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西甲肝流行情况,分析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甲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数据,分析甲肝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4~2007年广西累计报告甲肝病例794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04/10万;其中死亡11例,死亡率为0.006/10万.发病季节性不明显.贺州、河池、桂林、百色和柳州市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病例以青少年和青壮年为主,年龄集中在10~59岁,占病例总数的77.94%(6189/7941);男性多于女性,职业以农民学生和工人居多,占病例总数的80.33%(6379,/7941).结论 防制甲肝应采取以预防接种、疫情监测和卫生宣教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4~2009年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甲肝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数据,进行甲肝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中国2004~2009年甲肝报告发病率分别为7.20/10万、5.61/10万、5.37/10万、5.98/10万、4.34/10万、3.30/10万;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云南、贵州、新疆、甘肃省(自治区,下同),6个省甲肝病例数占当年全国总病例数44%~51%。近30%的病例为15岁儿童,病例主要为农民和学生。2004~2009年报告甲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集在中、小学校,病例主要为在校学生。结论中国2004~2009年甲肝报告发病数(率)逐年下降,表明以甲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预防控制措施成效显著;加强甲肝监测,及时发现、调查、处理甲肝聚集性病例,可有效控制甲肝疫情爆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国大陆地区2004-2012年甲型肝炎(甲肝)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提供建议.方法 用Excel 2007软件对全国甲肝疫情数据资料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大陆地区甲肝流行情况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甲肝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大致呈逐年下降趋势,共报告甲型肝炎病例503 817例,其中死亡202例,占0.04%.年度发病率波动在1.78/10万~7.34/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4.00/10万;报告病例未见明显的季节分布,冬季略低于其他季节,病例数和死亡数分别占全年20.78%和18.87%.甲肝病例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0.06%和20.31%,四川、河南、云南、新疆、甘肃、贵州等6省区占总病例数的48.87%.甲肝在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发病最多的是0~9岁年龄组(20.88%),发病最少的是80岁以上年龄组(0.89%).结论 中国大陆地区由甲肝的高发区向中、低发区过渡,但仍应加强西部地区和低年龄人群的免疫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襄阳市2007-2011年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该类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襄阳市2007-2011年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资料.结果 襄阳市2007-2011年9个县级单位共报告法定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6种2 520例,年均发病率9.24/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20.31/10万、11.63/10万、7.66/10万、4.50/10万和2.17/10万,发病率逐年下降;病死73例,年均死亡率0.27/10万、病死率2.90%.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为:疟疾(2 147例)、流行性出血热(286例)和狂犬病(61例),占全部病例的98.97%.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单位为枣阳市(20.78/10万)、襄州区(12.04/10万)和老河口市(11.93/10万);疟疾发病集中在枣阳市、襄州区和老河口市,流行性出血热以宜城市为最;5~9月为流行期;30~ 60岁年龄段高发,职业以农民为主;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结论 襄阳市法定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和病媒生物,以预防和控制该类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聊城市甲肝和戊肝的流行特征,为有效防控甲肝和戊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7年聊城市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集中度M值等。结果 2004~2017年聊城市共报告甲肝580例,年均发病率为0.72/10万;戊肝416例,年均发病率为0.51/10万。甲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P0.01),戊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1)。甲肝和戊肝总体上发病均无明显季节性特征,甲肝年均发病率城区(0.58/10万)低于郊县(0.75/10万)(P0.05),戊肝城区(0.63/10万)高于郊县(0.48/10万)(P0.05);发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甲肝年均发病率男性(0.90/10万)高于女性(0.53/10万)(P0.01),戊肝年均发病率男性(0.76/10万)高于女性(0.26/10万)(P0.01)。职业分布上,甲肝和戊肝发病均以农民(病例数分别占69.66%、77.64%)为主。结论近14年来聊城市甲肝呈逐年下降趋势,戊肝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甲肝高发地区是郊县,戊肝高发地区是城区;男性、50岁以上人群是戊肝发病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襄阳市襄州区0~6岁儿童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有效控制其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11年襄阳市襄州区0~6岁儿童传染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1年襄州区0~6岁儿童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9种6 789例,发病数占全人群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1.70%(6 789/16 280),年均发病率为2 138.31/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426.99/10万、1 178.63/10万、1 503.28/10万、1 746.99/10万和4 743.47/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细菌性痢疾,占发病总数的97.57%(6 624/6 789)。全区各镇均有病例报告,城区发病率(3 375.93/10万)高于农村(1 938.17/10万)(P<0.01);全年均有病例报告,4—7月为发病高峰期(3 916例,占57.68%);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80∶1(4 364∶2 425),2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占78.01%(5 296/6 789),散居儿童发病占83.72%(5 684/6 789)。结论襄阳市襄州区0~6岁儿童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足口病为主要报告病种,应加大对手足口病的防控力度,防止暴发与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中国2007~2011年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及细菌性痢疾(菌痢)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甲肝和戊肝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对三种疾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中国2007~2011年甲肝、戊肝、菌痢年平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74/10万、1.72/10万、21.8/10万。甲肝近40%的病例为〈15岁儿童,病例主要为农民和学生,无明显季节性;戊肝75%的病例〉40岁,病例主要为农民和离退休人员,发病2~5月居多;菌痢40%的病例为〈10岁儿童,病例主要为散居儿童和学生,发病7~9月居多。结论甲肝病例的季节性分布不明显,戊肝和菌痢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分布。中国甲肝、菌痢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主要与预防接种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有关。戊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与监测系统的敏感性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付惠成 《现代预防医学》2014,(22):4048-4050
