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父母身心健康状态与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为儿童品行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亚临床症状量表和Conners儿童行为问题量表中的品行问题因子对辽宁、河南、山东、广东、江苏、四川、内蒙古等省(区)18个城镇1 405个完整家庭进行测试.结果 (1)父母在评价儿童品行问题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品行问题显著高于女生;(2)父母职业、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对儿童品行问题无显著影响;(3)除父母正向情绪与儿童品行问题显著负相关外,其他所有亚临床症状均与儿童品行问题显著正相关(r=-0.11~0.47);(4)在控制是否独生子女、年龄和性别等变量后,父母行为问题、父亲社会适应问题、母亲躯体症状对女生品行问题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090 ~0.265);父母行为问题、父亲社会适应问题、母亲的自我问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对男生品行问题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102~0.222).结论 父母行为问题、父亲社会适应问题、母亲躯体症状和自我问题能够显著预测儿童品行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学专科生恋爱暴力现况及其与不同形式童年期虐待的关联,为医学生恋爱暴力行为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安徽省2所医学专科学校3727名有恋爱经历的一、二年级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和恋爱暴力等信息,分析不同形式童年期虐待与学生主动和被动恋爱暴力的关联。结果医学生主动恋爱暴力检出率为37.8%,被动恋爱暴力检出率为27.8%。女生童年期情感虐待检出率(61.9%)高于男生(51.6%),男生童年期躯体虐待(28.2%)和性虐待检出率(19.4%)高于女生(24.3%和10.5%)(χ~2值分别为33.84,6.33,52.97,P值均<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影响,童年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均可能增加大学生恋爱关系中主动暴力[OR值(OR值95%CI)分别为1.71(1.48~1.98)、1.55(1.33~1.82)、1.75(1.43~2.15)]和被动暴力的风险[OR值(OR值95%CI)分别为1.84(1.43~2.16)、1.59(1.34~1.87)、1.62(1.32~2.00)](P值均<0.01)。童年期虐待和主被动恋爱暴力关联的强度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医学生恋爱暴力的增加有关,减少童年期虐待有益于医学生恋爱暴力行为的防控。  相似文献   

3.
中专学生童年期羞辱经历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了解中专学生儿童期羞辱的发生情况,探讨儿童期羞辱经历的社会影响因素及其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对石家庄某中专学校学生484名的儿童期羞辱经历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46.7%的学生16岁前曾经历过至少1次羞辱。对儿童羞辱的人,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同伴/同学(30.6%)、教师(25.8%)、父亲(21.1%)、母亲(20.9%)和兄弟姐妹(18.4%)。有过儿童期羞辱经历的学生,SCL-90量表中的躯体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9个因子的均分均明显高于没有儿童期羞辱经历的学生,而且儿童期羞辱经历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因子均分和SCL-90总均分有随羞辱程度加重而上升的剂量反应趋势。结论中专学校学生儿童期羞辱问题常见。儿童期羞辱经历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明显相关。在学校和社区应开展预防儿童虐待的干预活动,使教师和家长掌握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教师、家长的行为,制止对儿童的羞辱。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中学生耳鸣的分布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银川市200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耳科检查,数据用SPSS 15.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中学生耳鸣的总体患病率为4.3%;女生耳鸣患病率(5.4%)高于男生(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身听使用时间、失眠及耳疾等是耳鸣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676,2.882,3.508。结论耳鸣可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早期成长逆境与多种精神病理症状风险有关,但关于逆境特征如何影响随后的精神健康结局尚未明确.生命历程理论模型的发展为揭示早期逆境特征与精神病理学风险的因果关联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既往文献进行综述,分别介绍了生命历程理论模型中的敏感期模型、风险累积模型、风险链模型和近因模型在早期逆境与精神病理症状关联研究中的应用,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9年辽宁省中学生抑郁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防控中学生抑郁情况发生提供相应策略措施。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辽宁省14个市范围内抽取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一至三年级32 909名学生,使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r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辽宁省中学生抑郁得分为(12.66±9.53)分,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5%。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抑郁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年级、校园欺凌、网络成瘾倾向、被家长打骂、饮酒、性别、请假或休学、吸烟、严重伤害、经济水平分类(P值均<0.05)。结论辽宁省中学生抑郁情况不容乐观,应加强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其不良影响因素的发生,从而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云南大一年级学生吃夜宵和不吃早餐交互效应与焦虑症状的关联,为预防和减轻大学生的焦虑症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云南省昆明和大理整群选取3所高校的9 960名一年级大学生,使用膳食频率调查表评估大学生饮食行为,使用中文版21条目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的焦虑分量表评估大学生的焦虑症状,使用广义线性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吃夜宵和不吃早餐的交互效应与大学生焦虑症状的关联。结果 最近1个月平均每周大学生吃夜宵和不吃早餐的比例分别为72.5%(7 217/9 960)和61.6%(6 131/9 960),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8.9%(2 875/9 960)。吃夜宵与大学生焦虑症状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OR=1.40~2.54),不吃早餐与大学生焦虑症状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OR=1.23~1.60)(P值均<0.05)。吃夜宵和不吃早餐交互效应与大学生的焦虑症状呈正相关(相乘交互效应,β=0.06,95%CI=0.02~0.10,P<0.01;相加交互效应,OR=2.00,95%CI=1.59~2.51,P<0.01)。结论 吃夜宵且不吃早餐的云南大学生焦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为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5—7月,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有效调查人数3 854名,自杀意念有效调查3 882名),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儿童期至少有过1种虐待经历的占42.4%,近1周内有过自杀意念的占3.9%。