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足月胎膜早破孕妇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新蝶呤(Npt)水平与亚临床感染的相关性,为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剖宫产分娩的足月胎膜早破孕妇40例为试验组;同期剖宫产分娩的正常足月孕妇40例为对照组,所有孕妇入院后抽取静脉血3 ml,胎盘娩出后取胎膜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孕妇血清中CRP、Npt水平.结果 试验组孕妇血清CRP(4.55±1.72)mg/L和Npt(15.06±5.05) nmol/L,均高于对照组(3.14±1.16) mg/L和(10.29±3.96) nmol/L(P<0.05);试验组孕妇血清CRP和Npt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r=0.346,P<0.05);两组80例孕妇胎膜病理检查,发现绒毛膜羊膜炎38例(试验组29例、对照组9例),血清CRP诊断绒毛膜羊膜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16%和52.38%,而Npt诊断绒毛膜羊膜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68%和61.90%.结论 孕妇血清中CRP和Npt水平与亚临床感染足月胎膜早破有相关性,通过检测孕妇血清CRP和Npt水平间接反应亚临床感染胎膜早破孕妇和宫内胎儿感染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孕妇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1(IL-1)与胎膜早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研究的112例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其中足月胎膜早破未感染患者(A组)和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患者(B组),各56例;选择同期在该院收诊的正常足月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孕妇血清CRP、IL-1含量,破膜时间与血清CRP和IL-1水平变化及IL-1和CRP预测绒毛膜羊膜炎的价值。结果:B组血清CRP和IL-1含量明显高于A组和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膜时间>12 h血清CRP和IL-1水平明显高于破膜时间≤12 h,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血清IL-1取326 pg/ml时,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86%;当血清CRP取10 mg/ml时,敏感性为73%,特异性为63%。结论:血清CRP和IL-1是诊断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出现绒毛膜羊膜炎的特异、敏感指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孕妇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及与胎膜早破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于2014年1月-2017年1月丽水市人民医院产科符合标准的足月胎膜早破孕妇90例为胎膜早破组,足月正常孕妇90名为对照组;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组根据入院时破膜时间分为破膜时间≥24h患者32例、破膜时间24h患者58例,根据胎盘病理学结果分为绒毛膜羊膜炎患者21例、非绒毛膜羊膜炎患者6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IL-6和CRP水平。结果胎膜早破组孕妇血清IL-6和CRP水平分别为(29.46±6.59)ng/ml、(15.45±4.02)mg/L,均高于对照组孕妇(P0.05);破膜时间≥24h患者血清IL-6和CRP水平分别为(34.16±5.23)ng/ml、(19.42±4.25)mg/L,均高于破膜时间24h患者(P0.05);绒毛膜羊膜炎患者血清IL-6和CRP水平分别为(36.23±5.42)ng/ml、(21.52±4.21)mg/L,均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患者(P0.05);胎膜早破孕妇血清IL-6和CRP水平呈正相关(r=0.512,P0.001)。结论足月胎膜早破孕妇血清IL-6和CRP水平升高,血清IL-6和CRP水平与破膜时间、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有关,两者可能相互作用且在胎膜早破感染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胎膜早破并发绒毛膜羊膜炎孕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水平,为其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西钦州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胎膜早破患者100例,其中并发绒毛膜羊膜炎57例,为研究组,43例无并发绒毛膜羊膜炎,为对照组.检测各组PCT、CRP和白细胞计数,评估敏感度和特异度,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PCT、CRP和白细胞计数检测结果分别为(11.46±1.13)ng/mL、(13.61±1.08)mg/L和(11.48±1.83)×109/L,均高于对照组的(4.25±0.78)ng/mL、(6.42±0.91)mg/L和(7.65±1.4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89、10.17、9.74,均P<0.05);患者血清PCT、CR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47%、88.37%和82.46%、79.09%,均高于白细胞计数的59.65%、6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78、8.93、8.82、9.11,均P<0.05),且PCT的特异度高于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PCT、CRP和白细胞计数检测结果分别为(6.58±1.06)ng/mL、(6.90±0.97)mg/L和(7.11±1.24)×109/L,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31、9.60、9.22、均P<0.05).