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分析1990--2010年福建省居民出生期望寿命的变化,探讨不同年龄、死因对期望寿命年代差异的影响。方法利用卫生部死因监测系统中福建省1990--2010年人群的死亡数据估算出生期望寿命,应用Arriaga因素分解法估计期望寿命改变的年龄别、死因别贡献。结果20年问福建省城乡居民期望寿命分别增长了5.82岁和11.67岁,城市人群出生期望寿命高于农村,但农村人群增幅高于城市,两者差距逐步缩小。低年龄组对出生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率减小,<14岁儿童对农村地区期望寿命的贡献率由78.29%下降至31.23%,使城市居民出生期望寿命降低,高年龄组逐渐成为影响出生期望寿命变化的主体。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脑血管病对城市居民期望寿命增量的影响在减弱,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病的影响增大,分别使城市居民期望寿命增加1.54岁、O.67岁和0.49岁,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损伤和中毒对农村居民期望寿命影响也在逐渐减少,而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的影响在逐渐增加,三者使农村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1.23岁;不同死因对各年龄人群期望寿命增量的作用不同。结论福建省居民应降低高年龄组死亡率,提高慢眭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有助于提高人群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四类重点慢性病)对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的影响。方法 利用济南市2015-2020年死因监测资料和人口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和Arriaga分解法,分析2015-2020年四类重点慢性病及其具体病种的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结果 2015-2020年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了1.59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25岁,贡献比例为78.62%,男性期望寿命增长了1.66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18岁;女性期望寿命增长了1.52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35岁。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死亡水平下降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分别为0.42、0.62、0.20和0.01岁。胃癌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大于肺癌,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率增加导致了负贡献,哮喘和糖尿病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微乎其微。结论 2015-2020年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主要由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肺癌、糖尿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对期望寿命贡献较小,甚至为负贡献,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居民死亡的基本情况和分布特征,分析居民健康水平。方法利用疾病监测系统中2015—2017年平顶山居民死因数据,对死亡率、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平均减寿年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平顶山市居民粗死亡率为587.59/10万,标化死亡率为544.19/10万。居民死因顺位前10位的疾病是: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96.76%。2015—2017年平均期望寿命为78.76岁,女性(81.72岁)高于男性(76.26岁)。前10位死因的去死因期望寿命中,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损伤及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排前5位,较期望寿命分别增加3.97、3.38、2.94、1.03和0.84岁。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位于减寿顺位前2位,是造成平顶山市居民寿命损失的最主要原因。结论慢性病和伤害已成为平顶山市居民主要死因,而伤害是导致人群早死的主要原因,应加强慢性病防控和伤害预防教育,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和伤害早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00-2010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变化规律以及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增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简略寿命表、期望寿命差异的年龄和死因分解法对北京市户籍居民2000-2010年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各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增量的贡献值和百分比.结果 10年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3.35岁.≥80岁组和65~岁组居民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的增加贡献较大,贡献率分别为44.27%(1.48岁)和26.76%(0.90岁).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是对期望寿命增加贡献最大的两类疾病,贡献率分别为41.21%(1.38岁)和21.39%(0.72岁),而恶性肿瘤是阻碍期望寿命增加的最主要疾病,其贡献率为-26.00%(-0.87岁).结论 2000-2010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增长主要归因于老年人以及心脑血管病死亡率的下降,而恶性肿瘤死亡率的上升则阻碍其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合肥市居民的期望寿命及主要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客观地评价了合肥市人口的健康水平。方法运用统计软件对合肥市2009年人口资料及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合肥市2009年年平均总死亡率为3.73‰,其中男性死亡率为4.37‰,女性为3.05‰。全死因期望寿命为85.21岁,女性高于男性。城市期望寿命低于乡镇。对合肥市主要死因进行分析,循环系统疾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最大,去除循环系统疾病后,男性期望寿命可提高10.85岁,女性可提高18.20岁。结论近年来合肥市人群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死因谱发生了变化,影响人群期望寿命的主要死因以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长春市全死因监测点死因分布特点,计算长春市5城区居民期望寿命以及重要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死亡率、构成比及期望寿命对2011年五城区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5城区居民总死亡率5.23‰,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占总死因的83.43%。本市5城区居民期望寿命78.56岁,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如果去除主要死因,长春市期望寿命将有提高。结论慢性病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最高,是目前危害本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和死因,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无锡市居民2008-2018年主要慢性病过早死亡变化趋势,评估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利用无锡死因监测系统收集的2008-2018年户籍人口死亡数据和无锡市公安局人口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法、Joinpoint回归法、期望寿命贡献分解法,分析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以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无锡市居民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从2008年的11.25%下降到2018年的9.25%,呈逐年下降趋势(AAPC=-2.0%,95%CI:-2.6~-1.5),女性早死概率较低,且下降速度(由7.74%降至5.91%)快于男性(由14.49%降至12.51%)。2008-2018年无锡市男性和女性期望寿命分别增加了1.86岁(由78.66岁增至80.52岁)和1.26岁(由83.85岁增至85.11岁)。