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6-2010年广东省职业中毒特点分析与防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2006-2010年广东省职业中毒发生特点,探讨防治要点。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6-2010年网络直报的广东省职业中毒病例,对病例基本情况、职业史、疾病特征、行业分布和企业性质等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6-2010年共报告职业中毒582例,男性334例(57.38%),女性248例(42.61%),年龄集中在16—48岁之间,中位数为30岁;工龄中位数是1年3个月。报告的死亡病例共8例,死亡率1.37%(8/582)。2006年职业中毒病例最多(151例),每年职业中毒病例占职业病总数从2006年的53.74%(151/281)降至2010年的25.66%(145/565)。病例以慢性职业中毒为主,占70.62%(411/582),引起慢性职业中毒以苯为主,占慢性职业中毒病例的46.96%(193/411);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共95起(一般事故89起、重大事故6起),急性中毒171例,引起急性中毒主要为二甲基甲酰胺,占22.81%(39/171)。由有机溶剂引起的职业中毒5年共有439例,占总病例数的75.43%(439/582),其中有机溶剂引起的新发急性中毒事故72起,占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起数的75.79%(72/95)。病例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占62.89%(366/582)。单位规模以小型为主,占35.05%(204/582);经济类型主要以私营独资企业为主,占39.18%(228/582)。同时,发生3例及以上职业中毒事故的工厂数占发生职业中毒事故工厂总数的11.74%(35/298),其中≥10例的工厂有6家占2.01%(6/298)。结论广东省职业中毒发生情况不容乐观,防治重点是慢性职业中毒,特别是有机溶剂类;应重点监督制造业、中小型企业的防治工作,加强健康体检和培训;同时应加强防控群体性职业中毒。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2006—2013年广东省各级诊断机构报告的658例女工职业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种构成中最多的是慢性职业中毒(56.4%),主要是苯中毒、正己烷中毒、铅及其化合物中毒;其次是急性职业中毒(15.0%),包括二氯乙烷中毒、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职业性肿瘤主要为苯所致白血病。期间死亡6例。职业病发病以2012年发病人数最多,2013年有所下降。行业以制造业为主(64.0%),企业类型以中小型私营企业为主。病例分布在379家企业,曾发生过群体性职业病危害的工厂有46家,占12.1%,其中,最多的是由正己烷引起的群体性职业性中毒事故,共有19起,134例。提示广东省女工职业病发病呈总体上升趋势,有机溶剂是引起女工职业病的主要危害因素,应作为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东省2006—2015年职业性化学中毒(以下简称"职业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趋势。方法通过我国《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收集广东省2006—2015年职业中毒新发病例资料,对其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6—2015年,广东省共报告职业中毒新发病例1 288例,占全省职业病新发病例总数(5 283例)的24.4%。新发病例中,急、慢性职业中毒分别占21.7%(279/1 288)和78.3%(1 009/1 288),有机溶剂中毒占74.7%(962/1 288);新发现5种职业中毒。新发病例多为男性,占56.7%(729/1 288);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占95.9%,1 235/1 288),其中,居前3位的分别为深圳市、东莞市和广州市,分别有425、325和209例,三者共占74.4%(959/1 288);企业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小型企业(共占72.0%)、私有经济企业(占50.9%)和制造业企业(占70.5%)。10年间,新发病例数随年份的增加呈波浪式的先下降后上升后再下降的趋势,其占全省职业病新发病例数的构成比随年份的增加呈直线下降趋势(P0.01)。新发病例诊断年龄中位数为35岁,诊断工龄中位数为2.0年,诊断年龄和诊断工龄均呈随年份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P0.01)。结论广东省职业中毒具有一定的人群聚集性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本省2006-2010年新发急性职业中毒的特点,为提出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6-2010年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广东省急性职业中毒新发病例.结果 共报告事故95起,病例171例,死亡4例,病死率为2.34%,除6起重大事故外,全为一般事故;病例以男性为主,有年轻化的趋势,工龄短;引起中毒的化学物主要为二氯乙烷、三氯甲烷及二甲基甲酰胺,有机溶剂引起的中毒情况突出;病例集中在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突出反映在小型私营独资企业.结论 广东省预防、控制急性职业中毒的重点应放在制造业、中小企业有机溶剂使用的监管上,整治非法雇佣未成年人从事危重劳动,强化岗前健康检查和培训,健全职业中毒网络报告体系.  相似文献   

5.
