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介入放射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崭新的学科,是在X线下利用导管、穿刺等技术,对某些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应用和发展,介入放射学的放射防护也成为了诊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实践角度探讨了介入放射学操作时的放射防护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2.
商洪涛  唐辉  刘文 《医疗装备》2008,21(5):30-31
介入医学即通过X射线、CT和超声等影像的导向,借助专用器械治疗躯体疾病的方法,广义地讲也应该涵盖利用内窥镜、胸腔镜、腹腔镜等设备非直视下手术。本文从影像学设备、支架技术、导管栓塞技术等三方面阐述介入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最新进展。介入放射学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科,现已被称为除内科、外科以外的第三种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我国介入放射学存在问题与管理办法.方法 分析我国介入放射学现状,医师及病人受照射剂量和生物学效应.结果 从学科定位与资格制度,病房建设与操作技术,职业归类与安全培训,监督管理与职业健康监护4个方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结论 临床介入放射学存在放射潜在安全隐患,建议从4个方面加大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4.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学新进展介入神经放射学的新进展北京医院介入神经放射学培训中心(100730)凌锋介入神经放射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始于七十年代初期。它集神经影像学、神经外科手术学和神经病学,并与耳鼻喉科、头面部整形科等学科于一体,在X线机的导引下,应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治疗技术也越来越趋向于微创治疗,使病人痛苦更小,治疗更加有效,其中介入诊治技术就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也称为介入放射学。在一些较大的医院有介入放射科,它是在影像诊断学、选择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细针穿刺和细胞病理学等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正>介入放射学是医学领域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放射影像学与外科、内科、妇科等学科结合的产物,由于其在诊断、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学方面的优势,其发展非常迅速,各级医院普遍开展了此项新业务。但介入放射学主要是通过X线影像直观导视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医生长时间在X线有用线束下操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X  相似文献   

7.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到70年代逐步应用于临床,开辟了诊断和治疗的新途径,由于导管技术的完善,电视影像技术、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使介入放射学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也由于介入放射学诊断和治疗具有创伤小、精度高和疗效快之特点,使之倍受欢迎。但是,由于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几乎完全暴露在X射线剂量较高的辐射场中,而且操作时间又较长,使受照剂量较高,因此,介入放射学的放射防护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做好防护,可以把危害降低到最低点,以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从而也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本文在该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介入放射学医师的必经之路,关系到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安徽省立医院介入放射科遵循介入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制定住院医师规培基本标准操作规程,引入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建立健全规培质量监管与反馈机制,提高了介入放射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效果,促进了介入放射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治疗技术也越来越趋向于微创治疗,使病人痛苦更小,治疗更加有效,其中介入诊治技术就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也称为介入放射学.在一些较大的医院有介入放射科,它是在影像诊断学、选择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细针穿制和细胞病理学等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介入放射学操作人员受照剂量及其防护监测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不断发展应用 ,基层许多医疗机构都积极开展了使用介入放射学技术在临床上进行肿瘤的局部放疗、心血管病诊治等 ,由于介入操作技术的特殊性 ,操作人员必须在X射线透视下进行检查和治疗 ,有时几乎完全暴露在X射线剂量率较高的辐射场中 ,而且大部分病例诊治时间又较长 ,致使在床边操作的人员可能受到较大的辐射剂量[1] 。对此 ,为了加强对介入放射学工作的放射防护管理 ,保护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我们选择部分从事介入放射治疗的单位 ,开展了介入放射学操作人员受照剂量监测和防护评价。1 材料与方法1 1 仪器与元件 FJ -…  相似文献   

11.
邢台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琰 《职业与健康》2009,25(7):693-694
目的了解邢台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X射线受照剂量的情况,以保护介入放射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为规范管理介入放射工作,制订相应的防护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热释光计(TLD)的方法,测定介入放射操作者的受照剂量。结果通过对11家医院,13台X射线机的检测结果表明,介入放射操作人员73名以左手和胸部受照剂量最高,平均分别为108、94μGy/h。全年个人受照剂量94.5%的人小于国家剂量限值(20mSv/a)。结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由于放射介入手术不同,所以全身各部位均有可能受到X射线的照射,应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和加强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南通市某三甲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2009-2017年个人剂量以及现场辐射状况,为保障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介入放射工作现场辐射剂量率检测采用辐射检测仪(AT1123),个人剂量检测系统采用热释光剂量仪(RGD-3D、FJ-427A)。结果 该三甲医院2台介入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空气比释动能率为39.74~492.48 μGy/h、17.28~198.72 μGy/h,2009-2017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年个人剂量值均高于普放科室工作人员(2015年除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介入放射科机房内的辐射剂量率要明显高于机房外,介入手术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要明显高于其他放射工作人员。因此,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应当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科学操作介入放射设备。  相似文献   

