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兰州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主要死因及顺位,为加强老年人卫生保健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选取兰州市201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死因监测数据。死亡率的标化采用2010年的全国标准人口。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结果 2015年兰州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死亡率为2 645.52/10万人(标化死亡率为3 075.43/10万人);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死亡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P<0.05);前5位死因疾病依次是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损伤、中毒和外因,其中前3位占总死亡的84.74%;前3位死因疾病中,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比例女性高于男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冬春季较高;肿瘤死亡比例男性高于女性,与年龄呈负相关,夏秋季较高;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结论循环、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是威胁兰州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主要死因疾病,死亡比例存在性别、年龄和季节差异,应针对性别、年龄和季节变化加强老年人卫生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2.
刘力克  夏详碧  袁萍  韩明  安珍  陈云 《现代预防医学》2002,29(4):465-467,482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50岁以上人群体重指数(BMI)的分布情况,为预防体重过低及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对调查人群进行体重与身高的测量,计算BMI(体重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该地区体重过低、超体重及肥胖的现患率分别为12.93%、20.10%及4.06%。农村的体重过低的患病率为14.37%,高于城市的8.0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城市的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高于农村(RR值分别为2.80及2.14)。体重过低、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01),城市及农村中两性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农民的体重过低患病率最高(男14.61%、女20.35%),军人的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最高(38.71%、6.45%)。结论:成都地区50岁以上人群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低于国内其他地区。但不能忽视人群超重及肥胖的预防,在农村中还应加强预防体重过低,使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以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背景和目的:诸多研究证明了代谢综合征(MS)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但对于MS和全死因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关系尚无前瞻性研究证实。方法:1984~1989年,将12 0 9名4 2~6 0岁尚未诊断心血管病、癌症和糖尿病的芬兰居民纳入队列,随访一直持续到1998年。结果:经过11 4年的随访研究,分别有4 6人和2 7人死于心血管病和冠心病。相对于非MS人群,MS患者(WHO标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2 6~3 0倍,冠心病的死亡率高2 9~3 3倍,全死因死亡率高1 9~2 1倍。结论:MS患者的全死因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显著升高。代谢综合征与全死因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婴儿死亡率指数与儿童死因结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婴儿死亡率指数(IMI)及可预防性死亡指数(PDI)评价儿童死因与死亡率水平。PDI为负值时可作为可预防性死亡已基本控制的测量指标。我省1991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城市PDI为负3。72,揭示在各种死因中,以内源性病因为主,外源性病因基本得到控制。农村PDI为正7.4,提示在婴儿死因中,可预防性死亡虽有下降,但与城区比较所占比重仍较大,外源性病因引起的死亡占36.97%。  相似文献   

5.
温州市中老年人体重指数的分布及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温州市区中老年人群体重指数 (BMI)的分布情况及与高血压的关系。 方法 抽样调查男性 60岁以上 ,女性 5 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15 5 0人 ,测量体重和身高 ,计算BMI ,并测量血压和调查高血压的患病情况。 结果 被调查人群中体重正常占 47.87% ,超重占 3 7.2 9% ,肥胖占 10 .3 9% ,并发现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地随体重指数的增加而升高 (P <0 .0 0 1)。被调查人群中 65~ 70岁 ,70~ 75岁两个年龄段的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最高 ,合计达49.72 %和 49.5 4%。 