臂振动病周围循环功能的改变。方法通过对非接触振动的健康工人50名(对照组)、尚无发生振动性白指的振动作业工人50名(接振组),在冷水负荷前后,用KY-333型远红外摄像仪进行手部红外摄像,研究手部周围循环功能的变化。结果冷水试验前两组工人手部红外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水试验后5 min和10 min接触振动组手指皮肤温度比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和P〈0.01),两组冷水试验后5min平均皮温分别为:右手(21.5±1.7)℃和(23.5±1.8)℃,左手(20.5±1.1)℃和(24.0±1.6)℃;接振组复温时间延长。结论手部红外摄像结合冷水试验对振动作业工人周围循环功能障碍具有早期识别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30名正常人在两种冷水试验后复温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0℃、10min和4℃、2min冷水试验比较,只有冷水试后即刻和5min时二者皮温有显著性差异,4℃组国下降更明显,恢复较快,但二者的复温趋势基本一致,两种方法的复温率比较,在冷试后前15min以4℃组较高,在但20min时二者无差别,表明两种冷试方法用于评价正常人末梢血管机能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一种动态体温记录仪的硬件设计与软件开发。该记录仪采用普通单片机中常见的比较器、定时器以及外接温敏电阻等组成,功耗低,体积小,长期连续监测保存动态体温数据,数据能够发送到计算机,由应用软件自动完成显示与分析。目前该仪器已经投入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距离、角度和测量部位等因素对红外测温仪测量结果的影响,提高防疫期间体温监测的准确性。方法:选取北京地区2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体温测量的受试者,采用两种常用国产品牌(A型和B型)红外测温仪,分别采集受试者不同测量距离(1~3 cm、3~5 cm和5~7 cm)、不同测量角度(额头正前垂直、向下倾斜45°)和不同测量部位(额头、内关)的体温测量数据,连续测量7 d,排除缺项后共纳入60组体温测量值数据。同时采用水银体温计测量受试者腋温行自身对照,分析比较不同角度、距离和部位的测量数据。结果:不同测温角度中红外测温仪于有效距离内"垂直"和"斜下"方向的额温,A型红外测温仪3~5 cm和B型红外测温仪1~3 cm垂直和斜下测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2,Z=-4.37;P<0.05)。A型红外测温仪和B型红外测温仪垂直测额温距离皮肤1~3 cm、3~5 cm和5~7 cm测温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06,F=26.97;P<0.05)。A型红外测温仪距皮肤1~3 cm和3~5 cm测量内关温与额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9,t=-5.006;P<0.01);B型红外测温仪距皮肤1~3 cm测量内关温与额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P<0.01)。结论:测温角度的改变会对测量产生影响,尤其在测量距离增加情况下。当超过有效测量距离时随着距离增加,测量数据准确性将会下降。相较于额温,正常体温人群的内关温更接近于腋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旅检口岸入境人群体温监测的科学方法,以提高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与检疫把关效能,进一步完善口岸卫生检疫工作.方法 对2009年9月-2012年8月泉州晋江机场入境发热人员的基本情况、医学检查处理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发热人员71例;以婴幼儿(≤3岁)和儿童(4 ~12岁)多见,不同季节、入境时间筛查率不同,时间分布以9-10月为高峰期;不同地区入境航班筛查率不同,其中以菲律宾入境航班最高达49.78例/10万人,体温以中热(38.1~39.0)为主,占60.29%,诊断结果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7.06%;发现4例乙型流感、2例甲型H3型流感和1例甲型H1N1流感.结论 发热人员的筛查率可能与不同季节、人员来自的不同地区有关,应当根据不同的传染病流行季节,不同的航班调整措施,并加强仪器设备的科学设置、人员的培训以及后续的跟踪监管.  相似文献   

14.