目的了解2005-2013年新乡市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甲肝防控提供流行病学参考依据。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新乡市甲肝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3年甲肝发病率波动在0.49/10万~12.02/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5.38/10万,2007年最高,以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高峰在7-9月份,农村与城市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5,P=0.440)。病例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69.96%,男性高于女性(χ2=126.553,P=0.000),学生占发病总数的比例最高(34.09%)。其次为农民和散居儿童,分别占23.66%和20.46%。结论建议甲肝防治应采取以预防接种为主,加强疫情监测和开展健康教育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濮阳市2008年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前后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流行病学特征,为甲肝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22年濮阳市甲肝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年前后甲肝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05-2022年濮阳市共报告甲肝41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64/10万,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3.60/10万下降至2022年的0.13/10万,男女比例为2.11∶1,农民占48.18%,发病以秋冬季节为主(213例,占51.57%)。甲肝发病2005-2007年主要集中在0~岁组(7.54/10万),2008-2022年主要集中在50~岁及以上年龄组(0.64/10万)。甲肝发病率最高的县区,2005-2007年为濮阳县(2.66/10万),2008-2022年为南乐县(0.90/10万)。结论 濮阳市甲肝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特别是2008年甲肝疫苗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措施的实施,甲肝防控效果显著,需进一步加强适龄儿童预防接种、重点地区人群甲肝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05—2012年全国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甲肝疾病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数据,进行甲肝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2年甲肝的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64/10万、5.52/10万、5.87/10万、4.24/10万、3.30/10万、2.64/10万、0.59/10万、1.81/10万;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河南、广东、四川、云南、贵州、新疆、甘肃;甲肝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甲肝发病的主要职业分布在家务待业、退离人员、农民、散居儿童、学生等。结论中国2005—2012年甲肝报告发病数(率)逐年下降,表明以甲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预防控制措施成效显著;加强甲肝监测,及时发现、调查、处理甲肝聚集性病例,可有效控制甲肝疫情爆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西全区甲肝的流行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甲肝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数据,分析甲肝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广西2004~2007年累计报告甲肝病例794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04/10万;其中死亡11例,死亡率为0.006/10万。发病季节性不明显。贺州、河池、桂林、百色和柳州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病例以青少年和青壮年为主,年龄集中在5~55岁,共6633例,占病例总数的83.55%;男性多于女性,职业以农民学生和工人居多,共6379例,占病例总数的95.42%。[结论]防制甲肝应采取以预防接种、疫情监测和卫生宣教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平顶山市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防控甲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对甲肝三间分布、疫苗效果等进行比较.结果 1996~2011年平顶山市甲肝发病率波动在3.43/10万~17.40/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7.25/10万,2004~2011年共报告甲肝3 249例,年均发病率为8.20/10万,2010年发病率最低3.55/10万,2007年最高17.40/10万.发病高峰在每年7~9月份,农村高于城市,两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1.46,P< 0.001).病例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共1 647例,占病例总数的50.69%,男性多于女性.职业以学生发病最多,为1186例,占发病总数的36.50%;其次为儿童和农民,分别占36.23%和21.42%.结论 防治甲肝应采取以预防接种、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重庆市綦江县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变化趋势.为制定本地区传染病防制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綦江县2007-2011年网络报告的各类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1年綦江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2种14 20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43.63/10万,2008年发病率最高,2010年发病率最低,其中乙类传染病呈下降趋势,而丙类传染病则呈上升趋势,死亡率为0.50/10万.传染病构成以呼吸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肠道传染病为主,其中发病率居前5位的分别是肺结核(94.77/10万)、梅毒(47.37/10万)、乙肝(43.51/10万)、菌痢(41.99/10万)、流行性腮腺炎(32.93/10万).农民和学生、散居儿童是最主要的传染病发病人群.结论 2007-2011年綦江县传染病发病呈缓慢下降趋势,应继续关注学校和幼托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进一步加强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以及以梅毒、乙肝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5·12”汶川大地震后汶川县乙类法定传染病流行状况,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1年汶川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1年汶川县共报告乙类法定传染病12种,共计898例,死亡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16.52/10万,死亡率为1.45/10万,病死率为0.67%.2008-2011年发病率分别为278.73/10万、269.08/10万、186.14/10万和132.13/10万.发病率居前8位的是肺结核、乙肝、细菌性痢疾、梅毒、淋病、丙肝、甲肝、艾滋病,8种传染病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96.10%.肠道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56.42/10万;血源及性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77.64/10万;呼吸道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82.22/10万,其发病2008年、2010年和2011年均居第1位,2009年居第2位.无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报告.新生儿破伤风年均发病率为0.24/10万,居各类传染病的末位.结论 2008-2011年汶川县乙类传染病发病整体呈下降趋势,发病率前3位为呼吸道、血源及性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部分传染病疫情仍然比较严重,应继续加强相关传染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5.
