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高校青年教师亚健康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37  
目的 了解高校教师危险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教师的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广东省19所高校教师进行亚健康调查,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亚健康影响因素。结果 30—40岁是高校教师亚健康危险年龄段,其中女性重度亚健康高于男性;工作不开心、工作时间长、缺乏体育活动等是高校青年教师亚健康状态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校教师亚健康危险人群中应重视女性重度亚健康;提高教师对亚健康的认识,保持轻松健康心态,避免长时期的过度疲劳,化解压力,合理工作是预防与控制亚健康状态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职业妇女亚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新会区城镇不同职业妇女亚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在新会城区内随机抽取不同职业单位在职妇女进行亚健康状态调查,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结果:亚健康状态发生率为61.06%,调查的7种职业妇女中,教师的亚健康状态发生率最高为74.10%,其次是医务人员为69.34%(P<0.01);影响妇女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是职业、工作是否有意思、工作压力、家庭融洽程度。结论:教师和医务人员是亚健康状态的高危人群,应予特别关注。开展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妇女对亚健康的认识,学会自我调节,及时化解工作和家庭各方面的压力,是预防与控制亚健康状态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高职学院教职工健康状态及个人基本情况对健康的影响,探讨改善教职工健康的对策。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随机抽取760例在岗教职工为本次调查人群。发放统一设计好的调查问卷,采用自填问卷方式收集健康状态的信息。结果患有疾病的教职工占58.3%,亚健康状态占22.7%。健康状态仅占被调查人群的18.9%。小于36岁年龄组教职工是亚健康的高发群体;随着来校工作时间的延长,教职工患病率增加;学历较低人群(初、高中)亚健康状态构成比明显高于高学历人群,而患有疾病者的构成比则低于高学历人群(χ2=113.90,p<0.01);离婚和再婚的人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χ2=32.86,p<0.05)。结论高职学院教职工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采取一系列积极的预防措施,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亚健康分布状况及特点,为制定有效的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社区16~60岁居民进行亚健康状态调查。结果共调查930人,亚健康发生率为74.2%,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社区居民亚健康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发生亚健康的风险高于男性(OR=2.02,95%CI:1.47~2.79),并且发生亚健康的风险随年龄的上升而上升(P0.001)。亚健康症状以躯体症状为主,为68.9%。结论萍乡市安源区社区居民的亚健康状态发生率高,且女性和年长者为高危人群,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军队医院非现役文职人员的亚健康状态及影响因素,为保障其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66名文职人员进行健康体检的同时发放亚健康调查问卷,分析体检及调查结果。结果军队医院文职人员的亚健康状态发生率为62.84%,明显高于地方医院医务人员,其中从事护理专业、工作强度高、工作年限较短的人群亚健康发生率更高;影响亚健康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工作环境、生活压力、自身定位、身体锻炼等。结论军队医院文职人员亚健康状态发生率较高,应通过实施人性化管理、培养良好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等措施来改善其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南京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教师健康制定干预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调查问卷,应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南京市512名教师的亚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亚健康发生率为57.81%,在性别和职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60,P0.01;χ2=7.859,P0.05);亚健康主要表现形式为记忆力减退(50.68%)、工作效率低(48.31%)、易疲劳(45.611%)等;教学和科研压力大、经济待遇偏低、职称评定竞争、缺乏体育锻炼、不良作息习惯等是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南京市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较高,并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及早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校女教职工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健康定义,亚健康为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第三状态[1],由于其与各种严重慢性临床疾病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及其状态的可逆性,已受到广泛关注[2].高校教职工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其劳动的复杂度、紧张度均高于一般职业,而女性作为家庭劳动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其健康状态更受到关注.为了解北京市高校女性教职员工的亚健康状况,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高校女性教职工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于2007年4月对首都医科大学的女性教职员工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虹口区不同职业人群的亚健康状况,以期为亚健康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职业人群所在单位或部门为抽样单位,从警察、教师、"两卫"机构医务人员(注:"两卫"机构是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的事业单位)、公务员4类职业人群中抽取1931人进行亚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1770份,亚健康发生率为72.66%,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婚姻、职业、日均睡眠时间、熬夜、体育锻炼、加班、职业紧张、身心健康自评状况是亚健康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性别、职业、社会环境因素是诱发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应该针对高危人群开展健康宣教,通过来自社会、政府、家庭等各方面的支持,调整其工作、生活、行为方式,预防亚健康状态并阻止其向疾病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亚健康状态评价问卷(SHSQ-25)的判定标准.