热疗作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手段已得到很大发展,影响其疗效的关键问题是组织内温度的测量与控制。本系统采用热电耦传感器对温度进行实时采集,利用特解边界元法求解热传导方程得到温度分布,根据数值模拟温度场分布与实际采集的温度值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调节交变磁场的频率,从而达到对组织温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胸腔镜下R3(第3肋骨表面交感神经主干)离断术中患者掌温变化,探讨iThermonitor体温传感器对手汗症患者术中掌温监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手汗症患者1例,在全麻下行胸腔镜左右侧R3离断术,采用iThermonitor体温传感器对患者手掌和腋窝深部体温进行监测.结果:术前体温监测结果:患者左、右手掌、腋下体温为(36.2±0.02)?C、(36.1±0.03)?C、(36.7±0.21)?C;术中离断左、右侧R3后5、10min内的掌温与离断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未发生明显体温升高(≥1~3?C);秩相关分析显示腋下体温与掌温呈正相关.结论:iThermonitor可以为手汗症患者提供连续、动态的术中体温监测,但掌温上升幅度是否与该手术效果相关仍待更多的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单兵中暑预警仪用于人体体温的监测,可同时连接3个温度传感器,将人体的3点体表温度转变为电压,经温度线性补偿和放大,由单片机采样,然后送液晶显示器轮流显示3路体表温度和换算成的肛温.具有体温报警和报警预置功能,是热带战区单兵生命状态监测的新装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高温下身着防毒服活动时肛温与皮温的变化关系,为个体中暑预警装置提供相应实验数据。方法:19名男性健康青年,着全身式防毒服在干球温度为35.0-37.0℃、湿球温度为30.0-33.0℃的人工热气候室内进行踏阶、跑步等活动,用日本光电600型八道生理记录仪连续观察其肛温与皮温的变化,当肛温达39.4℃以上或自觉不能继续坚持实验时终止。结果:受试者肛温(Y)与右腰皮温(X1)、右胸皮温(X2)和右背皮温(X3)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肛温与上述三点皮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0.982和0.975;肛温与三点皮温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是:Y1=9.489+1.279X1,Y2=1.990+0.973X2,Y3=4.036+0.909X3。结论:三点皮温可代替肛温作为个体中暑预防装置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医疗帐篷依托升降温设备在低温、高温环境下内部温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在帐篷四角的0.1、1.0、1.6 m高度和医疗帐篷中央0.1、0.5、1.0、1.3、1.6 m高度安装传感器,共计设置17个点位,在风机的出风口、进风口和室外分别设置3个点位作为参照。升温测试选择在1月份的辽宁省沈阳市,降温测试选择在8月份的广东省广州市。测试时,根据温度变化趋势实时控制升降温设备的运行时间。采用Kolmogorov-Smirnov(K-S)检验验证实验数据的可信度,采用温度场和温度变化趋势表征升降温设备对帐篷内部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由于升降温设备的位置角度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医疗帐篷内部环境温度空间分布明显不均匀。在-14.9℃的低温环境下,5000 W的暖风机可满足升温要求,医疗帐篷内环境温度与高度、风机出口位置呈正相关;在40.9℃的高温环境下,2台制冷量各为3650 W的冷风机不能满足降温实验要求,呈现医疗帐篷中心点位置温度最低的特点。结论:医疗帐篷在功率足够的升降温设备支持下可以很好地维持环境温度以满足医疗需求,医疗帐篷在实验中呈现的温度分布规律对升降温设备的摆放角度和医疗设备的配置位置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为医疗帐篷篷体保温材料的研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一种浴疗器,该浴疗器以单片机为核心,用温度传感器测量与控制箱中的水温,设计中运用了智能技术,具有性能稳定和操作简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在游离状态下对温度变化的生命反应,划分方形黄鼠蚤的生存温区。方法观察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时间,测定其半数致死高温(TD50)值,根据存活时间和死亡率划分生存温区。结果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半数致死高温雌性为40.81℃,雄性为41.03℃;致死高温区在42℃以上;亚致死高温区在37.5~42℃之间;适宜温区在2~35℃,15~27.5℃为其最适温度范围,20~25℃是其最适发育温度;亚致死低温区在-2~10℃;致死低温区在-10℃以下。结论温度是对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生存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游离状态下其生存温区与其他昆虫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