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广东省哨点医院诺如病毒GII.4 Sydney变异株流行状况,以及由诺如病毒GII.4 Sydney变异株感染引起的暴发疫情特征。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广东省选取22家医院的门诊科室为监测哨点,将采集的腹泻病例粪便样本(共10750份)送至市级CDC,进行病毒核酸提取及诺如病毒核酸检测,所有阳性样本递送至广东省CDC,并按照随机数字法抽取了855份进行诺如病毒基因分型,共成功测序样本690份。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不同时期内腹泻病例诺如病毒感染情况。通过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广东省13起由诺如病毒GII.4 Sydney变异株感染引起的社区暴发疫情数据,进行社区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2年8月首次检出诺如病毒GII.4 Sydney变异株,2012年11月检出比例为13/15。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T1时期),各月份中腹泻病例诺如病毒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3.8%(100/421)、15.9%(61/383)、19.2%(95/495),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T2时期),各月份中腹泻病例诺如病毒感染阳性率分别为17.0%(90/529)、8.7%(37/426)、11.2%(46/409),均低于T1时期(χ2值分别为6.65、9.93、10.74,P值分别为0.010、0.002、0.001)。T1时期内≥15、<15岁组腹泻病例诺如病毒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6.3%(143/543)、14.9%(113/756)(χ2=25.90,P<0.001);T2时期≥15、<15岁组阳性率分别为10.1%(52/516)、14.3%(121/848)(χ2=5.09,P=0.024)。13起暴发疫情中,食源性传播占10/13。结论广东省2012年8月首次检出诺如病毒GII.4 Sydney变异株,2012年11月起呈现社区流行,流行1年后,强度降低;由诺如病毒GII.4 Sydney变异株引起的暴发疫情主要以食源性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广东省<5岁儿童腹泻病流行特征和重点病原监测。方法2012年在 广东省21个地市选择64家医院开展腹泻症状监测,其中14家医院采集<5岁儿童腹泻病粪便标 本,开展霍乱弧菌、志贺菌分离培养及轮状病毒、诺如病毒ELISA、PCR检测。分析52周腹泻病症 状监测数据和1932例<5岁儿童腹泻病重点病原监测结果结果2012年广东省<5岁儿童腹 泻就诊病例占监测门诊就诊总人次数的O.8%,占监测门诊全年龄组腹泻病例就诊总人次数的 63.5%;以医院为基础报告<5岁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年发病率为1454.5/10万。全年采集<5岁儿 童腹泻病标本1932份,检测霍乱弧菌均为阴性,宋内志贺菌1例阳性,轮状病毒阳性率为14.1% (273/1932),诺如病毒阳性率为16.9%(326/1932),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合并感染24例(1.2%)。 112份轮状病毒和90份诺如病毒阳性标本测序表明,轮状病毒主要以G1[P8]为主(33.9%),其 次为G9[P8](25.9%)、G2[P4](12.5%)、G3[P8](9.8%);诺如病毒以GII.4型为主(76.7%),并检 出5份G I型和16份GⅡ其他型/变异株,除6月(未开展测序工作)和12月外其余各月均检出 GⅡ.4/2006b型(占50.0%),GII。4/Sydney 2012变异株于8月首次检出并在12月成为流行优势 株。结论<5岁儿童是广东省腹泻病高危人群,感染的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具有基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汕头市病毒性腹泻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的感染情况,为病毒性腹泻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澄海人民医院的腹泻病人粪便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采用双色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结果检测粪便样品共825份,总检测阳性率为24.97%,其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16.48%和8.48%。0~1岁年龄组患者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患者。病毒性腹泻全年均有发生,冬季(48.84%)阳性率最高,夏季阳性率(8.70%)最低。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的季节是冬季38.60%,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季节。诺如病毒呈常年散发。结论2012-2013年汕头市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检出率较高。病毒性腹泻全年均可发生,冬季阳性率较高。各年龄组人群都可感染,1岁及以下婴幼儿是病毒性腹泻的防控工作重点人群,应加强其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南通市腹泻患者病毒感染情况、流行规律及病原特点。方法 采集哨点医院肠道门诊中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札如病毒、星状病毒。结果 363份腹泻样本中病毒核酸阳性样本为96份,总阳性率为26.45%,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扎如病毒、腺病毒均有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4.33%、9.37%、1.38%、0.83%、0.55%,混合感染率为4.13%,均为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GⅡ双重感染。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感染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以0~10岁儿童为易感人群,轮状病毒感染率女性高于男性。