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重点传染病预防素养水平,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传染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四川省581名春节返乡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重点传染病预防素养平均得分为(20.62±6.72)分,均分占满分的62.64%。其中重点传染病相关知识平均得分为(15.64±6.20)分,均分占满分的60.15%;健康行为平均得分为(4.98±1.57)分,均分占满分的71.14%。结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重点传染病预防素养较低,各级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干预力度,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控制传染病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的发病率,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探索适合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教育措施,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选取安徽省濉溪县某乡镇外出务工人员408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77.7%)、宣传画(56.9%)、报刊杂志(55.0%)和卫生防疫人员(39.2)等途径.外出务工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为66.3%,其中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77.0%,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63.9%;不同性别以及初中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其传播途径与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在不同文化程度间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只有21.3%的外出务工人员认为自己处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之中,大多数人仍觉得这种威胁离他们很遥远,但有91.2%的人能主动学习预防艾滋病知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打工期间婚外性行为方面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以及在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在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安全套的使用率高于女性.结论 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应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和有针对性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尤其是非传播途径的教育,以提高其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从而控制艾滋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四川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乙肝、结核、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水平和行为现状,评价手机短信干预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对四川省581名春节返乡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进行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开展手机短信干预及干预后问卷调查。结果通过手机短信干预教育,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对传染病防治知识和相关健康行为形成率均有大幅度提高(P0.05),干预前重点传染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50.8%,干预后69.3%,相关知识知晓率平均提高18.5%;干预前健康行为持有率为47.9%,干预后为65.3%,平均提高17.4%,但安全套使用的行为认知率仍很低,仅为17.1%。结论手机短信干预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外出务工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农村外出务工人员1006人,逐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一般知识知晓率分别为55.3%、22.0%、8.8%,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受到文化程度以及是否在务工地接受宣传教育的影响;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的接受率、正确自我保护态度持有率分别为18.2%和63.9%。结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较低,应针对有关影响因素制定相关的健康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现状,探索适合农村流动人口及其留守家属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有效的干预模式.[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原则,抽取15~59岁的家中有流动人口的居民783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留守人员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电视、广播、邻居和朋友,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达到69%以上,但对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较低(<31%),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存在恐惧心理.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男性高于女性(P<0.001),随年龄的增长,知晓率逐渐降低(P<0.05).仅22.1%人群认为外出务工者处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中.大部分人认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有必要,并愿意与外出务工人员交流艾滋病相关知识.[结论]农村留守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强化大众媒体宣传力度,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遏制艾滋病在农村居民中的流行和蔓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河北省低流行山区居民对艾滋病(AIDS)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对感染者态度倾向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河北省艾滋病低流行区石家庄、保定市有艾滋病病例报告的各2个县共12个山区村1074名常住居民和478名外出务工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逐个匿名问卷方式.[结果]河北省艾滋病低流行山区农民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倾向总正确率62%.常住居民与外出务工人员知识得分和态度倾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传播途径知晓率为79%,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57%;50%~55%的农民认为应该把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隔离起来,近70%认为应减少或断绝与之来往.影响艾滋病认知得分的因素为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P值均<0.05);年龄对此无影响(P>0.05).[结论]山区居民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对艾滋病的基本认识和不传播途径错误率较高,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存在歧视态度.