谢伟群  康美香  熊俊 《职业与健康》2013,(23):3057-3061
目的通过分析2006-2012年东莞市职业中毒的发病特征,提出防治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6-2012年东莞市职业中毒的发病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2006--2012年东莞市网络直报职业病诊断病例共272例。职业中毒发病病例整体呈上升态势,职业病中毒发病趋向于群体性,以职业性慢性中毒为主(64.34%);②职业性急性中毒病种主要是含卤代烃为主的有机溶剂中毒(59.79%);职业性慢性中毒病种主要是苯中毒(49.14%)和正己烷中毒(39.42%);③职业性急性中毒病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而职业性慢性中毒病例中男女之间没有明显区别;④职业性中毒(急性和慢性)以青壮年发病为主(〈45岁);⑤职业性急性中毒发病工龄多数〈5a,职业性慢性中毒发病工龄多数〈10a;⑥职业性中毒(急性和慢性)病例多分布于经济条件发达的南部镇区,并依次向中北部镇区递减;⑦行业以轻工业多见;⑧经济类型以非公有制私营经济为主;⑨职业性急性中毒病例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职业性慢性中毒病例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结论东莞市职业性中毒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从传统的单一病种向多元化病种发展,不断出现新的职业性中毒病例,如卤代烃溶剂引起的职业性急性中毒,应建立合理有效的防治对策,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06—2013年海南省职业病发病状况,探讨职业病的发病和分布规律。方法以2006—2013年海南省确诊的职业病病例为研究对象,对职业病时间分布、疾病分类与病种分布、行业及地区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06—2013年海南省共诊断新发职业病764例,2007年新发职业病病例数最少(占2.88%,22/764),2010年新发职业病病例数最多(占37.43%,286/764)。共涉及4大类职业病。发病种类居前2位的依次为尘肺病512例(以矽肺为主,占99.22%,508/512)和急性职业中毒235例(以农药中毒为主,占97.45%,229/235)。新发尘肺病病例主要分布于地质矿产行业(占63.48%,325/512)和有色金属行业(占33.59%,172/512);地区分布以东方市(占88.09%,451/512)为主。新发急性职业中毒病例主要分布于农业生产行业(占97.45%,229/235),地区分布以保亭县(占37.02%,87/235)和澄迈县(占25.53%,60/235)为主。结论海南省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的尘肺病及职业中毒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上海市宝山区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情况及特征。
  方法  收集整理2000-2021年上海市宝山区急性职业中毒事件资料,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
  结果  宝山区2000-2021年共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件63起, 急性职业中毒病例171例, 死亡36例(病死率21.05%), 事件发生的起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事件涉及14种行业, 7类26种化学物质, 其中发病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1起, 占17.46%),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10起, 占15.87%), 装卸搬运和仓储业(7起, 占11.11%); 导致急性中毒死亡人数居前三的化学物质依次为氨(18例, 占50.00%)、硫化氢(6例, 占16.67%)、一氧化碳(3例, 占8.33%)。未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未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设备为引起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有限空间作业中毒病例病死率(36.96%), 明显高于非有限空间作业(15.20%)(P < 0.05)。
  结论  近年来宝山区急性职业中毒情况有所好转, 但仍存在中毒风险, 一氧化碳和硫化氢为该区预防急性职业中毒的重点。相关部门应继续做好急性职业中毒预防工作, 应重点监管用人单位个人防护设备的配备和佩戴情况, 重视有限空间的职业中毒风险, 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医疗机构急性中毒病例的中毒种类、职业构成、原因、转归等特征。方法分析2009—2010年五省6家医院急性中毒病例基本信息,利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中毒病例男∶女为1∶1.28,病死率为2.09%,百草枯中毒恶化和死亡病例数量最多(212例),占病例总数的83.14%。毒物种类以农药最多(42.96%),化学物(30.55%)和西药(20.41%)居二、三位;部分种类急性中毒发生有季节性,夏季农药中毒数量较多,冬季一氧化碳中毒数量较多,其它类型中毒季节性差异不大;中毒病例职业构成前三位依次为农民(60.41%)、工人(14.91%)和学生(5.79%);中毒原因前三位依次为自杀(61.60%)、意外(30.14%)和职业接触(5.42%),自杀中毒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而在意外和职业接触中情况则相反。