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福建省2005~2014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发病预测和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福建省医疗卫生机构2005~2014年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个案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福建省2005~2014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为53.89/10万,总体呈快速上升态势(Z=102.10,P〈0.01),定基比逐年提高(r=0.90,P〈0.01)。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占比39.76%。漳州、厦门和宁德发病率(/10万)居前,分别为144.25、108.23和65.71,厦门总体呈下降趋势(Z=-20.45,P〈0.01)。男性发病率(64.34/10万)显著高于女性(43.99/10万)(P〈0.01);0~岁组发病率最高550.58/10万,发病数占64.32%。城市与农村发病率比为0.29∶1,分别为25.74/10万和89.07/10万。散居儿童发病最多,占63.35%。实验室确诊与临床诊断例数比为0.45∶1,二者比呈快速上升态势(Z=69.20,P〈0.01)。结论 福建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部分地区发病率上升较快,农村多发,散居儿童是高发群体,实验室确诊比例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福建省恶性肿瘤死亡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福建省死因监测系统2007-2011年数据,采用趋势χ2检验对性别、地区、年龄分布特征及死亡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死亡为2007-2011年福建省居民首位死因,年均死亡率为149.80/10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趋势χ2=71.329,P〈0.01)。无论男女城乡,死亡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χ2男=60.88,趋势χ2女=13.72,趋势χ2城市=17.20,趋势χ2农村=54.03,均P〈0.01)。男性死亡率(200.77/10万)明显高于女性(97.46/10万)(χ2=3703.97,P〈0.01),城市死亡率(157.49/10万)明显高于农村(147.10/10万)(χ2=28.827,P〈0.01)。前10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白血病、乳腺癌、鼻咽癌、恶性淋巴瘤、胰腺癌。肝癌为男性和农村首位恶性肿瘤,肺癌为女性和城市首位恶性肿瘤。结论福建省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呈上升趋势,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是监测重点,应考虑性别、年龄、地区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来制定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高县1960-2013年乙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60-2013年高县累计报告乙脑629例,死亡57例,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70/10万和0.25/10万,1972-2013年各年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9.22,P〈0.01)。疫苗使用前期,发生3次暴发流行,总发病率为5.56/10万,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趋势χ2=77.22,P〈0.01);疫苗使用初期,总发病率为2.23/10万,与疫苗使用前期相比,发病下降71.82%,总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趋势χ2=14.82,P〈0.01);计划免疫冷链运转期,总发病率为1.73/10万,1990-1994年与疫苗使用初期相比,发病率下降7.18%;规范门诊接种期,总发病率为1.04/10万,2004-2013年与冷链运转期相比,发病率下降20.44%。发病高峰在8-9月,占病例总数的75.83%。病例集中在7岁以下,占病例总数的64.39%。男女性别比为1.7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80,P〈0.01)。发病最多的是散居儿童,其次是托幼儿童和学生,共占病例总数的85.85%。结论高县乙脑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提示疫情得到较好控制。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男性发病高于女性,7岁以下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是高危人群,应加强预防接种和防蚊灭蚊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台江县2004-2009年肠道传染病流行情况,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台江县2004-2009年肠道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台江县2004-2009年共报告肠道传染病4种1 014例,年均发病率为111.85/10万。痢疾发病率最高(87.91/10万),其次是伤寒副伤寒(18.86/10万)。5-10月为高发季节,占总病例数的61.14%。年龄以0~9岁为主,占总病例数的33.63%,其次是30~39岁和20~29岁,分别占17.95%和11.64%。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χ2=84.82,P〈0.01)。职业以农民(50.49%)和学生(28.50%)为主。结论:肠道传染病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是台江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儿童青少年白血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广东省儿童青少年白血病发病的分布状况,提出病因假设,为儿童青少年白血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广东省儿童青少年恶性肿瘤基本信息,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儿童青少年白血病的发病率,并比较三间分布的差异。结果广东省0~18岁儿童青少年2003-2004年白血病年平均发病率为1.36/10万,位居儿童青少年恶性肿瘤的第一位;男性年发病率为1.65/10万,女性年发病率为1.04/10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0~4岁组发病率为4.05/10万,5~9岁组发病率为2.52/10万,10~14岁组发病率为2.35/10万,15~18岁发病率为2.28/10万,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P〈0.01);地区分布上,江门市发病率最高为3.13/10万,茂名市最低为0.42/10万,发病危险相差7.4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可能与土壤天然放射性核素^226Ra、^232Th以及室内氡有关;时间分布上,2004年发病率为1.48/10万,明显高于2003年的1.24/10万(P〈0.05),无明显季节性;在不同类型的白血病中,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所占比例最大为62.22%,其次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占31.25%。