方法 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亚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并按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低危水平筛选亚健康低危人群,根据该人群亚健康问卷得分的分布情况制定判定标准.结果 以对亚健康状况得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5个主要因素的低危水平为标准,包括:工作中竞争情况、是否接受超出能力的工作、是否参加体育锻炼、是否有可以谈心的朋友和工作时能否进行短暂的休息,筛选出亚健康状态的低危人群共437例,以该人群的单侧P90上限35分(≥35分)作为亚健康状态的判定标准.调查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现患率为67.5%,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类型人群之间的现患率存在统计学差别(P<0.001).结论 工作压力、不良的人际关系和缺乏体育锻炼是引发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以其低危水平制定亚健康问卷的判定标准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工人亚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中医证候调查表对某外资企业2580名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亚健康状态现惠率为72.7%,以20~24岁组最高,达80.9%.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7.513,P=0.000);女性高于男性(X2=9.209,P=0.002);未婚者高于已婚者(X2=46.974,P=0.000);不同学历人群之间亚健康状态现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工作能力及个人收入是亚健康的保护因素,加班、居住条件是亚健康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调查中未婚女性工人是亚健康高发人群,应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提高工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企业农民工职业应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修订的工作需求-控制量表和职业紧张测量工具对410名企业农民工进行测试,应用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 男性农民工的技术需求水平(3.57±0.18)及心理健康的评分高于女性(2.96±0.16),女性的每日紧张感评分(7.88±0.18)高于男性(7.2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学历组农民工决定自由度高于低学历组,心理健康差于低学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异的农民工工作紧张因素、每日紧张感、工作前景性的评分高于其他各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家人同住的心理健康及自尊感评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噪声程度越高的农民工其工作紧张因素、每日紧张感的评分越高,而决定自由度及技术需求水平的评分则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经常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农民工工作紧张因素及工作需求评分高于其他各组,心理健康评分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居住方式、工作环境对职业应激测试的结果有影响.工作紧张因素等可影响心理健康及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东北地区医药营销人员职业压力与亚健康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职业压力对亚健康的影响程度。方法于2016年10-12月,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大连、沈阳、鞍山、长春、哈尔滨等10个市区共1152名医药营销人员(22~58岁;女性698名,男性454名),使用《职业紧张量表》和《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进行职业压力和亚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医药营销人员职业压力发生率为86.9%,压力源得分较高的前两位依次是社会竞争加剧带来的压力(2.90±1.017)和工作考核标准较高个人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2.90±0.959)。亚健康检出率为82.1%,医药销售人员不同性别(χ^2=4.726,P=0.030)、不同年龄(χ^2=9.534,P=0.009)、不同婚姻状况(χ^2=7.010,P=0.008)、不同工作年限(χ^2=18.082,P<0.001)、不同企业类型(χ^2=7.961,P=0.047)及不同压力组间(χ^2=152.565,P<0.001)亚健康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职业压力是影响亚健康的关键因素,轻度职业压力者和中度压力者分别是无压力者的0.076倍(95%CI 0.040~0.143)和0.348倍(95%CI 0.189~0.641)。结论东北地区医药营销人员职业压力发生率和亚健康检出率均较高,轻中度职业压力是亚健康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某钢铁厂工人职业应激因素和应激结局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职业应激和心理健康作为企业健康促进效果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钢铁厂1039名工人进行横断面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应激因素、技术利用水平、工作控制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和睡眠障碍等.结果 有54.5%的工人报告"工作不允许出错",47.6%的工人报告"工作责任太大".男性工作应激因素评分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文化程度组问心理健康、技术利用程度、工作控制水平和睡眠障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高文化程度组技术利用程度、工作控制水平评分高于低文化程度组,文化程度越低,心理健康状态越差.不同年龄组间技术利用程度、工作控制水平和睡眠障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年龄组技术利用程度和工作控制水平评分高于低年龄组.不同工龄组间技术利用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31-40年组心理状态最差,工龄21-30年组工作需要技术最多,睡眠障碍倾向最大.不同工种组间技术利用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桁车工组工作应激因素最多,仪表工组工作需要技术最多,管理人员工作控制水平最高.职业应激因素评分与睡眠障碍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r=0.37,P<0.01),工作控制水平评分与心理健康评分呈明显的负相关(r=0.19,P<0.01).结论 钢铁厂工人工作中职业应激因素与健康结局有关,应将心理健康指标纳入企业健康促进效果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4.
