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某医科院校485名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大学生在儿童时期遭受虐待的情况,阐明虐待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自填式问卷,于2005年4月对某医学院校485名在校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进行不记名的回顾性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485名大学生中,94.6%的人在儿童期有遭受虐待经历,儿童期躯体虐待发生率为88.0%,其中92.8%的男生和80.8%的女生遭受过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发生率为74.4%,其中75.7%的男生和72.5%的女生遭受过情期感虐待;性虐待发生率为26.6%,其中21.2%的男生和35.2%的女生遭受过性虐待。结论儿童虐待在中国已是一个常见且严重的问题,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及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理韧性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国心理韧性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安徽省某理工院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350人和无留守经历大学生297人的儿童期虐待水平、心理韧性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定,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受虐待水平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Z=-2.696,P=0.007)且心理韧性水平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Z=-3.267,P=0.001);心理韧性与儿童期虐待、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均呈负相关(r=-0.279,P < 0.001,r=-0.247,P < 0.001),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呈正相关(r=0.280,P < 0.001);儿童期虐待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直接效应为0.247,通过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9.02%。 结论  心理韧性在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对有留守的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进行以提高心理韧性水平为主要目的干预活动,进而提高他们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及早期品行障碍发生情况,分析儿童期虐待经历与早期品行障碍有无相关性。方法采取自编虐待及品行障碍问卷,对医科大学三年级290名大学生就有关虐待和品行障碍进行不记名回顾性调查。结果儿童期躯体虐待发生率为86.9%;情感虐待发生率为90.0%;性虐待发生率为14.1%;情感忽视发生率为62.8%。躯体虐待发生率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88,P<0.05)。早期品行障碍发生率为16.9%,男生高于女生。发生虐待影响品行障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并非少见,儿童期虐待经历是早期品行障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高中学生生命质量特点,为保障该群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在信阳市方便选取的4所高中抽取2 422名学生,采用儿童虐待史自评量表、简式大五人格问卷、生存质量简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人口学基本信息调查表等问卷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有虐待经历高中学生生命质量总分为(56.65±7.22)分,无虐待经历学生为(61.69±7.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4,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受虐待经历高中学生的生命质量总得分与神经质、生活事件总分、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虐待总分呈负性相关(β=-0.05~-0.34),与性别、外向性、谨慎性、社会支持总分、开放性等因素呈正性相关(β=0.05~0.20).结论 儿童期受虐待程度越深的高中学生社会支持越低,负性生活事件较多,家庭经济状况和身心健康水平越差,生命质量越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攻击性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的发生率为31.27%,受虐组在心理韧性总均分及其各个维度上得分均低于非受虐组(P0.01);受虐组在攻击性总均分及其各个维度上得分高于非受虐待组(P0.001);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均分及各个维度与心理韧性均分及各个维度均显著负相关(P0.01);大学生儿童虐待均分及各个维度与攻击性均分及各个维度均显著正相关(P0.01);心理韧性均分及各个维度与攻击性均分及各个维度均显著负相关(P0.01)。结构模型方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心理韧性在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攻击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22.33%。结论大学生儿童期虐待能够正向直接预测个体的攻击性,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间接预测个体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为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5—7月,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有效调查人数3 854名,自杀意念有效调查3 882名),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儿童期至少有过1种虐待经历的占42.4%,近1周内有过自杀意念的占3.9%。经χ2检验,儿童期遭受过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相应虐待大学生(χ2值分别为13.78,12.97,17.10,56.56,66.58,P值均<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各型受虐待经历均和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06,0.06,0.07,0.12,0.13,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以及情感忽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18,2.07,P值均<0.05)。结论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和情感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现状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关系,为预防儿童虐待和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6年3-4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充市2所高校918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儿童期虐待经历及健康危险行为.使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  相似文献   