结论广东省儿童青少年白血病发病居儿童恶性肿瘤第一位,主要类型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须加强儿童白血病的防治,特别是江门、珠海、汕头、佛山等高发地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章丘市麻疹流行特征,探讨近期高发原因,更好地控制疫情。[方法]对章丘市2007-2009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09年共报告麻疹141例,排除24例,实验室确诊117例,死亡1例。2007-2009年发病率分别为1.39/10万、7.93/10万、2.27/10万(P〈0.01),平均为3.87/10万。年均发病率,城区为10.04/10万,乡村为3.36/10万(P〈0.01);男性为4.53/10万,女性为3.21/10万(P〉0.05);〈1岁为162.97/10万,≥1岁为2.34/10万(P〈0.01)。117例中,2-6月发病的占64.96%,3-11月龄的占40.17%,散居儿童占54.70%,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占88.03%。[结论]2007-2009年章丘市麻疹疫情有所升高,城区为高发地区,婴儿和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福建省2011-2015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状况,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福建省卫生机构2011-2015年通过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报告的布鲁氏菌病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福建省布鲁氏菌病报告数由2011年的15例增加到2015年的115例,五年间共报告249例,发病率为0.13/10万,呈快速上升态势(Z=10.45,P<0.001)。漳州和南平发病率居前,分别为0.42/10万和0.18/10万。区县数由2011年的10个增加到2015年的37个(Z=25.86,P<0.001)。农村和城市发病率分别为0.29/10万和0.03/10万,均呈逐年上升态势。5~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男性发病率(0.19/10万)大于女性(0.07/10万)(χ2=57.27,P<0.001)。60~岁组发病率最高,为0.40/10万。农民和牧民是高发人群,占比65.46%。诊断时间小于7 d的病例占比30.52%,近5年间诊断时间趋势无统计学意义(Z=2.19,P=0.701)。福建省2011-2015年共报告14起布病突发事件,发病23人,无死亡病例。结论 福建省布鲁氏菌病疫情逐年趋于严峻,医疗机构诊断不及时,误诊较多,相关部门应根据流行特征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分析河南省平顶山市2011—2020年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流行病学特征,为调整本市的乙肝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网络直报的平顶山市2011—2020年乙肝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1—2020年平顶山市共报告27 078例乙肝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7.47/10万,2016—2020年期间的年平均发病率(36.95/10万)较2011—2015年期间(98.46/10万)明显下降(χ2=5628.949,P=0.000);急、慢性乙肝发病率分别为8.50/10万和57.88/10万;0~14岁以下儿童年平均发病率最低,为2.89/10万,随着年龄的增长,乙肝报告发病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χ2趋势=4644.258,P=0.000);男性年平均发病率(71.21/10万)高于女性(63.44/10万)(χ2=89.803,P=0.000);2016—2020年间发病率居前3位的分别为宝丰县(58.40/10万)、舞钢市(57.83/10万)、石龙区(56.50/10万),均为城郊地区。结论?平顶山市2011—2020年乙肝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尤以0~14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低。建议进一步加强成人乙肝防控工作,并重点加强宝丰县和舞钢市等高风险地区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河南省居民2011年死亡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河南省居民2011年疾病监测系统资料,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河南省居民粗死亡率为585.07/10万。全省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和伤害3大类疾病男性构成比分别为:4.61%、85.72%和8.12%,女性分别为:4.17%、86.94%和5.91%;女性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3大类疾病构成基本一致(χ2=2.01,P=0.367),而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χ2=7.12,P=0.028),城市男性和女性(χ2=38.57,P〈0.001)、农村男性和女性(χ2=1.88,P〈0.001)、城市男性和农村男性(χ2=7.03,P=0.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病已经成为危害河南省居民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应采取综合措施降低人群危险因素水平,从而降低人群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1999 - 2018年黔南州户籍常住居民肺癌发病趋势,为黔南州针对性开展肺癌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提取黔南州肿瘤登记报告系统中1999 - 2018年所有常住户籍居民肺癌发病登记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发病率、中国标化发病率(中标率)、世界标化发病率(世标率)、年龄别发病率和年均变化百分比(APC)等。结果 1999 - 2018年黔南州居民新发肺癌共35 891例(男性24 009例、女性11 882例),发病率52.83/10万(男性68.17/10万、女性37.82/10万),中标率44.96/10万(男性60.91/10万、女性27.43/10万)。世标率43.87/10万(男性59.87/10万、女性26.48/10万)。黔南州户籍常住居民肺癌发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上升(χ2趋势 = 21.877,P<0.01),在40岁以后发病率开始迅速上升,80~84岁年龄组发病率达到高峰为496.42/10万,85~岁年龄组回落到418.09/10万。不同性别黔南州户籍常住居民发病率比较,40岁~及以上年龄组男性居民肺癌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居民(均P<0.05)。