13.
介入放射学诊疗医生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研究在目前卫生防护条件下,电离辐射对介入放射学诊疗医生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郭峰[1982]首创的红细胞C3b受体(RBC-C3b)花环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测试法,测定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结果介入放射学组RBC-C3b受体花环率与RBC-IC花环率分别为15.83%和7.20%与对照组(19.00%和5.61%)比较,统计学分析有明显的差异(P<0.05),且有随着介入放射工龄的增加变化越明显趋势。但除不足5年与15年工龄组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它各工龄组间,男女性别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介入放射学工作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提示从业人员应进一步提高防护意识,减少射线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The author described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earch trends of non-vascula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nd also, more importantly, it was stressed that the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sts, who make up that service in the institution, are clearly seen as doctors who have lots of knowledge about X-ray instrument, patient care and diagnostic radiology.  相似文献   

15.
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模式。该文探讨PBL教学模式在介入放射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总结分析PBL教学法的实践,认为该模式在介入放射学教学中的开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提高其临床操作技能。可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符合临床需要的合格介入放射学医师。  相似文献   

16.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从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的个人剂量情况。方法:选取浙江省3家综合性医院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50名,普通放射工作人员49名,采用个人剂量监测方法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2.22 mSv,普通放射工作人员为0.36 mSv,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明显高于普通放射工作人员(P<0.01)。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中高于5 mSv而低于10 mSv,占总数的12.0%,高于10 mSv而低于20 mSv,占总数的8.0%。结论:应加强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监督与管理,以降低个人剂量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介入放射学的设备、材料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更好地掌握介入放射治疗的方法,减少介入放射治疗在临床应用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介绍各种影像设备DSA、CT、MRI等的性能及使用方法以及介入放射线设备防护知识,分析产生介入治疗不良事件的原因,给出避免介入治疗不良事件的方案。结果:介入放射医生在介入放射线诊疗中增强了放射线设备防护意识,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介入放射治疗应用中存在不良事件发生的潜在因素,会损害医生与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导致临床诊断事故,为此应做好防犯工作,使介入放射治疗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辽宁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更好的开展辐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 GBZ 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采用热释光法测量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铅衣内剂量(HW)、铅衣外剂量(HN),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年共采集307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双剂量监测数据,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81 mSv,最大年有效剂量为7.03 mSv,72.96%监测对象年有效剂量小于1 mSv;三级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0.95 mSv)高于二级医院(0.65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科室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放射科人均年有效剂量(0.92 mSv)高于其他科室(0.64 mSv),心血管科人均年有效剂量(0.78 mSv)和脑血管科(0.78 mSv)剂量水平相当。结论 辽宁省307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剂量水平满足国家法规标准要求,但高于全国人均年有效剂量水平,应进一步加强介入放射学的放射防护监督与人员培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血细胞的影响,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以医院34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为接触组,35名不接触电离辐射的行政人员为对照组,比较分析其血细胞的变化。结果 接触组淋巴细胞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中女性白细胞异常值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年龄和工龄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血细胞影响不明显。结论 电离辐射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血细胞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应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医院介入手术临床应用需求,研制一种抽拉式介入手术性腺防护装置。方法:通过对环绕式双层结构的可弯曲式放射防护材料收纳器和三段式放射防护材料等进行技术设计,实现患者盆部性腺的环绕式防护。结果:该装置设计简单、结构合理,可在不透X射线的防护状态和透X射线的可视状态之间方便地进行切换,并符合介入手术的无菌要求。结论:抽拉式介入手术性腺防护装置在保证临床介入手术效果的同时,解决了患者性腺防护的难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