结论 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主要感染病毒,重点关注冬春季节疫情防控,加强婴幼儿免疫接种,加大监测样本量,加深对病毒性腹泻基因型别的研究,对南通市病毒性腹泻的防控和预警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对2011年7—12月间上海市浦东新区12家监测医院的1327例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同时进行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扎如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1327份粪便样本中,179份样本检出至少1种病毒核酸,核酸阳性检出率为13.49%。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扎如病毒、星状病毒以及肠道腺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8.29%、2.79%、1.36%、1.21%和0.53%。各年龄组均有病毒检出,其中年龄最小的为2岁,最大为87岁,分别感染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不同年龄组的病毒性腹泻感染没有差异。10月份开始是病毒性腹泻的高发期,各病毒的检出率均有明显升高。不同区域间腹泻病毒的感染没有差异。结论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是浦东地区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应该加强对病毒性腹泻的监测,尤其是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6.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6(10):811-813
摘要:为了解浙江省新昌县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征,制定有效防治对策,新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新昌县某医院2010 2012年5~12月份婴幼儿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546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聚合酶链式反应同时进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显示: 在546 份粪便样本中,263 份样本检出至少1种病毒核酸,核酸阳性检出率为48.17% (263/546),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22.71% (124/546)、13.74% (75/546) 和20.51% (112/546),混合感染占8.24%(45/546),病毒检出主要集中于2岁以下儿童腹泻患者。监测结果表明病毒为本地区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因,其中轮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均为最主要的病原体,其次为诺如病毒。对混合感染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诺如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诺如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对暴发疫情的急性胃肠炎患者和散发诺如病毒阳性患者全部进行现场问卷式调查,并采集患者粪便标本,应用ELISA和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选择阳性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北京市共计报告急性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8起,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全部确认为院内感染暴发。在报告的409例急性散发病毒性胃肠炎病例中,共检出诺如病毒阳性患者158例,检出率38.63%。其中40~44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为55.00%,55~59岁年龄组检出率最低,为21.74%。阳性患者中年龄最大者91岁,最小者仅6个月,平均年龄为40岁。男性患者84例,女性74例。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地区诺如病毒流行株与2006年荷兰和日本的诺如病毒流行株最为接近,为GⅡ/4型变异株。结论诺如病毒是2006—2007年北京地区冬季病毒性腹泻的一个重要病原体,北京地区诺如病毒流行株与2006年荷兰和日本的诺如病毒流行株属同一类GⅡ/4型变异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州市5岁以下婴幼儿诺如病毒感染状况及对诺如病毒阳性株进行基因型分析。方法收集广州市2008年5家病毒性腹泻监测点医院的门诊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腹泻的5岁以下患儿临床资料及粪便标本692份,采用ELISA方法检测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抗原,将诺如病毒抗原阳性的标本用RT-PCR方法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扩增,阳性产物回收、纯化并测序,结合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型别流行特点分析。结果 692份标本中,ELISA方法检测4种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轮状病毒31.9%(221/692)、诺如病毒21.2%(147/692)、腺病毒6.1%(42/692)、星状病毒1.2%(8/692),混合感染占6.8%(47/692)。诺如病毒腹泻病例发病高峰在9—11月份,占51.7%(76/147),2岁以下病例数占91.8%(135/147)。临床症状以腹泻、呕吐、发热、腹痛为主。147份诺如病毒ELISA阳性标本中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率为84.4%(124/147),经测序及与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比对,证实124份均属诺如病毒GⅡ遗传组,其中1份是GⅡ2型,其余均为GⅡ4型,GⅡ4型中又有不同分支。结论诺如病毒是广州市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之一,仅次于轮状病毒,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流行优势株基因型为GⅡ4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病毒对南通市感染性腹泻的影响及其流行规律,为制定病毒性腹泻防治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集哨点医院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运用RT-PCR或PCR技术检测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札如病毒和腺病毒核酸,利用Excel 2007及SPSS 19.0对资料进行统计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987份感染性腹泻样品中病毒核酸阳性样品为96份,总阳性率为9.73%,诺如病毒2型的阳性率最高,为5.27%;其次为轮状病毒和星状病毒,分别为2.43%、1.14%;札如病毒、腺病毒和诺如病毒1型检测阳性率较低,分别为0.61%、0.41%和0.30%;混合感染的感染率为0.41%。