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彩双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4948-4949,4955
目的 调查承德市翼状胬肉的患病率,并探讨其与区域、年龄、性别、经济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抽取承德市16 357例受检对象进行眼部检查,统计翼状胬肉患病率.结果 16 357例人群中得翼状胬肉人数974例,患病率6.0%.其中城市翼状胬肉患病率低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地区不同年龄段翼状胬肉患病率均低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地区随着年龄的增长,翼状胬肉患病率也随之增高.病程5年以下城市翼状胬肉患病率和农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5年以上城市翼状胬肉患病率和农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承德市农村地区翼状胬肉患病率高于城市.农村人群翼状胬肉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增高.经济发达地区翼状胬肉患病病程短,经济落后地区翼状胬肉患病病程长.  相似文献   

2.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属于结膜组织增生性疾病,常有眼部充血,影响患者的眼部外观,当胬肉头部侵入瞳孔区会引起视力下降,严重的可致失明。治疗以手术为主,但复发率高。低纬度亚热带、热带地区由于日照强烈其发病率较高[1],我国南方地区发病率较高,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视力影响的重要因素[2]。为了解我县城镇、渔农村居民冀状胬肉的患病情况,我们于2007年,对部分城镇居民和渔农民进行翼状胬肉患病情况调查,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象山县城镇、渔农村进行随机选择12个调查点,受检总人数为1740人。要求调查对象到检查点进行眼部检查并作记录,最后对记录样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2检查及诊断用聚光手电筒和裂隙灯检查,双眼检查,根据翼状胬肉的形态、大小和部位进行登记。诊断条件:病变位于眼球内外眦部,胬肉外观呈三角型,底向眦部,顶向角膜,明确侵入角膜缘以内者。睑裂斑、假性翼状胬肉及未浸润致角膜缘以内者不统计在内[3]。结果1患病率城镇检查378人,检出翼状胬肉47例,患病率<15·1%;渔农村检查1362人,检出翼状胬肉347例,患病率为25·...  相似文献   

3.
国外曾有资料报道,翼状胬肉的发病率与焊工工作历史的长短有密切的关系。国内未见这方面的报道。为了搞好职业性眼病的防治和科研工作,进一步摸清翼状胬肉在电焊工中的发病情况,在本地区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验方治疗翼状胬肉文/郭振东翼状胬肉因其形似昆虫的翅膀,故取此名,为睑裂部向角膜生长的三角形肉片,祖国医学称之谓“胬肉攀睛”,一些乡村称之为“黑眼珠上长肉”,为常见的一种眼病,尤其是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更为多见。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胬肉进入角膜时,视力受到...  相似文献   

