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童年期性虐待与大学生性取向之间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为中国青少年童年期性虐待和性取向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4所大学4 03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口统计学特征、童年期性虐待经历以及性取向.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中低收入国家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及其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青少年校园欺凌防控与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数据来源于19个中低收入国家2009-2015年全球校园健康调查,共22963名13~ 17岁中学生.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遭受校园欺凌与心...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减少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0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35 364名在校中学生,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抑郁症状,并对遭受校园欺凌、睡眠时间等信息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时间对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并采用相乘和相加作用模型分析其交互作用。结果 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29%。在调整性别、居住地区、学段、家庭结构类型、吸烟等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遭受校园欺凌、睡眠不足均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有关联,其OR(95%CI)值分别为3.34(3.14~3.55)和1.48(1.37~1.61)。交互作用分析显示,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不足对抑郁症状无相乘交互作用(OR=1.17,95%CI=0.98~1.39,P>0.05),但具有相加交互作用(OR=4.84,95%CI=4.36~5.37,P<0.05),交互作用的超额相对危险度为1.50(1.39~1.59),归因比为0.31(0.26~0.36)...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海淀区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1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淀区1 906名中小学生,使用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电子问卷调查。  结果  海淀区中小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报告率为4.3%,其中小学(7.6%)>初中(4.1%)>职业高中(2.5%)>普通高中(1.9%)(χ2=23.49,P<0.01),男生(5.5%)高于女生(3.0%)(χ2=7.44,P=0.01),6.9%的非正常家庭学生和3.9%的正常家庭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χ2=4.24,P<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学学段的学生(OR=2.13)、非正常家庭(OR=1.07)、有吸烟经历(OR=2.28)、有被父母打骂经历(OR=2.49)、有打架行为(OR=1.84)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行为(P值均<0.05)。  结论  海淀区中小学存在校园欺凌行为,应引起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家校结合,针对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预防和降低中学生网络欺凌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9年3月1日—5月31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宜兴市3所初中和4所高中的12 940名学生,利用自编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比较网络欺凌遭受率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  结果  中学生网络欺凌遭受率为12.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人饮酒(OR=1.93)、不能情绪自控(OR=1.30)、认为生活环境不太安全(OR=1.70)、对周围人不太信任(OR=1.66)、每天上网时间≥2 h(OR=1.39)、总是使用社交软件(网站)(OR=2.24)、家庭成员关系比较矛盾(OR=1.46)、较多感到被父母忽视(OR=1.50)、担任过班干部(OR=1.30)以及不受同学欢迎(OR=1.34)均与中学生遭受网络欺凌呈正相关(P值均 < 0.05)。基于上述10项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区分度较好(AUC=0.73)。  结论  中学生遭受网络欺凌较为普遍,网络使用、父母忽视和班级职务等均是遭受网络欺凌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了解大学生遭受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情况及由此产生的聚集性其他危险行为,为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芜湖地区8所高校4 16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及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结果 遭受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为38.7%(1 608人),本科院校学生受暴率为36.4%(931人),高职院校受暴率为42.2%(677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遭受校园暴力行为的大学生,其他8种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均高于没有遭受过校园暴力的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尝试吸烟、尝试饮酒、动手打架、失眠、自杀相关行为、停止正常活动、离家/校出走都是大学生遭受校园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遭受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率较高,并与健康危险行为之间存在关联性.