病毒核酸阳性以诺如病毒2型和轮状病毒为主,分别占阳性总数的52.00%、24.00%。轮状病毒与诺如病毒感染出现的高峰皆为冬春季。结论病毒是南通市感染性腹泻的重要因素之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是该地区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流行季节以冬春季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汕头市病毒性腹泻的病原监测,了解其发病情况及病原组成。方法粪便标本由哨点医院采集,汕头市疾控中心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用Real-time PCR检测诺如病毒、腺病毒及星状病毒的核酸。结果共检测719例腹泻病例标本,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轮状病毒22.7%,诺如病毒11.3%,腺病毒1.0%,星状病毒0.6%,其中重叠感染1.3%;〈16岁组病原检出率(44.4%)比≥16岁组(21.4%)高;〈16岁组以轮状病毒为主(70.3%),≥16岁组以诺如病毒为主(51.7%);症状除100.0%腹泻外,发热和呕吐占50.0%左右;每年的8月至次年2月是高发期。结论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是汕头市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应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了解湖南省感染性腹泻哨点医院儿童诺如病毒的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别。 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2月采集湖南省哨点医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应用诺如病毒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选择扩增阳性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和进化分析。 结果 936份粪便标本RT-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100份,阳性率10.68%。对40份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38份为GⅡ型,其中31份为GⅡ.4型。在31株GⅡ.4型中,Sydney 2012和GII.4 Den Haag 2006b各栓出14株。 结论 2012-2014年湖南省哨点医院儿童腹泻病例中诺如病毒的感染率较高,GⅡ.4是优势株,其中GⅡ.4 sydney 2012和Den Haag 2006b是主要型别。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了解厦门地区婴幼儿腹泻诺如病毒(NV)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1年4月全年轮状病毒抗原阴性的急性非细菌性腹泻标本,用实时荧光RT-PCR法扩增NV ORF1-ORF2结合区,测序扩增片段后进行比对、分型及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全年共获得366份标本,共检测出81份为NV阳性标本,其中GI组5例,GII组76例;NV在厦门地区全年可见散发,但在每年7和11月有明显的流行高峰,且腹泻感染患儿主要集中在3岁以下;已分型的NV基因组(55例)以GII-4/2006b占绝对优势,其构成比达60.00%(33/55),其余为GII-3占25.45%(14/55),GII-6占5.45%(3/55),GII-2占3.64%(2/55),此外GII-12、GI-4、GI-5各占1.81%(1/55)。结论:厦门地区NV夏秋季发病率较高,GII-4/2006b变异株为优势株,且感染的NV可能存在病毒重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河北省卢龙县5岁以下婴幼儿杯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特点。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人类杯状病毒(HuCVs)。部分阳性标本的PCR产物经克隆测序,结合参考毒株相应的核苷酸序列进行进化分析。利用住院腹泻患者粪便样本中HuCVs的检出率,估计HuCVs腹泻住院率。结果 HuCVs检出率为31.6%,住院患者HuCVs阳性率为17.5%,主要分布在3~17月龄婴幼儿,发病主要集中在冬季。11株测序病毒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55.1%~100%,均属于诺瓦克病毒(NLV)GⅡ遗传组。卢龙县2000年HuCVs流行株为NLVGⅡ-4和GⅡ-7,2001年为NLVGⅡ-3和GⅡ-7。初步估计HuCVs腹泻患者住院率为3.6‰。结论 河北省卢龙县婴幼儿中存在不同基因型杯状病毒感染,以NLVGⅡ组毒株为主,其疾病负担仅次于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湖南省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追踪其分子流行病学演变趋势,为感染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哨点监测结合暴发疫情监测的方法,收集2015—2020年湖南省感染性腹泻标本,对细菌病原采用细菌培养、生化鉴定进行检测;对病毒病原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型鉴定,并对部分PCR阳性标本进行序列测定。 结果 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总阳性率为35.61%,病毒检出率20.26%高于细菌检出率11.26%,混合病原感染检出率为4.09%。细菌病原谱以沙门菌O∶4群鼠伤寒型为主,病毒病原谱以轮状病毒A组G9P[8]型和诺如病毒GⅡ.4Sydney[P31]型感染为主。不同监测、不同年份的病原谱构成及其基因型变迁规律各不相同:哨点医院监测细菌阳性率低而病毒阳性率高时,诺如暴发疫情随之增加;暴发疫情中诺如病毒感染为86.78%,其中69.43%为GⅡ型感染,12.42%为GⅠ型感染,混合感染占3.03%。诺如病毒暴发疫情具有明显季节性,优势基因型为GⅡ.2[P16]占42.97%。 