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的降低对期望寿命增长起到"正向贡献",分别使期望寿命增加0.34岁(23.90%)、0.15岁(10.50%)、0.03岁(2.36%),其中40~55岁男性心脑血管疾病过早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增长呈"负向贡献"(-0.04岁)。男性糖尿病早死概率呈上升趋势(AAPC=7.1%,95%CI:2.8~11.6),糖尿病过早死亡对无锡市男性和女性期望寿命均呈"负向贡献",使期望寿命降低0.03岁(-2.14%)。结论2008-2018年无锡市居民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对期望寿命增长起到积极作用,与女性相比,男性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较高且下降速度较慢,应重点关注男性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过早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4—2018年罗定市户籍人口的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了解该地区居民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卫生政策和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蒋庆琅简略寿命表计算该地区2014—2018年报告死亡率、去死因期望寿命等指标,分析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结果 2014—2018年罗定市校正户籍人口平均死亡率为588.23/10万,其中男、女性死亡率分别为666.33/10万、499.57/10万;平均期望寿命为78.47岁,女性平均期望寿命高于男性;死因顺位前3位分别是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去死因寿命损失量前3位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结论 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是影响罗定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应加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防控指导,尤其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早诊早治,对减少寿命损失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京市居民期望寿命现况,分析各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4年南京市居民人口资料和死因监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4年南京市居民粗死亡率5.89‰,男性死亡率(6.54‰)高于女性(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期望寿命为82.17岁,男性为80.19岁,女性为84.28岁。居民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型。死因构成前5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及营养代谢疾病,其去死因期望寿命分别为8.62、4.12、1.70、0.92、0.51岁。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损伤中毒居居民减寿死因前3位。结论肿瘤、心脑血管等主要慢性病和损伤与中毒是影响南京地区居民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15-2018年乌海市市区居民主要死因及寿命损失,为提出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整理2015-2018年乌海市市区居民全死因数据,分析死亡率、死因顺位、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 2015-2018年乌海市市区居民粗死亡率为533.59/10万,标化死亡率为531.61/10万,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死亡率呈升高趋势(〖XC小五号.EPS;P〗=30785.35,P<0.001)。全人群死因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及其他,占全部死亡人数的90.34%;其中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9.33%。2015-2018年乌海市市区居民期望寿命为77.20岁,去循环系统疾病和去肿瘤后期望寿命可分别增加5.44岁和3.33岁。结论 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是乌海市市区居民的两大死因,也是造成居民期望寿命损失最主要的两大疾病,尤其要重点关注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成都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的变化,探讨不同年龄和死因对期望寿命变化产生的影响。方法利用1990-2010年成都市死因监测户籍人群的死亡数据,和公安局公布的同期同范围人口数,采用寿命表法计算户籍人口期望寿命,采用期望寿命的年龄分解法、期望寿命的死因分解法计算年龄别死亡率和死因别死亡率的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结果成都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在提高,男女性别差异扩大;低年龄组死亡率的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逐渐减小,高年龄组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影响增大;对期望寿命变化影响较大的疾病主要是如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等。结论降低高年龄组死亡率,加强对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的控制,降低其死亡率,有助于提高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2.
张民  马颖 《上海预防医学》2014,26(10):561-564
[目的]了解201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镇居民期望寿命和死因顺位情况,进一步指导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方法]分析201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镇居民死因监测及人口资料,计算不同性别居民的死因顺位和减寿人年数,并计算期望寿命和某些严重疾病的去死因期望寿命。[结果]2013年上海市大团镇男性和女性居民死因顺位的前3位均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男性居民的出生期望寿命为81.1岁,女性为85.4岁,男性去循环系统疾病死因期望寿命为90.2岁,女性则达99.9岁。[结论]该镇男、女居民的死因顺位前3位均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故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减少其导致的损失已成为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及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城乡居民30年间出生期望寿命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30年间辽宁省城乡居民出生期望寿命的变化及主要疾病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年代差异的影响.方法 应用简略寿命表法、期望寿命差异的年龄分解和死因分解法分析辽宁省城乡居民1973-1975年和2004-2005年的死亡数据,以死亡率变化对出生期望寿命年代差异的贡献值及百分比为分析指标.结果 30年间辽宁省城市、农村居民期望寿命分别增加了4.68岁和4.91岁,女性增幅显著大于男性.0~4岁和55~74岁组人群死亡率下降对城乡居民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比例最大,男性为76.27%和82.81%,女性为58.76%和62.13%.呼吸系统疾病和传染病是对期望寿命年代差异贡献最大的两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对不同人群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比例为62.20%(城市女性)~85.39%(农村男性),传染病的贡献比为16.70%(城市女性)~36.26%(农村男性).城乡居民心脏病死亡率、农村居民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增加对期望寿命年代差异的贡献率为负值.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和传染病是影响30年间辽宁省城乡居民期望寿命差异的主要疾病,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是进一步提高居民期望寿命的关键.