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为临床治疗HP感染及预防胃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 分为胃癌组及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事先均未接受过抗HP治疗.胃癌组在癌区,外周区各取组织2块,对照组于距幽门2~5cm区域内取组织2块,一块送病理进行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改良Giemsa染色),另一块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两项均为阳性者确定诊断.结果 (1)胃癌患者有较高的HP感染率.(2)胃窦、胃体部癌HP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贲门胃底癌(P<0.05).(3)胃癌区与外周区HP检出率有明显差异(P<0.05).(4)Lauren病理分类法肠型胃癌HP检出率高于弥漫型及混合型.结论 HP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胃癌第一类最危险的致癌因素.HP根除治疗能有效地防止癌前病变恶性化,有利于预防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为胃癌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寻找新的治疗途径.方法 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对100例胃癌患者、10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及100例正常人的Hp感染率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萎缩性胃炎组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9% vs 42%,74% vs 42%),CagAIgG+Hp菌株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 vs 12%,56% vs 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较,Hp的感染率明显提高;早期及进展期胃癌Hp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贲门部胃癌患者Hp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明确Hp感染与胃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胃癌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人胃癌(HGC)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PCR-Hp-DNA法检测胃粘膜Hp。方法:对141例慢性胃炎患者和42例胃癌患者作Hp现症感染的检测。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萎缩性胃炎Hp感染率较高,非贲门癌血抗Hp-IgG阳性率较贲门癌高,Hp感染者胃粘膜萎缩、肠化及癌变平均年龄较小。结论:Hp持续感染与HGC,特别是肠型非贲门癌密切相关,主要作用在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可能是HGC发生的“启动子”之一  相似文献   

4.
自从1994年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将幽门螺杆菌(Hp)纳入第一类致癌危险因素以来,Hp与胃癌关系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有不少资料支持Hp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1Hp与胃癌的流行病学11Hp感染与胃癌发病率有关Hp感染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与阻止胃癌的发生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90例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标本作为研究组;并选其中40例胃癌患者旁癌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且经过病理学诊断均为正常组织;采取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法进行检测,研究两组患者Hp相对感染量,分析Hp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Hp相对感染量研究组为(9.5±2.1),对照组为(4.5±1.2),研究组Hp相对感染量显著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Hp相对感染量与不同临床TNM分期、不同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间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胃癌发生部位Hp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且参与了胃癌的浸润深度和转移以及临床分期,并且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临床中可以将幽门螺杆菌感染作为评估胃癌进展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Hp感染与过敏性紫癜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过敏性紫癜患儿30例,采用136尿素呼气试验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计算Hp的感染率,分析Hp感染与腹痛、关节痛及肾损害等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在3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Hp感染阳性率为50%;在同时伴有肾损害、腹痛、关节痛等三项临床表现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当中,Hp感染阳性率较高(P〈0.05)。结论Hp感染和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可能存在相关性;存在Hp感染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可能有更多的系统受累。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遗传性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人19染色体短臂上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丢失(LOH)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关系,探讨幽门螺杆菌遗传毒性在胃癌中的作用。方法PCR检测Hp在胃癌中的感染情况,进一步分析Hp感染患者中Hp基因CagA的表达缺失情况,探讨Hp感染及CagA基因表达与19p微卫星之间的关系。结果在79例胃癌患者中,86.1%(68/79)患者为Hp阳性,CagA基因阳性率为83.82%(57/68)。而CagA基因的表达与19p遗传不稳定性相关,这种杂合性丢失与原发性胃癌的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相关,且随着恶性程度增加LOH频率也增加(P〈0.01)。结论Hp感染与19p高频率的LOH相关,可能通过19p区域的肿瘤抑癌基因参与胃癌的发生和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相关性.方法 对经胃镜诊断为CAG的1 165例患者的活检胃黏膜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Giemsa染色以确定有无Hp感染;同时送病理检查,观察淋巴滤泡形成情况.结果 在Hp感染829例患者中,有淋巴滤泡形成者占37.2%(308/829),而无Hp感染患者均无淋巴滤泡形成.Hp感染阳性者其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及活动性炎性反应的阳性率与Hp阴性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p感染与CAG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腺癌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胰腺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医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56例作为观察组,对其血清中的抗Hp-IgG、Hp-IgM和CagA-Hp-IgG进行测定,并与对照组60名体检健康人员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感染率观察组为64.29%、对照组为46.6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CagA-Hp阳性率观察组为38.88%、对照组为21.5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患者Hp感染与其吸烟史、慢性胰腺炎病史有关(P<0.05)。