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孕妇HBV感染模式与宫内感染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感染模式及其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孕妇及部分新生儿血清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PCR法检测血清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内HBV-DNA。结果孕妇HBV感染率为8.63%(264/3060),HBsAg阳性率为8.19%(251/3060),孕妇HBV感染模式有12种,以“小三阳”模式较多见,占孕妇感染总数的35.98%(95/264)。“大三阳”、“小三阳”孕妇HBV-DNA检出率分别为97.73%(43/44)和26.31%(25/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BeAg(+)、血清HBV-DNA(+)及PBMC中HBV-DNA(+)孕妇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6.15%(6/13)、66.67%(8/12)、70.00%(7/10)。结论孕妇中存在一定数量和程度的HBV感染;感染模式以“小三阳”多见,“大三阳”孕妇体内HBV复制水平较高,易发生宫内感染。HBV宫内感染与孕妇HBeAg(+)及HBV-DNA(+)有关。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疫苗两针免疫后14年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观察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易感者接种2剂血源乙肝疫苗的远期免疫效果,1985年4月,在正定县某村,对整个人群采血并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对3项指标均阴性的132人接种2剂乙肝疫苗,按0、3个月免疫程序,每剂10μg/ml,于首剂免疫后6个月、12个月和14年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乙肝疫苗免疫后6个月时,抗-HBs阳性率(S/N≥2.1)为100%,未检出HBsAg阳性者;12个月时,<20岁组的抗-HBs阳性率(S/N≥2.1)为94.3%;≥20岁组则为74.2%,二者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5.16,P<0.05),未检出HBsAg阳性者;14年时,抗-HBs阳性率降为59.31%(S/N≥2.1)或18.6%(S/N≥10.0),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24,P>0.05),检出HBsAg阳性者1例,3个月后复检阴性,未发现肝病病人.说明HBV易感者接种2针乙肝疫苗可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肝癌)发生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在肝癌高发地区对携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220例患者和作为对照的非携带者228人进行前瞻性定群观察,历时26年。结果 HBsAg(+)组肝癌发生率为962.97/10万人年,HBsAg(-)组为72.42/10万人年,HBsAg(+)组发生肝癌的风险是HBsAg(-)组的13.3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5,P0.001)。HBsAg(+)人群中的肝癌发病归因于HBsAg(+)的部分占全部发病的92.48%。肝癌患者中,发现感染HBV到诊断肝硬化的平均时间为20.26年,中位时间9年;生存时间最短31d,最长12年2个月仍生存,平均2年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结论 HBV感染是当地肝癌高发的主要病因,防治乙型肝炎、定期观察肝癌高危人群是切实可行的肝癌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4.
对婚检双方中对方患传染性疾病的一方落实预防保护措施是婚前保健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我所在 1998年被上级主管部门认定为婚前医学检查的法定单位。自 1999年起对婚检对象中对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阳性 ,自身HBsAg阴性及转氨酶正常的乙型肝炎 (HBV)易感人群推行乙型肝炎疫苗注射 ,并采取一系列的综合干预措施促使婚检对象落实HBV预防措施。对象与方法1 对象 :1999年至 2 0 0 2年婚检青年中HBV检查者5 2 4 0例HBsAg阳性称HBV阳性 ,HBsAg阴性称HBV阴性。1999年婚检对象中HBV阳性率 6 7% (71/10 5 6 ) ,男、女性HBV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联合免疫措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对新生儿血清中HBsAg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2月医院HBsAg阳性孕妇4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4例。对照组采用乙肝疫苗接种,试验组采用联合免疫措施(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接种)。观察和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DNA等指标水平和阻断效果及宫内感染率。结果试验组新生儿脐血检测HBsAg(+)率、HBsAg(+)/HBeAg(+)率、HBeAg(+)率、HBV-DNA(+)率、宫内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抗-HBs检出率90.17%高于对照组68.38%(P0.05);试验组新生儿6个月静脉血HBsAg(+)率、HBsAg(+)/HBeAg(+)、HBeAg(+)率、HBV-DNA(+)率、HBV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抗-HBs检出率85.04%、抗-HBs检出(10mIU/mL)率72.65%高于对照组的68.38%、50.00%(P0.05);试验组新生儿12个月静脉血HBsAg(+)率、HBsAg(+)/HBeAg(+)率、HBV-DNA(+)率、HBV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抗-HBs检出率94.87%、抗-HBs检出(10mIU/mL)率90.17%高于对照组的79.06%、70.94%(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接种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较好,能有效提高抗-HBs检出率(10mIU/mL)、降低新生儿血清中HBsAg(+)率,因此在孕检期间出现血清HBVM抗原阳性者,应采用联合免疫措施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的最佳方案。方法通过总结68例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阻断后的血清乙肝病毒际志物资料,根据阻断方法不同分成两组:第1组基因联合组,第2组宫内阻断组。随访至12个月龄。观察、比较两组婴儿出生时及(1、6、12)个月龄时的HBsAg、HBsAb(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结果第2组12个月龄时HBsAg阳性率仅为3.3%,保护率为96.7%,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第1、2组出生时HBsAb检出率分别为7.9%、80.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2.6%、20.0%,差异有显著性性意义(P<0.05),免疫失败率分别为16.7%、20.0%。大三阳组、小三阳组母亲分娩新生儿12个月龄时HBsAg的阳性率分别为14.3%、2.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两种阻断方法中,宫内阻断组的保护率最高,HBV宫内感染率最低,产前多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减少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7.
