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性虐待发生的影响,为有关部门制定预防儿童性虐待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自编性虐待问题及家庭情况问卷,对某学院606名成年男生就有关儿童期受性虐待经历及家庭情况进行不记名的回顾性调查.[结果]606名男生中有89人(14.7%)回答18岁以前曾经历过非身体接触和/或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其中包括9人经历过被试图性交或肛交,3人经历过被强行性交或肛交.有69人(11.4%)回答16岁以前曾经历过性虐待.施虐者大多数为男性(85.4%);只有少数(6.7%)的施虐者采用了暴力手段;89.9%(80/89)的受害者自述在受虐前与施虐者认识,其中老师为14.6%(13/89),邻居为21.3%(19/89).父亲有不良嗜好、母亲经常在家庭中使用暴力、体弱多病、与祖父母之间关系紧张及生活在重组家庭是男童性虐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期性虐待问题在被调查的男生中并非少见,且家庭环境在儿童性虐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某中学高中女生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43,自引:13,他引:30  
目的 了解高中女生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为卫生及教育部门制定预防儿童期性虐待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自填式问卷,于2000年12月对某高中学校985名女生就有关儿童期受性虐待经历进行不记名的回顾性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985名女生中,有251人(25.5%)16岁前曾经历过非身体接触或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其中18人经历过被试图性交,5人经历过被强行性交。儿童期性虐待首次发生年龄58%在13岁及以前。性交行为的发生率在有儿童期性虐待经历的女生中(2.6%)高于没有性虐待经历的女生(0.4%),差异有显性(x^2=6.48,P=0.011)。在不同的父母化程度间,儿童期性虐待发生率差异未发现有显性。结论 儿童期性虐待问题在我国女童中可能并非少见,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并重视在小学生中开展预防性虐待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某高等职业学院女生儿童期性虐待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等职业学院女生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探讨性虐待对成年女生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性虐待问题问卷及症状自评量表,对某高等职业学校701名女生儿童期性虐待经历及其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的701名女生中有155人(22.11%)回答18岁以前曾经历过至少1次1种或多种性虐待,其中98人(13.98%)回答经历过至少1次1种性虐待,57人(8.13%)回答经历过多种性虐待;以其经历过的最严重的性虐待进行统计,有75人(10.70%)被非身体接触性性虐待,有80人(11.41%)被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其中包括26人(3.71%)被试图性交和8人(1.14%)被强行性交。16岁以前有117人(16.69%)曾经历过性虐待。与没有性虐待经历的女生比较,有儿童期性虐待经历的女生行为症状因子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重视女童性虐待问题,儿童期性虐待经历是导致成年后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565名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经历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大学生中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探讨性虐待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用自填式问卷,于2003年9月对一所普通高校565名大学生就有关儿童期受性虐待经历进行不记名回顾性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565名大学生中,有20.0%(32/160)的女生和14.3%(58/405)的男生报告16岁以前曾经历过非身体接触或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其中18名(11.3%)女生和31名(7.7%)男生经历过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儿童期性虐待经历首次发生年龄59.4%的女生、51.7%的男生发生在11岁及以下。与没有儿童期性虐待经历的学生比较,有儿童期性虐待经历的学生抑郁情绪量表得分高;健康状况自我感觉评价得分低;症状自评简表中的躯体症状、敌意、强迫症状和焦虑得分高;有过性交行为及在调查的近一年里考虑过自杀、饮酒醉过的比例高。结论 儿童性虐待问题在中国并非少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儿童期性虐待经历相关。亟待开展儿童期性虐待的预防工作及为受害者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5.
