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现代医院》2017,(11):1561-1563
目的通过研究医疗服务的供需关系,了解当前医疗服务供需现状,剖析供需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为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现场调查法、访谈法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分析发现,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其根源在于供需错配,主要表现在总量与结构上,特别是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结论必须从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入手,通过增加医疗服务总供给、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公共卫生与基层卫生,强化财政保障和政策支撑等手段,来调整医疗服务资源供给结构,满足医疗服务需求,扭转供需错配现状,实现供需平衡,切实提高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3.
当前,世界各国的医疗服务供给都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基层医疗基础设施设备老化、药品短缺、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公私伙伴关系来实现其公共政策目标,其中,巴西、南非和印度三国在运用公私伙伴关系转变地方政府角色、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促进卫生公平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文章通过整理分析这三个国家案例来探讨其通过公私伙伴关系改善基层医疗服务供给的基本经验,为我国基层推广和使用医疗服务公私伙伴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我国医疗服务领域结构性问题在公立医院的主要表现,包括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和负债扩张后的资源利用低效问题。依据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文件,提出了公立医院参与医疗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化解公立医院历史债务,控制财务和财政风险;严格公立医院成本控制,遏制费用不合理增长,提供可负担的服务;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补偿监管到位,健全公立医院治理体系;加强公立医院与基层、社会资本的联系,整合医疗产业链,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  相似文献   

5.
2015年11月,国家在经济面临供给侧弊端突显的形势下,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想。将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引入中国医疗改革,即医疗供给侧改革应从扩大医疗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出发,用创新的办法解决医疗服务供给不足,以及“医疗、医保、医药”的三医联动低效,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级公立医院适应供给侧改革思路引领下的中国医改,加速康复外科已应用近20年的临床实施效果与社会效益,证明在医疗供给侧改革中解决三医联动低效所发挥的作用,并成为中国三级公立医院适应未来医改切实可行的抓手。  相似文献   

6.
医疗服务需求侧管理的目的是引导和推动息方科学、合理地使用医疗资源,改变就医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要采取的三大措施:恢复分级分工医疗制度,改进宣传策略,规范“优质资源”概念.  相似文献   

7.
8.
当前,医院信息部门存在信息资源供给总量与服务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多元化服务需求的供需矛盾。供给侧战略思路对缓解医院信息部门供需错配等问题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供给侧改革这一全新而又成熟视角审视并深入分析了信息部门服务供给端存在的相关问题,继而从供给侧发力提出了强化管理、补齐短板、调整结构、内涵建设、创新服务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与对策,来提高医院信息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匹配和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供给侧改革旨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公立医院作为医改的重点,在体系设置与需求不匹配?分级诊疗措施未完全落地?医疗环境每况愈下?群众医疗需求呈现多元化?人口老龄化和慢病凸显的形势下,医院管理者需要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注重供给含金量?调整供给方向?扩大有效供给?调整医院供给结构,发挥科研规培供给优势,借力“互联网+”,转变供给模式,深化创新发展,抓机遇?早谋划?出成效?  相似文献   

10.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对于促进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医养结合服务存在内涵界定不清、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人力资源障碍和服务资源网络不健全等问题,造成居家老人医疗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低的问题并存,因此,应从供给侧的服务结构进行改革,以满足居家老人的需求,并通过供给侧的改革刺激新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医疗服务收费结构,同步完善医保政策,采取先放后限价格调整策略等措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医务人员劳务价值,保持了公立医疗机构的平稳运行,引导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通过分析浙江省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各项举措,评判成效与不足,建议从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探索药械采购新机制,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新机制,加强医疗服务监管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12.
新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卫生管理体制、公立医院公益性、医疗资源合理使用等三个问题提出笔者的观点,认为管理体制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按照大部制改革的方向推进医疗、医药、医保统一管理,以理清政府"管"和公立医院法人"办"的职能界面为方向推进管办分开;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关键是要科学设计一系列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医疗资源合理使用,关键是要逐步建立分级医疗制度。  相似文献   

13.
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上涨,缓和“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矛盾,一直是卫生政策的重要着眼点。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不合理因素主要是由于医疗卫生机制不完善造成的,如医疗服务补偿机制、医院运行机制、医疗保险付费机制和医疗卫生筹资机制等。因此,体系的建立将对医药费用的控制起到积极作用,控制医疗费用快速增长既要建立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宏观管理,理顺补偿机制,也要改革医院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相较于医药医保、医药医疗间关系的渐趋合理,医保与医疗间协调互动关系仍亟待深入讨论。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和医保支付方式优化分别是针对供给方和购买方的重要改革思路,两方面改革均有助于提升医疗体系改革成效,本文基于发挥政策合力提升社会福利水平的研究目标分析了如何建立二者的联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是,应遵循激励相容的改革原则,以改善医疗机构行为作为联动机制的关键政策节点,通过构建互动嵌套的优化机制发挥政策合力。此外,联动机制的良好运转也需外部协同治理。建议应推行健康管理促进居民生活方式科学化、推进医联体建设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水平以及推动互联网与医疗服务的进一步产业融合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中国农村卫生发展项目(简称"卫十一项目")实施期间,项目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绩效。方法:采用项目开发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连续收集40个项目县2008—2013年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项目地区2008—2013年间公共卫生的投入和产出均逐年提高,分别由项目初期的22.73分和39.05分增加到32.62分和57.60分,增幅达43.15%和47.50%,部分项目省份投入增幅较产出明显。项目地区投入产出比从1.72增加到1.77,年间略有波动。结论:采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考核指标监测项目实施进程,有利于及时发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体系的完善。在加大公共卫生投入的时候,如何高效利用资源,提高服务效果依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对医院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作者对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的内容作了概述,认为实行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是大势所趋,并将受到广大群众及政府的欢迎和支持。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对医院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使病人就医流向进一步发生变化,促进医院之间的公平竞争,增加医院及医生的压力。为此,医院应采取相应的对策:①以病人为中心,树立优质服务的意识;②加快进行内部机制改革,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医疗服务;③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④加强医院内部信息及数据的统计、分析;⑤建立降低医疗风险的有效机制,保护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⑥加强医院的宣传工作,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7.
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作用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从医疗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两只手——政府与市场入手,讨论两者应有的作用,以评析改革中遭遇困难的原因不是过度市场化的结果,而是在市场调节的同时政府职能的缺位、制度滞后或制度错位造成目前这种“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面向贫困人口的印度医疗保障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医疗保障体系,并具有向贫困人口倾斜,以政府为主、多元化运作等特点。我国和印度国情有别,但一些经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对印度医疗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为我国现阶段医疗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性的框架。  相似文献   

19.
医疗服务支付方式改革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核心问题之一.支付方式能够影响医疗服务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从而对医疗费用、医疗质量、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疗保险资金使用的效益产生影响.通过对利益相关者在按服务项目支付、按诊断相关组定额预付、总额预付3种支付方式中的行为分析发现,按诊断相关组定额预付既能够切实控制费用增长,使医疗质量得到保障,又能够较好地满足支付方式改革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但是,各利益相关者在按诊断相关组定额预付支付中,需要不断完善病案首页数据填报、临床路径使用、信息系统建设、成本核算、费用结构调整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