学校、社会和家庭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教育,从源头上预防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或可降低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探讨大学生身体自尊和恋爱暴力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恋爱暴力现状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身体自尊量表和冲突策略量表,对分层整群抽取的苏州地区3所大学58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应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学生恋爱暴力行为发生率较高,其中精神暴力发生率为42.2%,躯体暴力发生率为28.4%,性胁迫发生率为12.6%,伤害发生率为16.2%,男生的恋爱暴力发生率高于女生;综合院校和工科类院校大学生恋爱暴力发生率高于医学类大学生;高年级比低年级学生有更多协商行为.身体自尊除了与协商呈正相关以外,与恋爱暴力的精神暴力、躯体暴力、性胁迫、伤害维度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身体吸引力能负向预测精神暴力、躯体暴力和伤害,能正向预测协商(B值分别为-0.928,-0.627,-0.542,3.614,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的身体自尊与恋爱暴力相关,身体吸引力对恋爱暴力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了解湘西地区高职院校留守与非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贫困地区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欺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湘西地区1 241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人口学基本特征、健康相关行为及遭受校园欺凌情况.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报告率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职院校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报告率为41.82%,其中留守学生的报告率(45.05%)高于非留守学生(3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9,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父母关系好与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55,0.47),生源地为农村、5年高职、吸烟、饮酒、游戏成瘾与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93,2.57,2.51,3.95,4.73);与母亲关系好与非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呈负相关(OR=0.40),吸烟、饮酒、游戏成瘾与非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86,2.32,3.81)(P值均<0.05).结论 湘西地区高职院校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不容乐观,留守学生的报告率高于非留守学生,且受不同因素影响.应尽快开展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江西省中学生受欺凌、抑郁状况及其相关性,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西省3个地级市和3个县的5 974名中学生校园受欺凌及抑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江西省中学生校园受欺凌报告率为4. 1%,初中生(5. 8%)高于普通高中生(2. 8%)和职业高中生(1. 7%),男生(5. 3%)高于女生(2. 8%),郊县(6. 0%)高于城区(3.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0. 37,23. 15,28. 16,P值均<0. 01)。江西省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8. 2%,职业高中生(31. 1%)和普通高中生(30. 6%)高于初中生(25. 6%),女生(30. 7%)高于男生(25. 9%),郊县(31. 7%)高于城区(26.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 30,16. 81,20. 47,P值均<0. 01)。在家庭结构方面,均呈现出家庭功能越完善,受欺凌报告率和抑郁症状检出率越低的趋势(χ2值分别为25. 55...  相似文献   

10.
许秀芬  杨青松  周云  王燕  陈巍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2):1794-1797
了解贵州省留守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现况及其与自尊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青少年校园暴力量表和自尊量表为工具,对从遵义、毕节随机分层抽取的9所中学的1 602名留守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的肢体暴力、欺负以及工具暴力卷入程度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3.69,-4.53,-5.78,P值均<0.01),而压力营造、言语侵犯卷入程度低于女生(t值分别为3.24,4.32,P值均<0.01);独生子女的肢体暴力、欺负、工具暴力以及言语侵犯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t值分别为-2.75,-2.73,-2.53,-3.27,P值均<0.05),网络暴力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19,P<0.05);是否单亲仅在网络暴力维度上对留守青少年有影响(t=2.29,P<0.05);住校学生的肢体暴力、欺负、工具暴力以及言语侵犯卷入度显著高于非住校学生(t值分别为14.92,16.75,17.36,4.46,P值均<0.01),压力营造维度得分显著低于非住校学生(t=-2.35,P<0.05);高中生的肢体暴力、欺负、工具暴力和言语侵犯卷入度显著高于初中生(t值分别为-17.10,-19.03,-19.87,-4.44,P值均<0.01),压力营造卷入度低于初中生(t=3.51,P<0.01).回归分析显示,自尊可以显著负向预测留守青少年的心理暴力(β=-0.22,P<0.01).结论 留守青少年的校园暴力水平在性别、是否独生、是否单亲、是否住校以及学段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自尊水平可以预测心理暴力的卷入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伤害和暴力的关系. 方法 对3所乡镇普通初级中学1 417名初中生应用自编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进行调查,其中包括童年期虐待经历问卷、伤害与暴力问卷等相关问卷. 