应付策略与职业紧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付策略与职业紧张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515名油田工人进行调查,用职业紧张测量工具测试油田工人的应付策略、职业紧张因素、个性特征及职业紧张反应。结果36.9%油田工人采取了充分的应付策略。应付策略评分与文化程度、人际关系、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提升机会、参与机会、任务一致性、工作自主性、工作挑战性、工作满意感、心理卫生、情绪平衡、正性情绪、A型行为及自尊感评分呈正相关,与组内冲突、负性情绪、抑郁症状、每日紧张感、工作心理控制源及社会支持评分呈负相关。应付策略充分者的工作人际关系、对人的责任、参与机会、工作自主性、工作挑战性、工作满意感、情绪平衡、正性情绪和忍耐性评分明显高于应付策略的中等或不足水平者(P<0.05或P<0.01),而每日紧张感、外控性和社会支持评分则明显低于应付策略的中等水平、不足水平者(P<0.05或P<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应付策略与正性情绪关系密切。结论应付策略对职业紧张有较大的影响;有效的应付策略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然而,油田工人总体的有效应付策略尚不够充分,可能与个性特征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职业应激与稳态应变负荷(AL)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内容量表(JCQ-22)对4家企业963名职工进行职业应激状况调查和健康体检,选择13个生理生化项目为AL,包括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C-反应蛋白(CRP)、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胆固醇(TC)/HDL、三酰甘油(TG)、糖化血红蛋白(HbAC1)、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12h尿皮质醇(Col)、12h尿肾上腺素。根据各项指标的四分位数的方法对AL赋分,总计0~13分。采用α系数、协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SPSS13.0)。结果问卷全部回收,合格率100%;在调整了年龄因素后AL的职业应激组(4.78±3.30)与非职业应激组(3.85±2.10)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8.38,P<0.01),并且两组间的BMI[(25.45±4.84)和(23.40±3.61)kg/m2]、SBP[(122.20±21.00)和(113.5±13.87)mmHg]、DBP[(78.67±10.81)和(75.18±9.52)mmHg]、TG[(2.04±1.00)和(1.36±0.97)mmol/L]、TC/HDL[(3.51±0.54)和(3.22±0.59)]、Col[(23.06±4.70)和(19.62±9.15)μg/g]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或P<0.001)。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工作控制和工作需求是A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职业应激与AL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某手套生产企业针车工人职业紧张与精神卫生状况,分析精神卫生状况的影响因素,为企业职业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方法 以该企业全部针车工人作为观察组,选取性别构成相同、年龄相似的非针车工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各131人,分别对其进行麦克林职业紧张问卷和哥德伯格普通健康问卷调查;并对针车工人精神卫生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平均收入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职业紧张程度大、应付能力弱、精神卫生异常的发生率分别是20.61%、18.32%和32.8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职业紧张问卷的职业紧张因素、应付能力2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工作满意感维度得分(30.50±4.92)低于对照组(30.64±3.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普通健康问卷的积极性项目平均异常率为25.06%,较对照组(10.81%)高,除“感觉愉快”条目外,其他条目的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消极性项目平均异常率为14.50%,较观察组(29.39%)低,除“因焦虑失眠”条目外,观察组其他条目的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应付能力弱(OR=3.576,95% CI:1.405~9.101)是针车工人精神卫生异常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与企业其他员工相比,该手套生产企业针车工人的职业紧张程度较高,企业应针对针车工人的应付能力弱、工作满意感差等问题,制定职业健康促进干预措施,以预防职业紧张与精神卫生异常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556例喂养困难的婴幼儿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提出合理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标准化的婴幼儿喂养困难评分表( MCH-FS)对来福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院行常规体检的婴幼儿进行喂养情况调查,根据Logit变化法计算喂养困难评分及等级判定,同时自行设计喂养困难影响因素调查表,进一步对其原因进行探讨分析。