布依族肺癌发病率为67.12/10万,苗族为87.13/10万、汉族为23.32/10万、水族为102.14/10万、毛南族为98.12/10万、其他民族为46.38/10万。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其他民族1999 - 2018年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值分别为23.652、19.249、18.324、11.324、9.873,P<0.01),汉族1999 - 2018年肺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χ2 = 11.646,P<0.01)。结论 1999 - 2018年黔南州居民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4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水族、毛南族和苗族是防治重点人群,需积极寻找相关危险因素,针对重点人群开展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蒙古自治区2009-201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季节性特征。  方法  对内蒙古自治区2009-2018年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其季节性特征。  结果  2009-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共178 063例报告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是71.99/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χ2趋势=3 584.162, P < 0.001)。累计报告重症病例数为1 216例,总体呈下降趋势(χ2趋势=8.772, P < 0.001)。发病集中度M=0.876,有很强的季节性;圆形分布r=0.523,α=209.446°(144.187°, 274.705°)(Z=48 660.177, P < 0.001),发病高峰日为7月16日,流行高峰期为5月2日至9月26日。重症集中度M=0.919,有严格的季节性;圆形分布r=0.592,α=210.688°(152.025°, 269.352°)(Z=426.240, P < 0.001),重症高峰日为8月3日,重症高峰期为6月4日至11月1日;乌海市发病率最高(176.91/10万),不同盟市年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548.865, P < 0.001),Moran’s Index=-0.023(P=0.688), 提示不存在地区聚集性;发病人群以≤10岁儿童(98.82%)为主,以散居儿童(48.50%)和幼托儿童(42.31%)为主,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82, P < 0.001)。  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HFMD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需继续做好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珠海市肺结核报告发病的流行特征。方法 对2011—2020年珠海市肺结核发病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趋势性χ2检验进行时间变化趋势分析。结果 2011—2020年,珠海市累计报告新发肺结核病例12 457例,平均报告发病率为73.82/10万,发病率从2011年的86.27/10万降至2020年的55.00/10万(趋势χ2 = 138.074,P<0.001)。男性平均报告发病率为95.56/10万(8 488/8 882 300),女性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9.65/10万(3 969/7 993 400),男女间年均报告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202.068,P<0.001);在25~34年龄段出现发病高峰,占全部发病例数的25.30%(3 151/12 457);家政、家务及待业人群发病最多,占全部发病例数的45.03%(5 609/12 457)。结论 近年来,珠海市肺结核发病呈下降趋势,今后仍需加强男性、青壮年、家务及待业人群的结核病防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许昌市风疹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0年许昌市风疹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0年累计报告风疹1 38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65/10万,2006和2010年出现2个发病高峰;各地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236.37,P0.01);春末夏初为疾病高发季节;男女性别比为1.15∶1,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P0.01);68.28%的病例集中发生在6岁以下儿童;散居儿童、学生占报告发病总数的96.75%。结论许昌市风疹报告发病率较高,应强化预防接种工作,加强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西宁市2011—2020年梅毒流行特征,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西宁市2011—2020年的梅毒流行病学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西宁市2011—2020年梅毒年报告发病率为46.43/10万,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Z = 5.75,P<0.05),年均增长率为8.97%;报告发病以隐性梅毒为主,占总报告例数的66.00%;男女报告发病率均呈增长趋势(Z = 2.11,P = 0.035<0.05;Z = 2.58,P = 0.010<0.05),男女比为0.87∶1,职业以农民、家务及待业为主;20~49岁年龄段报告病例数最多,占总报告发病的60.43%,85岁以上年龄组报告发病率最高,为313.88/10万,3、7月份报告发病例数最多,分别占总发病例数的9.68%、8.84%;城西区报告发病率最高,为61.53/10万,大通县报告发病年均增长率最高,为22.61%(χ2趋势 = 206.06,P<0.05)。结论 青海省西宁市梅毒发病水平较高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西宁市各县区疫情不平衡,应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004 - 2017年郑州市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 - 2017年郑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 - 2017年郑州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939例,以副伤寒为主(70.71%)。2006 - 2007年和2015年发病率出现2次高峰,其他年份发病率波动在0.14/10万~1.02/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0.92/10万。郑州市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郊县居民发病率高于市区,发病高峰为每年的6 - 10月,主要集中在15~44岁的青壮年(63.79%),男女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病例职业主要为农民和学生,分别占39.51%和14.70%。