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Twist及Livin在稽留流产绒毛滋养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40例稽留流产患者(实验组)和30例正常早孕女性(对照组)绒毛滋养细胞中Twist、Livin表达.结果:Twist和Livin在两组滋养层细胞中均有表达,其中Twist表达部位以合体滋养层细胞为主,Livin表达部位以细胞滋养层细胞为主;Twist和Livin在实验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wist、Livin的低表达诱导的滋养层细胞凋亡的增加可能参与了稽留流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输卵管妊娠破裂的发生机制。方法:对30例子宫肌瘤合并正常早孕切除子宫病例和40例输卵管妊娠破裂的病例的胚胎植入部位绒毛与蜕膜组织进行研究。用DNA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bax基因蛋白表达率比值。结果:在正常早孕绒毛组织的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中均可检出细胞凋亡,AI分别为(10.27±1.35)%、(11.28±2.43)%;而蜕膜组织的细胞凋亡较绒毛少见,AI为(9.75±1.25)%,但3者间细胞凋亡水平无相关关系(P>0.05)。输卵管组绒毛与蜕膜细胞凋亡均比早孕组少见,尤以合体滋养细胞中的凋亡为主,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的AI分别为(7.29±1.24)%(P<0.05)、(8.13±1.39)%(P<0.05);而蜕膜组织的凋亡较早孕组明显增多,AI高达(38.23±2.65)%(P<0.01)。早孕组绒毛蜕膜间细胞凋亡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组蜕膜细胞凋亡水平明显高于绒毛,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卵管绒毛组比早孕组绒毛凋亡较低,而输卵管蜕膜组较早孕组蜕膜凋亡增高,但2种组织细胞凋亡无直线相关关系。正常早孕绒毛和蜕膜组织的bcl-2/bax比值分别为0.90±0.34、1.02±0.21,2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组绒毛和蜕膜组织的bcl-2/bax比值分别为1.05±0.19、0.43±0.22,2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早孕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Bc1-2和Bax蛋白在人早孕过程中及异位妊娠中参与了绒毛滋养层及蜕膜细胞的凋亡机制,在绒毛的发生、发育、胎盘形成和组织结构改建及功能完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异位妊娠破裂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从分子水平为输卵管妊娠破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urvivin及P53蛋白的表达在葡萄胎发生、发展及恶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法测定42例葡萄胎(其中12例恶变)和18例正常绒毛组织中p53和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正常绒毛组和葡萄胎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在正常绒毛组和葡萄胎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及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葡萄胎恶变组中的表达均高于葡萄胎未恶变组(P<0.05)。结论:Survivin及p53可能与滋养细胞的侵袭过程及程度有关,检测葡萄胎组织中P53及Survivin的蛋白表达,可预测葡萄胎恶变,为临床预防性化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稽留流产患者绒毛滋养叶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MMP)、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测定,探讨MMP、ROS与稽留流产的关系。方法:稽留流产患者20例作为研究组,正常早孕要求流产妇女2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20例胚胎稽留宫内时间<4周。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组及对照组绒毛滋养叶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MMP)、活性氧物质(ROS)的水平。结果:与正常早孕妇女相比较,稽留流产患者绒毛滋养叶细胞中MMP水平显著降低(P<0.05),ROS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绒毛滋养叶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活性氧物质增多可能是稽留流产发生的信号。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稽留流产绒毛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厚街医院稽留流产60例及正常早孕20例患者绒毛中HIF-1α、VEGF的表达。结果 HIF-1α及VEGF在稽留流产患者绒毛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早孕妇女绒毛中的表达,两组间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HIF-1α与VEGF呈显著正相关(r=0.706,p<0.05)。结论 HIF-1α、VEGF表达降低可能是导致稽留流产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黄燕明  章汉旺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399-1401
