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乙型肝炎疫苗两针免疫后14年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观察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易感者接种2剂血源乙肝疫苗的远期免疫效果,1985年4月,在正定县某村,对整个人群采血并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对3项指标均阴性的132人接种2剂乙肝疫苗,按0、3个月免疫程序,每剂10μg/ml,于首剂免疫后6个月、12个月和14年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乙肝疫苗免疫后6个月时,抗-HBs阳性率(S/N≥2.1)为100%,未检出HBsAg阳性者;12个月时,<20岁组的抗-HBs阳性率(S/N≥2.1)为94.3%;≥20岁组则为74.2%,二者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5.16,P<0.05),未检出HBsAg阳性者;14年时,抗-HBs阳性率降为59.31%(S/N≥2.1)或18.6%(S/N≥10.0),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24,P>0.05),检出HBsAg阳性者1例,3个月后复检阴性,未发现肝病病人.说明HBV易感者接种2针乙肝疫苗可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2.
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查孕产妇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提高HBV母婴传播阻断的保护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采集孕产妇血清检测HBV标志物,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处理,进行HBV感染多因素分析。结果:孕产妇HBsAg阳性率8.98%,城市孕产妇HBsAg阳性率低于农村孕产妇(P<0.01),接种乙肝疫苗孕产妇HBsAg阳性率低于未接种孕产妇(P<0.01),不同年龄、民族孕产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HBsAg阳性孕妇以小三阳、大三阳、HBsAg阳性伴抗-HBc阳性为主要感染模式。结论:对乙型肝炎易感的女童和育龄妇女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降低孕产妇HBsAg携带率;孕妇产前筛查HBsAg有助于孕产妇保健行为和新生儿免疫。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不同剂量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用5ug/ml、10ug/ml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和20ug/ml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免疫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新生儿523例,采用0、1、6免疫程序,用电化学发光法(德国罗氏试剂)检测儿童的HBsAg、抗-HBs、抗-HBc,同时进行儿童抗-HBs的定量检测。结果接种5ug重组乙肝疫苗儿童的HBsAg阳性率为10.75%,抗-HBc阳性率为9.68%;接种10ug重组乙肝疫苗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2.22%,抗-HBc阳性率为2.78%;接种20ug重组乙肝疫苗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1.91%,抗-HBc阳性率为2.54%。5ug组儿童的HBsAg阳性率高于10ug、20 ug组儿童HBsAg阳性率(χ2=10.86,P<0.01;χ2=10.64,P<0.01)。5ug组儿童的抗-HBc阳性率高于10ug、20 ug组儿童抗-HBc阳性率(χ2=7.39,P<0.01;χ2=7.21,P<0.01)。10ug组、20ug组儿童的保护率分别为97.39%、97.75%,高于5ug组儿童的保护率(87.35%)(χ2=12.86,P<0.001;χ2=12.19,P<0.001)。结论对于母亲HBsAg阳性的儿童,主动免疫时接种10ug或20 ug乙肝疫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河北省廊坊市18~25岁在校大学生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情况,为HBV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4月对河北省廊坊市6所高等院校共计2 652例在校大学生进行HBV血清标志物检查,同时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性别、生源地区、在校生年级、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学生HBV标志物检出情况。结果 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2 652份,回收有效问卷2 578份,回收率97.21%。2 578例在校大学生检出HBV标志物阳性者共1 835例,阳性率为71.18%。在校大学生血清HBV标志物分为8种模式,其中[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出率最高,为64.90%,其次是[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和[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出率分别为3.03%和1.36%。男性在校大学生血清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大学生(P<0.05)。农村生源在校大学生血清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城市生源大学生, HBsAb阳性率显著低于城市生源大学生(P<0.05)。接种乙肝疫苗在校大学生血清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HBeAb阳性率、HBcAb阳性率显著低于未接种乙肝疫苗在校大学生,血清HBsAb阳性率显著高于未接种乙肝疫苗在校大学生(P<0.05)。结论 河北省廊坊市18~25岁在校大学生HBV感染率较低,HBsAb阳性率较高,接种乙肝疫苗对于防治HBV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学生HBV感染状况及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医学生乙肝疫苗接种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94名医学生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检测,以PCR检测HBV-DNA.[结果]医学生HBsAg、 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57%(9/94)、3.19%(3/94).其中HBsAg( )、 HBsAg(-)者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1.11%(1/9)、2.35%(2/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HBsAg、 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1.54%(3/26)、3.85%(1/26),女生HBsAg、 HBV-DNA阳性率分别为8.82%(6/68)、2.94%(2/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乙肝疫苗者和未接种乙肝疫苗者抗-HBs、 HBsAg、 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6.10%(74/77)、7.79%(6/77)、1.30%(1/77)和14.29%(1/17)、17.65%(3/17)、11.76%(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医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HBV感染,感染水平略低于一般人群.乙肝疫苗有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能力,对预防高校学生因集体群居密集生活而易导致的交叉感染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6.
