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东省首次分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从宿主动物及蜱中分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以了解广东省是否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方法 从广东省封开县七星自然保护区采用笼日法捕活鼠,采集鼠脾及鼠表的蜱,用PCR进行初筛,鸡胚卵黄囊培养法直接分离立克次体,血清学试验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 采集鼠脾103份,鼠表的蜱38匹;从2只针毛鼠体表捉获的蜱中分离到2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命名为GDFK58—2000株、GDFK59—2000株立克次体,经血清学鉴定为西伯利亚种。结论 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了广东省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远东蜱传斑点热在东北地区感染情况、分布及其流行规律.方法 选择东北三省9市(县)作为调查地区,采集正常人群血清、鼠血清、游离蜱及疑似患者血液等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蜱传斑点热抗体,豚鼠接种法分离立克次体.结果 调查地区总体人群蜱传斑点热检出率17.46%,除瑷辉县外其余8市(县)人群以黑龙江立克次体抗体为优势;人群当年蜱传斑点热感染率为9.4%,2年内蜱叮咬率林业工人为92.8%,军人为33.5%,抗体阳性率与蜱叮咬率呈正比关系;鼠种调查经鉴定为3科12种,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58.6%,大林姬鼠占13.7%,其他鼠种占27.7%.鼠血清阳性率为27.3%,不同鼠种阳性率各有差异,黑线姬鼠为21.9%,大林姬鼠23.1%,棕背<鼠,平>33.3%,大仓鼠55.6%.从蜱及疑似病例血液标本中分离到黑龙江立克次体共20株,证实远东蜱传斑点热病例16例.结论 东北三省东部与北部普遍存在远东蜱传斑点热感染,存在蜱传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鼠、蜱中自然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状况。方法 用PCR法检测鼠类脾脏和蜱类中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DNA序列片段。结果 在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野外山地捕获鼠类 9种 5 1只 ,从大足鼠 (1/ 15 )、大绒鼠 (1/ 7)和短尾 (1/ 8)各检出阳性 1份 ,其他鼠种均为阴性 ,总阳性率为 5 .88%。从采自弥渡县的 2 0 8只勐突血蜱中检出阳性 5份 ,阳性率为 2 .40 %。结论 初步认为云南省大理地区存在斑点热疫源地。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莱姆病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东省鼠和蜱携带莱姆病病原体情况。方法 :BSK培养基从鼠脏器和蜱悬液分离伯氏疏螺旋体 ,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 :检验 316只鼠的脏器和 4 90匹蜱的悬液 ,从白腹巨鼠的胚胎和针毛鼠的膀胱各分离到 1株伯氏疏螺旋体 (LPR30、HJR56 ) ,它们都对单克隆抗体H5332 、H972 4 呈阳性反应 ,而对H6 831呈阴性。结论 :白腹巨鼠和针毛鼠是莱姆病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鉴定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广东分离株GDFK58-2000和GDFK59-2000种属类型。方法 用PCR方法扩增GDFK58-2000和GDFK59-2000的OmpA基因起始部位533bp片段,克隆于pMD18-T载体并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其它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相应基因片段的核苷酸进行比较,用DNASTAR软件分析结果。结果 GDFK58-2000、GDFK59-2000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6%-99.8%,推断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9.6%-99.8%,常用于分类鉴定的酶切位点完全一致。结论 两株广东分离株属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种。  相似文献   

6.