结论 胎膜早破并发绒毛膜羊膜炎患者血清PCT、CRP和白细胞计数均显著升高,血清PCT、CRP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白细胞计数,有助于胎膜早破并发绒毛膜羊膜炎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IL-6I、L-8与TNF-a联合检测在胎膜早破早期宫内感染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2008年6月-2010年6月医院收治的52例胎膜早破孕妇终止妊娠时血清IL-6I、L-8、TNF-a进行检测,产后取胎膜组织做病理检查;选择同期正常足月妊娠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细胞因子水平与绒毛膜羊膜炎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产后胎膜早破组45例胎膜病检确诊为绒毛膜羊膜炎,其血清IL-6I、L-8、TNF-a水平分别为(521.1±237.2)(、740.6±258.5)(、676.2±295.1)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3.3±153.7)、(560.3±185.2)(、442.4±289.6)pg/ml,并且其严重程度与IL-6I、L-8、TNF-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胎膜早破孕妇血清IL-6I、L-8、TNF-a水平明显增高,其含量与绒毛膜羊膜炎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绒毛膜羊膜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降钙素原(PCT)对胎膜早破(PROM)孕妇合并羊膜腔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9月-2018年9月本院住院分娩的胎膜早破孕妇120例为实验组,其中足月胎膜早破(TPROM)孕妇和足月前胎膜早破(PPROM)孕妇各60例;同时收集同期在本院住院行择期剖宫产分娩的足月孕妇60例为对照组,检测SAA和PCT在2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中羊膜腔感染率为42.5%,对照组为3.3%,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A和PCT在实验组的平均表达量高于对照组,且两者在PPROM组的平均表达量高于TPRO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A和PCT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于两者单独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联合检测血清SAA和PCT对胎膜早破孕妇羊膜腔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外周血细胞因子在胎膜早破(PROM)、新生儿围产期感染中表达特点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7月在医院确诊为足月胎膜早破并成功分娩的132例孕妇作为胎膜早破组,选取同期足月正常分娩的130名孕妇作为正常对照组,孕妇在分娩前、分娩后24h内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新生儿在出生后24h内抽取外周静脉血,应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CD14)、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干扰素-γ(IFN-γ)以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同时统计新生儿围产期感染情况,对比分析正常孕妇与胎膜早破孕妇、围产期感染新生儿与健康新生儿之间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胎膜早破组分娩后SCD14(46.34±8.35)ng/ml、PCT(52.36±8.23)pg/ml、CRP(4.78±1.24)mg/ml、IFN-γ(75.24±9.23)pg/ml、IL-10(6.59±1.25)pg/ml显著下降,两组孕妇外周血清SCD14、PCT、CRP、IFN-γ、IL-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组新生儿外周SCD14(56.35±8.25)ng/ml、PCT(55.32±10.24)pg/ml、CRP(6.01±1.69)mg/ml、IFN-γ(62.21±9.25)pg/ml、新生儿感染率15.1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L-10(5.26±1.02)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ROM组感染新生儿外周血SCD14(63.52±9.25)ng/ml、PCT(61.32±1.24)pg/ml、CRP(7.26±1.75)mg/ml、IFN-γ(96.73±11.26)pg/ml显著高于未感染新生儿,而IL-10(4.03±2.01)pg/ml显著低于未感染新生儿(P<0.05)。结论胎膜早破孕妇和新生儿围产期感染患儿的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积极进行外周血炎性因子表达检测有利于早期预测胎膜早破和新生儿围产期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胎膜早破的孕妇的热休克蛋白70(HSP 70)对合并羊膜腔感染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3年3月住院分娩的胎膜早破孕妇40例,将20例足月和20例足月前胎膜早破孕妇,根据宫壁细胞细菌培养和涂片检查,阳性者进入足月胎膜早破合并羊膜腔感染高风险组(试验1组)或足月前胎膜早破合并羊膜腔感染高风险组(试验2组);阴性者进入足月胎膜早破无感染组(对照1组)或足月前胎膜早破无感染组(对照2组),提取孕妇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血清和PBMCs中HSP 70含量。结果试验1和2组的PBMCs胞内HSP 70的表达明显增加,其平均值分别为(595.3±34.1)pg/ml和(583.6±52.8)pg/ml;而对照1和2组的PBMCs胞内HSP 70分别为(203.4±39.3)pg/ml和(191.5±28.8)pg/ml,试验1组与对照1组及试验2组与对照2组相比,PBMCs胞内HS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HSP 70在胎膜早破合并羊膜腔感染孕妇体内有增加,但其水平无PBMCs胞内HSP 70的表达高,试验1和2组的血清HSP 70分别为(301.4±60.1)pg/ml和(310.7±33.2)pg/ml,与对照1和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70可作为早期、快速、准确预测胎膜早破孕妇合并羊膜腔感染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外周血细胞因子在胎膜早破(PROM)、新生儿围产期感染中表达特点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7月在医院确诊为足月胎膜早破并成功分娩的132例孕妇作为胎膜早破组,选取同期足月正常分娩的130名孕妇作为正常对照组,孕妇在分娩前、分娩后24h内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新生儿在出生后24h内抽取外周静脉血,应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CD14)、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干扰素-γ(IFN-γ)以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同时统计新生儿围产期感染情况,对比分析正常孕妇与胎膜早破孕妇、围产期感染新生儿与健康新生儿之间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胎膜早破组分娩后SCD14(46.34±8.35)ng/ml、PCT(52.36±8.23)pg/ml、CRP(4.78±1.24)mg/ml、IFN-γ(75.24±9.23)pg/ml、IL-10(6.59±1.25)pg/ml显著下降,两组孕妇外周血清SCD14、PCT、CRP、IFN-γ、IL-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组新生儿外周SCD14(56.35±8.25)ng/ml、PCT(55.32±10.24)pg/ml、CRP(6.01±1.69)mg/ml、IFN-γ(62.21±9.25)pg/ml、新生儿感染率15.1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L-10(5.26±1.02)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ROM组感染新生儿外周血SCD14(63.52±9.25)ng/ml、PCT(61.32±1.24)pg/ml、CRP(7.26±1.75)mg/ml、IFN-γ(96.73±11.26)pg/ml显著高于未感染新生儿,而IL-10(4.03±2.01)pg/ml显著低于未感染新生儿(P<0.05)。