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查孕产妇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提高HBV母婴传播阻断的保护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采集孕产妇血清检测HBV标志物,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处理,进行HBV感染多因素分析。结果:孕产妇HBsAg阳性率8.98%,城市孕产妇HBsAg阳性率低于农村孕产妇(P<0.01),接种乙肝疫苗孕产妇HBsAg阳性率低于未接种孕产妇(P<0.01),不同年龄、民族孕产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HBsAg阳性孕妇以小三阳、大三阳、HBsAg阳性伴抗-HBc阳性为主要感染模式。结论:对乙型肝炎易感的女童和育龄妇女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降低孕产妇HBsAg携带率;孕妇产前筛查HBsAg有助于孕产妇保健行为和新生儿免疫。  相似文献   

8.
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阻断新婚夫妇HBV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65名婚前查体一方HBSAg滴度在1:128(RPHA)以上者的易感配偶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采用HBIG加乙肝疫苗方案进行HBV传播阻断研究。经婚后暴露12个月观察,免疫组抗一HBS阳转率达90.6%(29/32);免疫组与对照组HBV感染率分别为3.13%和39.39%,二者有明显差异(P<0.01),保护率达92.05%。表明成人可对乙肝疫苗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免疫接种用于阻断新婚夫妇间HBV传播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阳市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标志物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收治的465例HBV确诊感染者及41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5例HBV确诊感染者中,感染史6~12个月最多,为206例(占44.30%);HBsAg(+)HBeAb(+)HBcAb(+)最多,为180例(占38.71%);HBsAb(+)者中低、高免疫应答者占比分别为57.14%、42.86%;HBV感染者CD_3~+T、CD_4~+T、CD_4~+T/CD_8~+T均低于健康体检者,CD_8~+T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南阳市HBV感染者有典型的临床特征,且多存在免疫力下降,应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Ag)与HBV五项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2005~2009年到泰安市中心医院健康体检者4 500人血清标本检测HBV五项指标。[结果]检测4 500人,HBsAg阳性者370例,阳性率为8.22%。在370例HBsAg阳性者中,HBeAg阳性率为41.08%,PreS1-Ag检出率为71.35%。其中,152例HBsAg(+)、HBeAg(+)、HBcAb(+)检测模式中,Pre-S1Ag阳性率为89.47%;125例HBsAg(+)、HBeAb(+)、HBcAb(+)检测模式中,Pre-S1Ag阳性率为63.20%。HBeAg阳性标本中Pre-S1Ag检出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标本,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re-S1Ag可以完善HBV五项指标的检测,是一项新的HBV血清标志物检测指标。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五项血清学标志物,同时对370份HBsAg(+)和110份HBsAg(-)血清标本进行Pre-S1Ag指标检测。  相似文献   

11.