目的:研究人早孕绒毛组织中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ERK)的表达水平,探讨流产及其有关生殖过程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方法检测30例正常早孕绒毛组织(正常早孕组)和30例自然流产的早孕绒毛组织(自然流产组)中p-ERK的表达水平。结果:人早孕绒毛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均有p-ERK的表达,自然流产组中p-ERK蛋白表达面积及强度均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ERK/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可能是人早孕绒毛滋养细胞增殖、分化及侵入过程中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王健  宋月轻  秦姗  闫晓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5):2129-2131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组织中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绒毛组织中LIF和ICAM-1的表达,其中正常早孕人工流产组20例,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组22例。结果:LIF在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17/20),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组阳性表达率为50%(11/22);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ICAI-1阳性表达率为80%(16/20),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绒毛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5%(10/2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LIF和ICAM-1与胚胎着床及维持正常早孕有关。米非司酮可引起人早孕绒毛组织中LIF和ICAM-1的表达降低,可能是抗早孕终止妊娠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孕妇正常早孕绒毛、自然流产绒毛和稽留流产绒毛端粒酶活性及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分析不同流产样本中端粒酶活性的差异。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分析30例正常早孕绒毛、30例自然流产绒毛和30例稽留流产绒毛组织端粒酶活性,利用RT—PCR对90份绒毛组织中hTERT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正常早孕绒毛、自然流产绒毛和稽留流产绒毛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比率分别为80.0%、23.3%、6.7%,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与其它两组绒毛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288、32.851,均P〈0.05);hTERTmRNA阳性率分别为83.3%、26.7%、6.7%,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与其它两组绒毛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461、35.623,均P〈0.05)。结论自然流产和稽留流产的发生与端粒酶的活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反复自然流产(RSA)患者和正常早孕妇女绒毛、蜕膜中Survivin、Stat3的测定,探讨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的流产病因和胚胎、胎盘的生长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RSA患者及20例对照组的绒毛和蜕膜组织中Survivin、Stat3含量。结果:RSA患者孕早期绒毛中Survivin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t3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的表达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RSA组与对照组蜕膜中Survivin、Stat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过表达可能与反复自然流产有关,而Stat3与反复自然流产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n 2,Mfn2)在正常早孕妇女和不明原因胚胎停止发育患者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Mfn2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HE染色观察正常早孕妇女(正常早孕组,30例)和不明原因胚胎停止发育患者(胚胎停育组,35例)绒毛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检测Mfn2在两组妇女绒毛组织中的定位表达和表达强度;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技术检测两组妇女绒毛组织中Mfn2的相对表达。结果:Mfn2在正常早孕组和胚胎停育组绒毛合体滋养细胞和细胞滋养细胞中均有阳性表达,在细胞滋养细胞中表达尤为明显,而在间质细胞中无明显表达,且Mfn2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细胞浆中。胚胎停育组的绒毛组织中Mfn2的相对表达量(0.006 8±0.003 2)显著低于正常早孕组(0.023 9±0.005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fn2在不明原因胚胎停止发育患者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下降,提示Mfn2可能与胚胎发育相关,绒毛滋养层细胞中Mfn2的正常表达可能对维持早期妊娠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urvivin、Bcl-2、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乳腺癌Survivin、Bcl-2、PCNA的表达,分析其相关性。结果:Survivin、Bcl-2、PCNA在乳腺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00%(42/60)、66.67%(40/60)和71.67%(43/60)。Survivin表达与年龄、组织学分级无显著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P<0.05);Bcl-2表达与年龄无显著相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P<0.05);PCNA与Survivin、Bcl-2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Bcl-2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各临床病理指标密切相关,可能是判断其预后的重要指标,但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等各参数的内在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反复自然流产(RSA)患者妊娠组织中Survivin和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RSA患者和25例正常妇女早孕绒毛及蜕膜组织中Survivin和PCNA的表达。