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目的探索手足口病流行的空间分布特点。方法利用杭州市2011年15个区(县)手足口病疫情数据,使用GeoDa 095i软件,采用Moran’sⅠ系数对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及检验。结果 2011年杭州市报告手足口病5 534例,报告发病率为63.61/10万。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Ⅰ系数为0.33(P=0.038),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拱墅区、江干区、西湖区和萧山区为手足口病高发病率聚集区(LISA=0.413 5、0.460 0、0.178 5和0.350 8,P均0.05),淳安县和桐庐县为低发病率聚集区(LISA=0.692 3和0.676 2,P均0.05)。结论杭州市手足口病发病率分布呈非随机分布,存在较明显的聚集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山东省2014-2016年布鲁氏菌病疫情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聚集性,为制订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GeoDA1.8.16软件,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山东省2014-2016年布鲁氏菌病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山东省2014-2016年共报告布鲁氏菌病10 630例,发病率由2.91/10万(2 845例)上升到4.03/10万(4 00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59/10万。经趋势χ2检验,年度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趋势2=172.87,P<0.001)。疫情流行范围已波及到136个县(市、区)。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分别为0.323、0.300、0.179,且均呈空间正相关(均有P<0.05),表明2014-2016年山东省布鲁氏菌病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全局Moran's I逐年降低(均有P<0.05)。说明2014-2016年山东省布鲁氏菌病全局空间聚集性呈下降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山东省中部和北部地区,与高发病率地区空间分布一致;东部沿海地区则表现为"低-低"聚集。结论 山东省2014-2016年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地区间布病发病率水平并非随机分布,存在空间正相关和明显的空间聚集性,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中部和北部地区,需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3.
以2004-2007年中国北方6省(区)(内蒙古、山西、黑龙江、陕西、吉林和辽宁)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数据为例,探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在疾病空间分布中的应用价值.文中以校正年龄和性别的标准化发病比(SMR)作为布病发病危险指标,采用直方图、箱式图和箱式地图,以及全局和局域Moran’s I统计量等方法,在县级空间尺度下,对该数据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04-2007年全局Moran’sI值分别为0.2581、0.4574、0.4457和0.4841,且均有统计学意义.局域Moran’s I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4-2007年北方6省(区)县级布病SMR主要表现为空间正相关.高高聚集区主要在东北部,地区类型主要是牧区,但半农半牧区、农区/城镇区县逐渐增加.低低聚集区主要在西部和南部,大部分区县为农区/城镇.低高聚集区很少,主要分布在布病SMR高发区县周围,地区类型主要是农区/城镇.2004-2007年中国北方6省(区)县级布病疫情呈扩散趋势,具体表现为自东向西、自南向北的扩散趋势,且正由牧区向半农半牧区、农区/城镇扩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测麻疹空间分布特征,为麻疹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ArcV iew 3.3软件空间自相关分析萧山区2007—2009年麻疹发病资料,再用MapInfo 8.5软件绘制标化G值地图,并进行Moran散点图分析。结果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Getis-O rd G分别为0.4722、0.3479,P均小于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高值聚集区在中部地区,低值聚集区在东部地区。在Moran散点图中,低-低型、高-高型为主要空间聚集类型。结论萧山区麻疹发病的空间格局非随机分布,存在明显的聚集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手足口病流行的空间分布特点。方法利用杭州市2011年15个区(县)手足口病疫情数据,使用GeoDa 095i软件,采用Moran’s I系数对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及检验。结果2011年杭州市报告手足口病5534例,报告发病率为63.61/10万。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系数为0.33(P=0.038),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拱墅区、江干区、西湖区和萧山区为手足口病高发病率聚集区( LISA =0.4135、0.4600、0.1785和0.3508,P均〈0.05),淳安县和桐庐县为低发病率聚集区( LISA=0.6923和0.6762,P均〈0.05)。结论杭州市手足口病发病率分布呈非随机分布,存在较明显的聚集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在疟疾发病的空间自相关性以及空间分布模式中的适用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Queen权重、距离阈值权重、K最邻近点权重生成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应用GeoDa和R软件对疟疾的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3种权重矩阵均显示2005-2007年云南疟疾全局Moran’sⅠ系数有统计学意义,2006年聚集性最强;局域显示3年均存在滇西部的"正热点"区域,2007年新增西北部"正热点",部分"负热点"随着发病扩散逐渐有高发病趋势;全局Moran’sⅠ系数在最小距离阈值和K=3时取最大值,探测热点时距离阈值权重更易使聚集区域扩大,K最邻近点权重不容易发现低值聚集。结论应用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得到的热点区域存在一定差异,结合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疟疾发病空间分布模式和流行蔓延趋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04-2007年内蒙古布鲁氏菌病的空间聚集性特征及其流行蔓延趋势.方法 运用Besag-Newell方法对2004-2007年内蒙古布鲁氏菌病的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7年均存在空间聚集性的盟市为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和乌兰察布市,2006、2007年新出现空间聚集性的盟市为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2004-2007年存在空间聚集性的旗县分别为13、20、16和19个;4年间内蒙古布鲁氏菌病的空间聚集性有从中东部向西南部扩展的趋势.结论 采用Besag-Newell方法分析布鲁氏菌病的空间聚集性,有助于加深对内蒙古地区布鲁氏菌病空间分布模式和流行蔓延趋势的认识,为相关部门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应用区域型空间自相关系数分析疾病的聚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空间自相关系数及区域型空间自相关系数对疾病的空间数据聚集性的应用。