应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分别接种HBsAg阳性、阴性母亲的新生儿,结果抗-HBs阳转率为94.9%和100%,应用免疫球蛋白免疫HBsAg阳性新生儿,抗-HBs阳转率为13.9%.在同一新生儿易感人群中,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与免疫球蛋白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乙肝疫苗预防新生儿HBV感染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东省部分地区1~14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为制定乙肝高流行区防制策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2009年在广东省韶关南雄市、汕尾海丰县和云浮新兴县采取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14岁儿童作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患病史以及乙肝疫苗接种史等,并采用雅培试剂化学发光法检测调查对象的HBsAg、抗-HBs、抗-HBc。结果共调查1 185人,其中男性684人,女性501人;本地户籍占99.75%(1 182/1 185)。HBV感染率为11.22%(133/1 185),HBsAg阳性率为2.53%(30/1 185),抗-HBs阳性率为55.70%(660/1 185),抗-HBc阳性率为7.85%(93/1 185)。1~14岁儿童各年龄组之间HBV感染率、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南雄市HBsAg、抗-HBs阳性率(4.51%、67.17%)高于海丰县和新兴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调查的1~14岁人群中,乙肝疫苗接种率为87.34%(1 035/1 185);在具有完整接种记录的890人中,全程接种率、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0.90%(809/890)、78.31%(697/890),1~6、7~9和10~14岁组相比较,随着年龄的增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以及首针及时接种率逐渐降低,而HBsAg阳性率则逐渐升高(P<0.05或P<0.01)。结论广东省调查地区1~14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应继续保持新生儿高水平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并进一步提高首针及时接种率,加强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并及时查漏补种,从而进一步降低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水平。 相似文献
8.
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阻断新婚夫妇HBV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65名婚前查体一方HBSAg滴度在1:128(RPHA)以上者的易感配偶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采用HBIG加乙肝疫苗方案进行HBV传播阻断研究。经婚后暴露12个月观察,免疫组抗一HBS阳转率达90.6%(29/32);免疫组与对照组HBV感染率分别为3.13%和39.39%,二者有明显差异(P<0.01),保护率达92.05%。表明成人可对乙肝疫苗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免疫接种用于阻断新婚夫妇间HBV传播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9.
关口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关口村村民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感染程度 ,对全村 5 2 4人采血进行普查。结果显示 :HBV感染率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阳性率平均为 5 7 2 5 %和 12 2 1% ,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分别为 6 4 0 6 %和19 14 % ,女性分别为 5 0 75 %和 5 6 0 % ,且女性HBsAg阳性者中HBeAg阳性占 2 0 0 0 %。HBsAg阳性率 1~ 3岁为 5 4 1% ,<2 0岁平均为 8 10 % ,≥ 2 0岁平均为 15 88%。表明该村HBV免疫水平较低 ,为HBV高感染区 ,男性高于女性 ,感染主要发生在成人。提示该村HBV感染除来自母婴传播外 ,水平传播起着很重要作用 ,因此除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外 ,还应对其他易感人群 ,尤其是 <2 0岁易感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联合免疫措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对新生儿血清中HBsAg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2月医院HBsAg阳性孕妇4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4例。对照组采用乙肝疫苗接种,试验组采用联合免疫措施(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接种)。观察和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DNA等指标水平和阻断效果及宫内感染率。结果试验组新生儿脐血检测HBsAg(+)率、HBsAg(+)/HBeAg(+)率、HBeAg(+)率、HBV-DNA(+)率、宫内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抗-HBs检出率90.17%高于对照组68.38%(P0.05);试验组新生儿6个月静脉血HBsAg(+)率、HBsAg(+)/HBeAg(+)、HBeAg(+)率、HBV-DNA(+)率、HBV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抗-HBs检出率85.04%、抗-HBs检出(10mIU/mL)率72.65%高于对照组的68.38%、50.00%(P0.05);试验组新生儿12个月静脉血HBsAg(+)率、HBsAg(+)/HBeAg(+)率、HBV-DNA(+)率、HBV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抗-HBs检出率94.87%、抗-HBs检出(10mIU/mL)率90.17%高于对照组的79.06%、70.94%(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接种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较好,能有效提高抗-HBs检出率(10mIU/mL)、降低新生儿血清中HBsAg(+)率,因此在孕检期间出现血清HBVM抗原阳性者,应采用联合免疫措施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1.