结论 温州市区人群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并不低于北方某些地区 ,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应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太原市杏花岭区疾病监测点2005~2010年60岁以上人群死亡原因及死因顺位,为老年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该区2005~2010年死因监测资料中的60岁以上人群为对象,以年份为单位,分析6年来该区60岁以上死亡人群在性别、年龄、季节分布、死亡原因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2005~2010年各年份60岁以上人群的主要死因为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2005~2010年60岁以上人群的全死因前五位死因分别是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共占全死因的88.5%。男性的前五位死因顺位分别是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女性前五位死因顺位分别是肿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结论]加强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的防治能够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韩冰  冯石献  周刚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1887-1889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对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社区35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该地区高血压患病率29.96%,全身性肥胖患病率为12.52%,中心性肥胖患病率33.26%。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7.87%和51.80%,中心性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人群的4.56倍,超重和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体重正常人群的3.17倍和6.76倍,超重且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腰围也正常人群的7.01倍。结论该地区超重和肥胖患病形势严峻,超重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显著增高,控制体重对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有关血脂及肥胖等因素与高血压的联系尚有争议~([1]),多数学者认为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体重指数均为高血压的易患因素~([2,3]),但上述因素与农村老年高血压的联系及作用性质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178名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交通员工中体重指数(BMI)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 对713名航行于港澳小型船舶的员工的体重、身高和血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该部分人群里属偏瘦型的为14.59%,属正常型的为60.73%,属于肥胖型(Ⅰ+Ⅱ)的为24.68%;高血压的患病率于偏瘦型中占8.65%,正常型中占10.85%,Ⅰ度肥胖型中占22.01%;Ⅱ度肥胖占29.41%,经统计学分析,在偏瘦正常型与肥胖型间有显著性差异(X2=17.2,P<0.01).结论 高血压率是伴随BMI上升而升高的,两者均有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之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91-1993年深圳特区50岁以上人群常住人口的死亡原因资料进行了分析,三年总死亡率分别是69.58%、76.43%万和68.6万。前三位死因是循环系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疾病。各年龄段死因顺位稍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年龄段死因变化,及时做好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体重指数与死亡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水平与总死亡及不同死因死亡的关系。方法;1982-1985年在我国不同地区的10组人群中(年龄35-39岁)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对研究对象中无脑卒中、无心肌梗死及无恶性肿瘤史的30560人(男性15723人,女性14837人),随访至1999-2000年,登记各种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平均15.2年的随访中,共死亡3212例,其中冠心病和脑卒中共死亡676例,恶性肿瘤死亡1281例,其他原因死亡1255例。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0估计低BMI组(BMI<18.5)、正常BMI组(BMI为18.5-23.9)、超重组(BMI为24-27.9)和肥胖组(BMI≥28)总死亡的相对危险分别为1.21,1.00,0.901,1.12,呈“U”形关系,当同时剔除前5年死亡病例及吸烟者后,低BMI组死亡的相对危险降低,而肥胖组增加,正常BMI组的相对危险最小。 随着BMI水平的上升,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的相对危险增加,恶性肿瘤死亡的相对危险降低,其他原因死亡的相对危险与BMI水平呈“U”形关系,当剔除早期死亡病例及吸烟者后,这些趋势依然存在。结论:BMI在正常范围内,总死亡的相对危险较低,且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恶性肿瘤死亡及其它原因死亡的 综合风险也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有着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队列人群中BMI和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河南省某农村地区高血压队列人群,应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计算基线时不同BMI水平人群随访期间的全死因死亡比例HR值及其95% CI,并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拟合BMI与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5 461名高血压队列人群累积随访31 048.38人年,平均随访6年,随访期间死亡589人。