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科学论证"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对于消除百姓高额医疗费用风险,改善医疗费用所致居民收入公平性恶化的效果,研究借鉴GINI系数原理与方法,利用居民大规模家庭入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按项目付费方式下医疗费用使居民收入公平性恶化了12.61%,而组合支付方式可缓解此种恶化的82.60%,效果显著,且改善作用远大于现行医疗保障的作用(20.68%)。  相似文献   

2.
为了科学论证"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对于消除百姓高额医疗费用风险,减轻居民医疗费用负担的效果,研究运用居民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利用大规模居民家庭入户调查数据,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按项目付费下居民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40%阈值计算)的发生率为5.55%,组合支付方式可使其降低17.88%,且效果远大于现行医疗保障的作用(5.29%)。提示组合支付方式可通过良好的费用共担机制,降低居民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为论证"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改革对消除百姓看病贵问题的效果,文章利用全国财务年报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进行定量模拟测算并结合意向论证,结果表明:(1)组合支付方式以"~口价"的形式消除了半数(50.4%)原有看病贵;(2)80%的人分担了20%人群的高额费用风险,消除了看病贵感觉的基础;(3)在单元付费标准基础上,结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平均60-70%的报销比例,百姓去市级医院就诊一次自费仅花53.5元,医疗费用负担大幅减轻,看病应该不贵;(4)如果再加上政府对医疗机构的适宜投入,即使以1:2的比例匡算,如果政府保障人员经费,百姓的次费负担可以下降10.4~20.9元,门急诊次均费用仅为32.6~43.1元;如保障基本建设和专业设备等经费后,次费再下降15.6~31.4元,仅为22.1~37.9元;而如果政府全包两项投入,看病直至免费!如此,百姓没理由再感到看病贵。  相似文献   

4.
为了验证"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在实际推广过程中的现实可操作性,研究以"协调各方利益,实现预期效果"为目标,设计了简单易操作的适用于全国、省、市、县,乃至单个医疗机构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并运用华东地区某省卫生财务年报资料进行了现实模拟设计,测算得2009年华东地区某省医疗机构的业务收入总额医疗费用应控制在400.5亿元之内,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医疗机构中,以城市医院为例,其门诊次均费用和住院床日费用的收费标准分别为228.5元和697.3元。证明"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是易操作可推广的,为组合式支付方式的现实实行、实现医改突破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按病种分组(DRGs)付费,是一种打包付费制度,也是国际公认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目前,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这种付费方式。按病种分组(DRGs)付费主要是根据患者年龄、疾病诊断、合并症并发症、治疗方式、病症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等多种因素,将诊断相近、治疗手段相近、医疗费用相近的住院患者,分入若干病组予以定额付费。按病种付费意在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是国际上较为认可的付费机制,但在我国仍处在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6.
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将过去的按服务项目付费转变为按病种付费。通过建立两种医疗支付方式下医患、医院与医保局双方的博弈模型,分析了2种支付方式下博弈各方的行为特点。分析表明,按病种付费在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上相较于按服务项目付费更优。不论在哪种支付方式下,优化医保监督管理方式使得监管难度降低的同时,增大处罚力度也是遏制医院不合理医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支付方式的设计原理,利用全国常规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论证。表明:"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下,通过明确设立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的总额及按GDP同步增长的增速指标,可实现医疗费用增长可预测、可调控,确保医疗费用的增长纳入社会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当然,起效的前提是:合理设立业务收入总额,以及变按项目付费为按服务单元收费,结余留用以确保医疗机构的合理补偿,享受社会经济发展平均利润。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对实现医改突破的作用,研究依据支付方式的基本原理推导,并利用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组织者、提供者和需方四方意向调查数据,分析论证了该组合支付方式下的6大预期效果:(1)消除看病贵感觉,百姓得到实惠;(2)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3)消除药品产、销、购、用四方问题;(4)确保医疗费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5)为医保收支平衡提供稳定的环境;(6)政府便于监管,易于操作。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温总理提出的"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虽然该组合支付方式也可能带来新问题,但是相对成效,这些问题微不足道并且可通过配套措施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医疗服务供方支付方式的变革,积极引导、规范供方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上涨,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安全是一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在文献复习的基础上,采用焦点小组讨论法、多维度组合评价法提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病种"分段、定额"付费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0.
从组合支付方式设计原理出发,利用我国常规统计数据进行论证,发现"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下,明确设立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的总额及按GDP同步增长的增速指标,医疗费用支出可预测、可调控,能确保医保费用支出与筹资基本同步,为医保基金收支平衡提供稳定的环境。另外,由于对每次服务实行定额收费,所以易于与医保给付方式接轨,收支平衡补偿方案容易制定。由此,医疗保障部门担忧的收支失衡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浙江省样本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方案对因病致贫问题的解决能力。方法:应用调查数据,分析因病致贫的普遍程度、严重程度以及新农合对因病致贫的解决能力和缓解程度。结果:秀洲区、开化县和常山县因病致贫率分别为1.0%、0.2%和0.7%;因病致贫人群超过就医风险临界线的医药费用占总医药费用的比例分别为46.3%、34.9%和44.2%;解决参合人群因病致贫的能力分别为72.7%、75.0%和54.5%;因病致贫问题缓解程度分别为34.0%、64.9%和39.0%。结论:比较秀洲区和开化县新农合试点地区和对照县——常山县的情况,可以认为,新农合的实施对解决因病致贫问题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现状,分析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方法对浙江省桐乡市、开化县、绍兴县、淳安县、泰顺县5个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情况开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调查研究。结果2005年5个样本县(市)合计参合率为88.15%,人均筹资50.88元,合计费用补偿率在20.00%左右;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5个样本县(市)贫困户中因病致贫比率从2003年的51.82%降低为41.61%。结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总体运行效果良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病致贫现象。  相似文献   