大专女生儿童期性虐待358名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了解儿童期性虐待(childhood sexual abuse,CSA)发生情况,探讨性虐待经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用自填式问卷,于2003年11月对某大专院校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的358名女生就有关CSA经历进行不记名的回顾性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358名女生中,有73人(20.4%)报告在16岁前曾经历非身体接触或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其中6人(1.7%)经历过被试图性交,2人(0.6%)经历过被强行性交.50.7%的儿童性虐待首次发生年龄在11岁及以下.儿童16岁前其父亲是否酗酒及16岁前儿童与什么亲人住在一起与CSA的发生有关.与无CSA经历的女生相比,有CSA经历的女生症状自评得分及其中的抑郁因子分、焦虑因子分均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SA在我国女童中可能并非少见,CSA经历是影响受害者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家庭环境与儿童期性虐待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家庭环境与儿童期性虐待发生的关系,为儿童期性虐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学院18岁以上的701名女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生活在重组家庭中的儿童性虐待的报告率高于核心家庭,父、母亲经常在家庭中使用暴力、有不良嗜好、体弱多病、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之间、父母与祖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是性虐待发生的危险因素;女童也是性虐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家庭环境在儿童期性虐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6省市2508名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经历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大学生中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探讨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对北京、河北、山西、江苏、陕西、安徽6省市6所普通高校中2508名大学生(女生1360人,男生1148人)童年期性虐待经历进行不记名回顾性调查.结果 2508名大学生中,有24.8%的女生和17.6%的男生报告16岁前曾经历过1项或1项以上的性虐待,其中包括非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女生20.0%,男生14.6%)和包括触摸在内的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女生14.1%,男生7.8%).儿童期性虐待经历与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是农村还是非农村、父母亲文化程度等没有明显的关联.与没有童年期性虐待经历的学生比较,有童年期性虐待经历的学生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因子均分偏高.结论 童年期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国男男性接触者(MSM)中异性爱者与素质性同性爱者(gay)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状况。方法采用定向抽样方法,对9城市2250例MSM进行匿名问卷调查,比较其中异性爱组与gay组的高危性行为。结果异性爱组累计同性性伴数(平均13.8个)、近6个月同性性伴数(平均3.8个)、累计同性口交性伴数(平均10.5个)和同性肛交性伴数(平均12.4个),均低于gay组;在婚异性爱组累计女性性伴数(平均4.9个)、近6个月女性性伴数(平均1.7个),均高于在婚gay组。异性爱组同性性交安全套使用率(68.8%)低于gay组;但最近1次同性肛交安全套使用率(91.3%)、与女性性交安全套使用率(63.7%)均高于gay组;两组最近1次同性肛交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91.3%、71.0%)均高于最近1次同性口交安全套使用率。异性爱组最近1年曾参加群交百分率(9.9%)、性交时自己或对方出血过百分率(16.7%)、到外地并与当地男性性交百分率(11.4%),曾向同性买性百分率(4.6%)、16岁前遭遇过成年男性实施的强迫性交百分率(4.2%),均低于gay组。结论MSM中异性爱者与gay的高危性行为存在诸多差异,为有效阻断HIV传播,干预工作应选择重点亚人群进行。  相似文献   

9.
王永红  陈晶琦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654-4656
目的 了解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自填式问卷,对1 762名大专学生就有关儿童时期受虐待经历进行不记名回顾性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1 762名大学生中,76.2%的人在儿童期有遭受虐待经历,儿童期躯体虐待发生率为59.4%,男生为76.0%,女生为49.2%;精神虐待为61.5%,男生为69.0%,女生为57.0%;性虐待为10.2%,男生为8.1%,女生为11.5%.男生躯体虐待(x2=124.139,P=0.000)和精神虐待(x2=25.338,P=0.000)发生率均高于女生,女生性虐待发生率高于男生(x2=5.387,P=0.02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婚姻状况不良是发生儿童虐待的危险因素(OR=2.407),女童(OR=0.409)、母亲文化程度高(OR=0.718)是儿童虐待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儿童虐待现象比较普遍,应加强对儿童虐待问题的重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孙言平  张贝  孙殿风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0):1476-1479
了解某大学专科女生儿童期性侵犯发生情况及其与童年期预防性侵犯教育的关联,为预防儿童性侵犯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山东省某学院≥18岁的690名大专女生就有关儿童期受性侵犯经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同时对预防性侵犯知识及其童年期亲子间预防性侵犯交流情况进行测评.结果 有144人(16.52%)回答16岁以前曾经历过非身体接触和(或)身体接触的性侵犯,其中8.84%的女生经历过身体接触性侵犯.侵害者均为男性,性侵犯发生后只有12.39%的儿童将经历告知了家长.童年期亲子间预防性侵犯交流情况比较,无性侵犯经历的学生与非身体接触性侵犯经历的学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2,P>0.05);有身体接触性侵犯经历的学生得分明显低于无性侵犯经历的学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3,P<0.05).结论 儿童期性侵犯问题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并非少见,童年期亲子间预防性侵犯交流对预防身体接触性侵犯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安徽省2个地区整群选取9所中学的5141名学生进行童年期虐待和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调查.