方法以2000年四川省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资料为例,计算Moran’sI及区域型Moran’sI系数,并作出区域型Moran’sI系数的属性地图。结果盐碘水平中位数的Moran’sI系数=0.2560,P〈0.05,从区域型Moran’sI系数的属性地图可知,大部分区域的系数〉O。结论整体上四川省的盐碘水平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聚集性,从局部上看仍有少数区域与其周边呈现相反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山东省2011-2018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为猩红热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山东省2011-2018年猩红热报告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2011-2018年共报告猩红热病例45 93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84/10万;经χ_趋势~2检验,逐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_趋势~2=5 317.16,P<0.001)。4-6月和11月-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男女性发病率比为1.62∶1;3~9岁病例数最多,占88.94%;幼托儿童(42.42%)、学生(36.94%)和散居儿童(19.50%)占比例最高。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2011-2018年山东省猩红热报告发病率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374、0.452、0.411、0.439、0.437、0.418、0.478和0.465(均有P<0.001),提示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济南和青岛两市的主城区,与高发病率地区较为一致。"低-低"聚集区则主要位于鲁西南和鲁西北地区。结论山东省2011-2018年猩红热发病存在流行和空间聚集性,应加大对高发季节、高危人群和高聚集区域的监测管理,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控制其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05-2019年甘肃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的时空聚集性。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19年甘肃省乙脑发病率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三维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甘肃省2005-2019年共报告乙脑1525例,年均发病率为0.39/10万。三维趋势分析显示,甘肃省乙脑发病呈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2005-2012年、2013-2019年乙脑发病率Moran’s I值分别为0.589、0.652。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2005-2012年、2013-2019年乙脑发病率分别有18个、31个高值聚集县区。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05-2012年和2013-2019年乙脑发病各扫描到1个一类时空聚集区,聚集时间分别为2006-2007年和2017-2018年,聚集区半径分别为189.05km、244.37km。结论甘肃省2005-2019年乙脑发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高发病区域和有病例报告地区有所扩大;应施行分区域、有重点、综合性的乙脑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2010-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及相邻8省人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和热点地区,为探索区域布鲁氏菌病防控策略、调整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ational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 reporting system,NNIDS)所获监测数据,对2010-2014年内蒙古及相邻省份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通过ArcGIS 10.3软件绘制疾病地图,通过时空扫描统计量分析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 5年间此区域有布鲁氏菌病病例报告的区、县比例由66.56%(611/918)上升至90.63%(832/918)。2010年此区域报告发病率为10.28/10万,2014年为12.62/10万,年均增长率为5.27%。发病呈季节性,流行高峰期为3~7月。91.90%的报告病例处于25~64岁年龄段。报告病例的性别比为2.91:1,农、牧民共占89.60%。5年间共探测到43个时空聚集群,集中发生在1~8月,集中在高发区、县,位置相对稳定,由内蒙古中部逐渐向外扩散。结论 2010-2014年间内蒙古及相邻8省布鲁氏菌病疫情整体呈加重态势,存在时空聚集群,热点地区相对稳定并由内蒙古中部向外扩散,应考虑建立布鲁氏菌病暴发事件预警机制,并在热点地区增加防控资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蒙古自治区2009-201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季节性特征。  方法  对内蒙古自治区2009-2018年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其季节性特征。  结果  2009-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共178 063例报告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是71.99/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χ2趋势=3 584.162, P < 0.001)。累计报告重症病例数为1 216例,总体呈下降趋势(χ2趋势=8.772, P < 0.001)。发病集中度M=0.876,有很强的季节性;圆形分布r=0.523,α=209.446°(144.187°, 274.705°)(Z=48 660.177, P < 0.001),发病高峰日为7月16日,流行高峰期为5月2日至9月26日。重症集中度M=0.919,有严格的季节性;圆形分布r=0.592,α=210.688°(152.025°, 269.352°)(Z=426.240, P < 0.001),重症高峰日为8月3日,重症高峰期为6月4日至11月1日;乌海市发病率最高(176.91/10万),不同盟市年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548.865, P < 0.001),Moran’s Index=-0.023(P=0.688), 提示不存在地区聚集性;发病人群以≤10岁儿童(98.82%)为主,以散居儿童(48.50%)和幼托儿童(42.31%)为主,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82, P < 0.001)。  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HFMD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需继续做好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4-2016年我国结核病登记病例的时空分布特征,探测聚集区域,为结核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ArcGIS 10.0软件作为数据管理和呈现的平台,建立我国2004-2016年结核病空间分析数据库,对结核病疫情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2004-2016年全国共登记结核病病例13 157 794例,全国年均登记率为75.90/10万(27.95/10万~180.82/10万)。