6年追踪随访婚前接种乙肝疫苗和对照组母亲的新生儿42人,结果免疫成功母亲的婴儿6个月血清抗-HBs阳性率为90.00%(9/10),且无1人感染HBV,而两组婚前和婚后HBsAg、HBsAg/HBeAg阳性母亲的婴儿依次为20.00%(2/10)及18.18%(4/22),显著低于前者(P<0.01),但HBsAg阳性率各为70.00%(7/10)、68.18%(15/22)。表明婚前乙肝疫苗免疫的“双阻断”作用可部分打破HBV“夫妇-母婴-人群”的传播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失败原因。方法:选择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孕妇218例,检测孕妇分娩前HBVDNA,新生儿(出生24h内且未进行阻断前)、7月龄及1岁时婴儿的HBsAg、抗HBs;所有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在三角肌注射HBIG200IU,同时在大腿前部外侧肌内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0μg,2周再注射同等剂量的HBIG,1、6月时分别注射同等剂量的乙肝疫苗。结果: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1×106copies/ml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18.12%、19.38%,HBVDNA含量<1×106copies/mi组为7.50%、7.25%(P<0.05)。注射HBIG及乙肝疫苗后,宫内感染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75.00%、74.19%,非宫内感染组为3.76%、4.19%(P<0.01)。结论:宫内感染及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高是HBV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采取综合措施可提高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HBsAg阳性孕妇产前应用HBIG、新生儿联合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98例HBsAg阳性孕妇在孕28、32、36周时肌内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新生儿出生采股静脉血后,臀部肌内注射HBIG 200 IU,三角肌内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10μg,1月龄时再次注射HBIG 200 IU,1、6月龄常规注射乙肝疫苗10μg,作为实验组;选取92例产前未使用HBIG的HBsAg阳性孕妇作为对照组,所生婴儿仅0、1、6月龄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10μg。两组婴儿分别在0、1、6、12月龄时采静脉血,检测HBV标志物,随访两组婴儿至1岁。观察、比较两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慢性感染率、保护率及免疫失败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3.06%和18.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慢性感染率分别为1.02%和1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保护率分别为95.92%和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免疫失败率分别为1.02%和7.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sAg阳性孕妇产前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后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的免疫成功率,明显降低慢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贵池区农村人群乙型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池州市贵池区农村社区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后HBV感染状况和抗体水平以及人群HB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变动趋势。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贵池区3个乡镇的450名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用ELISA法开展HBV感染标志的血清学检测。结果贵池区农村人群HBV流行率为38.68%,标化后人群HBV流行率为37.34%,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是9.67%、42.22%、14.15%;20岁以上人群HBV流行率为46.08%,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是10.84%、35.84%、15.66%;而20岁以下人群分别为11.96%、5.43%、65.22%、8.70%,各项指标在两年龄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的各血清学指标在男女性别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流行率、抗-HBs阳性率和HBsAg阳性率在有、无HepB接种史的人群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种乙肝疫苗后HBsAg阳性率、抗-HBc及HBV流行率均降低。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农村地区人群HBV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及婴儿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300例及新生儿为实验组,未使用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及出生时和7个月抗体产生情况。结果:孕期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33%(16/300)和1.25%(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4,P>0.05);孕期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新生儿出生时anti-HBs阳性率分别为10.33%(31/300)和1.25%(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7,P<0.05),7个月龄anti-HBs产生率为96.12%(124/129)和95.35%(4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05);出生时anti-HBs阳性的新生儿25例,7个月复查均产生anti-HBs,而出生时anti-HBs阴性或弱阳性的147例婴儿,7个月复查有7例婴儿anti-HBs仍为阴性或弱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1,P>0.05)。结论:孕期注射HBIG不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率,可提高新生儿出生时anti-HBs阳性率,但对7个月anti-HBs产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HBsAg携带者其配偶HBV血清学标志物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男、女 HBs Ag携带者其配偶经性传播感染 HBV情况。 