8.
马茂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126-128
儿童虐待的发现源于弗洛伊德对心理精神病人的临床诊疗发现。由于早期儿童保护组织以降低儿童伤残死亡率为目标,因此对严重的躯体虐待、性虐待的关注较多。儿童情感虐待近20a开始受到重视,被认为是最普遍最隐蔽的儿童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关系,为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西省6所高校的大二和大三共3 850名学生,采用《网络欺凌情况调查问卷》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进行调查。结果男生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的报告率均高于女生(χ2值分别为5.22,4.39,7.53),父母离异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各因子报告率均高于父母未离异大学生(χ2值分别为86.80,134.06,130.18,175.64,118.46);除躯体忽视外,独生子女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等因子报告率均高于非独生子女(χ2值分别为9.44,12.44,21.18,2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实施网络欺凌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网络伪造欺诈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9.35,5.59,5.83,7.57),独生子女实施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t值分别为2.79,3.74,4.78,4.40),父母离异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各...  相似文献   

10.
儿童虐待作为当今社会普遍发生的公共健康问题,可严重影响个体的睡眠,导致睡眠结构紊乱、睡眠模式改变及睡眠障碍。睡眠不佳可对个体生理、心理、认知及行为功能发展造成一定的损害,降低生活质量。通过总结儿童虐待的定义、分类和流行现状,对儿童期虐待经历者的睡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儿童期受虐者睡眠问题的预防和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改善儿童期虐待经历者的睡眠状况,提高睡眠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学生情感、躯体虐待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网络成瘾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在合肥市选取5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共76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中学生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Young网络成瘾量表和亲子冲突策略量表等.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网络成瘾作为因变量,儿童虐待作为自变量,以性别、年龄、家庭类型等因素为协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所有调查的3798名学生中,有81.1%的学生报告发生情感虐待,55.1%的学生报告发生躯体虐待;在所有使用网络的3507名学生中,有182名(5.2%)学生被诊断为网络成瘾.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度躯体虐待和重度躯体虐待OR值及95%CI分别为3.02(1.63~5.58)和4.00(2.01~7.93).结论 中度躯体虐待、重度躯体虐待可能是中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To explore possible relations between maltreatment in childhood and subsequent eating disorders in adult life, 107 consecutive adult psychiatric female outpatients were screened for eating disorders. They also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about harassment by adults and bullying by peers in childhood. The 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measured childhood abuse by parents or other adults, and the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 captured parental coldness and overprotection. Bullying by peers was measured by an inventory used in schools. Outpatients who met the criteria for bulimia nervosa reported far more bullying by peers, more coldness and overprotection from fathers, and more childhood emotional, physical and sexual abuse. The findings suggest associations between childhood maltreatment, especially bullying by peers, and bulimia nervosa.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大学生的身心状况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及时掌握这些变化并加以正确引导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本课题组受共青团湖北省委员会委托,于2009年10月11日对省内7所高校383名大学生开展身心健康状况抽样调查,旨在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身心状况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唐山市幼儿父母躯体情感暴力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河北省唐山市3~6岁幼儿遭受父母躯体情感暴力行为情况,为以社区-家庭为基础的预防儿童暴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9年5月采用自填式问卷,对唐山市243名幼儿父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前1年内,有74.1%的父母对幼儿实施暴力行为,其中67.1%实施过情感暴力,60.1%实施过躯体暴力;有28.8%的父母对子女实施过非接触性体罚,52.7%实施过轻度躯体暴力,8.6%实施过重度躯体暴力,0.4%实施过极重度躯体暴力;有8.3%的幼儿因父母暴力受损伤;父母对幼儿实施暴力行为的首要原因是幼儿的不良生活习惯.结论 被调查幼儿遭受父母暴力行为普遍,并有一定比例幼儿因此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童年期反复身体和情感虐待经历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描述童年期反复发生的重度身体虐待、中度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行为的报告率,分析青少年及其父母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3种反复虐待行为的关系。方法5453名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自愿参加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回顾小学阶段经历的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实施的9项重度身体虐待,8项中度身体虐待和7项情感虐待行为,5141人提供了完整的问卷。以在小学年龄阶段,3种共24项虐待类型中至少1项虐待行为平均1a发生3次以上,界定为有该种童年期反复虐待经历。结果童年期反复重度身体虐待报告率为8.0%,从0.2%(把头按在水下)到6.6%(用脚踢);童年期反复中度身体虐待报告率为18.6%,从0.4%(强迫吃难吃的东西)到9.7%(用手或棍棒打臀部);童年期反复情感虐待报告率为14.4%,从0.8%(用恶鬼等恐吓)到11.8%(责骂)。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城市上学的农村户籍是3种童年期反复虐待行为的保护因素.女性是反复重度和中度身体虐待的保护因素,独生子女是中度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的保护因素;单亲家庭是重度和中度身体虐待的危险因素,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或打工是童年期反复重度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的危险因素,年龄大,继母为童年期反复情感虐待的危险因素。结论童年期反复身体和情感虐待行为较为常见,与青少年以及父母的人口统计特征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方法,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心理压力源量表,对广东省某高校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该群体SCL-90各因子分值均低于大学生常模,部分因子分值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因子呈阳性比例较大的依次为强迫25.2%,抑郁18.9%,人际关系敏感1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寝室同学关系不好OR=1.561,95%CI=1.190~2.047;与恋人或配偶关系不好OR=1.342,95%CI=1.044~1.725;读书计划完不成OR=1.282,95%CI=1.066~1.542;情绪波动大OR=1.614,95%CI=1.303~1.999;受到歧视或冷遇OR=1.430,95%CI=1.151~1.778;不知道职业生涯规划OR=1.606,95%CI=1.354~1.917,提示些因素是影响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结论在硕士研究生群体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王文军  王国祥  岳春林 《中国校医》2011,25(11):810-811,813
目的为防治儿童单纯性肥胖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苏州6所小学一至六年级6299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并分别对单纯性肥胖的男、女学生身体素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苏州市区小学男、女学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8.7%和6.4%,明显高于2005年我国公布的全国城市中小学生肥胖比例的报告数据,而且肥胖学生身体力量、速度、耐力素质以及身体柔韧性等方面,均明显差于体质量正常的小学生。结论应该建立以家庭和学校为中心的长期监管环境,以提高肥胖学生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People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re at disproportionately high risk of abuse. Although considerable evidence exists on the health-related consequences of abu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ose consequences in people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 of abuse with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health outcomes in adult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ethods