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以基线正常体重组(18.5 kg/m2 < BMI < 24.0 kg/m2)为参照,低体重组(BMI<18.5 kg/m2)、超重组(24.0 kg/m2 < BMI < 28.0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人群发生死亡的HR值(95% CI)分别为0.83(0.37~1.87)、0.81(0.67~0.97)和0.72(0.56~0.91)。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高血压队列人群中,基线BMI和全死因死亡风险关联强度呈现倒“S”形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0.001)。结论 超重和肥胖可能是高血压人群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与“肥胖悖论”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孕前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PIH)发生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数据来自"中美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合作项目"中嘉兴地区的围产保健监测数据库.研究对象为1995-2000年在嘉兴地区参加婚前或孕前体检且分娩了单胎活产儿的孕满20周的83 159名孕产妇.运用X2检验或X<,趋势>2检验比较不同BMI组或其他特征人群PIH发病率的差别,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与PIH发生危险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PIH发病率为11.01%(9153/83 159;95%CI:10.79%~11.22%).PIH的发病率自BMI<18.5 kg/m2组的9.08%(1405/15 472;95%CI:8.63%~9.54%),18.5~22.9 kg/m2组的10.82%(6389/59 054;95%CI:10.57%~11.07%),23.0~24.9 kg/m2组的14.63%(943/6444;95%CI:13.78%~15.52%)升至BMI≥25/0 kg/m2组的19.00%(416/2189;95%CI:17.38%~2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趋势>2=261.028,P=0.000).以BMI为18.5~22.9 kg/m2者为参照组,BMI<18.5 kg/m2、23.0~24.9 kg/m2和≥25.0 kg/m2组发生PIH的RR值分别为0.82(95%CI:0.77~0.87)、1.41(95%CI:1.31~1.52)和1.93(95%CI:1.73~2.16).调整地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产次、产前检查次数和既往高血压病史或家族史后,上述RR值分别为0.85(95%CI:0.80~0.90)、1.37(95%CI:1.27~1.47)和1.88(95%CI:1.68~2.10).结论 PIH的发生危险随孕前BMI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中老年人体质指数与死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北京市中老年人体质指数(BMI)与死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队列研究方法,于1991年对北京市40岁以上的自然人群共6209人进行基线危险因素调查后,并随访至1999年12月,对在随访期间发生的所有死亡病例按ICD-9编码进行登记,并在个体水平对BMI与总死亡及几种主要死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近10年北京市中老年人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肺心病,消化道肿瘤,不明原因突然死亡,肺癌,其死亡构成比分别为33.3%,13.8%,11.2%,7.4%,5.6%,人群总死亡率及不吸烟者总死亡率均以BMI值23.6-26.2组最小,以此BMI组为参照,BMI<21.2组上述二组人群总死亡的RR值分别为1.7和1.9,在BMI≥26.2组以上二组人群总死亡的RR值分别为1.3和1.5,BMI与心血管病死亡呈正关联,BMI≥26.2组较BMI<21.2组心血管病死亡的RR值为1.2,BMI与肺心病,消化道肿瘤,肺癌,肺炎及不明原因突然死亡分别均呈U型关系,均以BMI值23.6-26.2组死亡率最低,与此BMI组相比,BMI<21.2组因上述5种疾病死亡的RR值分别为14.8,1.1,5.6,2.4和2.6,BMI≥26.2组因上述5种疾病死亡的RR值分别为3.0,1.9,3.7,2.2和1.5,各BMI组均以心血管病死亡构成比最大(28.0%-54.8%),结论:北京市中老年人体质指数与总死亡呈U型关系;心脑血管疾病仍是目前影响人们健康的最主要疾病,其死亡危险性随BMI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体重指数对10年累积高血压发病危险的预测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队列人群基线(1992年)BMI水平及10年(1992-2002年)BMI水平的变化与高血压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于1992年对北京大学社区和首都钢铁公司地区35~64岁人群进行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持续10年对心血管病的发病情况进行随访.在2002年对相同人群再次进行了危险因素调查.两次调查资料完整,且对基线无高血压的2115人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的35~64岁人群10年高血压累积发病率为34.8%.随着基线BMI水平的增加,10年后高血压的累积发病率呈增加趋势(P<0.001),男女两性的变化趋势一致.在45~54岁组和55~64岁组,随着基线BMI水平的增加,10年高血压的累积发病率也呈线性增加趋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8 kg/m2组的高血压发病危险是BMI<24 kg/m2组的3.6倍;10年BMI水平每增加1 kg/m2,累积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增加17.5%.1992年和2002年BMI均正常者中有22.0%的人发生高血压,1992年和2002年BMI均判为肥胖者中有56.3%的人发生高血压.