5.
翼状胬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眼表疾病.翼状胬肉遍及世界各地、患病率高、严重时既影响视功能又有碍美容、目前仍无理想的控制方法、手术切除后的高复发率一直是医生和患者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对眼表疾病的深入认识、翼状胬肉再次成为研究热点、人们不断寻求各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措施,以减少及控制胬肉的复发[1].翼状胬肉具体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紫外线照射、气候干燥、接触风尘等有一定关系.最近研究表明长期的紫外线照射可能引起角膜缘干细胞的损害,从而发生翼状胬肉.翼状胬肉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传统手术方法很多,但复发率高,为30%~ 50%.改进手术方法,防止复发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我院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青岛市50岁及以上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对青岛市大于50岁的21 274名目标人群进行流行病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眼部检查及问卷调查,明确诊断。结果调查21 190(99.6%)人,确诊翼状胬肉患者1 115例(1 479只眼),占受检人群的5.2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与年龄正相关(95%CI:1.32~5.64,P0.01);外出不配戴眼镜与配戴眼镜相比(95%CI:3.48~7.27,P0.01);平时在室外与室内工作者相比(95%CI:1.64~4.36,P0.01);每日视频终端时间≥4h与4h相比(95%CI:1.02~2.06,P0.01);翼状胬肉的发生与年龄、是否配戴眼镜、每日视频终端时间、户外工作的时间相关。结论与翼状胬肉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是否配戴眼镜、每日视频终端时间、户外工作的时间,户外佩戴眼镜是一个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翼状胬肉:中医称攀睛,因其形状象昆虫的翅膀,又称为翼状胬肉。翼状胬肉的发生与长期受日光和风尘刺激有关,以单眼发病多,为一种慢性进行性眼病。胬肉一旦长出,不易自行消退。初期可有球结膜肥厚增生、发红,并有血管生长,继而头部伸入角膜上。胬肉对眼的影响主要是引起散光致视力下降,有的长到瞳孔区直接影响视力;局部睑球粘连、眼球活动受限,或出现复视,伴有结膜炎时刺激症状更为明显。 其治疗没有特效药物,可滴抗生素眼药水如氯霉素、磺胺眼药等。对发展较快的胬肉最好及时手术。手术方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翼状胬肉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细胞因子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翼状胬肉患者(观察组)和无翼状胬肉患者(对照组)血清中bFGF和IL-6的含量;取胬肉组织及正常球结膜组织做常规HE染色.结果 观察组血清中有bFGF和IL-6的表达,且比对照组明显升高;bFGF和IL-6表达呈正相关;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血清中bFGF和IL-6的表达比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明显升高,而初发性翼状胬肉静止期组与进行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翼状胬肉组织病理切片中可见增生和变性两种表现.结论 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及术后复发可能与bFGF和IL-6的异常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9.
董洪震 《现代保健》2011,(9):156-156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多发病,在炎热,干燥,有尘埃及日照量大的地区,人群发病率高,其中紫外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虽然有多种治疗方法,翼状胬肉仍然有较高复发率.其原因可能为,眼表疾病的治疗方法,除病因治疗和传统的非手术治疗外,尚需引用手术方法矫正严重的组织结构缺陷[1].而羊膜作为人体最厚的基底膜为眼表面重建开辟了新途径.笔者所在医院用新鲜羊膜组织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接触粉尘作业工人眼病发病情况,探讨粉尘与眼病发病间的关系。方法对碎石厂、电厂、造纸厂、水泥厂和加工厂等粉尘作业工人2 147人(作业组)的眼部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与同期无粉尘接触职业人群521人(对照组)进行对比,比较分析两组人群各种眼病的发病率。结果粉尘作业组工人的眼部自觉症状发生率:迎风流泪21.2%、有分泌物18.7%、干燥感16.9%、痒感13.2%和眼异物感12.4%,均高于非粉尘接触人群;粉尘作业组工人的眼病发生率:沙眼35.7%、翼状胬肉12.6%和睑裂斑11.6%,均高于对照组;作业组工人随着工龄增加,沙眼、翼状胬肉、睑裂斑、睑内翻倒睫和倒睫性角膜沉浊的发生率增加,但慢性泪囊炎发生率与粉尘接触时间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粉尘作业组工人沙眼、翼状胬肉及睑裂斑的发生率较高,与长期高浓度粉尘条件下工作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逆行切除翼状胬肉联合丝裂霉素C在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的作用.方法:在翼状胬肉自然张力及解剖状态下,逆行切除翼状胬肉后,用丝裂霉素C棉片贴敷,最后将残留的球结膜缝合于浅层巩膜上.结果:术后观察一年,手术79眼,有5眼复发,复发率为6.3%,结论:逆行切除翼状胬肉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能有效的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手术野清晰、出血少、切除干净、彻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是否能有效对翼状胬肉进行治疗。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共74例,收治年限均在2014年9月~2015年9月之间,将74例翼状胬肉患者通过电脑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有37例。其中一组翼状胬肉患者仅通过翼状胬肉切除术进行治疗,设定切除组;另一组翼状胬肉患者则在切除组基础上加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进行治疗,设定联合组。结果:联合组翼状胬肉患者的治愈率高于切除组,复发率低于切除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对翼状胬肉进行治疗,具有更高的治愈率以及更低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我们对3307例机械工人的翼状胬肉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总发病率:2.1%(70:3307) 2、发病与性别的关系:男性2295人,66人发病,发病率为2.9%;女性1012人,4人发病(发病率为0.4%)。男高于女,x~2=20,86,P<0.01。 3、发病与年龄的关系:20岁以下发病者为“0”,以40—60岁组发病者最多,共查1268,发病者57人,本组发病率为10.4%;60岁以上组查33人,发病4人,发病率为12.1%。 4、发病与工种的关系:有尘作业者发病率为5%(13:259);无尘作业者发病率为1.87%(5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电力管理行业人员翼状胬肉的患病情况,探讨其职业危害,我们对某电业局的846名电力管理人员进行了翼状胬肉发病情况调查.  相似文献   

15.
贲飞 《工企医刊》2007,20(5):34-35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生与紫外线照射、烟尘等因素有关.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胬肉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传统的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复发率高,一般为30%~50%,甚至高达69%[1].我院自2003年以来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病例均为原发性进行期翼状胬肉,胬肉头部侵入角膜缘2.5mm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组织中Survivin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在翼状胬肉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0例翼状胬肉组织和20例正常结膜中Survivin与VEGF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评分(immunohistochemical scores,IHS),60.0%翼状胬肉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80.0%翼状胬肉VEGF呈阳性表达,而在正常结膜组织中Survivin蛋白均表达阴性,60%正常结膜VEGF呈阴性表达。结论 Survivin、VEGF的高表达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有关,联合检测能更准确地判断翼状胬肉血管活性、细胞凋亡的生物学特征及复发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徐建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0):1950-1951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9例(46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组(对照组)及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组(治疗组),比较其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13.6%,上皮修复时间为(5.81±0.84)d;而治疗组复发率仅为4.35%,上皮修复时间为(3.03±0.79)d。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相比,可以有效地降低复发率,缩短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为治疗翼状胬肉较为理想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翼状胬肉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1的表达,探求其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切除的翼状胬肉及正常结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1蛋白检测。[结果]翼状胬肉中P21表达为(5.03±0.34)%,而正常结膜组织中P21表达为(75.21±0.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1在翼状胬肉中的低表达与失活可能使得翼状胬肉细胞周期紊乱,使其增殖失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翼状胬肉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细胞因子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翼状胬肉患者(观察组)和无翼状胬肉患者(对照组)血清中bFGF和IL巧的含量;取胬肉组织及正常球结膜组织做常规HE染色。结果观察组血清中有bFGF和IL-6的表达。且比对照组明显升高;bFGF和IL-6表达呈正相关;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血清中bFGF和IL-6的表达比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明显升高,而初发性翼状胬肉静止期组与进行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翼状胬肉组织病理切片中可见增生和变性两种表现。结论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及术后复发可能与bFGF和IL-6的异常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带蒂结膜瓣移植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对翼状胬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患者(78眼)随机分为A(39例)、B(39例)两组,A组行翼状胬肉切除术,B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4个月~12个月,A组有9只眼复发,B组有2眼复发,与A组相比,复发率B(5.13%)组极显著低于A(23.08%)组(P〈0.01)。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用于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切除翼状胬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