未婚者、低文化层次、女性是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干预的重要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疟疾防治知识现状及需求和形式,对制定针对性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抽取疟疾高发乡镇行政村503名外出务工人员,开展疟疾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结果疟疾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58.78%,其中,"确诊疟疾病例免费治疗政策"知晓率最高(91.65%),"恶性疟能威胁生命"知晓率最低(8.95%)。"愿意使用蚊帐"的占45.92%,"发热病人及时就诊"的占17.65%,"用药物处理蚊帐"的占2.98%。"广播电视"等疟疾防治知识来源需求量均高于当前可及程度(P0.01),可及程度及需求量对比结果在不同来源间成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期望疟疾防治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医生讲解和广播电视"。结论外出务工人员疟疾认知水平较低,需采取合适的方式加大健康教育工作力度,提高他们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普陀区外来务工人员乙肝认知程度和疫苗接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方法在普陀区20个工厂中进行配额采样,随机调查了605名外来务工人员。了解他们的乙肝认知情况和疫苗接种率,分析其与出生年月、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乙肝认知较高者(答对题>50.0%以上)占总人数的22.3%,乙肝疫苗接种率44.8%;家庭月收入对乙肝的整体认知程度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文化程度对乙肝传播途径认知有显著影响(P<0.05)。出生年月和家庭月收入分别对乙肝症状认知有显著和极显著影响(P<0.05,P<0.01)。出生年月和乙肝整体认知程度对疫苗接种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P<0.01)。结论普陀区外来务工人员对乙肝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疫苗接种率较低。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外来务工人员传染病知识教育与宣传,提供支持,做好乙肝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新县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及艾滋病感染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1月20日至2月10日,随机抽取8个乡镇中的40个村,每村抽取外出打工超过3个月以上的返乡人员进行调查,并检测HIV抗体。[结果]调查4 183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7.85%,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75.19%,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50.25%;艾滋病相关态度正确率为36.55%;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广播和电视,占81.40%,其次是朋友占33.33%;发生婚前和婚外性行为的占16.26%,其中有17.79%的人最近1年发生性行为时坚持每次都使用安全套。检测4 240人,检出HIV抗体阳性9例,阳性率为0.21%。[结论]大新县外出务工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存在误区。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针对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的长效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宁波城区外来务工人员(16周岁以上)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为制定相关艾滋病传播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资料经EPIDATA双录入后用EXCEL统计分析。结果:286名调查对象中,艾滋病传播途径全部答对146人,占51.05%;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全部答对者40人,占13.99%。39.16%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不可能感染艾滋病。将近10%的调查对象有卖血、吸毒、商业性行为等高危行为。结论:本次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较低,为了有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对外来务工人员需要大力加强以大众媒体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乡村医生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水平,为农村重大传染病防治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成都市、重庆市承担政府指定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乡村医生进行随机抽样,现场调查收集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和专业培训、收入、对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知识及国家有关政策知晓等情况。结果 69.7%的乡村医生知道肺结核病人的主要症状,79.8%的乡村医生知道如何转诊和所在地区有专门检查与治疗肺结核病的地方,74.2%的乡村医生知道肺结核规范治疗的时间,58.8%的乡村医生知道预防控制肺结核最有效的措施,只有15.7%的乡村医生知道肺结核病人正规治疗后多久一般就没有了传染性。乡村医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在63.4%~94.8%之间,总知晓率为58.8%。对于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平均得分仅0.97±0.18分;79.8%的乡村医生认为应该将艾滋感染者/患者集中管理,防止传播他人,39.7%的乡村医生不愿意接触艾滋病感染者/患者,57.7%的乡村医生不愿意为艾滋感染者/患者提供服务;79.8%的乡村医生认为发现可疑肺结核病人后,应该转诊至结核病防治所/结核病专科医院。结论乡村医生重大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低,对艾滋感染者/患者持有歧视态度,在发现可疑的肺结核病人时,转诊至结核病防治专门机构的比例偏低。应加强乡村医生的健康教育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政策及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其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蒲江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及家属艾滋病防治知、信、行情况,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查2个镇,对常住户口在该镇,近1年跨县外出务工3个月及以上的人员及家属且年龄在1549岁者利用自制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了解其对艾滋病防治知、信、行情况。结果本次共调查外出务工人员341人,以初中、小学为主,家属505人,以小学为主。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二者分别为75%和56%,对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染H IV的正确回答率分别为39.30%和33.27%,表示会与感染H IV的亲朋好友继续来往的回答二者分别为52.20%和33.27%,未做过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比率二者分别为90%和95%。二者对安全套的使用率均较低。结论外出务工人员及家属对艾滋病知识了解不足,信念需要纠正,行为需要提高。今后工作中要根据外出务工人员、家属的不同情况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安全套使用率、自愿咨询检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苏北地区居民肺结核相关知识知晓率,为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开展肺结核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苏北地区3个县(区)的部分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苏北地区居民肺结核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71.6%。对肺结核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总知晓率分别为58.8%,64.4%和53.8%。主要获取途径是通过电视广播(49.3%)。