婚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6年追踪随访婚前接种乙肝疫苗和对照组母亲的新生儿42人,结果免疫成功母亲的婴儿6个月血清抗-HBs阳性率为90.00%(9/10),且无1人感染HBV,而两组婚前和婚后HBsAg、HBsAg/HBeAg阳性母亲的婴儿依次为20.00%(2/10)及18.18%(4/22),显著低于前者(P<0.01),但HBsAg阳性率各为70.00%(7/10)、68.18%(15/22)。表明婚前乙肝疫苗免疫的“双阻断”作用可部分打破HBV“夫妇-母婴-人群”的传播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失败原因。方法:选择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孕妇218例,检测孕妇分娩前HBVDNA,新生儿(出生24h内且未进行阻断前)、7月龄及1岁时婴儿的HBsAg、抗HBs;所有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在三角肌注射HBIG200IU,同时在大腿前部外侧肌内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0μg,2周再注射同等剂量的HBIG,1、6月时分别注射同等剂量的乙肝疫苗。结果: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1×106copies/ml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18.12%、19.38%,HBVDNA含量<1×106copies/mi组为7.50%、7.25%(P<0.05)。注射HBIG及乙肝疫苗后,宫内感染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75.00%、74.19%,非宫内感染组为3.76%、4.19%(P<0.01)。结论:宫内感染及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高是HBV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采取综合措施可提高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HBsAg阳性孕妇产前应用HBIG、新生儿联合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98例HBsAg阳性孕妇在孕28、32、36周时肌内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新生儿出生采股静脉血后,臀部肌内注射HBIG 200 IU,三角肌内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10μg,1月龄时再次注射HBIG 200 IU,1、6月龄常规注射乙肝疫苗10μg,作为实验组;选取92例产前未使用HBIG的HBsAg阳性孕妇作为对照组,所生婴儿仅0、1、6月龄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10μg。两组婴儿分别在0、1、6、12月龄时采静脉血,检测HBV标志物,随访两组婴儿至1岁。观察、比较两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慢性感染率、保护率及免疫失败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3.06%和18.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慢性感染率分别为1.02%和1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保护率分别为95.92%和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免疫失败率分别为1.02%和7.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sAg阳性孕妇产前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后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的免疫成功率,明显降低慢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及婴儿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300例及新生儿为实验组,未使用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及出生时和7个月抗体产生情况。结果:孕期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33%(16/300)和1.25%(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4,P>0.05);孕期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新生儿出生时anti-HBs阳性率分别为10.33%(31/300)和1.25%(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7,P<0.05),7个月龄anti-HBs产生率为96.12%(124/129)和95.35%(4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05);出生时anti-HBs阳性的新生儿25例,7个月复查均产生anti-HBs,而出生时anti-HBs阴性或弱阳性的147例婴儿,7个月复查有7例婴儿anti-HBs仍为阴性或弱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1,P>0.05)。结论:孕期注射HBIG不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率,可提高新生儿出生时anti-HBs阳性率,但对7个月anti-HBs产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池州市贵池区农村社区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后HBV感染状况和抗体水平以及人群HB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变动趋势。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贵池区3个乡镇的450名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用ELISA法开展HBV感染标志的血清学检测。结果贵池区农村人群HBV流行率为38.68%,标化后人群HBV流行率为37.34%,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是9.67%、42.22%、14.15%;20岁以上人群HBV流行率为46.08%,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是10.84%、35.84%、15.66%;而20岁以下人群分别为11.96%、5.43%、65.22%、8.70%,各项指标在两年龄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的各血清学指标在男女性别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流行率、抗-HBs阳性率和HBsAg阳性率在有、无HepB接种史的人群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种乙肝疫苗后HBsAg阳性率、抗-HBc及HBV流行率均降低。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农村地区人群HBV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HBsAg携带者其配偶HBV血清学标志物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男、女 HBs Ag携带者其配偶经性传播感染 HBV情况。 方法 采用 EL ISA法 ,分别于婚后第 1、3、5年检测 HBV感染者的配偶血液中乙肝五项血清学标志物。 结果 男性为 HBs Ag携带者其配偶婚后 1、3、5年 HB-s Ag阳转率分别为 30 %、4 4 %、5 8% ;而女性为 HBs Ag携带者其配偶婚后 1、3、5年 HBs Ag阳转率为 10 %、18%、2 6 % ;两组间配偶 HBs Ag阳转率的差别有显著性 (P分别 <0 .0 5、0 .0 1、0 .0 1)。同时 ,男性为 HBs Ag携带者伴有 HBe Ag阳性者 ,婚后其配偶三次追踪检测 HBV感染率分别为 5 2 .6 %、73.7%、78.9% ;而女性为 HBs Ag携带者伴有 HBe Ag阳性者 ,婚后其配偶三次追踪检测 HBV感染率分别为 17.6 %、35 .3%、4 7.1% ,同样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结论 男性为 HBs Ag携带者 ,HBV传播给配偶的机率要显著大于女性 HBs Ag携带者传播给配偶的机率。伴有 HBe Ag阳性者要比仅 HBs Ag阳性者传播给配偶的机率要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长期免疫接种后整体人群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结合横断面调查方法,共收集资料完整的调查对象4686名,采集静脉血并分离血清,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HBV感染标志。结果整体人群平均HBsAg阳性率为7.5%,抗-HBs为44.5%,抗-HBc为47.8%;0~19岁人群HBsAg和抗-HBc阳性率较≥20岁人群显著下降。乙肝疫苗免疫组的HBsAg阳性率为2.8%,抗-HBc阳性率为12.0%,HBV感染率为12.5%,未免疫组分别为10.2%、69.8%和71.2%。男性平均HBsAg阳性率比女性高,抗-HBc和抗-HBs阳性率男女性别间无差异。0~19岁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2.4%,而20~30岁人群阳性率达到13.6%~17.7%,到60岁开始下降;0~19岁人群的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下降,≥20岁人群的抗-HBs、抗-HBc阳性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呈升高趋势。结论长期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使人群HBV流行状况发生变化,感染高峰年龄段后移。  相似文献   

18.
