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估按病种分值结算付费方式改革对厦门市某三甲医院的绩效。方法:提取某三甲医院按病种分值结算付费方式改革前后各两个医保年度的所有出院患者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与双重差分法对相关医疗管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改革后次均住院费用等相关指标增幅低于改革前;本地医保改革后次均住院费用、次均药品费用、次均耗材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净效应分别为-761.12元、-60.86元、-77.86元、-0.41天,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总额控制下的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有利于增强医院自主管理意识;有利于减轻参保人员个人负担水平;改革存在分值单价贬值问题;双重差分法研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效应有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按病种分值付费对恶性肿瘤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提取厦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4年~2017年医保年度的涉及恶性肿瘤病例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与双重差分法对相关医疗管理指标及病种结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统计期间,恶性肿瘤相关疾病住院费用复合增长率(CAGR)为17.44%,本地医保住院人数、住院人次、人均住院次数高于其他患者;次均费用、次均耗材费净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平均住院天数、次均药品费用下降,个人负担费用增加;分值分段中>100的人次占比最大,为54.17%,0~100分值段CAGR最高,占77.52%,居中的300~400分值段呈负增长(CAGR-9.40%);涉及恶性肿瘤的病例结算病种700种中仅104个病种按恶性肿瘤病种结算,其中97种人次占比低于1%;本地医保全部病种结算费用为该病种平均值的75.87%.结论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有利于增强医院自主管理意识,有利于减轻参保人员个人负担水平;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控制恶性肿瘤相关疾病住院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影响有限;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加强了定点医院诊疗行为的选择性,存在诱导住院、分解住院、改变诊断排序的可能性;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病种分值计算方法应进一步优化,建议借鉴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办法测算的标准费用作为分值计算依据,减少病种数量,并为推行DRGs收付费做好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按病种分值付费对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住院费用及天数的影响。[方法]选择广州市某大型三甲医院2017年7月15日-2019年3月31日脑血管疾病(ICD编码为:I60-I69)住院患者的病案首页费用信息。采用双重差分法对患者的住院总费用、住院天数、药品费用、西药费用、中药费用进行净效应评估,并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权重、DRGs分组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组别的住院费用情况,评价DIP的实施效果。[结果]DIP实施后患者的住院总费用较实施前下降1657.87元。疑难病例组的住院总费用下降5946.90元,药品费用下降596.45元,西药费用下降521.18元;手术组的药品费用下降1555.22元、西药费用下降1683.14元;非手术室操作组的住院总费用下降8594.75元,住院天数下降6.74天,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直接经济负担、提高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强化医疗机构的自主管理。在医保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保证门诊等支付方式改革的协同性,警惕住院费用转移;在医疗机构的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病案首页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在我国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典型地区的实地调研资料,总结按病种分值付费的关键技术环节,分析目前实施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该制度应该完善的技术。方法:采用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相结合,整理我国按病种分值付费的设计和实施的关键环节,通过深度访谈收集和分析按病种分值付费目前存在的技术问题。结果:我国按病种分值付费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如病种区分方法粗放、医疗机构考核监督不够、等级系数确定不合理。结论:按病种分值付费符合我国支付方式改革的方向,针对以上问题,提出通过提高病种区分技术水平、强化考核水平、扩大实施范围、强化协商管理的手段来完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收集临床医学及其他相关医学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从总体水平、3种健康类型、15种患者类型以及最优服务量决策4个方面,以医学生在不同医保支付方式下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量的决策模拟分析按病种分值付费对医生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支付方式下医生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量具有显著差异,按项目付费使得医生提供过多的医疗服务数量,而按病种分值付费能够有效规范医生医疗服务提供行为,做出更多适合病人的最优决策。建议继续完善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应更具灵活性;医生薪酬标准多元化,健全医生激励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测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6.
将医院、医保、患者引入按病种分值付费的SWOT分析中,剖析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从医院和医保的管理角度提出建议:提高病案首页填写质量、提升数据分析和信息整合能力、创新临床科室绩效考核方案、健全医保监督管理体系、促进医保和医疗紧密互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按病种分值付费(DIP)下亏损病案入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某三级公立医院2022年1—6月21 436份亏损病案的病案首页内容,分析DIP入组的影响因素。结果 亏损病案类型以正常倍率组最多,占84.27%;医疗保险类型以居民医保最多,占87.45%;亏损病案数量以儿科最多,占9.00%,消化内科位于第2位,占8.31%。在DIP亏损病案的入组影响因素中,DIP分组器分组错误占33.08%,药物、耗材、检验检查费用偏高占15.05%,主要诊断编码错误占12.57%,入组正确但病种分值偏离实际占8.48%,主要手术编码错误占3.09%,其他占27.73%。结论 医疗机构、医保部门需加强与第三方软件开发公司合作与沟通;病案编码员编码时,避免盲目地从计算机检索编码,应按照编码规则准确编码;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行为管控,促进合理诊疗,合理控制医疗资源和成本。  相似文献   

8.
