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伽玛马技术的利用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医用仪器设备的特点之一是价格昂贵 ,目前一台进口CT的价格在 70万美元左右 ;MRI在 140万美元左右 ;伽玛刀 350万美元左右。对这些昂贵的设备如在引进时不加强控制 ,引进后不能充分利用 ,资源的浪费是相当可观的 ;如引进后不合理的利用 ,则就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 ,还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和危害患者健康。本研究通过对 3所医院伽玛刀的利用评价 ,为今后加强伽玛刀的管理 ,保证该技术的质量和效率提供决策信息。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一、资料来源原卫生部部属院校的 3所附属医院的 3台伽玛刀的运行和利用情况的资料和统计报表 ,内容包…  相似文献   

2.
浅谈加强医疗项目合作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医疗服务项目投资紧张,降低投资风险等问题,军队医院通过对外开展合作、合资等方式拓宽投资渠道,引进医疗设备,填补医院空白,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开展对外项目合作管理方面,建立医疗合作项目管理组织,加强前期论证,遵循超前性、合理性、特异性和效益性的原则,严把合同条款,明确合同双方的责任.加强项目合作期间监督管理等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开展设备合作促进了军队医院的良性发展。笔者对某军队中心医院设备合作的运行和管理作了分析与探讨,着重阐述了伽玛刀、磁共振、PET/CT的合作效益,介绍了大型设备合作的管理要点和体会,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某医院伽玛刀建设项目放射防护及安全设施进行现场核查监测。结果显示,伽玛刀机房及其相邻工作场所的辐射剂量低于本次评价拟定的管理目标值,配备的防护措施和监测设施符合多重性和纵深防御原则,医院的放射防护管理、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及相应规章制度较为全面,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作者提及的新药是指某医院尚未使用过的药品。如何做好医院新药引进工作是医院药剂工作者在新时期所面临的新课题。作者强调要做好引进新药的筛选和引进新药的管理工作,将“新,优廉”做为科学筛选引进新药的指标;加强新药引进前的管理,新药引进的采购管理和新药引进后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伽玛刀的引进[日]/中村顺一//病院.-1995,54(5).-456~457伽玛刀是1968年湍典(卡罗林斯卡-音译)医院由Larsleksell教授开始使用的,当时只是用于帕金森病等功能性疾病,以后应用于脑深部的脑动脉畸形,及视听神经肿瘤等病症,...  相似文献   

7.
外引内联加速医院发展马建宁潘淮宁孟智玲王英武近几年来我院在医疗技术的发展中注重了外引内联,从而促进了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和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一、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学术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推动专科发展全面...  相似文献   

8.
某医院伽玛刀装置辐射防护监测管怀良葛传奎方远华武道华周增顺陈黎霞*(安徽省卫生防疫站,合肥230061)1996年8月,我省某医院安装了一台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伽玛刀,这是我国伽玛刀生产定型后的第一台,也是我省安装使用的首台伽玛刀。我们对该台伽玛刀的...  相似文献   

9.
加强机关管理职能的探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630014)陈源机关是医院的管理中枢,在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转中,担负着计划、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职能。改革开放,为医院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提供了机会,医院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医院管理正逐渐摆脱计划...  相似文献   

10.
伽玛刀放射防护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伽玛刀即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系统,是一种融立体定向技术和放射外科于一体,以治疗颅脑疾病为主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设备。我省某伽玛刀中心于1997年4月引进一台国产头部旋转式伽玛刀,我所于5月对该伽玛刀及其机房和周围环境进行了放射防护监护。1基本情况1...  相似文献   

11.
周勇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559-3560
目的探讨绩效管理措施对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控制院内耐药菌感染的效果。方法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中实施绩效管理措施,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加强监管和教育,对耐药流行菌趋势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结果应用绩效管理措施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59.01%下降为43.00%,院内感染率由9.00%下降为4.40%。流行菌中的耐药菌株比例明显降低。结论应用绩效管理措施可以加强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控制医院耐药菌流行和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持续改进医院行政总值班,提升医院行政总值班效能的作用。方法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发现医院行政总值班管理中的问题,解析原因,拟定对策,改善总值班管理效能。结果通过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总值班的值班人员对总值班管理工作的总体评分,由7.45分提高到8.56分,进步率14.90%,目标达成率75.00%,未达到目标值,但改善效果显著;圈员的发现问题能力、品管圈手法运用、自信心、成就感、创造性思维、团队凝聚力等方面均有提升;对有效的改善措施进行标准化。结论品管圈管理工具可以有效提升医院行政总值班效能。  相似文献   