不同文化层次居民对肺结核核心知识的知晓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农民及农民工群体肺结核防治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结论苏北地区居民对肺结核防治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存在城乡和不同文化程度间差异,应根据苏北地区农村居民和低文化程度居民设计合适的肺结核健康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对肺结核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肺结核宣传教育工作提供方向和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2012年某高校新生进行肺结核防治知识普查.结果 大学新生对肺结核防治知识知晓率为74.53%,城市学生知晓率高于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P<0.01).新生对肺结核的传染性、肺结核的主要症状和预后知晓率较高,而对肺结核的传播途径、防治的关键和正规治疗疗程知晓率较低.结论 大学新生对肺结核防治知识知晓率不高,学校应制订具体可行的方法开展防治肺结核方面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城乡居民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水平和相关传播渠道现状。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济宁市、银川市和大同市的943名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5%以上的调查对象能够辨别中风、肿瘤、心脏病和高血压为非传染病,而艾滋病、乙肝、流感的传染病辨别率相对较低,分别为88.4%、77.8%和76.7%,感染性腹泻和狂犬病的传染病辨别率仅为29.8%和35.6%;城乡居民的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分别为37.2%和31.9%,低年龄组调查对象的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知晓率高于高年龄组(P〈0.01),文化程度越高,知识知晓率越高(P〈0.01);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认为最有效的传染病预防知识传播渠道均为人际传播活动(平均应答率分别为85.05%和87.64%);城乡居民经常看电视的时间段为晚上(61.9%)和中午(13.3%),常听广播的时间段为早晨(31.2%)和晚上(25.2%)。结论城乡居民的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水平较低,基本知识匮乏;老年人和低文化程度人群是常见传染病预防的重点人群,进行传染病预防宣传时应考虑城乡、性别和民族等人群特征因素;人际传播是最适合城乡居民的传染病预防知识传播渠道,大众传媒较适合城市居民,平面和实物宣传材料较适合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宝鸡市城乡居民艾滋病知晓情况和态度,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全市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2013年调查全市城乡居民2 719人,其中学生1 142人,城镇居民647人,农村居民450人,农民工480人.结果 学生、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农民工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2.36%、82.30%、81.16%和77.04%,各类人群知晓率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城乡居民对待艾滋病感染者6个问题的正向态度持有率各类人群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城乡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与“十二五”行动计划确定的既定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对感染者的歧视态度仍然存在,我市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农民工健康知识知晓状况,明确健康教育在提高农民工健康知识中的作用,探讨适应农民工的健康教育方式。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金山区5个镇共1000名农民工就禽流感预防、健康生活方式、饮食安全知识、职业防护以及健康知识需求和乐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43.9%被调查者参加过卫生部门举办的各类卫生讲座、健康宣传咨询活动、知识竞赛、慢性病自我管理等健康教育活动。被调查者中52.8%知道禽流感预防知识,51.9%掌握健康生活方式,46.5%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经检验,接受过健康教育的农民工在禽流感预防知识,健康生活方式、食品安全知识等方面回答正确率与未接受健康教育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87.4%的农民工希望了解传染病防治知识,87.9%的人希望通过电视节目了解相关健康知识。结论该辖区农民工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不高,健康教育对于改善农民工健康意识健康知识有效,进一步扩大健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是今后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相关态度和高危行为状况,为开展艾滋病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流出地选择返乡外出务工人员454人,利用自制问卷面对面调查。结果外出务工人员对艾滋病3大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为43.6%~68.6%,对一般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传播MDS的知晓率偏低,如蚊虫叮咬不会传播的知晓率只有19.3%;93.1%的外出务工人员认为自己感染艾滋病的机会很小,仅有48.1%的人表示同情并愿意给予艾滋病患者帮助;21.6%的人有婚前性行为,71.0%的人与固定性伴发生性关系时从不使用安全套。结论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普遍存在危险性行为。  相似文献   

19.
曹红霞  姜明  于立鹏 《中国健康教育》2012,28(8):642-644,678
目的了解建筑工地农民工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知晓度,评价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制定流动人口传染病健康教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500名建筑工地农民工讲授传染病防治知识并发放宣传材料,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效果。结果干预后农民工对部分艾滋病、狂犬病、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所提高,最低提高了5.4%,最高34.5%。飞沫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知晓率由干预前的82.2%提高到干预后的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生吃瓜果洗净,海鲜煮熟"知识的知晓率提高了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咬伤前可不打疫苗"、"猫鼠等可传染狂犬病"、"狂犬病能防不能治"知识的知晓率分别提高了9.5%、10%和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讲座为主宣传材料为辅的联合方式是建筑工地农民工适宜的传染病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行为干预对铁路建筑工地流动人口在改变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效果。方法整群抽取合肥市某铁路施工企业在外施工的2个工地的流动人口进行干预研究。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对干预对象进行为期4~5个月的小媒介宣传和同伴教育等综合干预,之后再随访调查。结果通过对比干预前943名和干预后随访到的671名建筑工地流动人口有关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发现行为干预在不同程度上使建筑工地流动人口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知识等知晓率普遍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因恐惧和歧视心理而采取消极态度者分别由9.8%、10.5%降至6.3%、3.5%(P值均〈0.05);承认最近3个月内有过非婚性行为者的比例由干预前的24.8%下降到3.8%(P〈0.01);最近一次非婚性行为使用安全套者由干预前的41.9%提高到64.3%(P〈0.05),但在最近3个月内非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频率干预前后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行为干预对建筑工地流动人口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方面是有效的措施;但要长期地改变民工与STI/AIDS有关的高危性行为应建立长效的行为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