经χ2检验,儿童期遭受过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相应虐待大学生(χ2值分别为13.78,12.97,17.10,56.56,66.58,P值均<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各型受虐待经历均和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06,0.06,0.07,0.12,0.13,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以及情感忽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18,2.07,P值均<0.05)。结论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和情感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留守儿童抑郁症状发生现状及与家庭因素的关联,为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18年4—6月抽取江西省德兴市、玉山县、婺源县1 188名13~18岁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中文版的患者健康问卷-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 items,PHQ-9)评估留守儿童的抑郁症状,分析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抑郁症状差异及家庭因素与抑郁症状间的关联。结果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9.2%。不同父亲文化程度、不同家庭月收入的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39,32.39,P值均<0.01)。控制性别、年龄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留守儿童发生轻度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是父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留守儿童的1.50倍(95%CI=1.26~1.95),家庭月收入≤2 000元的留守儿童发生重度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是家庭月收入>8 000元留守儿童的4.02倍(95%CI=1.08~6.83)。结论留守儿童抑郁的发生与家庭因素有关。提高...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期是一个独立性增加、经历新环境且进入社会角色出现的时期,这一时期会经历身体成分的变化、性腺发育和青春期进程,从而影响一系列行为,其中较为突出的行为改变是青少年明显呈现晚睡和晚起转变[1],昼夜节律开始出现延迟[2].青少年期亦是抑郁症状的高发时期[3],世界范围内青少年人群抑郁症状的患病率约为22%~60%[4].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青少年昼夜节律紊乱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5].笔者总结了昼夜节律紊乱的评价方法,综述昼夜节律紊乱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及其可能机制,可为青少年昼夜节律紊乱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儿童期忽视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级抽样方法,使用自编问卷对烟台市中学生进行应对方式的横断面调查和儿童期忽视经历的回顾性调查,分析两者相关性。 【结果】 中学生在儿童期最常见的忽视类型是交流忽视;中学生主要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其中不同性别在合理解释、求助、发泄三个维度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单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忽视与中学生积极应对方式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正相关;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情感忽视与逃避应对方式正相关,安全忽视与幻想应对方式正相关;多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交流忽视和情感忽视是消极应对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中学生在儿童期受到的情感忽视等状况越严重,青春期遇到困难和压力时越倾向于选择逃避现实或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2.
To identif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chool adjustment and engagement, 1,267 sixth graders in four middle schools in one US school district were surveyed at the beginning (Time 1) of the school year, 1,081 (85.3%) of whom were surveyed again at the end (Time 2). School adjustment was higher for girls than boys at both Time 1 and Time 2 and the decline was less for girls than boys and Whites than Blacks. School engagement also declined significantly from Time 1 to Time 2, but no differences existed among subgroups. I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es, female gender, school engagement, social competence,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negative association) assessed at Time 1 were associated with school adjustment assessed cross-sectionally at Time 1 and prospectively at Time 2. Social competence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assessed at Time 1 were associated with school engagement assessed at Time 1 and Time 2. Findings confirm the decline in school adjustment and engagement during middle school and provide evidence that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ocial competence may be protective against declines in these variables.  相似文献   

13.
Predictors of sixth graders engaging in sexual intercourse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Researchers explored factors related to sixth graders' sexual behavior. First, level of sexual behavior and sexual behavior intentions were examined. Second, health-related risk behaviors and constructs from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race and gender to determine their predictive value for sixth graders engaging in sexual intercours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very few sixth graders engaged in sexual intercourse or in high-risk behaviors such as smoking. Of the risk factors examined, smoking was the highest predictor of engaging in sexual intercourse for all categories of race and gender. Of the constructs, Efficacy Expectations consistently predicted engaging in sexual intercourse for all race and gender categories.  相似文献   

14.