结果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发生率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χ2=0.02,P>0.05);城镇和农村的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2.32,P>0.05);但在年龄上具有较大差异,随年龄增大,喂养困难的发生率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18,P<0.05)。早产儿和有出生窒息的婴幼儿其喂养困难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婴幼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5.12、275.26,均P<0.01)。患有消化道疾病的婴幼儿其喂养困难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婴幼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07,P<0.01)。喂养技巧高及有眼神交流者其喂养困难的发生率显著降低(χ2值分别为24.86、35.89,P<0.01),延长喂养可增加喂养困难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9.48,P<0.01)。结论婴幼儿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及喂养技巧是喂养困难发生的影响因素,看护人应加强互动交流来促进婴幼儿进食。  相似文献   

18.
社会支持与职业应激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与职业应激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654名来自不同行业的职业人群进行调查,使用职业紧张测量工具测试社会支持、职业应激因素、个性特征及职业应激反应。结果不同职业人群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不同;调查人群的社会支持评分与工作中的多种职业应激因素有关。获得社会支持越多者,工作人际关系、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提升机会、参与机会、任务一致性、培训的充分性、工作挑战性、工作自主性、工作满意感、心理卫生、情绪平衡、正性情绪、自尊感及应付策略评分越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前景未知性、负性情绪、抑郁症状、每日紧张感及工作心理控制源评分则随社会支持程度的增加而减少,与对照组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对抑郁症状有较大的影响(R2>0.05)。结论社会支持对职业应激有较大影响,对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维护作用;不同职业人群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状与职业紧张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职业人群抑郁症状与职业紧张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自评量表测评心理健康,使用职业紧张测量工具测量职业紧张因素、个性特征、社会支持和应付策略,调查年龄、工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态等资料。使用χ2检验、协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肯定有抑郁症状者占40.2%。总平均分为21.74±8.99。河南地区肯定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3.8%、河北39.4%、北京23.4%。男性肯定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3.0%、女性为35.4%。低年龄组肯定抑郁症状发生率高于高年龄组。离婚、丧偶者等肯定抑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已婚和未婚者。初、高中(中专)学历者肯定抑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硕士以上者。多数职业人群抑郁症状发生率在30%以上。不同地区、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和职业组间肯定抑郁症状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肯定抑郁症状者物理环境、工作冲突、角色模糊、角色冲突技术利用、工作单调、心理负荷、对人负责、工作前景、工作危险、A型行为、工作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评分均明显高于无抑郁症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提升机会、参与程度、工作自主性、任务一致性、绩效反馈、友谊机会、速度控制、必需的技术、培训充分性、工作挑战性、自尊感、组织忠诚度、应付策略评分则明显低于无抑郁症状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15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可解释抑郁症状评分变异的33.1%。结论目前我国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职业紧张因素和个性特征等对心理健康存在着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四川省两城市男性公务员吸烟状况,探讨影响其吸烟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四川省两城市324名男性公务员吸烟状况进行调查,描述其吸烟现状;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探讨男性公务员吸烟的影响因素。结果两城市男性公务员吸烟率为44.8%;不同学历(χ2=10.003,P〈0.05)、单位禁烟情况(χ2=6.499,P〈0.05)、家庭禁烟情况(χ2=60.368,P〈0.01)对男性公务员吸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男性公务员吸烟的主要因素有被动吸烟相关疾病知识得分、年龄、学历和家庭禁烟规定。结论调查的男性公务员吸烟受多种因素影响,应根据实际进行吸烟干预,制定家庭禁烟规定,从而改善男性公务员的吸烟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