结论 郑州市属于伤寒副伤寒的低发地区,但部分县(市)发病率仍较高,应增加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健康教育,加强传染源管理,加大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止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伤寒的发病规律,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方法]对安顺市2003-2004年伤寒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4年伤寒发病率(/10万)分别为68.19、31.38;2003年有2个县超过100;3个重点县与5个非重点县2003年分别为100.49、44.36(P〈0.01),2004年分别为29.07、33.12(P〉0.05)。2年累积发病率(/10万),男性为52.91,女性为46.09(P〈0.01)。高发年龄为10-59岁;夏季为发病高峰期;发生12起暴发,主要由水源污染所致。从暴发点病人血液检出伤寒杆菌4株、甲型副伤寒杆菌63株,从散发病人检出伤寒杆菌23株、甲型副伤寒杆菌41株。[结论]安顺市是伤寒高发地区,重点县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山东省2011-2018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为猩红热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山东省2011-2018年猩红热报告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2011-2018年共报告猩红热病例45 93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84/10万;经χ_趋势~2检验,逐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_趋势~2=5 317.16,P<0.001)。4-6月和11月-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男女性发病率比为1.62∶1;3~9岁病例数最多,占88.94%;幼托儿童(42.42%)、学生(36.94%)和散居儿童(19.50%)占比例最高。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2011-2018年山东省猩红热报告发病率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374、0.452、0.411、0.439、0.437、0.418、0.478和0.465(均有P<0.001),提示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济南和青岛两市的主城区,与高发病率地区较为一致。"低-低"聚集区则主要位于鲁西南和鲁西北地区。结论山东省2011-2018年猩红热发病存在流行和空间聚集性,应加大对高发季节、高危人群和高聚集区域的监测管理,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控制其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2011 - 2018年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特征,为HFMD的防控策略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武汉市2011 - 2018年HFMD疫情资料,整理其标本登记信息和病原学检测结果;采用卡方检验比较采集病例标本时间与病原学检测结果的差异性,运用SPSS 22.0软件开展统计学分析。结果 武汉市2011 - 2018年累计报告HFMD 121 147例,年均发病率为148.23/10万,2016年处于历年报告发病的最高水平,整体报告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重症114例,死亡1例。HFMD流行表现出两个高峰,4 - 7月为春夏季高峰,10 - 12月秋冬季为次高峰。男女性别比为1.56∶1,5岁及以下儿童占95.81%(116 066/121 147),发病以散居儿童为主(占56.40%,68 328/121 147)。普通病例中EV71构成呈下降趋势,其它肠道病毒构成呈上升趋势,CVA16构成呈周期性的波动;重症病例中检出的EV71占80.70%(92/114)。普通病例中病原检出率为73.60%(4 645/6 311),不同采集标本时间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5.268,P<0.001)。结论 武汉市HFMD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表现出隔年高发和季节性高峰,5岁及下儿童是重点人群。重症病例仍以EV71为主;普通病例中的优势病原转变为其它肠道病毒和CVA16为主,应进一步加强病原谱的监测。病原学监测工作应尽早采集病例标本送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舟山市肺结核流行特征,为针对性防控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和《基本信息系统》收集信息,对2010—2019年舟山市报告肺结核的流性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舟山市2010—2019年肺结核平均报告发病率31.84/10万,年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χ~2=8.215,P<0.05);男、女性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6.2,P<0.05);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75岁;职业分布以家政、家务和待业为主。每个月均有肺结核患者报告,其中3月报告患者数最多。4个县区均有肺结核病例报告,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为普陀区36.25/10万,各县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2.8,P<0.05)。结论:2010—2019年舟山市肺结核疫情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需加强对男性以及家政、家务和待业人员的关注,强化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  相似文献   

20.
龙岗区2004~2009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几年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变化趋势,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4~2009年龙岗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05‰,流动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常住人口;男性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15‰,女性发生率为11.50‰,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比女性发生率高;常见出生缺陷类型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及总唇裂;出生缺陷中的死胎、死产导致死亡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38.19,P<0.000 1),新生儿存活构成比则呈上升趋势(χ2=36.65,P<0.000 1)。结论:积极开展三级预防,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