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mortality by age and causes of death o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among residents of Liaoning province.Methods The study included mortality data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two periods (1973-1975 and 2004-2005).Both Abridged Life Table and Arriaga method were used to calculate and to decompose life expectancy changes by age and causes of death.Results From 1975-2005,the life expectancy increased by 4.68 years in urban residents and 4.91 for rural residents with a higher increment among females than males.Most part of the increase (76.27% and 82.81% for urban and rural male,58.76% and 62.13% for urban and rural female) in life expectancy within the last 30 years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decrease of mortality in the populations at age 0-4 and 55-74.Diseases related to respiratory system and infectious disease were contributing the most to the gap in life expectancy between the two periods.Mortality of heart disease was a negative contributor to the changes in life expectancy among both rural and urban residents while the mortalitie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nd malignant tumors were the negative contributors for rural residents.Conclusion The increase of life expectancy in the last 30 years was mainly resulted from the decrease of mortality on both respirator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is the key point to increase the life expectancy among the residents of Liaoning provinc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脑血管疾病死亡对徐州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评价人口老龄化对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利用徐州市死因监测系统收集的2015—2020年户籍人口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及徐州市统计局人口数据,采用简略寿命表法、Joinpoint回归分析、Arriaga's法、死亡率差别分解法,分析脑血管疾病对徐州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及人口老龄化对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2015—2020年徐州市居民脑血管疾病年均死亡率为142.6/10万,死亡率从2015年的130.6/10万上升至2020年的154.8/10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3.08%,P=0.005];男(APC=2.88%,P=0.012)、女(APC=3.32%,P=0.004)、城市(APC=3.58%,P=0.012)、农村(APC=2.94%,P=0.009)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2015—2020年徐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增加0.83岁,脑血管疾病死亡使徐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减少0.26岁。徐州市居民死亡率的上升有54.4%归因于人口老龄化因素,人口老龄化在男性、女性、城市、农村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的贡献程度分别为58.2%、49.2%、48.2%、56.4%。结论 2015—2020年徐州市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对期望寿命增长起到负向作用,影响程度存在性别和城乡差异。人口老龄化是徐州市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张家港市2011年居民死亡资料,为相关部门制定卫生工作决策和评价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防治效果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DeathReg 2005《死亡医学登记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居民的粗死亡率、分性别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等统计指标。利用SPSS 13.0软件计算不同性别间死亡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结果 2011年张家港市居民粗死亡率为693.78/10万,标化死亡率为311.69/10万,男性死亡水平高于女性;婴儿死亡率为3.68‰,新生儿死亡率为2.39‰;平均期望寿命为81.34岁;前10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其他疾病、精神障碍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共占全部死因的95.85%,其中男性前3位死因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女性前3位死因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损伤和中毒。结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损伤和中毒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应将以上因素的预防控制措施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南通市通州区骑岸镇2009年居民病伤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琳梅 《职业与健康》2010,26(24):2966-2967
目的了解南通市骑岸镇2009年居民死亡情况及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死因分类、简略寿命表等方法对骑岸镇2009年居民死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居民总死亡率为1114.15/10万,期望寿命为75.40岁,前5位死因分别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中毒。结论慢性病及损伤中毒是骑岸镇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应切实加强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虹口区1951~2003年婴儿死亡率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平  姚文  邓华 《上海预防医学》2005,17(7):311-313
[目的]监测上海市虹口区婴儿死亡的变化趋势,观察婴儿死亡率对平均期望寿命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婴儿死亡率。[方法]对虹口区1951~2003年出生的623855名活产婴儿以及同期死亡的16559名婴儿的死亡资料以动态数列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婴儿死亡率从1951~1953年的54.41‰降至2000~2003年的4.82‰,下降速度为91.1%;新生儿死亡率从12.07‰降至2.53‰,下降速度为79.0%,受之影响平均期望寿命逐年上升。婴儿的主要死因已由1951年的传染病与寄生虫病改变为近年的新生儿病及先天畸形。[结论]随着我区医疗事业的发展,婴儿死亡率显著降低。为降低婴儿死亡率,提高平均期望寿命,现阶段应以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工作和提倡围产期保健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各类死因对四川省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政府就提高期望寿命、促进居民健康制定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DeathReg2005软件收集、整理2012年四川省居民死因监测数据,采用Excell软件、SPSS软件编制蒋氏简略寿命表、去死因寿命表,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减寿率等。结果 2012年四川省居民粗死亡率621.78/10万,标化死亡率621.49/10万,平均期望寿命校正值75.22岁;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显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所致期望寿命损失年居前5位,去掉该死因,分别可增加4.51年、3.42年、3.34年、1.13年、0.39年。去单病种死因期望寿命分析,增值前5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心脏病、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潜在寿命分析,减寿率顺位为肿瘤、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其导致每千人寿命缩短的人年数分别为18.67人年、12.21人年、10.35人年、5.44人年、2.55人年。不同性别和城市与农村间各类分析顺位略有差异。结论四川省居民期望寿命的提高需要加强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及意外伤害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