结论急性中毒以农药中毒最多,百草枯中毒预后较差,自杀是最常见的中毒原因,大多数中毒者为农民,农药和一氧化碳中毒发生有季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威海市近几年职业病发病特点,更好地制定防治对策与措施。[方法]对2006~2010年威海市报告的职业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0年全市累计报告各类职业病病例160例,无死亡。报告病例中,尘肺106例(矽肺55例、电焊工尘肺24例、煤工尘肺8例、铸工尘肺13例、石棉肺2例、碳黑尘肺3例、滑石尘肺1例),慢性职业中毒27例(苯及苯系物中毒20例、铅及其化合物中毒5例、其他职业性慢性中毒1例、职业性中毒性肝病1例),急性职业中毒6例(一氧化碳中毒、氯气中毒、铅及其化合物中毒各1例,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3例),其他职业病21例(职业性噪声聋4例,手臂震动病8例,职业性皮炎3例,减压病、中暑、职业性肿瘤、棉尘病、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职业性哮喘各1例);2006年9例,2007年35例,2008年31例,2009年40例,2010年45例;环翠区73例,文登市6例,乳山市47例,荣成市34例。尘肺病例中,发生于机械、船舶、建材、轻工、地质矿产行业的占78.30%。[结论]威海市职业病发病比较严重,尘肺和职业中毒是主要职业病。  相似文献   

10.
卫生部公布的职业病统计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998至2006年我国各种职业病中,职业中毒始终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在职业中毒中,慢性职业中毒所占比例高于急性中毒,约为急性中毒的2倍[1].1989至2003年全国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危害十分严重[2].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广西职业病发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职业卫生监督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2002~2004年广西职业病诊断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西2004年报告职业病216例。其中,新诊断尘肺病145例,慢性职业中毒18例,急性职业中毒8起、36人,死亡7人,其他职业病17人,尘肺病和急性中毒是发病人数最多的职业病种。2002、2003、2004年非公有制企业报告职业病人数分别占当年职业病人数的16.98%、31.48%、41.67%,非公有制企业职业病发病人数有较大幅度上升。[结论]非公有制企业的职业病发病高峰已经来临,当前应把职业病防治的工作重点放在职业病多发的冶金、有色金属、煤炭、建材、化工、轻工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长沙市2002-2011年职业中毒发病情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运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急慢性职业中毒的毒物种类、急性中毒事故发生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2002-2011年期间,长沙市共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5起,受累病人39人,死亡8人,其中硫化氢居首位,死亡率最高的是二氧化碳;缺乏职业卫生安全知识和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猛农、水合肼、二甲基甲酰胺、氟化氢、二氯乙烷是本市首次引起急性中毒的毒物;急性中毒病例中申请诊断率为41.02%,疑似慢性中毒病例中申请诊断率为28.19%. 结论 城市污水处理是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故重要区域,加大该行业的职业安全培训和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重庆市1997-2002年职业性急性中毒事故进行调查,了解其发病规律、趋势和特点。方法 采用重庆市1997-2002年向卫生部报告的“职业中毒患者现场劳动卫生学个案调查表”、历次事故的各类监督文书和专题调查报告,分析中毒事故的行业分布、毒物种类和发生原因。结果 1997-2002年重庆市共发生21起职业性急性中毒事故,263人中毒,其中死亡90人,占中毒人数的34.22%。煤炭行业的中毒和死亡人数最高,构成比分别是38.78%和76.67%;CO和H2S是引起中毒的主要毒物,分别占33.33%和23.81%;导致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违反(或没有)安全操作制度、缺乏对劳动者的安全教育和没有密闭通风设备等。结论 各级卫生监督部门重点预防、控制煤炭行业的井下中毒事故和加强监控石化、化工和冶金行业职业卫生工作,及时发现急性中毒隐患,对减少我市职业中毒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06—2013年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诊断现状、职业病发病数量、种类、分布及发展趋势。