三种蜱媒传染病在媒介蜱和鼠类中复合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地区埃立克体病和其他蜱媒传染病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情况。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京市的蜱和鼠类标本粒细胞埃立克体、莱姆病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进行检测,对福建省的蜱和鼠脾脏标本中查菲埃立克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及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内蒙古采集的全沟硬蜱408只,人粒细胞埃立克体感染率68%,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率7.8%,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45.6%,其中粒细胞埃立克体与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标本5份(5/408),粒细胞埃立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标本1份(1/408)。黑龙江采集的46只全沟硬蜱中人粒细胞埃立克体感染率6.5%,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率10.8%,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34.8%,其中粒细胞埃立克体与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标本1份(1/46)。北京市采集的蜱类标本922只,有2只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的DNA片段。福建省宁化地区采集的优势蜱种越原血蜱283组(659只)中,查菲埃立克体最小阳性率为3.8%(25组阳性),38份野鼠脾脏的阳性率为564%(21只阳性),检测出有2只(2/659)蜱同时感染了粒细胞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野鼠的脾脏标本中,也发现有一只同时感染了查菲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立克次体。结论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和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以及查菲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可能在特定地区发生;其地区的蜱类、鼠类存在着极低的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长白山地区正常人群蜱媒传染病的感染状况。方法采集长白山部分地区正常人血清629份,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5种蜱传病原体的血清抗体,应用SPSS软件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调查地区人群5种蜱传病原体的感染普遍,抗体阳性率分别为斑点热立克次体11.92%、莱姆病螺旋体7.15%、贝氏柯克斯体7.14%、森林脑炎病毒4.45%、查菲埃立克体3.18%,斑点热立克次体明显高于其他4种病原体(χ2=13.431,P〈0.01),莱姆病螺旋体和贝氏柯克斯体高于蜱传脑炎病毒和查菲埃立克体(χ2=11.061,P〈0.05)。阳性率分布的比较,长白山脉北部、中部地区的6市县阳性率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χ2=8.759,P〉0.05),珲春地区明显高于南部地区桓仁(χ2=11.579,P〈0.01)。调查地区存在西伯利亚和黑龙江立克次体感染,黑龙江立克次体阳性率(9.1%)明显高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7,P〈0.01)。结论长白山地区人群5种蜱媒传染病感染普遍。提示调查地区存在其自然疫源地,应积极做好蜱媒传染病防治及蜱叮咬的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长白山区斑点热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吉林省长白山区蜱传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情况。方法 利用立氏立克次体[相对分子质量 (Mr) 190× 10 3 ]外膜蛋白A(R .rOmp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对 6 83只蜱类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 ,并随机抽取一株森林革蜱阳性扩增产物进行克隆与序列测定。结果 从森林革蜱和嗜群血蜱标本中检测出了斑点热立克次体DNA片段 ,阳性率分别为 5 3.81%和 7.4 1% ;所测序列与前苏联的DnS 14株的同源性为 10 0 .0 0 % ,与DnS 2 8和RpA 4的同源性均为99.0 0 % ;而与国内所检测的BJ 90、HLJ 0 5 4的同源性分别为 88.0 0 %和 86 .0 0 %。结论 长白山区存在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 ,存在与DnS 14株型别一致的斑点热立克次体 ,在中国系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福建省钩端螺旋体(钩体)感染菌群,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省疫情选取调查点,采集鼠、猪、青蛙的血或肾、尿标本进行钩体培养,采集人、鼠血清测定抗体,分析钩体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群。结果 宿主动物调查显示,鼠密度为5.83%,以黄毛鼠、黄胸鼠和针毛鼠为主,分别占29.87%、28.19%和17.11%,首次从长泰县白腹巨鼠分离出钩体。鼠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11.04%,主要感染菌群为秋季群、澳洲群和流感伤寒群,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8.25%,感染菌群以秋季群、致热群、七日热群和澳洲群为主。结论 福建省鼠类和人群感染钩体菌群复杂,应切实做好钩体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俄边境地区蜱类自然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Rickettsia japonica)的状况,为蜱传斑点热的监测和检测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集鼠类寄生蜱,研磨后提取蜱DNA,利用PCR扩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 A基因,对阳性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在满洲里地区,鼠类体表采集到的蜱类样本,均为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从8只蜱中检测到斑点热群立克次核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中12号标本中检出的斑点热立克次体与Gen Bank数据库中已注册的斑点热群立克次核酸序列有高度的相似性(98%~99%)。结论应加强对内蒙古满洲里地区蜱传斑点热的监测和检测,防止蜱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用PCR/RFLP技术对北京郊区11个旅游景点的媒介蜱及小哺乳动物进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检测,并进行了病原体分离和鉴定。结果从北京航空博物馆附近地区收集的刺猬和其体表寄生的中华革蜱中分离出2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别命名为BJH-95株和BJ-95株,经SDS-PAGE、Westernblot和PCR/RFLP技术进行了鉴定认为是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结果证明了该立克次体在蜱和动物宿主间呈水平传播,并且表明在被调查的旅游景点中除航空博物馆附近地区外,大多数景点基本上是北亚热的安全区。