徐朝阳  刘波  杨希存  陶旭 《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30-1131
目的了解秦皇岛市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探索适合该市的肠道病防治策略。方法4072例病例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整理分析。结果2007—2008年共报告肠道传染病407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55/10万,其中伤寒3例(0.07%),甲肝65例(1.6%),戊肝369例(9.1%),菌痢834例(20.5%),其他感染性腹泻2801例(68.8%)。夏季发病占51.0%。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结论秦皇岛市腹泻发病高峰为夏季,其他感染性腹泻是主要腹泻病种,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8~2009年风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风疹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风疹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国2008、2009年风疹报告发病率分别为9.11/10万和5.26/10万,报告发病数分别为120354例和69860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20岁发病占全部病例数的82.54%;2008年7~8岁儿童发病率最高(43.96/10万),2009年9~10岁儿童发病率最高(26.69/10万);4~5月为发病高峰;东部地区15岁儿童风疹发病比例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但15~35岁病例的比例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风疹爆发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结论 2009年风疹报告发病比2008年明显下降,但发病水平仍较高。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全国控制风疹策略,预防控制风疹爆发,减少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掌握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现状及特点,分析其发病、死亡的变化趋势,为传染病防治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佛山市2005-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佛山市报告甲乙丙法定报告传染病共29种259 855例,年均发病率615.51/10万;死亡11种164例,年均死亡率0.39/10万,年均病死率0.06%.2005-2011年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前5位的依次为手足口病、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梅毒和乙型肝炎(乙肝).发病种类(按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分类)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年平均发病率为192.67/10万;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165.91/10万;再次是手足口病,年平均发病率为152.49/10万.结论 佛山市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应重点做好手足口病、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等的预防控制工作,不能放松麻疹的防治和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2004-2017年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流行病学特征,提出防控建议。方法 在“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哈尔滨市甲肝发病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开展分析。结果 2004-2017年哈尔滨市共报告甲肝病例2 182例,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52/10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014年发病数(49例)最低,较2004年(489例)下降了89.98%;时间分布上看,全年均有发病,随着疫苗的使用,发病季节特征逐渐消失;通河县、呼兰区平均发病率较高,分别为7.79/10万、5.03/10万;职业以农民为主,占全部病例的45.7%;病例构成比最高的年龄组为30~44岁组(33.59%),其次为45~59岁组(26.72%),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为75~岁组(2.60/10万),其次为60~74岁组(1.96/10万)。结论 甲肝疫苗纳入EPI前后,哈尔滨市甲肝发病率降低明显,接种疫苗使甲肝发病得到明显控制;应加强甲肝监测,针对高发地区、重点人群等制定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百色市2004~2011年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甲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百色市2004~2011年甲肝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1年百色市共报告甲肝病例1340例,从2008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率从最高的2007年10.92/10万,下降到2011年0.73/10万。全年均有发病,无明显发病季节。2004~2011年全市平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乐业县、田林县和凌云县,以上3县发病占总病例数60.73%,发病有明显地区性。在1340例中,男性829例,女性511例。发病年龄以10~29岁为主,职业以学生、农民为主,分别是742例(占55.73%)、407例(占30.37%)。结论百色市控制甲肝效果明显,但仍须加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泉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2014年泉州市甲肝疫情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泉州市2004-2014年共报告甲肝1811例,年均发病率2.10/10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无死亡病例.发病率前3位为南安(3.91/10万)、石狮(2.60/10万)和晋江(2.39/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20~59岁(77.7%),发病高峰年龄有后移现象;男性年均发病率2.83/10万,女性1.32/10万,性别比2.3∶1,男性发病较高;职业以农民(38.6%)、工人(26.4%)、家政和待业人员(10.8%)为主;无明显的季节性.结论 泉州市甲肝发病率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应加强疫情监测,提高人群甲肝疫苗接种率和防病意识,针对重点人群性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