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黄帝问曰:天元九窒,余已知之,愿闻气交,何名失守?岐伯曰:谓其上下升降,迁正退位,各有经论,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是故气交失易位,气交乃变,变易非常,即四失序,万化不安,变民病也。帝曰:升降不前,愿闻其故,气交有变,何以明知?岐伯曰:昭乎哉问,明乎道矣?气交有变,是谓天地机,但欲降而不得降者,地窒刑之。又有五运太过,而先天而至者,即交不前,但欲升而不得其升,中运抑之,但欲降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     
正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袁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袁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遥因此袁圣人要领导人民袁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  相似文献   

3.
开卷有益     
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相似文献   

4.
明代吕坤《呻吟语》有一段话说得好:"少年之情,欲收敛不欲豪畅,可以谨德;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阏.可以养生。"意思是说:年轻人的性情,应该收敛而不应该豪放纵畅,这样就可以恪守道德;老年人的性情,应该豪  相似文献   

5.
开卷有益     
《家庭医学》2011,(5):1-1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相似文献   

6.
正吕曰:"嫌者病,而好道之人求无病而安长。怕者死,而好道之人欲不死而长生。举世人在世中,而好道之人欲升仙游物外。举世人在地上,而好道之人欲超凡而入洞天。所以甘于劳苦而守于贫贱,游心在清淡潇洒之中,潜迹于旷野荒僻之地。一向行持,不知功之深浅,法之交换,难测改易之早晚。所谓下功之后,而证验次序如何?"  相似文献   

7.
正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成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夫五运之化,或从天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非圣帝孰能穷其至理欤!臣虽不敏,请陈其  相似文献   

8.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传》曰:“杂食者,百病妖邪所钟,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矣。”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     
正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  相似文献   

10.
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  相似文献   

11.
《家庭医生》2014,(13):49-49
中医理论有云:致病有六邪——风寒暑湿燥火是也。如今夏至将至,暑邪挟炎炎夏日之势汹汹而来,健康人尚有受其入侵而害病之忧,年老体弱有既往病史者更应学上几招“辟邪剑法”来防身——放心,欲练此项神功,绝对用不着先行挥刀自官。  相似文献   

12.
《养生四要》中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清心寡欲才是养生之道,名利、金钱都是身外之物,欲望的无休无止终将耗尽人的元气.做一个修德之君子,包容万物以求内心之清静,"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静以养神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  相似文献   

13.
唐代安史乱后,夷夏观念转严。如何对待佛教,士大夫分二流。一辟佛,韩愈为领袖;一调和儒释,柳宗元可作代表。韩愈之所以反佛,一为佛教有害于社会政治,二为佛法出自夷狄,不可行于中夏;同时又深知,释氏之长在其心性之说,须汲取之,以与儒家修齐治平之道融合。柳宗元则仍秉承魏晋南北朝以来“将无同”之旧传统,糅合世间、出世间法,以为释与儒迹异而心同,而其私人信仰,实在于佛教,尤重天台宗。二人于佛教,一取融化途径,一持糅合主义。大度包容之糅合主义,有容纳外来思想与宗教、丰富自身化之功,而吸收异质因子之际,若非易赵帜为汉帜,则不免丧失自主精神,沦为他人之奴。纵观国史,此二种不同化心态,实相反而相成也。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曾有过“诸葛亮舌战群儒”精彩的一幕。毛宗岗对此的批评也异常精彩: 孔明将欲以东吴之兵破曹操之兵,而此回则是孔明以舌为兵也。其战群儒以舌,其激孙  相似文献   

15.
《乐》赏析     
李文祥 《长寿》2009,(10):53-53
老莱子:春秋时期隐士。楚王闻其贤,欲重用之,而他隐居不出。相传,其年已古稀却身着五色彩衣,在父母面前故意跌倒,卧地学小儿啼哭,以娱双亲。这就是史称二十四孝之一的典故。  相似文献   

16.
正《道德经》全书八十一章,直接论及"道"的就有三十七章,"道"字先后出现了74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一章)道生一,一生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传统养生格言目之好色也,耳之悦声也,口之嗜味也,身之喜安逸也,皆人欲也,吾以为天。好色而不淫于色,悦声而不溺于声,嗜味而不耽于味,喜安逸而不贪著安逸,皆天理也,吾以为人。盖天者,顺其自然也;人者,知有当然也。顺自然之性,所谓任天行;法当然之理,所谓尽人事也。  相似文献   

18.
《健康大视野》2009,(14):30-34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恬儋虚无,真气从之”的养生观点广受重视,这里的“天真”与“真气”,均表达了人的本源之意,原文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儋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历来都十分提倡少食多餐,反对过食。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上就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上说:“所食逾少,心开逾益;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损焉”;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清代曹慈山的《老老恒言》也说:“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致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而明代敖英在  相似文献   

20.
正吕曰:"内观以聚阳神,炼神以超内院,上涌以出天门,直超而入圣品。既出既入,而来往无差。或来或往,而远近不错。欲住世,则神与形合。欲升仙,则远游蓬岛。若此功满三千,而自内观以得超脱。不知阴鬼邪魔如何制使,奉道之人不得升仙者也。"钟曰:"奉道之士,始有信心,以恩、爱、名、利一切尘劳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