结论 Hp感染为胰腺癌危险因素之一,CagA-Hp阳性者胰腺癌危险更甚,加强对Hp感染的防治对胰腺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和胃癌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初步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胃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快速尿素酶实验、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联合检测65例胃粘膜活检标本中Hp感染。结果:胃癌组织中Hp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组,Hp感染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结论:Hp可能在从浅表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知幽门螺杆菌(HP)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原,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增加胃癌的发病率,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利于减少胃癌的发生。本文就二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1 概述业已证实幽门螺杆菌 (Hp)是胃腺癌与胃淋巴瘤的诱发因素之一 ,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Hp列为Ⅰ类致癌因子。Hp的感染率极高 ,在发达国家 30 %~ 5 0 %的成年人有Hp感染 ,而发展中国家的Hp感染率则高达 80 %。 1998年日本学者Watanabe等首次报道了单独用Hp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能成功地诱发出胃腺癌。目前国内也已开展Hp与胃癌关系的动物实验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试图阐明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可能机制。2 胃癌流行病学新进展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着一定的联系 ,如两者都与人群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与探讨荨麻疹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两者间关系.方法 选择荨麻疹病患六十二例为观察组、六十例健康体检为对照组,展开碳十四尿素呼气试验,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患进行常规治疗辅以抗幽门螺杆菌联合疗法,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六十二例荨麻疹病患中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有四十五例,总感染率为百分之七十三;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阳性比率为百分之四十四.针对四十五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荨麻疹病患进行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总有效率为百分之八十七,其中治愈数量达到二十五、占据百分十五十五.结论部分荨麻疹的发病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针对病因不清晰的荨麻疹病患采用幽门螺杆菌检查,给予药物治疗,进而根控制感染程度.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肝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162例肝硬化患者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Hp感染在性别和年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率随食管静脉曲张加重、肝功能恶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加重而降低(P〈0.05);Hp感染在消化性溃疡的有无发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肝硬化发生食管静脉曲张、肝功能恶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消化性溃疡均无关。对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肝硬化患者无需常规抗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肝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62例肝硬化患者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Hp感染在性别和年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率随食管静脉曲张加重、肝功能恶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加重而降低(P<0.05);Hp感染在消化性溃疡的有无发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肝硬化发生食管静脉曲张、肝功能恶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消化性溃疡均无关。对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肝硬化患者无需常规抗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18.
张博  高乔乔 《卫生研究》2021,(5):864-867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胃内的螺旋弯曲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感染细菌之一.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厌食、生长发育迟缓、缺铁性贫血和微量营养素缺乏等儿童营养不良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改善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的营养不良问题,故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营养不良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以论述.  相似文献   

19.
赵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5):3273-3274,330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CI)的相关性,寻求其预防治疗方法.方法 将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CI组,与同期18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比;两组均利用尿素14C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并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目、性质及颈动脉内径、血脂及血黏度,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Hp检查阳性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比较,CI组180例患者Hp阳性98例,阳性率为54.4%,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140例,检出率为77.8%;对照组180例患者Hp阳性45例,阳性率为25%,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58例,检出率32.2%;两组比较C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两组颈动脉超声、血脂检查、血黏度比较,CI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Hp感染率较高,Hp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脑梗死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医院收治的新发脑梗死患者56例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健康者4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Hp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及脑梗死相关因子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Hp特异性抗体IgG、IgA和IgM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CRP、TCH、TG、TNF-α及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脑梗死的又一危险因素,且脑梗死患者血脂、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发生显著变化,对判断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