结论胎膜早破孕妇和新生儿围产期感染患儿的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积极进行外周血炎性因子表达检测有利于早期预测胎膜早破和新生儿围产期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孕妇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情况及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足月胎膜早破孕妇80例为观察组1,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80例为观察组2,同期正常足月孕妇8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LBP和IL-6水平。结果观察组1和观察组2血清LBP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血清LBP和IL-6水平高于观察组1(P<0.05);观察组1和观察组2孕妇绒毛膜羊膜炎的感染率分别为25.0%、36.3%高于对照组3.8%;胎膜早破患者中,绒毛膜羊膜炎孕妇血清LBP和IL-6水平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绒毛膜羊膜炎Ⅱ级和Ⅲ级孕妇血清LBP水平高于绒毛膜羊膜炎Ⅰ级(P<0.05),绒毛膜羊膜炎Ⅲ级孕妇血清LBP水平高于绒毛膜羊膜炎Ⅱ级(P<0.05)。结论胎膜早破孕妇血清LBP和IL-6水平升高,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血清LBP和IL-6水平升高更显著;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孕妇血清LBP水平升高,且与绒毛膜羊膜炎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黄莺  焦永慧  李小英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5):5794-5797
目的:通过胎膜早破产妇血清IL-6、细胞黏附因子-1含量与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探讨其对胎膜早破产妇新生儿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产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行剖宫产分娩的胎膜早破孕妇80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期住院未临产、因骨盆狭窄、社会因素而行选择性剖宫产的正常孕妇4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采集母血5 ml胎盘娩出后取胎膜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孕妇血清中IL-6、细胞黏附因子-1水平,新生儿出生1 min内完成Apgar评分。结果:①胎膜早破组母血清IL-6、I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未足月胎膜早破组母血IL-6、ICAM-1水平均高于足月胎膜早破组(P<0.01)。未足月胎膜早破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未足月组和足月胎膜早破新生儿Apgar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胎膜早破母血IL-6、ICAM-1水平随胎膜绒毛膜羊膜炎感染程度加重而显著升高(P<0.01)。胎膜早破中度感染组新生儿Apgar评分较胎膜早破轻度感染新生儿组降低(P<0.05)。③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进行相关分析后,孕周、IL-6、体重对新生儿Apgar评分有显著影响。结论:感染与胎膜早破密切相关,IL-6对胎膜早破产妇新生儿结局有较大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胎膜早破(PROM)产妇胎膜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与绒毛膜羊膜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07年2月期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共57例,以足月胎膜早破剖宫产分娩组为研究组,以足月剖宫产分娩组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胎膜中MIF、MMP-9的分布及表达,统计学分析其表达的差异性。采用HE染色的方法确诊绒毛膜羊膜炎,并分析其与MIF、MMP-9的关系。同时对MIF、MMP-9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IF、MMP-9主要定位于羊膜上皮细胞、基底膜等细胞的胞浆中。足月胎膜早破(PROM)剖宫产分娩组与足月剖宫产分娩组(对照组)比较,胎膜中MIF、MMP-9表达PROM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诊断为非绒毛膜羊膜炎组与绒毛膜羊膜炎组比较,胎膜中MIF、MMP-9表达绒毛膜羊膜炎组明显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MIF、MMP-9的表达,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具有正相关性。结论:MIF、MMP-9在胎膜早破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IF通过调控AP-1或NF-kB间接上调MMP-9的表达,使MMP-9活性增加,引起胎膜中胶原的大量降解,导致MMP/TIMP的失衡,从而引起胎膜早破,二者具有相关性。MIF及MMP-9与绒毛膜羊膜炎关系密切,在绒毛膜羊膜炎的炎症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硬膜外镇痛孕妇产程中中转剖宫产的临床特点,评估其中转剖宫产对母儿近期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足月单胎头位经阴道试产分娩的11493例孕妇内于产程中中转剖宫产的729例为研究对象,将产程中使用硬膜外镇痛中转剖宫产的409例定为研究组,产程中未使用硬膜外镇痛中转剖宫产的320例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临床特点及母儿近期结局。结果在11493例孕妇中,产程中使用硬膜外镇痛孕妇中转剖宫产率为4.35%(409/9399),未使用硬膜外镇痛孕妇中转剖宫产率为15.28%(320/2094),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4.389,P<0.05)。研究组孕妇产程中出现Ⅱ类或Ⅲ类电子胎儿监护率、产时体温≥38℃发生率、第一产程活跃期剖宫产率、第二产程剖宫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9.202、120.343、42.590、16.635,均P<0.05)。两组孕妇的产后出血率、产后24h出血量、脏器损伤率、腹部伤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输血率、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新生儿羊水污染率、窒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孕妇产程中使用硬膜外镇痛可以降低剖宫产率,中转剖宫产不会增加母儿近期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14.