结果童年期重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精神虐待、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和非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发生率分别为29.9%、64.8%、51.4%、5.3%和24.5%.初中、高中和职高男生童年期的重度躯体虐待、非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和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发生率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女生(53.1%)童年期精神虐待发生率高于男生(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84,P< 0.05).初中学生5种类型虐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高中学生的中度躯体虐待和精神虐待发生率相对较高.在初中、高中和职高学生11种不良饮食心理行为中,有9种发生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期虐待是11种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的饮食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Th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defines child sexual abuse as the involvement of a child in sexual activity that he or she does not fully comprehend, is unable to give informed consent to, or for which the child is not developmentally prepared and cannot give consent, or that violates the laws or social taboos of society. Child sexual abuse is evidenced by this activity between a child and an adult or another child who by age or development is in a relationship of responsibility, trust or power, the activity being intended to gratify or satisfy the needs of the other person. It is estimated that in the world on average one in 3-4 women and one in 6-10 men were victims of sexual abuse in childhood. In Poland, according to the estimates of the Child's Rights Protection Committee, approximately 20% of girls and 5-6% of boys under the age of 15 years has suffered sexual abuse. In 2007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violence victims in all age categories, but the most alarming data concerned minors under 13 years. Girls fall victim to sexual abuse three times more frequently than boys. Sexual abuse of boys frequently involves violence. Data show that there are fewer women than men who execute such actions against a minor. Most victims (49-84%) know the perpetrator, and approximately 14-20% of acts of violence take place within the family. This article present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Polish Gynecological Society concerning procedures in cases of suspected sexual abuse of children.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掌握中国0-17岁儿童性虐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方法通过对近20年(1992-2012年)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检索,获取较全面的、有代表性的中国儿童性虐待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对儿童性虐待研究的测量工具、发生率现状及危险因素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1测量工具:现有研究比较多的是调查16岁前发生的性虐待,多采用成年人回顾的方式进行调查。常用的测量方法是采用不记名自填式问卷对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性行为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也有研究者使用标准化的儿童虐待量表。2发生率现状:男性遭受性虐待的发生率为10.2%-23.0%,女性遭受性虐待的发生率为14.2%-25.5%;在性虐待发生的性别差异方面,尽管不同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性,但总体上女性遭受性虐待的发生率高于男性。3危险因素:城市地区儿童遭受性虐待的比例高于农村地区,生活在重组家庭中的儿童性虐待的报告率高于核心家庭,父、母亲经常在家庭中使用暴力、有不良嗜好、体弱多病、家庭关系紧张等是儿童性虐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有关儿童性虐待问题的测量方法不一致,现有研究多为成人回顾性调查,有必要在测量工具标准化、全国流行现状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re is growing evidence for associations between generations in family violence and between family violence in both childhood and adulthood and women's health. Most studies focus on a subset of family violence (child abuse, witnessing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 as a child, and/or adult IPV), and few examine possible differences associated with the nature of abusive experiences, such as physical versus sexual abuse. METHODS: A population-based telephone survey, the 1999 and 2001 Washington State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 asked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3527 English-speaking, non-institutionalized adult women whether they had been physically or sexually assaulted or witnessed interparental violence in childhood, and whether they had experienced physical assault or emotional abuse