We used an accessible audio computer-assisted self-interview to collect anonymous data on demographic and disability characteristics, childhood and adult abuse experiences, and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from 350 women and m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buse experience was reflected by five factor scores consisting of three child abuse factors (childhood sexual abuse, childhood physical abuse, childhood disability-related abuse) and two adult abuse factors (adult sexual abuse, adult mixed abuse). We examined each of four health outcomes (depression, post tr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hysical health symptoms, secondary health conditions) separately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childhood and adult abuse experiences uniquely predicted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health outcomes above and beyond demographic and disability-related characteristics.

Results

All five abuse factor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all four health outcomes. When examined simultaneously, childhood disability-related abuse and adult mixed abuse accounted for unique variance in outcomes. Exploratory analyses revealed no difference in the impact of abuse by gender.

Conclusions

In this study, childhood disability-related abuse and adult mixed abuse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lower levels of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health in a sample of adult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Our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addressing abuse and its sequalae in the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唐山市3~6岁幼儿遭受父母躯体虐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儿童暴力伤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唐山市243名3~6岁幼儿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最近1a内,60.1%的父母对子女实施过躯体虐待,其中28.8%为非接触性体罚,52.7%为轻度躯体暴力,8.6%为重度躯体暴力,0.4%为极重度躯体暴力。影响幼儿遭受躯体虐待的主要因素有儿童性别、父母是否有不良嗜好、家庭居住地。结论幼儿遭受父母躯体虐待的现象较为普遍,有必要开展有关儿童暴力伤害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