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和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心肌损害情况,探讨心肌酶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提高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死亡综合机理的认识,从而提高急性脑出血疾病的抢救治疗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 测定10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心肌酶谱,按心肌酶谱正常、轻度异常、显著异常分别计算死亡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多数急性脑出血患者有心肌损害,而且损害的程度与死亡率有关。结论 除脑水肿外,心肌损害是急性脑出血不可忽视的重要表现,在进行急性脑出血的抢救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强调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特别要注意保护心脏,从而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心肌损害情况,探讨心肌酶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提高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死亡综合机理的认识,从而提高急性脑出血疾病的抢救治疗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测定10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心肌酶谱,按心肌酶谱正常、轻度异常、显著异常分别计算死亡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多数急性脑出血患者有心肌损害,而且损害的程度与死亡率有关.结论除脑水肿外,心肌损害是急性脑出血不可忽视的重要表现,在进行急性脑出血的抢救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强调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特别要注意保护心脏,从而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引起严重而持久的心肌缺血最终心肌坏死。据统计,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相当部分患者在没被送入医院就已经死亡,而在有机会被送入医院的患者中,死亡率仍高达30%,因此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就是及早发现、及早接受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持久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患者死亡率高,来势急,危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临床研究表明:恐惧、抑郁、焦虑等心理因素严重影响心脏病病人发病与预后。发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对病程、转归及预后有重大影响。在抢救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及心理安抚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是降低病死率及影响预后的重要护理措施之一,现笔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雷强 《健康大视野》2007,15(1):68-6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液中断、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以致局部坏死,绝大多数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此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甚而必要。我院1988年1月~2003年9月收治AMI426例。现将其诊断与抢救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可引发剧烈持续的心绞痛,伴恶心、大汗淋漓、发热、心律失常、发绀、血压降低、休克、心衰,甚至可引起猝死.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极高.及时抢救治疗及护理,是抢救心肌梗死成功之保障.为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和重视急性心肌梗死,更有效的配合医生做好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护理,本文笔者探讨了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包括:急救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康复护理等内容.有助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以往认为,短暂的心肌缺血可不造成心肌坏死,其收缩功能正常:如果缺血时间过长则造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形成瘢痕,心肌无存活,其收缩功能丧失,表现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WMA)。近来研究证明,由于心肌缺血的速度和程度不同,心肌梗死后的RWMA区域可存在存活心肌:如能及时识别这些存活心肌,尽早实施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如经皮冠脉介入  相似文献   

8.
杨艾华 《中国卫生产业》2014,(8):122+124-122,124
目的探讨心肌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时的临界值。方法随机抽取乐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患者入院后,针对患者的肌红蛋白(Myo)、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CK—MB蛋白量、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活性等标志物浓度,结合ROC曲线特性分析心肌标志物在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时的临界值,并与同期住院的58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内各心肌标志物测定值都会相应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经过ROC曲线特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除cTnT外,各心肌标志物的临界值均呈现动态变化。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时间内各心肌标志物临界值随着时间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其中,cTnT的诊断窗口期显然更长。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持续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演变,是内科常见的急症。其合并症多、病死率高、病情易变多变,因此病情观察非常重要。早期发现病情变化,给予及时处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根据7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观察,谈谈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该病起病急,早期临床多采用溶栓治疗。我院循环内科对早期(6h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静脉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获得满意疗效,溶栓前后对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能提高溶栓病人冠脉再通成功率,降低AMI死亡率。现将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47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慕进勇  殷淑兰 《职业与健康》2006,22(13):1028-1029
血液流变学是在宏观、微观水平上研究血液细胞成分、血浆的变形和流动特性的一门科学。患循环系统疾病时,血液流变学异常为临床上常见的变化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本文对4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进行相关性分析,旨在探讨它们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年轻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分别观察年轻组和老年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史、发病情况、心肌肌钙蛋白T(cTNT)及肌磷酸激酶(CK)峰值、溶栓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死亡率,并加以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年轻组多无心绞痛病史,发病后胸痛明显,CK及cTNT峰值、溶栓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老年组高。老年组则心率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观察非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病人血清肌钙蛋白I(CTnI)升高对预后的判断价值。将非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病人68例入住ICU,按APACHEII评分分为危重组(APACHEII≥16)和普通组(APACHEII〈16)以化学发光法检测入ICU 24h内及48hCTnI。另21例留察病人为对照组。结果表明,CTnI可以用于判断非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病人心肌损伤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贺耀宗 《家庭医学》2006,(21):23-23
急性心肌损伤极为常见,包括各种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炎等。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标准:(1)典型持续胸痛史;(2)典型心电图改变,包括ST段抬高和Q波出现;(3)心肌酶的变化。三项中两项以上阳性,即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梗病人溶栓治疗的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而溶栓治疗可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限制梗塞范围,维持心肌功能,降低死亡率,所以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仍为AMI的主要治疗手段,在其过程中及溶栓后的监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麦伟丽 《现代医院》2012,12(8):87-8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意义。方法选用2010年1月~2012年5月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72例采取院前急救护理,对照组68例未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抢救成功、死亡率。结果观察组66例患者安全送回医院,死亡6例,抢救成功率91.67%,死亡率为8.33%;对照组患者送院后成功抢救53例患者,死亡15例,抢救成功率77.94%,死亡率为22.06%。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提高13.73%,死亡率降低13.73%。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给予正确的指引,实施相应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加强监护,、安全转运、正确交接班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时间及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 将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经院前抢救)和对照组(由家属直接送人医院),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和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抢救时间和死亡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不仅可以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还能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为患者的进一步救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氧需要和动脉血供应之间不平衡所引起的急性心肌坏死。梗死部位不同、面积不同都会出现心脏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造成心力衰竭,而心力衰竭是心肌梗死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我们将2002年1月~2005年3月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112例,对其诱发因素作统计分析,并对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李永丽 《现代保健》2011,(5):128-129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和观察要点,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死亡率。方法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制定并实施积极全面的急救、观察和护理。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配合医生积极实施抢救,58例心肌梗死治愈50例,好转7例,死亡1例,抢救成功率98.3%。结论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加强病情观察,密切配合医生积极抢救,是提高护理质量及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心电图(ECG)对心肌梗塞(MI)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AMI)。AMI是冠心病的危重类型,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坏死。常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是冠心病的严重临床类型,为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不典型心肌梗塞、若抢救不及时,死亡率更高。ECG则是最早用于诊断冠心病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检查方法。当某一部位心肌梗死时心电活动丧失,形成与梗死区相反的心电综合向量,ECG表现为梗死区的异常Q波、ST段、T波变化。因而,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的依据是有特异性的心电图改变:相应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0.1—1mV,T波倒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