13.
我国罕见病患者医疗负担较重,容易诱发支出型贫困。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罕见病家庭医疗负担与筹资策略调查数据,使用FGT(Foster-Geer-Thorbecke)贫困测量指数测量了家庭罕见病医疗负担及其导致的支出型贫困水平。结果发现,家庭罕见病人均医疗费用占人均收入的比重高达61.14%,而补偿比例仅为23.93%。罕见病医疗费用支出的致贫率超过35%,支出型贫困深度与强度指数分别为2.81和25.43,支出型贫困缺口与内部差异都很大。目前,罕见病家庭主要依靠非正式或个人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政府医疗保障制度的实际减贫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的模拟测算结果显示,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提高大病保险制度的待遇水平可以显著降低罕见病家庭的支出型贫困水平,并据此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陕西省城乡居民发生因病致贫的影响因素,为健康扶贫工作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基于陕西省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计算因病致贫发生率,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家庭中有老年人、家庭为低贫户、家庭遭受了灾难性卫生支出等增加了发生因病致贫的风险;处于关中地区、家庭人口数大于1人、家庭有儿童降低了风险。结论政府应继续重视因病致贫问题,在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推行多种补助政策的同时,关注低贫户、老年人口、独居人口和慢性病患病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湖北省A地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按病种和按费用救助模式下政策实施效果,为进一步完善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提供政策建议。方法:分别于2013和2016年在湖北省A地进行机构调查和现场问卷调查,收集大病患者住院补偿、救助信息和家庭收入情况,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卡方检验分析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实施效果。结果:转为按费用救助模式后,2016年大病救助受益率(13.2%)较2013年(12.2%)并未有效扩大,实际救助力度较低。因病致贫对象政策范围内救助比例和封顶线经调整后均有所下降,使得因病致贫对象救助水平进一步降低。结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对象范围扩大后,因病致贫对象疾病经济负担仍然较重。应综合考虑疾病经济负担和家庭经济水平,提升重特大疾病救助针对性,适当提高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中老年贫困人口各部分医疗费用导致的因病支出型贫困状况进行分析,模拟医疗保障政策对门诊和住院的减贫效果,为减轻农村贫困人口因病支出型贫困风险提供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FGT指数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补偿前后的因病因病支出型贫困进行测算,模拟医疗保障在不同补偿比例下的减贫效果;采用经济发展水平与贫困状况相结合的方式筛选东中西部地区代表性省份,对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政策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各地区趋同化贫困人口倾斜性医保政策水平与地区差异性贫困特征不匹配;各地区自我治疗费用导致的支出型贫困不容忽视;各地区门诊支出型贫困更为严峻,但医保减贫效果较好;医保缓贫效果大于减贫效果。结论:医疗保障政策对改善贫困状况产生了积极作用,且存在地区差异,应结合地区经济情况与贫困状况,完善医保扶贫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广西重特大疾病的医疗保障效果。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从不同地区和不同病种的医疗保障情况分析广西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效果。结果:广西门诊特殊慢性病、大病专项救治的医疗总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以下统称“三重”制度)综合补偿后,报销比例分别为79.23%和79.10%。广西各地区的门诊特殊慢性病、大病专项救治的医疗总费用经“三重”制度报销后,比例范围分别在69%~87%和75%~83%。救治人数和救治次数较少,但自付比例较高的病种有先天性唇腭裂、神经母细胞瘤等疾病。结论:强化“三重”制度综合保障,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 广西各地区应加快提升统筹层次,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同时完善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关注重点疾病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8.
贫困患者是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健康扶贫专项政策的关注对象,减轻贫困患者疾病经济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是政策协同目标。采用BRI、RR和C.V等指标以及整体、子群和个案视角,从识别精准和减负力度两个维度评价了政策协同对26 341名贫困患者减负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健康扶贫阶段性成效显著。政策协同综合BRI值达到0.82,共有73.22%个案处于相对安全区。(2)健康扶贫专项政策精准度和力度较好。专项补助BRI值为0.1,仅次于基本医保BRI值0.55;不仅使得所有疾病类型子群进入相对安全区,且对RR中、高风险区域个案减负效果显著。(3)健康扶贫专项政策需要重点关注30~39岁、住院多次以及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等子群。建议:(1)政策协同减负效果显著、巩固健康扶贫专项补助精准靶向作用。(2)完善各类政策协同机制、关注防范重点人群因病致贫风险。(3)加强政策评价方法研究、提供多视角多维度量化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19.
医疗保障健康扶贫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对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病滞贫现象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各地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及实践进行梳理、归纳,对医疗保障扶贫的模式层、止损层和保障层以及各个层面的扶贫措施与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进一步做好精准健康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贫困农村地区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患者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进行分析,评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对降低家庭疾病经济风险所起到的作用,为政府控制这类慢性病的经济负担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采取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方式收集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患者家庭的卫生支出和费用报销资料,计算灾难性卫生支出和家庭因病致贫情况。结果研究发现,高血压及其合并症具有很强的家庭致贫作用,因高血压及其合并症导致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为22.2%,经过新农合制度的费用补偿,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下降到19.2%。结论贫困农村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患者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较高,但新农合对缓解这类疾病导致的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作用有限,政府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降低该类疾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