医疗机构作为按病种分值付费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医疗机构应该抓紧机遇,推进按病种分值付费的配套措施,实现高质量发展。笔者从按病种分值付费的政策梳理、按病种分值付费促进医疗机构强化管理的作用机制以及公立医疗机构应对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所采取的管理策略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为医疗机构落实按病种分值付费提供借鉴。按病种分值付费下的管理策略涵盖发展规划、组织架构、形成工作闭环、规范诊疗、提升病案质量、加强信息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院》2019,(8):1153-1156
目的探讨在某院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后病种"心力衰竭"在医院运行的情况,了解按病种分值付费的优缺点,以及对编码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析4个典型案例,归纳出临床医师诊断不规范、编码员没有仔细阅读病案导致编码错误、临床医师迎合病种付费需要而书写诊断等分析病种分值付费下的疾病编码。结果按病种分值付费对于医院的运营管理和控制费用有一定成效,但在ICD编码应用中,存在某些临床医师的诊断和编码规则产生矛盾现象。结论在ICD编码应用中,应准确分析病案数据,准确编码,最大限度减少国家社保和医院运营成本,减轻患者看病的成本和负担,也为以后全面实施DRGs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这对于提高医疗服务标准水平和医疗管理效率,促进诊疗信息有效互联互通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验证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是否会导致住院患者按医嘱转院概率上升,从而评估改革对患者离院方式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6—2019年某市住院病案首页5%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以医疗保险患者为处理组,以非医疗保险患者为对照组,比较改革前后2组患者按医嘱转院概率变化的差异,从而识别政策效应。结果 实行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后,总体上未发现住院患者按医嘱转院或按医嘱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概率上升,但疾病严重程度较高的患者和老年患者按医嘱下转的比例增加22%~56%(P <0.05)。结论 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与高风险、高年龄患者按医嘱下转的比例增加相关,但尚不清楚改革是否影响患者长期健康结局。建议加强对按医嘱转院的适宜性评估和监督,推动基于成本核算的病种权重设定,积极探索基于价值医疗的捆绑支付和按绩效支付等方式,避免在控制费用政策激励下发生不合理的成本转移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S市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关注病种在2019年7月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后医疗服务质量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21年6月S市公立二、三级医院的职工保险参保患者住院病案首页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比较改革前后首批DIP付费试点医院(干预组)和非DIP付费试点医院(对照组)的4个典型诊断和2个典型手术操作的住院天数、院内死亡率、30天内全因再入院率变化情况。结果:试点医院相比非试点医院,改革后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关注的典型诊断和手术操作的住院天数分别上升0.228天、下降0.568天,但均无统计学意义。典型诊断和典型手术操作的院内死亡率分别下降0.5个百分点(P=0.047)、1.1个百分点(P=0.000);30天内全因再入院率分别下降2.0个百分点(P=0.017)、4.9个百分点(P=0.014)。结论:S市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后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关注病种的住院天数变化方向不一致;院内死亡率和再入院率提示的服务质量改善。按病种付费改革中需密切监测多病种、多维度的服务质量变化。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积极推进按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DIP)政策,驱动了医院管理的变革。介绍了广东省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城市的实践具有共同的核心环节,包括确定预算总额、建立病种分值库、设定医院权重系数等,并指出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为适应这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院医保管理应主动求变,在准确掌握政策的基础上,做好优势病种遴选、提高病种诊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优化基于按病种分值付费的临床路径管理是医院医保管理策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国家、省、市三级按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 DIP)政策的共性与差异,为各省市的政策设计提供参考建议。方法:检索政府官网、北大法宝法律数据库系统收集国家及各省市有关DIP的政策文本,在文献资料和访谈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提炼总结。结果:自2020年至今,国家医疗保障局共出台7份政策文件推进DIP支付方式改革,随后我国8个省份、7个地级市发布了相关政策文件26份。各省市的DIP政策适用范围与国家要求基本保持一致;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各地根据实际对关键要素设计(病种目录、分值、医疗机构系数)、监督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与细化;病种分值方面,国家及多数省市均以历史数据为基准测算,但测算依据并不一致,不少地区要求考虑各病种间的相对权重。结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出台指导性政策文件推进当地DIP改革,在设计政策时明确政策适用范围,建立关键要素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管并重视DIP在推进分级诊疗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衢州地区居民心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和特点.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衢州市1 730名30岁以上居民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同时检测血压、血脂和血糖等指标.结果 衢州市30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40.17%(695/1 730),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Z=15.88,P<0.05);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44.77%,高于女性的37.41%(x2=9.15,P<0.05);城区高血压患病率为43.22%,郊区高血压患病率为46.32%,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为3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84,P<0.05).本次调查中,血脂异常率为31.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慢性病家族史和身体质量指数(BMI)是其危险因素(OR=1.279、1.849,P均<0.05),而身体锻炼是其保护因素(OR=0.604,P<0.01).糖尿病患病率为4.86%,空腹血糖受损(IFG)发生率为8.09%,且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x2=13.65、26.47,P均<0.05).1 730例调查对象中,吸烟率为17.98%,其中男性为47.38%,女性为0.28%,不同性别吸烟率有统计学差异(x2=610.67,P<0.01).这次调查发现,超重率为30.46%,肥胖率为8.61%;城区居民超重率为25.14%,郊区居民超重率为29.35%,农村居民超重率为36.93%,不同区域的超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08,P<0.05);不同区域、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肥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4.99、3.56、1.61,P均>0.05).