结论 BMI是高血压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基线BMI水平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病危险也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北京市朝阳区成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朝阳区18~79岁32668名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慢性疾病病史资料等,也进行体格测量。通过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BMI、WC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调查人群新检出高血压患病率为19.80%(标化率为16.30%);不同性别人群BMI、WC组间血压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不同性别人群BMI、WC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正相关(P<0.050);随着BMI、WC增加,男女人群的高血压患病危险性均上升,且BMI和WC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男性人群高血压患病危险性分别增加0.66(OR=1.66,95% CI:1.57~1.75)和0.56(OR=1.56,95% CI:1.48~1.65),女性人群分别增加0.50 (OR=1.50,95% CI:1.42~1.57)和0.57(OR=1.57,95% CI:1.49~1.66)。结论 BMI、WC与高血压患病危险性密切相关,且BMI对男性人群患病危险性影响更大,WC对女性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综合国内外前瞻性研究中不同水平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总死亡率关系。方法以体质指数、超重、肥胖、死亡率、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及随访研究为主题词和关键词联合检索PubMed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查找相关文献。合格的文献限定于探讨普通人群BMI与总死亡率关系的前瞻性研究,BMI分组数≥6,且报道了各组死亡的相对危险度(RR)及95%可信区间(95%CI)。结果共纳入32篇文献,含54个队列研究(总人数:7 910 932人,死亡数:1 376 997人)。男女合并发现,BMI和总死亡风险呈U形关系,总死亡风险最低时的BMI为23.0~24.9 kg/m2。与此对照,其他BMI组总死亡风险RR(95%CI)分别为:<18.5 kg/m2:1.53(1.49~1.57);18.5~20.9 kg/m2:1.09(1.07~1.11);21.0~22.9 kg/m2:1.06(1.04~1.08);25.0~26.9 kg/m2:1.01(1.00~1.03);27.0~29.9 kg/m2:1.11(1.10~1.12);30.0~34.9 kg/...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沿海某地区公务员体重指数与血压、血脂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年龄、性别分布特征。方法 利用本地区公务员体检相关数据 ,在SAS软件包支持下做相关分析。结果 体重指数 (BMI)与血压指数 (舒张压、收缩压和脉压 )和血脂指标 [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 (HDL C)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C) ]均呈现高度显著性(P <0 0 1) ,其中在男性中青年年龄段群体这种相关性最为突出。结论 多食肥胖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行为问题 ,当前特别要注意中青年群体的多食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在深圳成年人的分布特征和体重自我评价情况。方法2008年3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些时间段在深圳市某连锁餐饮单位所有的成年消费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自制问卷实施调查。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703份。样本人群BMI的均值为(21.34±2.94)kg/m2,消瘦、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5.1%、15.6%和2.6%;女性的消瘦比例显著高于男性,男性的超重比例显著高于女性;18~岁年龄组超重和肥胖率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重和肥胖率都呈上升趋势。样本人群对自身体重评价与BMI值的一致率为66.3%,男性和女性对自身体重评价与BMI值的一致率分别为65.5%和67.3%,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MI与性别和年龄有密切关系,正确地认识自身体重状况的健康教育及预防控制超重和肥胖的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0.
体质指数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及影像学Kellgren/Lawrence(K/L)评分的相关性。方法临床选择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23例,年龄匹配对照组416例。患者行影像学K/L评分。测量患者和志愿者的身高、体重,求出体质指数(BMI),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BMI在正常人群及骨性关节炎组分布;计算肥胖人群BMI在正常人群与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相对危险度(OR)及OR95%CI。结果223例患者经K/L评分分为Ⅰ~Ⅳ级,分别为Ⅰ级11例、Ⅱ级69例、Ⅲ级58倒、Ⅳ级84例。正常对照组、骨性关节炎组BMI(kg/m^2)分别为23.4±3.8,25.3±3.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BMI和骨性关节炎影像学进展相关性回归得Pearson相关系数为0.222,P〈0.01;肥胖是骨性关节炎发病的高危因素(OR=2.63,95%CI=1.876~3.688,X^2=31.5,P〈10^-7)。结论肥胖是骨性关节炎的高危因素,且与骨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相关。控制或减轻体重是预防和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