from an intimate partner in the past year. The survey also asked about current general health and mental distress in the past month. RESULTS: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childhood family violence experiences varied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those experiences. Women reporting childhood physical abuse or witnessing interparental violence were at a four- to six-fold increase in risk of physical IPV, and women reporting any of the experiences measured were at three- to four-fold increase in risk of partner emotional abuse. In contrast, women reporting childhood sexual abuse only were not at increased risk of physical IPV. Women reporting childhood physical abuse were at increased risk of poor physical health, and women reporting any type of childhood family violence were at increased risk of frequent mental distress. Approximately one third of women reporting poor general health and half of women reporting frequent mental distress also reported at least one of the childhood experiences measured.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role of childhood experiences of abuse and of witnessing family violence in women's current risk for IPV, poor physical health, and frequent mental distres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女生童年期性虐待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关系,为干预大学生NSSI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2所本科和2所专科医学院校,对一至三年级所有在校护理专业的2 549名女生使用自编"安徽省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童年期性虐待、NSSI等。结果护理专业女生在最近6个月内NSSI报告率为8.2%。童年期任一时期有性虐待经历均会增加高校护理专业女生发生NSSI的风险(P值均<0.05);小学阶段及更早时期、初中时期、高中时期3个时期均遭受性虐待的高校护理专业女生NSSI发生风险是童年期未遭受性虐待者的5.04倍(95%CI=1.73~14.62,P<0.01)。童年仅遭受接触性性虐待和既遭受接触性又遭受非接触性性虐待经历均会增加高校护理专业女生NSSI发生的风险[OR值(95%CI)分别为2.21(1.48~3.29),3.56(2.13~5.96),P值均<0.05]。童年期性虐待经历发生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持续遭受性虐待者(占3.1%),另一类为偶发遭受性虐待者(占96.9%)。童年期持续遭受性虐待相比偶发遭受性虐待会增加高校护理女生NSSI发生的风险(OR=2.61,95%CI=1.35~5.05,P<0.01)。结论童年期性虐待发生时期、种类和发生模式均与护理专业女生NSSI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了解山西省某未成年教管所学员的儿童期受虐待情况,分析其儿童期虐待经历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现场自填式问卷,对研究对象山西省某未教所89名学员及对照组152名在校初中学生就其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进行无记名调查,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儿童在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心理状况的情况均有差异,而且未教所学员虐待发生率均比初中学生高13.7%。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工作变动、婚姻状况是躯体(t值分别为-3.325和0.130,P<0.05)、情感(t值分别为-2.573和2.604,P<0.05)、性虐(t值分别为-2.101和3.009,P<0.05)发生的危险因素,与谁生活与忽视、情感、性虐待有关。文化程度高低与性虐待发生有关。结论儿童虐待影响青少年成长,有关部门应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发生情况及童年期被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恋爱暴力发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7所大学的1 130名大学生进行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1 130名大学生中50.8%最近一年有过恋爱经历,其中遭受和实施恋爱暴力的比例分别为16.9%和11.1%。遭受肢体暴力、情感虐待和性暴力的比例分别为14.1%、10.6%和9.9%,实施肢体暴力、情感虐待和性暴力的比例分别为8.0%、7.1%和3.7%。有509名(45.0%)大学生在童年期曾有被父母虐待的经历,其中被用力徒手打、用物品打、在其他人面前遭到羞辱和目睹父母打架或父母打兄弟姐妹的比例分别为41.6%、24.9%、13.1%和24.5%。具有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大学生遭受和实施恋爱暴力的比例均高于童年期没有被虐待经历的大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大学生恋爱暴力问题不容忽视,童年期遭受父母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医学专科生恋爱暴力现况及其与不同形式童年期虐待的关联,为医学生恋爱暴力行为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安徽省2所医学专科学校3727名有恋爱经历的一、二年级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和恋爱暴力等信息,分析不同形式童年期虐待与学生主动和被动恋爱暴力的关联。结果医学生主动恋爱暴力检出率为37.8%,被动恋爱暴力检出率为27.8%。女生童年期情感虐待检出率(61.9%)高于男生(51.6%),男生童年期躯体虐待(28.2%)和性虐待检出率(19.4%)高于女生(24.3%和10.5%)(χ~2值分别为33.84,6.33,52.97,P值均<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影响,童年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均可能增加大学生恋爱关系中主动暴力[OR值(OR值95%CI)分别为1.71(1.48~1.98)、1.55(1.33~1.82)、1.75(1.43~2.15)]和被动暴力的风险[OR值(OR值95%CI)分别为1.84(1.43~2.16)、1.59(1.34~1.87)、1.62(1.32~2.00)](P值均<0.01)。童年期虐待和主被动恋爱暴力关联的强度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医学生恋爱暴力的增加有关,减少童年期虐待有益于医学生恋爱暴力行为的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