结论 2015—2020年湖南省感染性腹泻病毒类病原体高于细菌类,鼠伤寒沙门菌、A组轮状病毒G9P[8]和诺如病毒GⅡ.4 Sydney [P31]是最主要的病原体和优势血清/基因型;GⅡ.2 [P16]是诺如病毒暴发流行的优势基因型;通过连续哨点监测的数据支持,提前为暴发疫情做好了防控,促成了湖南省感染性腹泻发病率的平稳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12-2016年河北省5岁以下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流行病学特点和基因型别。方法 收集河北省病毒性腹泻监测哨点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0~59月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1 614份。采用ELISA方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分型鉴定。采用SPSS 20.0软件对腹泻患儿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 614份标本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为45.23%(730/1 614),男女阳性率分别为42.96%(412/959)、48.55%(318/655),男女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6,P=0.027)。轮状病毒感染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秋冬季(11月-次年3月)检出率最高。轮状病毒感染在0~59月龄均有发生,集中在3~35月龄,占全部的96.44%,且随月龄增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不同年龄组患儿中轮状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4.369,P=0.000)。730例轮状病毒阳性标本在2012-2016年均以G9血清型为主,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P分型以P[8]为主。G/P组合以G9P[8]为主,占70.14%,其次为G2P[4],占7.53%。结论 2012-2016年,轮状病毒是河北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秋冬季高发,G9P[8]为该地区的流行株。  相似文献   

18.
This hospital-based surveillanc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Novosibirsk, Asian Russia from September 2009 to December 2012. Stool samples from 5486 children with diarrhea and from 339 healthy controls were screened for rotavirus, norovirus, astrovirus, and bocavirus by RT-PCR. At least one enteric virus was found in 2075 (37.8%) cases with diarrhea and 8 (2.4%) controls. In the diarrhea cases, rotavirus was the most commonly detected virus (24.9%), followed by norovirus (13.4%), astrovirus (2.8%) and bocavirus (1.1%). Mixed viral infections were identified in 4.3% cases. The prevalence of enteric viruses varied every season. Rotavirus infection was distributed in a typical seasonal pattern with a significant annual increase from November to May, while infections caused by other viruses showed no apparent seasonality. The most common rotavirus was G4P[8] (56%), followed by G1P[8] (20.1%), G3P[8] (5.5%), G9P[8], G2P[4] (each 1.3%), six unusual (1.2%), and five mixed strains (0.5%). Norovirus GII.3 (66.5%) was predominant, followed by GII.4 (27.3%), GII.6 (3.7%), GII.1 (1.6%), and four rare genotypes (totally, 0.9%). Re-infection with noroviruses of different genotypes was observed in four children. The classic human astrovirus belonged to HAstV-1 (82%), HAstV-5 (8%), HAstV-4 (4.7%), HAstV-3 (4%) and HAstV-2 (1.3%). Consecutive episodes of HAstV-1 and HAstV-4 infections were detected in one child with an 8-month interval. Bocavirus strains were genotyped as HBoV2 (56.5%), HBoV1 (38.7%), HBoV4 (3.2%) and HBoV3 (1.6%). In the controls, norovirus strains belonged to GII.4 (n = 4), GII.1, GII.3, and GII.6, and HBoV2 strain were detected. Most of the detected virus isola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partial sequencing of the genomes. The genotype distribution of most common enteric viruses found in the Asian part of Russia did not differ considerably from their distribution in European Russia in 2009–2012.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ast decade, the most prevalent norovirus genotype causing viral gastroenteritis outbreaks worldwide, including China, has been GII.4. In winter 2014–15, norovirus outbreaks in Guangdong, China, increased. Sequenc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82% of the outbreaks were caused by a norovirus GII.17 vari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