结论 衢州地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和IFG发生率均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饮食结构不甚合理,因此应加强合理膳食与适量运动的宣传教育,改变居民生活方式,同时及早做血压、血脂、血糖筛查,以期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重庆社区中年居民心血管病(CVD)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及评估未来十年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发病危险度,为进一步改善该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实施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5~59岁常住居民4 879人进行调查,并对该部分人群用"国人ICVD十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简易模型进行ICVD十年发病危险评估。结果在35~59岁人群中,吸烟、体重异常、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暴露率分别为25.48%、18.10%、15.21%、17.34%和5.19%;ICVD十年发病绝对危险度<10%(极低危和低危组),男性为99.04%,女性为99.62%;≥10%(中危和高危以上组),男性为0.94%,女性为0.38%,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VD各主要危险因素发生情况在不同绝对危险度(≥10%和<10%)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不同年龄组发病平均危险度男性低于评估表提出的平均危险度参考标准,而女性则高于评估表参考标准。结论重庆市中年人ICVD发病危险处于较高水平。ICVD评估方法适用于高危人群的筛选,对重庆地区ICVD的群体防治及干预具有指导作用,适合社区基层的推广使用。但在某些指标的衡量上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研究心血管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8年6月-2011年10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724例心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肺部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24例患者中共发生肺部感染41例,发生率为5.66%,其中年龄>75岁者发生率为16.98%,高于<75岁的患者;住院时间>两周患者的发生率为8.27%,高于<两周患者;抗菌药物应用≥3种者发生率为14.63%,高于≤2种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时间≥1个月者发生率为6.31%,高于应用时间<1个月者;吸氧及吸痰患者发生率为7.21%、13.04%,高于未进行吸氧、吸痰的患者;进行侵入性操作患者的发生率为9.95%,高于未进行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合并≥3种基础疾病者为16.42%,高于≤两种的患者,ASA分级Ⅳ级的患者为15.38%,高于≤Ⅲ级的患者;存在其他感染灶者为10.58%,高于无感染灶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心血管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北京酒仙桥地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以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方法 于 1996年 6~ 12月对该地区 9个居委会抽样调查了 5 87名 5 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和血脂、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和心电图检查 ,并抽样检查了 30 4人的空腹胰岛素。结果 发现超重及肥胖在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者中所占比例最大(P <0 .0 1) ,同时女性超重及肥胖所占比例高于男性 (P <0 .0 5 ) ,但不同年龄间超重及肥胖与非超重间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在超重及肥胖者中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低减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超重者 (P <0 .0 1) ,超重及肥胖者中空腹血糖、胰岛素、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非超重者 (P <0 .0 1)。结论 对中老年人群进行以预防肥胖为重点的健康教育 ,以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是当前一件十分迫切和非常有益的事  相似文献   

18.
陈斌  张金玲  陈希 《职业与健康》2013,(19):2519-2520
目的分析2012年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各类监测疾病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关系,研究家庭医生制慢性病防治模式对预防控制相关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病率的效果。方法监测病种包括脑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收集浦江镇监测病种的发病率、死亡率资料,与上海市同期数据做出比较,对危险因素调查情况做出统计学分析。结果2012年浦江镇监测病种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低于上海市平均水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死亡率与冠心病死亡率远低于上海市平均水平,分别为14.7/10万、9.2/10万、38.5/10万,同时随着年龄增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或死亡数量随之增加,80岁以上居民占30%以上,其中卒中未分型(脑中风)、冠心病死亡人群中80岁以上患者占60%以上。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是各项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发病或死亡的患者中有高血压史的患者占40%以上,其中脑梗死、脑卒中发病或死亡患者中同时患有高血压的占80%以上,患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家族史也是各项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全面覆盖、分片负责的闵行区家庭医生制慢性病防治模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心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原因,提出防治对策,以期为降低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432例心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432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者64例,感染率为14.81%;患者高龄、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抗菌药物应用种类较多、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较长、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较长等是引起心血管病住院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1);64例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共检出病原菌6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5株占66.18%,革兰阴性菌21株占30.88%,真菌2株占2.94%,革兰阴性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5.00%、17.65%、11.76%,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分别占11.76%、7.35%、4.41%,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2.94%.结论 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主要与高龄、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抗菌药物应用种类较多、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较长、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较长等原因有关,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应针对以上高危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