卢学莲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790-1792
目的:通过分析剖宫产率增高的因素来探寻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收治的2 336例待产孕妇,对1 428例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足月儿剖宫产率为61.1%,其中剖宫产史及臀先露的剖宫产率为95.4%。造成剖宫产的主要原因是胎儿窘迫、羊水过少、剖宫产史、臀先露、重度妊娠并发症及巨大儿、珍贵儿等。结论:剖宫产率上升与诸多因素有关,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加强产前检查、产时观察,通过医患双方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才能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5.
陈青华  王志云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3):3573-3575
目的:探讨足月及近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不同计划分娩时机对分娩方式和母婴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852例足月及近足月(孕周≥35周)、单胎头位且无其他合并症的胎膜早破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自然临产和计划分娩干预时间不同分为4组:A组为破膜12 h内自然临产424例,B组为破膜12~24 h自然临产146例,C组为期待至12 h未临产行缩宫素计划分娩131例,D组为破膜期待至24 h未临产行缩宫素计划分娩151例。比较各组孕妇的分娩方式及母婴并发症。结果:①A、B、C、D组剖宫产率分别为8.96%、8.90%、25.95%、27.15%,C、D组剖宫产率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D组宫内感染率(17.21%)、产褥病率(15.23%)、围产儿病率(21.85%)均高于A(0.94%、1.41%、4.09%)、B(2.84%、2.73%、5.47%)和C组(5.34%、5.50%、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出血率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足月及近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破膜<12 h以期待为主,破膜12~24 h未能自然临产者应积极计划分娩,以降低剖宫产及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在孕妇孕期护理干预服务中运用健康信念模式指导对剖宫产率影响情况。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进入本院接受产检及相应护理的117例孕妇,将其划分为研究、对照两组,研究组59例于妊娠期内施行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系统化护理干预服务,对照组58例于妊娠期内施行基础性的相关护理干预服务,探究产妇剖宫产率情况,对比两种护理法的效果。结果:研究组干预护理前、后选择破宫产的孕妇例数减少,占比下降显著,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护理前、后孕妇选取生产方式的占比情况没有较大变化,差异不具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产科护理服务当中引入以健康信念为导向的干预模式,可降低剖宫产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合理分娩方式. 方法对104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孕妇的分娩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孕妇阴道试产,试产成功率76.8%.选择择期剖宫产为52例.结论剖宫产史不是再次剖宫产的指征,应结合前次剖宫产的指征、手术方式、术后情况、本次妊娠情况及B超监测伤口情况综合考虑.如无绝对指征,应予充分试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体回收式输血与异体输血对剖宫产术中大出血产妇血流动力学和肝肾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中大出血产妇101例,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48例采用自体回收式输血,B组53例采用异体输血,比较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及肝肾指标。结果输血后,A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SBP、DBP、HR及SpO2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肝肾指标ALT、ALP、BUN及Cr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与异体输血相比,自体回收式输血能更好地维持剖宫产术中大出血产妇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不损害其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对妊娠与分娩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70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分娩但并无子宫肌瘤的孕妇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妊娠与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先兆流产、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分别为17.1%、12.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为4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对妊娠与分娩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容易发生妊娠并发症,且增加了剖宫产率,新生儿结局不良,应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2009年5月在该院进行产前检查,确诊妊娠期糖尿病(GDM)103例,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90例,选择同期分娩10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的妊娠结局。结果:GDM1组(治疗组)及GIGT组仅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羊水过多、胎儿窘迫、早产、新生儿低血糖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2组(未治疗组)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M与GIGT是导致母婴近期远期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临床医师应重视孕期糖代谢异常的筛查、诊断和治疗,尽可能使孕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