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结核病发病呈聚集性分布,局部Moran''s I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西藏、贵州、广西和海南(省、自治区)为高-高聚集区域,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省、直辖市)为低-低聚集区域;局部G统计量热点分析结果显示,全国结核病疫情存在15个"热点"区域,其中3个"正热点"区域分别为新疆、西藏和海南(省、自治区), 12个"负热点"区域分别为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上海、山西、河南和吉林(省、自治区、直辖市)。利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分阶段时空扫描分析,3个阶段共探测出12个聚集区域,每个聚集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004-2016年我国结核病疫情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均登记率并非随机分布,呈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分阶段时空扫描聚集区域逐渐减少,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高风险地区仍持续存在,需重点关注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0-2018年湖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特征,并追溯该地区布病的感染来源,为该地区人间布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Excel 2016和ArcGIS 10.5等软件对湖南省2010-2018年人间布病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采用例数、构成比和率描述疫情特征。采用常规分型方法对临床分离的2株布鲁氏菌的种型进行鉴定,采用UTS-PCR复核种型鉴定结果,并对菌株的6个毒力基因进行检测。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方法对临床分离布鲁氏菌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010-2018年湖南省共报告人间布病728例,年均发病率为0.12/10万,郴州市和永州市发病率居前,发病率分别为2.50/10万和1.90/10万。发病县(市、区)从2010年的5个增加到2018年的69个。45~54岁年龄组病例最多(279例),占38.32%(279/728),农民占59.07%(430/728),男女性别比为2.75 ∶ 1。5-7月报告病例最多,占45.33%(330/728),发病呈明显的夏秋季高发特征,发病高峰在5月。常规鉴定表明临床分离的2株布鲁氏菌是羊种1型布鲁氏菌,UTS-PCR鉴定显示菌株为羊种布鲁氏菌。6个毒力基因均被检出,菌株为强毒株。MLVA分析表明2株菌与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从绵羊和骆驼分离的菌株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型。结论 湖南省人间布病趋于严峻,疫情向非疫区和普通人群蔓延。湖南省分离的2株羊种布鲁氏菌起源于内蒙古地区。应加强动物转运的检疫检测,防止布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4—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包头市制定布病的防治措施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根据收集的网络直报系统数据和人口学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包头市所有旗县区布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19年包头市报告人布病总数为2 940例,年均发病率为17.14/10万,2019年达到23.44/10万;全年每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3—8月为高发期,累计病例报告数为2 013例,占总病例报告数的68.47%。全市10个旗县区均有病例报告,其中达茂旗报告例数最高,占总报告例数40.7%。男性报告例数2 130例,女性报告例数810例,男女性别比为2.6:1。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40~59岁年龄组,占总报告数57.7%;农民发病数最多,占总病例报告的75.0%。结论 包头市人间布病疫情总体处于较高发病水平,各部门应加强对高危易感人群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以降低包头市人间布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2014—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活动性和痰标本涂片阳性(涂阳)肺结核发病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其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ArcGIS 10.2软件,对内蒙古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发病率)资料进行地图可视化、三维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高/低聚类分析、“热点”分析。 结果 活动性和涂阳肺结核高发病主要位于东部呼伦贝尔市。三维趋势分析显示:活动性和涂阳肺结核发病率均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由东向西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U形趋势。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活动性肺结核( Moran's I=0.099,Z=3.98,P<0.001)和涂阳肺结核(Moran's I=0.148,Z=2.61, P=0.009)发病在整体上均呈空间聚集性。高/低聚类分析显示:活动性肺结核(G=0.104, Z=-2.614,P=0.009)是低值区域聚类,涂阳肺结核(G=0.048,Z=1.779,P=0.075)是高值区域聚类。热点分析显示:活动性肺结核发病 “热点”区域主要位于东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和兴安盟;涂阳肺结核发病 “热点”主要位于东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兴安盟和中部锡林郭勒盟。 结论 2014—2018年内蒙古活动性和涂阳肺结核发病整体上呈现空间聚集性,东部地区为重点防控地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05-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梅毒疫情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基于2005-2011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未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网络报告的梅毒疫情数据和人口信息,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导入GeoDa 0.95i和SaTScan 9.1.1软件,进行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聚类分析,确定梅毒时空热点区域。结果2005-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报告的梅毒总病例数为1 841 217例,年发病率为20.07/10万。2005-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梅毒病例时空呈明显聚集性分布。除2011年,2005-2010年全局型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提示,2005-2009年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处于(高,高)区域,2006-2008年重庆处于(高,低)区域,2011年中国大陆所有地区均未处于(高,高)区域。时空扫描聚类分析,发现1个一级聚类区域和5个二级聚类区域。一级聚类区域位于2009-2011年的上海、浙江地区;5个二级聚类区域分别为2009-2011年的广东、广西及海南地区,2009-2011年的新疆地区,2010-2011年的辽宁、吉林地区,2011年的甘肃、宁夏、陕西、四川、重庆、山西及内蒙古地区,2008-2010年的北京、天津地区。结论梅毒发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各时空聚集区将为我国制定梅毒防控策略和评价防控措施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