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框架下医院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新医改)方案要求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公立医院要坚持维护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以病人为中心。公立医院改革基本框架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内容多,有体制问题、有政策落实问题、有公立医院内部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2.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深化,建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评估体系对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发挥医务人员积极性、增强群众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杭州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一减、二调、一补"政策路径,从理论框架的构建、考评目标指标设定、评价流程及方法的选择、评价结果的运用等方面对公立医院改革绩效评估体系进行系统阐述,分析其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综合能力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的阶段性成效,并在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指标导向性、评价方式客观性等方面提出展望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详细介绍宜昌市夷陵区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政策框架和近期效果,分析了落实补偿政策的几种取向和利弊,并就公立医院如何争取补偿政策和调整运营思路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政策评估框架,评价广州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效果。方法:基于韦唐公共政策评估的效果模式,构建政策评估框架并对改革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目标制定合理;政策执行到位;不同地区、级别、类型公立医院价格补偿水平不一,收入结构总体向好,住院患者费用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结论:价格改革基本实现政策预期效果,但需建立动态调整价格机制,进一步协调推进其他综合改革政策。  相似文献   

5.
县级公立医院是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而补偿机制是我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切入点。梳理西方国家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我国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提供借鉴。对比我国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理论路线和政策选择,为我国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6.
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设计不单纯是一个财务的平衡问题,涉及政府、医保、医院、价格等多方面的机制协调。以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经验借鉴为出发点,总结了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设计的基本逻辑和“多机制框架”。依据激励相容理论,对“多机制框架”下的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进行了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7.
在比较公立医院与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公开政策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提出了建立公立医院财务信息公开制度框架的设想,包括信息公开主体、对象、范围、主要内容、方式、时间、形式、质量保障和违规处罚。  相似文献   

8.
县级公立医院是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而补偿机制是我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切入点。将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试点的大概念分解为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试点五个小概念,并分别予以解构,力图揭示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试点的本质内涵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东省现阶段城市公立医院视角下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政策群的政策导向及其系统性。方法:政策分析、彩虹模型理论框架。结果:58项政策纳入分析,构建了广东省城市公立医院视角下分级诊疗政策群,明确了26项城市公立医院相关政策内容及任务,现阶段政策导向清晰但政策间衔接耦合关系尚不明确。结论:城市公立医院发展视角下分级诊疗政策群尚在初步设计阶段,还需要补充相关政策提高政策措施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关键任务,根据进展来看,药品零差率销售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改革措施存在显著的效果边界,不能从根本上切断和改变医生诱导需求的内在动机。调整公立医院薪酬制度进而调动医务人员的改革积极性被认为是下一步改革的关键,也是公立医院改革最深层的机制问题。本研究从三明市公立医院改革整体政策框架入手,理清包括薪酬制度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内在逻辑,分析其作用边界,并明确依靠薪酬制度改革解决深层次机制问题的逻辑基础,说明割裂的依靠某个或几个政策无法取得整体性的改革效果,对公共政策体系性和整体性的深入认识,有助于对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节点和进展步调进一步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公立医院社会功能评估的研究框架(1)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中国社会与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变,公立医院的社会功能在医院实行自主化经营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该提出了公立医院社会功能的理论依据。改革中社会功能的演变及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思路以推进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卫生规划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区域卫生规划作为我国卫生改革的重大政策,从理论研究到地区试点,再到全国的推广历经十几年,特别是在1999年以后,区域卫生规划在全国推广。但是,对于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效果却没有系统的评价。利用卫生费用在不同卫生服务和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流向、政府卫生经费在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分配和大型医用设备控制政策的执行效果等指标,对区域卫生规划执行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其结论是,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和病人流向以及控制大型医用设备过快增长的目标没有实现。  相似文献   

13.
区域卫生规划政策实施效果不佳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光 《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2):69-72
区域卫生规划政策实施效果不佳有着深刻的制度原因:首先,我国现行政府结构以及与医疗机构的关系符合“官僚多元主义国家”的特征,卫生主管部门与医疗机构之间形成的特殊利益关系决定了它们没有动力执行限制医院发展的规划;其次,医疗服务品质考核的复杂性,决定了患者、医生和医疗机构重视标志医疗质量的“代理变量”,如追求先进设备和医疗技术等,在医疗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形成了独特的医疗军备竞赛,突破区域卫生规划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之一;第三,区域卫生规划的核心是政府对医疗资源市场准入的管制,管制容易导致腐败,在区域卫生规划缺乏公正和公开的程序时,管理者被俘获也是符合逻辑的结果。由此可见,在中国目前这种医疗市场、补偿机制以及卫生管理体制下,区域卫生规划实施效果不佳主要是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献回顾和实地调查发现,管办分离是相对较新的议题,2000年以来才进入公共政策与卫生政策议程.关于管办分离最早的报道见于经济市场管理体制改革,2004年以后逐渐被引入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之中.从新闻报道与舆论宣传的角度看,管办分离议题社会关注度维持的时间不长.最后提出研究公立医院管办分离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5.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与管办分离目的及本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文献回顾和实地调查发现,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治理模式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重构公共政策框架,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糊不清,公立医院管办分离改革的政策目标也模糊不清.公立医院管办分离的目的是改善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治理结构与提高管理质量,而非改变公立医院的福利性质.公立医院管办分离的实质是重新调整卫生行政部门与公立医院的关系,建立现代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新医改的进程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已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而在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是否应该同步实施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公立医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可行性的分析,阐明公立医院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切实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日渐深入,探索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被提上议事日程。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实行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动力和阻力进行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以消除相关利益者的阻力,加速公立医院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医疗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的情况下,加强对公立医院的考核监督,就成为保障医改效果最终实现的关键措施。目前,我国在医改中对公立医院的定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够清楚、法律和政策框架不健全,尤其是对非营利性机构监管措施严重缺失;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不完善,行业管理力度薄弱;公立医院治理结构不明晰,政府和公立医院之间的委托代理授权关系虚化;对公立医院考核监督体系不健全,考核结果没有充分起到激励公立医院改进绩效的作用。我们提出了强化对公立医院的监督管理的政策建议,一是明确公立医院定位,完善公立医院法制;二是理顺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能力;三是建立公立医院产权和财务管理制度;四是建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信息公开制度;五是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立法监督和群众监督,建立公立医院审计制度和巡视制度;六是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数据收集和发布机制。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ole of public health experts in the contemporary health sector reform process.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issue based on the case of Brazil and Mexico, where a group of public health specialists have oriented their participation to influence the conflict concerning health policy reform in the respective countries. One approach has been to develop a new cognitive framework for technical health sector reform projects viewed as policy proposals with technical content. The purpose is to demonstrate how these specialists have managed to influence the national debate over health sector reform when the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discussion leaves the academic sphere and reaches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realm. The authors contend that this occurs because such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has been postulated (independently of its intrinsic value) as a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alternative platform for sustaining a health sector reform proposal which, once transformed into a policy project, has served to aggregate certain political and social fo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