13.
成本目标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某院近2年来在医院管理中推行成本目标管理方法进行回顾分析,从成本目标管理的概念、具体措施和作用三方面进行讨论,认为推行成本目标管理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大型综合医院行政、后勤质量评价与考核体系的构建,总结大型综合医院行政、后勤质量管理的经验,以达到理清医院行政、后勤管理思路,树立“一切以临床为中心”的行政、后勤服务理念,增强行政、后勤人员工作技能,提高行政、后勤部门效率,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同级同类医院的行政、后勤质量管理探索出一条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医政APP实现对非计划二次手术的移动监管与闭环管理。使用医政APP后,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率从2016年的0.79%下降到2020年的0.13%,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实践表明,医政APP应用于非计划二次手术监管,可提高二次手术监管的及时性,是智慧医务管理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医院药品管理现状,指出大输液集中配送、借药、医技科室专用药品、普通药品等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阐述了利用信息系统优化管理流程的重要性,只有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实现医院药品管理中的账实相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为了建立一套更合理、有效的医院职能科室绩效管理体系。方法结合某三甲医院的综合目标考核现状,对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的可能因素进行探讨。结果现行考核体系不完善。结论通过研究改进该医院的行政职能科室的考核体系,以更有效的促进管理。  相似文献   

18.
何冰  洪贝 《现代保健》2009,(8):38-39
目的 通过规范科室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健全组织,加强培训,实行监、控、管一体化管理。结果 医院感染管理成效明显,医院感染发生率由1.15%下降到0.3%,医院感染知识年终考核通过率达100%,平均成绩93.6分。结论 健全的组织,行之有效的培训,科学化的管理是促进科室规范化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甘特图原理在职业病危害评价项目进度管理中的作用,提升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项目进度管理水平。方法明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项目活动的内容和进度要求,根据甘特图的原理,以某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项目进度管理为例,绘制出一张项目进度管理工作计划表。结果根据工作计划表,项目团队可以对项目的进度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使项目团队和评价管理人员对项目进度的管理从目前的经验型上升到科学型的高度。结论应用甘特图管理,能改善项目的完成情况,体现项目管理的目的性,从而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序性,对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identify patient management patterns in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rs and metastatic bone disease who are receiving intravenous (IV) bisphosphonates (zoledronic acid and pamidronate), and to estimate the time and health care resources used for prepa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zoledronic acid and pamidronate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one disease in Canada. Methods: A modified 2-round Delphi technique was used, which was composed of 7 clinical experts. The first round was performed through telephone interviews with individual clinical experts to assess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es receiving IV zoledronic acid and pamidronate. The interviews focused on qualitative issues, such as drugs administered, cancers identified, and the method of drug administration.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first round was used to describe typical patient management patterns.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second round was done by a face-to-face meeting involving all expert members, with the aim of confirming the management patterns, and identifying commonality and uniqueness across institutions. The time and health care resources needed for prepa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IV bisphosphonates were estimated. Results: The expert panel comprised 4 pharmacists and 3 nurses from 2 centers in Ontario and 3 centers in Quebec. The main stages identified, which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prepa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pamidronate and zoledronic acid, included preinfusion activities, IV access set-up, IV bisphosphonate preparation, chemotherapy infusion (if applicable), IV bisphosphonate infusion, and postinfusion activities. Five patient management patterns were identified and varied with respect to inclusion of chemotherapy and the use of ambulatory infusion devices. Without chemotherapy, the mean time for prepa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zoledronic acid ranged from 38 minutes in a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 to 85 minutes in a hospital-based cancer center. With chemotherapy, the total mean time increased to 119 minutes for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and 173 minutes 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The mean time for prepa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pamidronate was 159 minutes with the use of a regular infusion device, and the time in the clinic was only 14 minutes with the use of an ambulatory infusion device. If chemotherapy was scheduled on the same visits, the mean time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and varied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cancer being treated. Conclusion: Prepa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IV bisphosphonates are associated with notable burden to health care providers and patients, even if the waiting time, including preinfusion (eg, IV access set-up, serum creatinine level monitoring) and postinfusion activities, were excluded. Variations in the time and health care resources utilized for preparing and administering IV bisphosphonates were observed across the centers in Canada. The variation could be primarily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patient management patte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