方法 采用 EL ISA法 ,分别于婚后第 1、3、5年检测 HBV感染者的配偶血液中乙肝五项血清学标志物。 结果 男性为 HBs Ag携带者其配偶婚后 1、3、5年 HB-s Ag阳转率分别为 30 %、4 4 %、5 8% ;而女性为 HBs Ag携带者其配偶婚后 1、3、5年 HBs Ag阳转率为 10 %、18%、2 6 % ;两组间配偶 HBs Ag阳转率的差别有显著性 (P分别 <0 .0 5、0 .0 1、0 .0 1)。同时 ,男性为 HBs Ag携带者伴有 HBe Ag阳性者 ,婚后其配偶三次追踪检测 HBV感染率分别为 5 2 .6 %、73.7%、78.9% ;而女性为 HBs Ag携带者伴有 HBe Ag阳性者 ,婚后其配偶三次追踪检测 HBV感染率分别为 17.6 %、35 .3%、4 7.1% ,同样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结论 男性为 HBs Ag携带者 ,HBV传播给配偶的机率要显著大于女性 HBs Ag携带者传播给配偶的机率。伴有 HBe Ag阳性者要比仅 HBs Ag阳性者传播给配偶的机率要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长期免疫接种后整体人群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结合横断面调查方法,共收集资料完整的调查对象4686名,采集静脉血并分离血清,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HBV感染标志。结果整体人群平均HBsAg阳性率为7.5%,抗-HBs为44.5%,抗-HBc为47.8%;0~19岁人群HBsAg和抗-HBc阳性率较≥20岁人群显著下降。乙肝疫苗免疫组的HBsAg阳性率为2.8%,抗-HBc阳性率为12.0%,HBV感染率为12.5%,未免疫组分别为10.2%、69.8%和71.2%。男性平均HBsAg阳性率比女性高,抗-HBc和抗-HBs阳性率男女性别间无差异。0~19岁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2.4%,而20~30岁人群阳性率达到13.6%~17.7%,到60岁开始下降;0~19岁人群的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下降,≥20岁人群的抗-HBs、抗-HBc阳性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呈升高趋势。结论长期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使人群HBV流行状况发生变化,感染高峰年龄段后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桂林市居民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评价1992年桂林市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2002年实施适龄儿童乙肝疫苗免费接种的效果。[方法]2008年9月,在桂林市城乡。随机抽取2个城市社区和1个农村自然村,以家庭为单位每隔1户抽取1户,对所抽家庭中1~59岁人群和全部1~4岁儿童进行调查,采集静脉血检测HBV感染的5项指标。[结果]调查944人,HBsAg阳性率为5.19%,抗-HBs阳性率为67.27%,抗-HBe阳性率为3.60%,抗-HBc阳性率为27.33%,5项指标均阴性的占23.83%。HBsAg阳性率,男性与女性分别为3.84%、6.13%(P〉0.05);1~4岁最低,不同年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o.01);农民和工人最高,不同职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种过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者分别为2.00%、13.96%(P〈0.01)。抗-HBs阳性率,男性、女性分别为64.35%、69.31%(P〉0.05);l~4岁最高,不同年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龄前儿童、干部最高,不同职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种过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者分别为72.29%、59.01%(P〈0.01)。[结论]桂林市城乡居民HBsAg阳性率较低,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适龄儿童免费接种可以提高人群对HBV的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新生儿乙肝标志物模式和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状态,分析新生儿免疫状态在30个月以内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326例30个月以内婴幼儿,188例7~30个月完成初次全程免疫接种婴幼儿。采用酶联免疫法对各年龄段婴幼儿乙肝5项指标进行测定。同时对0~1个月新生儿母亲的孕期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受检婴幼儿的乙肝五项指标中,单纯抗-HBs的阳性率在7~12个月达高峰,为93%,25~30个月时下降至65.3%。抗-HBc阳性所占比例在0~1个月的新生儿中最高,随年龄的增长比例降低。0~1个月的新生儿与母亲乙肝5项模式中各抗体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抗-HBc的阳性率为100%。结论: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结束后1个月及在25个月后都应及时检测乙肝标志物,提高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率及抗-HBs水平衰减的检出,以便及时复种。对于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婴幼儿,应在出生时、全程免疫后1个月、25个月时进行乙肝标志物的检查,以检测新生儿阻断的效果及乙肝标志物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广西2007年大专新生HBsAg阳性率变化情况,借以了解乙肝疫苗在广西青少年中的接种质量。方法收集2007年大专新生入学体检资料,分析不同性别、地区、民族HBsAg阳性率,并与2006年资料比较。结果2007年广西大专新生HBsAg阳性率为7.9%,与2006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HBsAg阳性率为11.8%,女生为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分别与2006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桂东南新生HBsAg阳性率为9.7%,桂西北为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2006年比较,桂东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桂西北地区16—24岁年龄段的青少年HBsAg阳性率较2006年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在广西,尤其是在桂东南地区,必须进一步提高乙肝疫苗在青少年中的接种数量与质量,才能有效降低HBV的感染率,防止HBV感染率在广西青少年中反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