在刺猬中分离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福建省宁化林区斑点热自然疫源地存在情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对该林区鼠、蜱类中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进行扩增。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IP)法对分离株NH-97进行鉴定,并同已知的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等国际标准株进行比较。结果 从越原血蜱、金泽革蜱、微小牛蜱中扩增出SFGR特异的DNA片段,NH-97分离株的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经PstI和RsaI酶切后发现它们的酶切图谱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246国际标准株相同。从社鼠、黄胸鼠脏器中扩增出康氏立克次体DNA片段。由不同来源批次的越原血蜱中扩增出近缘于日本立克体DNA片段和相关序列提示:可能是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成员。结论 福建宁化林区除存在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外,还可能存在康氏立克次体、日本立克次体等多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合浦县啮齿动物的种类、构成与分布,为鼠疫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笼捕法对家栖和野栖啮齿动物进行调查,并进行分类。结果黄胸鼠和褐家鼠是室内优势鼠种,黄毛鼠和板齿鼠是室外优势鼠种;平均鼠密度为10.75%,室内(11.46%)高于室外(10.04%);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黄毛鼠和板齿鼠的密度分别为4.09%、3.88%、3.20%、6.86%和2.51%。结论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黄毛鼠和板齿鼠均是合浦县鼠疫预防控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宿主动物的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对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宿主动物有所了解,于1987~1997年间,作者在中国16个省(市、区)的山林地区,采用血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方法,对牛、羊、狗、野兔和野鼠进行了莱姆病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至少有牛、羊、狗、野鼠、野兔等5种动物中有莱姆病的感染存在。牛、羊和狗的感染率分别为18.18%~32.61%、17.12%~61.21%和38.50%~60.00%。狗作为我国北方林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全沟硬蜱成虫的主要供血者之一,可能是较重要的宿主动物。从黑线姬鼠、棕背、花鼠、白腹鼠、社鼠、褐家鼠、针毛鼠、白腹巨鼠和华南兔等动物分离出20株莱姆病螺旋体,尤其是从黑线姬鼠和白腹巨鼠的胎鼠分离到莱姆鼠病螺旋体,证实莱姆病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这对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维持和扩大有重要意义。野鼠的感染率在41.18%~86.05%间。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结果证实黑线姬鼠和棕背是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储存宿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多间隔序列分型(MST)对从海南省澄迈县发热患者及野鼠分离的62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进行分型研究。方法 根据文献检索,应用9对成功用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MST分型引物,对实验62株菌进行PCR扩增及测序。校正后序列进行Blast分析。同时,对序列进行Megalign比对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将每株细菌成功测序的6段间隔序列按一定顺序拼接并构建进化树。结果 使用6对间隔序列引物扩增实验菌株,结果显示每对引物扩增序列均显示较大的变异性,共获得48个变异型,以h3为代表的主要变异型占21.7%(13/60),剩余的47个变异型为独立型,分别占1.6%。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48个变异型均归为一簇。同其他参考菌株比较发现,黑龙江立克次体与上述菌株关系密切。SNPs分析发现位点变异主要以T-C转换及A-G转换为主。结论 海南地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离株非编码间隔序列呈高度变异性。MST分型较传统的血清表型分型以及MLST分型更具有鉴别能力,对未来立克次体暴发流行可提供快速有效的流行株追踪。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吉林省珲春地区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复合感染情况.方法运用PCR方法对吉林省珲春地区采集的蜱标本,进行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ompA)基因的检测.测序并用PHYLIP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全沟硬蜱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36.0%,在全沟硬蜱中检测到了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其感染率为2 0%.二者的复合感染率为2.0%;森林革蜱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30.9%,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29.1%,二者的复合感染率16.8%.伯氏疏螺旋体的序列分析显示吉林地区的伯氏疏螺旋体都属于B.garinii基因型,同源性较高.对斑点热阳性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新测序列与斯洛伐克新发现的IRS3株和IRS4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结论吉林省珲春地区全沟硬蜱及森林革蜱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并检测到2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云南地区宿主动物和媒介自然感染立克次体的情况。  方法  采用鼠夹和鼠笼捕鼠,采集鼠体表的恙螨和耕牛体表的蜱虫,对鼠脾脏、恙螨和蜱虫提取DNA,应用巢式PCR扩增立克次体groEL基因,基因序列测定后与其它已知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果  从410份样品中扩增出立克次体groEL片断19份(阳性率4.63%),其中恙虫病东方体(Ot)阳性率2.68%(11/410),斑点热立克次体(SFGR)阳性率1.22%(5/410),莫氏立克次体(Rm)阳性率0.49%(2/410),立克次体共生菌(Re)阳性率0.24%(1/410)。与其它已知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检出11株Ot的相似性为93.6%~100%,分别与GenBank中已知立克次体序列的最高相似性在96.1%~100%;检出5株SFGR相似性为92.1%~99.5%,分别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的最高相似性在98.9%~100%;检出Rm 2株,均与Wilmington株的相似性达100%;检出Re 1株,与Re(EU435143)的相似性最高为98.9%。  结论  云南地区宿主动物及媒介中存在多种立克次体感染,应加强立克次体病的监测与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