方法收集汇总2006—2013职业病网络报告系统的职业病病例及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3年苏州地区5家诊断机构共诊断职业病1 615例,其中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1 237例,占总病例的76.59%;除尘肺外的其他种类职业病384例,占89.71%。2006—2013年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诊断尘肺853例,慢性职业中毒174例,急性职业中毒119例,物理因素所致疾病31例,职业性耳鼻喉疾病60例;经济类型分布:尘肺以集体企业为主,物理因素所致疾病以私营企业为主;急性中毒第1顺位为私营企业,慢性中毒第1顺位为港澳台企业,耳鼻喉疾病第1顺位为外资企业。行业类型分布:尘肺第1顺位为采矿业,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的第1顺位均为电子信息类,中暑和噪声聋第1顺位均为制造业。急性职业中毒、慢性职业中毒、耳鼻喉疾病发病逐年上升,尘肺逐年下降。结论职业病诊断机构发展不均衡,职业病诊断机构亟待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对职业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经济类型、不同行业存在不同的发病特征,职业病防治面临新的形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6—2011年广东省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发病特点,提出预防、控制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1年广东省报告的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流行病学特征。结果①2006—2011年广东省报告病例共225例,2009—2011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诊断人数为2006—2008年的2.26倍(156/69);②男性131例(58.2%),女性94例(41.8%);③发病年龄17~51(34.5±7.6)岁,以青壮年为主,<45岁发病者为89.8%;④发病工龄,苯接触工龄中位数为3.75年,工龄<5年发病者为64.9%;⑤以深圳、东莞、广州和佛山4个地级市多见(86.7%);⑥病例分布以散发为主。所有病例分布于172家企业,82.6%企业仅发生1例病例,17.4%企业发生2~7例病例,中、小型非公有经济企业占73.3%;⑦行业以轻工业多见(66.7%)。结论广东省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发病未得到有效遏制,发病呈总体上升趋势,应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重点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涉外企业职业卫生现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广东省涉外企业职业卫生状态,为政府对涉外企业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东珠江三角洲三个城市287 家涉外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结果 广东省主要的外资来源是香港、美国、日本和台湾,职业有害因素主要分布在玩具、电子、制鞋和金属制品业,职业有害因素接触率为19-6 % 。受调查企业近年发生急性1 ,2二氯乙烷中毒29 例,职业中毒发病率为3-12/ 万。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伤为23-0 % ;工业三苯、噪声、重金属是现阶段广东省涉外企业最主要的职业危害,主要分布在玩具、电子、制鞋和金属制品业。工伤的发生率为36-3/ 万,工伤死亡率为3-0/ 万。涉外企业加班情况相当普遍,83-6 % 企业需加班,其中每月加班超过64 小时占16-7 % 。结论 建议应争取政府支持,把工业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监督纳入法规化管理;应加强经常性卫生监督,及时发现职业隐患,防止发生急性中毒;建立“广东省职业中毒通报系统”,及时向全省职业卫生控制机构通报中毒案例和防范措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类似中毒案例发生。  相似文献   

17.
1989至2003年全国刺激性气体重大急性职业中毒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我国刺激性气体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特点,为制定相应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5年间全国报告的刺激性气体重大急性职业中毒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15年间共发生刺激性气体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92起,年均6.1起,直接导致中毒的物质有40种,平均每起事故中毒14.5例,中毒死亡0.8人;单起事故最多中毒116例,最多中毒死亡7人。氯气的中毒起数、中毒病例数和中毒死亡例数均居前列;(2)中毒事故发生的高峰期为每年的7、8月份,化学工业的生产、检修和清洗岗位刺激性气体中毒事故多发。结论(1)刺激性气体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危害严重。(2)刺激性气体重大职业中毒事故毒物、行业和岗位分布集中趋势明显,要对重点毒物、重点行业和重点岗位进行预防控制。(3)做好刺激性气体重大事故发生的预警、预报和应急救援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