结果 男生在携带刀具、打架、自杀行动中人数高于女生,在自伤行为中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学习成绩从差、一般到好,其携带刀具、打架和自杀计划的报告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与母亲关系从差、一般到好,其伤害和暴力的报告率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反复中度虐待中自杀计划的报告率外,其他童年期反复遭受各类虐待的初中生其伤害和暴力的报告率高于没有遭受反复虐待的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除反复中度虐待不是自杀行动的危险因素外,反复重度虐待、反复中度虐待、反复情感虐待、反复接触性虐待和反复非接触性虐待均是携带刀具、打架、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动和自伤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童年期反复虐待经历与初中生伤害和暴力的发生有关,是伤害和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学生日常暴力暴露现状及其与校园欺凌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的身心积极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日常暴力暴露问卷(Violence Exposure Scale,VES)、攻击规范信念量表(Normative Beliefs about Agression Scale,NOBAS)、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问卷(Middle School Students’s Self-control Scale,MSSSCS)和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于2019年8—10月对方便抽取的新乡市2所初中和3所高中的1 37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日常暴力暴露总分为(34.22±12.09)分,女生日常暴力暴露、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得分均低于男生(t=-2.60~-6.32,P值均<0.05),初中生日常暴力暴露、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得分均高于高中生(t=4.59~7.50,P值均<0.05)。暴力暴露与攻击信念、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0.44,0.51,P值均<0.01),与自我控制呈负相关(r=-0.29,P<0.01);攻击信念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呈...  相似文献   

13.
探索中学生校园欺凌和自杀相关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校园伤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南昌市和抚州市3所中学共7 129名中学生作为被试,使用Olweus欺负问卷、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中自杀相关条目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报告率为21.5%,其中仅被欺凌者为13.7%,仅欺凌者为2.7%,欺凌—被欺凌者为5.1%,均为男生高于女生(P值均<0.01).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3种自杀相关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23.9%,10.6%和3.0%.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校园被欺凌、欺凌、欺凌—被欺凌均增加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发生风险(OR值为2.21~3.20,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校园欺凌是自杀相关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减少校园欺凌可能对自杀相关行为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贵州贵阳中学生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的关系,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4所中学共620名中学生进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A型行为问卷、中学生焦虑量表及中学生抑郁量表调查;按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检测细则》标准测量身高、体重等。结果中学生抑郁检出率为27.6%(171/620),其中男生104人,占53.9%,女生67人,占4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生抑郁得分高于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抑郁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学生焦虑检出率为36.3%(225/620),其中初中生100人,占44.4%,高中生125人,占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6,P=0.00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健康适应、学习压力、A型行为、焦虑、体重是影响中学生抑郁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是抑郁状态的保护因素。结论生活事件、社会支持、A型行为及焦虑与中学生抑郁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5.
了解广州市中学生性暴力发生情况,为学校和社会开展校园暴力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以广州市6所中学2 590名在校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对其进行匿名调查,对可能影响性暴力施暴、受暴或两者皆有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广州市中学生性暴力施暴发生率为11.8%(306/2 590),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5.3%(236/1 543)、6.7%(70/1 042);性暴力受暴发生率为20.4% (528/2 590),男生和女生分别为22.9%(353/1 543)、16.6%(173/1 042).单纯施暴的发生率为1.6%(41/2 590),单纯受暴的发生率为10.2%(263/2 590),施暴受暴兼有的发生率为10.2%(265/2 59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单纯施暴的学生中,饮酒(OR=2.864)、玩计算机游戏(OR=2.136)的学生更容易施暴他人;在单纯受暴的学生中,受到父母体罚(OR=2.462),初一(OR=2.462)、初二(OR=2.030)、初三(OR=1.825)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性暴力;在施暴受暴组中,男生(OR=2.531),初一(OR=1.293)、初二(OR=1.240)、初三(OR=2.005),情绪型性格(OR=1.565)、饮酒(OR=2.534)、玩计算机游戏(OR=1.427)、受到父母体罚(OR=1.594)、母亲非民主型教养方式(OR=1.717)的学生更容易施暴受暴两者兼有.结论 广州市中学生性暴力现象不容忽视.需根据施暴受暴的不同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预防中学生性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父母心理控制、行为控制与中学生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蚌埠市初高中在校学生1 046名,使用父母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量表及攻击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女生愤怒得分高于男生,男生攻击总分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6.28,2.56,P值均<0.01);两两比较显示,初二学生攻击行为得分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二的学生(P值均<0.05)。