结果:RSA患者妊娠组织中Survivin和PCNA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织,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结论:Survivin表达下降可能是RSA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米非司酮对早孕妇女血中NO和cGMP及绒毛组织中NOS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妇女血中 NO和 cGMP的影响及米非司酮流产后出血时间延长与血中 NO和 cGMP关系。方法:采用硝酸酶还原法、放射免疫法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测定法测定米非司酮用药前、后和流产第 15天血中 NO、cGMP浓度以及米非司酮流产、人工流产后绒毛中 NOS的含量。结果:服米非司酮前早孕组血清NO浓度显著高于正常未孕组(P<0.01),服药后显著低于服药前(P<0.01),米非司酮流产后出血时间≥15天组血清NO显著高于出血时间<15天组(P<0.01)。血浆 cGMP浓度与血清 NO呈显著正相关(r=0.82,P<0.01)。米非司酮流产后绒毛中 NOS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流产组(P<0.01)。结论:米非司酮使早孕妇女血中NO-cGMP降调,米非司酮流产后出血时间延长可能与 NO-cGMP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超导可视无痛人工流产术与传统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收集超导可视无痛人工流产手术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的比较研究,为了减少研究间的异质性而选取近10年的研究,检索时限为2016年1-6月,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1篇文献,共14 482例患者。meta分析提示:超导可视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手术(P0.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手术,合并值相差4.7ml(P0.001),吸宫不全、子宫穿孔和漏吸等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术式,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传统手术(P0.001),月经复潮时间早于传统手术(P0.001)。结论:超导可视无痛人工流产在临床上的优越性显著,改变了长期以来盲视状态下的手术操作,提高了医疗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稽留流产与胚胎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无菌条件下,采集87例首次稽留流产患者的胚胎绒毛,采用长期培养法制备绒毛染色体标本,进行绒毛320~400条带染色体分析。结果 有84例绒毛染色体制备成功,绒毛培养的成功率为96.6%,其中发现核型异常45例(核型异常发生率为53.6%),染色体数目异常43例(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为95.6%)。年龄≥35岁的患者核型异常的发生率为71.4%,<35岁的患者核型异常的发生率为44.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385,P<0.05)。结论 染色体数目异常是稽留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35岁患者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绒毛染色体分析是稽留流产病因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为再次生育提供优生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胎停育患者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PAEs)的暴露水平,探讨PAEs暴露与胎停育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胎停育患者和同期胚胎发育正常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采集尿液备检,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胎停育的危险因素。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年龄(t=-3.51,P<0.001)、孕次(〖XC小五号.EPS;P〗=14.29,P<0.001)、是否行人工流产术(〖XC小五号.EPS;P〗=6.94,P=0.008)、是否使用塑料餐具/水杯(〖XC小五号.EPS;P〗=4.57,P=0.033)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尿液中邻苯二甲酸单甲酯(MMP)、邻苯二甲酸单乙酯(MEP)、邻苯二甲酸单丁酯(MBP)、邻苯二甲酸单苄基酯(MBzP)检出率均大于70%。在调整了年龄、孕次、是否行人工流产术后,使用塑料餐具/水杯的孕妇胎停育的患病风险是不使用者的1.80倍(OR=1.80,95%CI:1.03~3.13); MMP Q3、Q4暴露水平患病风险分别是Q1暴露水平的2.68倍(OR=2.68,95%CI:1.21~5.96)、2.58倍(OR=2.58,95%CI:1.15~5.81);MBP Q4暴露水平患病风险是Q1暴露水平的2.39倍(OR=2.39,95%CI:1.08~5.28)。结论 孕早期较高的邻苯二甲酸酯暴露水平可能是胎停育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雌二醇、孕酮水平与药物流产结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解生殖激素雌二醇(estrad iol,E2),孕酮(progesterone,P)与药物流产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停经49 d以内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的早孕妇女76例,其中完全流产43例,不全流产33例,于孕囊排出后7 d,14 d,21 d随诊时抽肘静脉血,以磁性颗粒酶联免疫法测定E2,P水平,并对出血超过2周的病例进行刮宫送病理检查。结果:药流后7 d时完全流产组与不全流产组E2水平迅速下降到卵泡期水平,两组无差异,而不全流产组P水平明显高于完全流产组(P<0.005)。药流后14 d与21 d时,不全流产组E2水平明显低于完全流产组(P<0.05),而两组P水平则无明显差异。完全流产组药流后14 d较7 d时E2明显上升(P<0.05),不全流产组14 d较7 d时E2无明显升高。完全流产组7 d时P处于卵泡期水平,不全流产组P则高于卵泡期水平。刮宫发现不全流产中全部有蜕膜和/或绒毛残留。完全流产中有6例发展为排卵期出血,2例发展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结论:药流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不全流产,米非司酮药流致雌激素水平低下,可能是药流后出血的原因之一,药流后7 d时孕激素高于卵泡期水平,可能是预测不全流产的指标,但药流后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