探讨儿童期受忽视、社会支持与中职生自伤行为的关系,为减少中职生自伤行为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来自辽宁省5所中职院校学生814名,采用童年期被忽视问卷(CNS)、青少年自伤行为问卷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问卷进行测量.使用回归分析和Bootstrap程序对社会支持在童年期受忽视与中职生自伤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 中职生童年期受忽视总分和各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r=-0.442-0.195,P值均<0.01),而与自伤行为得分呈正相关(r=0.241 ~0.419,P值均<0.01);社会支持总分与自伤行为呈负相关(r=-0.237,P<0.01).儿童期受忽视对中职生自伤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β=0.418,P<0.01);社会支持在儿童期受忽视与自伤行为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41%.结论 中职生社会支持在儿童期受忽视与自伤行为间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childhood maltreatment, CM)与初中生大五人格特征之间的关联,为促进初中生人格健康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宣城、合肥、淮北共5 724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CM经历以及大五人格特征。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典则相关分析探索CM与大五人格特征之间的关联。结果 初中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与谨慎性(β=-1.71~-2.55)、情绪性(β=1.93~3.87)人格特征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躯体虐待外,其余各类型CM与外向性(β=-1.04~-2.32)、宜人性(β=-1.07~-1.37)人格特征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仅有性虐待与开放性人格特征关联有统计学意义(β=-0.70,P<0.05)。除开放性人格特征外,CM经历数量与初中生人格特征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且CM经历数量与各维度人格特征得分呈现剂量反应关系(P值均<0.05)。典则相关分析中,典则相关系数为-0.375(P<0.05),童年期虐待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现状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关系,为预防儿童虐待和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6年3-4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充市2所高校918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儿童期虐待经历及健康危险行为.使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  相似文献   

17.
了解童年期虐待经历对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为中学生吸烟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深圳、郑州、南昌和贵阳4个地区14 500名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并自我报告吸烟行为.结果 中学生吸烟行为报告率为3.6%,男生(5.8%)高于女生(1.4%),高中生(5.0%)高于初中生(2.3%),农村学生(6.0%)高于城市学生(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高水平各种类型童年期虐待经历中学生吸烟行为报告率均高于虐待低水平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情感虐待(OR=1.69,95%CI=1.38~2.07)、躯体虐待(OR=2.17,95%CI=1.78~2.64)、性虐待(OR=2.56,95%CI=2.10~ 3.12)、情感忽视(OR=2.27,95%CI=1.89~2.74)、躯体忽视(OR=2.21,95%CI=1.83~2.67)、童年期虐待经历(OR=2.66,95%CI=2.21~3.21)与中学生吸烟行为均呈正性相关(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吸烟行为呈正相关,加强对童年期虐待的重视和干预有益于中学生吸烟行为的防控.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 family is the main environment where children are socialized and learn individual behavior. Although previous studies have examined predictors of preadolescent first alcohol use, few studies have analyze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lcohol use in children in a country with low alcohol consump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itiation of alcohol use by sixth graders and determine famil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irst alcohol us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频率对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高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发生的大学生生活质量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201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合肥市4所高校4 034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外冲突策略问卷简版和WHO生活质量评价量表简表评估大学生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和生活质量状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频率与生活质量关联。  结果  大学生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估、健康主观评估、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维度得分分别为(14.06±3.25)(13.42±3.47)(12.61±2.02)(14.09±2.62)(13.72±2.71)(13.77±2.46)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总体与大学生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P值均<0.01)。除童年期有时目睹家庭重度躯体暴力与生活质量健康主观评估及环境维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外,大学生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频率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  结论  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频率会降低大学生生活质量,探索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的方案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学生昼夜节律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联,为有针对性的预防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11—12月在锦州市3所大学抽取1 938名大学生,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慕尼黑睡眠时型问卷(MCTQ)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昼夜节律和抑郁、焦虑症状的关联。  结果  不同专业,不同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情况的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80,5.88,5.76,12.23),不同专业、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的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41,5.80,5.56)(P值均 < 0.05)。分层分析显示,不同睡眠时型抑郁症状在年龄21岁、女生、医学和非医学专业、二年级、城镇户籍地、体质量指数为正常、不吸烟、饮酒和不饮酒、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16,14.42,12.25,6.19,10.99,15.29,17.41,15.63,7.47,9.59,10.51,P值均 < 0.05);不同睡眠时型焦虑症状在年龄21岁、不吸烟大学生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34,7.16,P值均 < 0.05)。Spearman秩相关显示,校正后的休息日睡眠中点(MSFsc)与抑郁、焦虑标准分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10,0.09),社会性时差与抑郁、焦虑标准分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09,0.05)(P值均 < 0.05)。控制年龄、专业、吸烟、饮酒因素后,二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平均睡眠时长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OR=0.82),每周失眠时间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OR=1.14)。早起型和中间型睡眠时型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66,0.57);中间型睡眠时型与焦虑症状呈负相关(OR=0.65)。  结论  昼夜节律与抑郁、焦虑症状有关,其中平均睡眠时长、早起型和中间型睡眠时型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中间型睡眠时型与焦虑症状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