男、女生在父母控制总分、父亲行为和心理控制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2,4.07,3.01,P值均<0.05);父母控制存在年级差异,两两比较显示,初中生父母控制水平高于高中生(P值均<0.05)。父母控制与男女中学生的攻击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6,0.29),其中父母的心理控制与男生的攻击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0.23),父母的行为控制和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女生的攻击性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9,0.13,0.29,0.35)(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OR=0.50,95%CI=0.21~0.79)和母亲(OR...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饮食习惯与体质健康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润  杨艳  李丽  苏红卫 《中国校医》2011,25(2):105-106
目的了解中学生饮食习惯及体质健康状况,分析2者的关系,为改善和促进学生的体质现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次研究资料来源于对3所学校中学生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测量的方式分别得到学生饮食习惯和体质健康资料,对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尽管大部分中学生都能够达到各项指标的及格标准,但优秀率和良好率都比较低;有21.6%的学生没有认真对待早餐;学生喜欢的食物选项中选择甜食、快餐食物的比例较高,而选择含有优质蛋白质、可以促进孩子生长发育的豆类食物和奶类食物的比例却较低。将饮食习惯和体质康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早餐习惯、豆类及快餐食物的选择影响孩子的体质健康。结论被调查中学生的饮食习惯和体质健康状况不甚理想,且饮食习惯影响体质健康状况,因此促进体质健康发展需要对饮食习惯进行正确奇白引导知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中生时间管理的特点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及《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调查了814名初一至初三的学生。结果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在年级、学业成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上只有时间监控观和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存在差异,而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不存在差异。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的3个维度与学习倦怠的3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年级、学业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时间管理倾向得分越高者,学习倦怠越轻,反之则学习倦怠越重。  相似文献   

19.
蒋红  宋玉美  张澜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8):1017-1020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中学生觉察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关系,为促进其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觉察压力量表(PS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新疆地区4所中学共1 000名中学生的觉察压力及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觉察压力得分女生明显高于男生(t=11.28,P=0.001),而总体幸福感得分男生明显高于女生(t=2.00,P=0.045),觉察压力和总体幸福感在年级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4,P=0.003;F=5.63,P=0.000);觉察压力与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呈正相关(r=0.072,P<0.05),与对健康的担心和松弛或紧张均呈负相关(r=-0.102,r=-0.112,P<0.01);预测感与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对健康的担心除外)均呈负相关(r=-0.559~-0.374,P<0.01);控制感与对健康的担心呈负相关(r=-0.073,P<0.05),与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均呈正相关(r=0.161~0.291,P<0.01);超载感与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对健康的担心除外)呈正相关(r=0.174~0.293,P<0.01);觉察压力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P<0.05).结论 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觉察压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未遂现状,并探讨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为中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湖北省鄂州市和孝感市4 419名七至十二年级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父母和同评依恋量表(IPPA)、罗森博格自尊量表(RSES)、凯斯勒心理疾患量表(K10)进行问卷调查,并评定中学生自杀未遂情况。结果 中学生自杀未遂检出率为6.8%。自杀未遂检出率在不同年级、家庭类型、父母感情、家庭管教方式、家庭月收入、自尊水平和心理困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3.88,10.12,18.00,52.54,13.90,2.37,8.99,P值均<0.05),有自杀未遂组的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得分(14.64±13.45,14.77±12.26)均低于无自杀未遂组(22.05±16.08,23.79±14.93)(t值分别为-9.07,-12.11,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均与中学生自杀未遂负向关联(父亲依恋,OR=0.99,95%CI=0.98~0.99;母亲依恋,OR=0.9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