岳彩娟  许德英  陈蕾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4):3779-3781
目的:探索新生儿乙肝标志物模式和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状态,分析新生儿免疫状态在30个月以内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326例30个月以内婴幼儿,188例7~30个月完成初次全程免疫接种婴幼儿。采用酶联免疫法对各年龄段婴幼儿乙肝5项指标进行测定。同时对0~1个月新生儿母亲的孕期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受检婴幼儿的乙肝五项指标中,单纯抗-HBs的阳性率在7~12个月达高峰,为93%,25~30个月时下降至65.3%。抗-HBc阳性所占比例在0~1个月的新生儿中最高,随年龄的增长比例降低。0~1个月的新生儿与母亲乙肝5项模式中各抗体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抗-HBc的阳性率为100%。结论: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结束后1个月及在25个月后都应及时检测乙肝标志物,提高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率及抗-HBs水平衰减的检出,以便及时复种。对于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婴幼儿,应在出生时、全程免疫后1个月、25个月时进行乙肝标志物的检查,以检测新生儿阻断的效果及乙肝标志物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桂林市居民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评价1992年桂林市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2002年实施适龄儿童乙肝疫苗免费接种的效果。[方法]2008年9月,在桂林市城乡。随机抽取2个城市社区和1个农村自然村,以家庭为单位每隔1户抽取1户,对所抽家庭中1~59岁人群和全部1~4岁儿童进行调查,采集静脉血检测HBV感染的5项指标。[结果]调查944人,HBsAg阳性率为5.19%,抗-HBs阳性率为67.27%,抗-HBe阳性率为3.60%,抗-HBc阳性率为27.33%,5项指标均阴性的占23.83%。HBsAg阳性率,男性与女性分别为3.84%、6.13%(P〉0.05);1~4岁最低,不同年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o.01);农民和工人最高,不同职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种过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者分别为2.00%、13.96%(P〈0.01)。抗-HBs阳性率,男性、女性分别为64.35%、69.31%(P〉0.05);l~4岁最高,不同年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龄前儿童、干部最高,不同职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种过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者分别为72.29%、59.01%(P〈0.01)。[结论]桂林市城乡居民HBsAg阳性率较低,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适龄儿童免费接种可以提高人群对HBV的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长期免疫接种后整体人群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结合横断面调查方法,共收集资料完整的调查对象4686名,采集静脉血并分离血清,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HBV感染标志。结果整体人群平均HBsAg阳性率为7.5%,抗-HBs为44.5%,抗-HBc为47.8%;0~19岁人群HBsAg和抗-HBc阳性率较≥20岁人群显著下降。乙肝疫苗免疫组的HBsAg阳性率为2.8%,抗-HBc阳性率为12.0%,HBV感染率为12.5%,未免疫组分别为10.2%、69.8%和71.2%。男性平均HBsAg阳性率比女性高,抗-HBc和抗-HBs阳性率男女性别间无差异。0~19岁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2.4%,而20~30岁人群阳性率达到13.6%~17.7%,到60岁开始下降;0~19岁人群的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下降,≥20岁人群的抗-HBs、抗-HBc阳性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呈升高趋势。结论长期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使人群HBV流行状况发生变化,感染高峰年龄段后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