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浙江省2001~2006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浙江省2001年10月-2006年3月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特征,为流感防制提供策略/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浙江省2001年10月-2006年3月流感样病例(ILI)监测资料和2004年1月-2006年3月流感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以及爆发疫情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每年的3—5月份、7.8月份以及11月一次年1月流感活动较强。15岁以下儿童组是流感的高发群体,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学校。ILI就诊百分比基线值为10.6%.各监测点ILI就诊百分比相差较大。54%的暴发疫情集中乡镇中小学校,尤其是宁波、温州、杭州、湖州地区,以3月份最多(24.7%),一般在1、10月前后流感疫情优势毒株类型易发生改变。结论我省可能存在春季和夏季流行高峰,需进一步长期监测。流感暴发优势毒株类型在10月和1月前后发生改变,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近5年无锡市扩大流感监测后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特征,探索无锡市流感流行预警阈值。方法 对2013-2017年流感年无锡市4家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ILI)和病原学监测资料及网络上暴发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流感病毒最高阳性检出率的30%作为流行判断标准,以确立预警基线。结果 2013-2017年流感年无锡流感流行高峰在1、4、8、12月,70%~90%ILI为15岁以下年龄组人群,ILI的年龄构成与流感流行季节类型有关。无锡地区ILI就诊百分比基线值为5.43%,其灵敏度达到50.52%。暴发疫情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12月、次年1月和3月(76.92%),83.33%的疫情发生在中小学,B型Yamagata是引起冬春季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结论 无锡地区存在冬春、夏季流感流行高峰,采用历史基线5年的核酸阳性率高值30%作为流感流行的标准计算相应的ILI预警基线值能起到流感暴发疫情早期预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监测和分析无锡市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动态和病原学特征,为流感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无锡市流感监测哨点的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 Illness,ILI)发病动态、流感病毒分离和爆发疫情资料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无锡市共监测报告ILI病例37 998例,ILI占门诊病例总数的比(ILI%)平均为3.67%。采集咽拭子标本1 796份,分离出流感病毒395株,分离率为21.99%。ILI和ILI%的高峰期均为2005年12月、2006年3月、2007年7月,ILI、ILI%和流感病毒分离率三者的高峰相互吻合,并与流感优势毒株交替变化一致。ILI的年龄构成中14岁以下儿童占91.03%,学校是发生爆发流行的主要场所。[结论]我市流感病毒比较活跃,关注ILI动态、ILI%动态、毒株型别交替变化和新型毒株的出现,可以评价和预警流感流行情况。对儿童和学校等流感重点人群和场所,应在流行高峰前采取流感疫苗接种为主导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2004~2007年流行性感冒监测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了解江苏省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流感监测工作方法并为流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年1月~2007年5月江苏省监测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 Illness,ILI)监测资料、病原学监测资料以及全省暴发疫情调查处置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7年流感监测显示,江苏省可能存在冬春季、夏季2个流感流行高峰.ILI的年龄构成特征以低年龄组为主.流感毒株类型构成改变多在9月前后.流感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结论 流感监测工作应重点关注新型流感毒株的出现,同时加强学校暴发监测.目前流感监测存在不足,ILI监测指标流感流行效果有待评价;敏感的新型综合性监测方法与手段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2001-2004年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流感在四川省的流行动态以及流行毒株变异情况,了解全省一般人群体内的流感抗体的消长情况,指导防治工作,达到预防控制流感。方法总结、分析流感流行病学监测、病原学监测和血清学监测资料。结果监测医院流感样病例ILI占门诊就诊总数的百分比,2001年高峰在冬季(51周)为41.67%,2002年在夏季(27周)高峰曾达到了52.53%。2003、2004年ILI百分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甲1、甲3和乙型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2001年乙型为优势毒株,2002年为甲1亚型,2003年又为乙型,2004年为甲3亚型。结论甲3亚型为优势毒株的年份流行强度较其它型别的强。高发季节以春季为主,冬季高峰近几年均不明显,易感人群为15岁以下儿童和婴幼儿,散发ILI和暴发ILI均以儿童和婴幼儿为主,中小学校是发生流感暴发疫情的高危场所。根据全省一般人群的流感抗体水平可以初步估计下一季节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13-2018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流感流行特征,为做好辖区流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13-2018年辖区流感样病例(ILI)监测、病原学监测和流感暴发疫情监测数据,分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3-2018年滨海新区流感哨点医院共监测流感样病例41877例,ILI%为1.11%。各监测年度报告的IL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4.000,P=0.406)。共检测标本3581份,检出阳性393份,阳性率10.97%。ILI%和核酸阳性率高峰一致性较好(r=0.567,P<0.001。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35起,其中小学30起(85.71%),集中在12月(15起,42.86%),由甲型H3N2、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最多。疫情高峰与ILI核酸阳性高峰一致,在相同月份暴发疫情检测出的毒株与ILI监测检出的毒株相同。结论 滨海新区流感冬春季流行特征明显,各监测年度优势毒株交替流行。ILI%和核酸阳性率、暴发疫情监测与病原学监测一致性均较好。加强监测对辖区流感防控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天津市东丽区2009—2015年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特征,为今后的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天津市东丽区2009—2015年流感样病例(ILI)报告数据、确诊病例及病原学监测数据及流感暴发疫情报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天津市东丽区流感高发人群为14岁以下婴幼儿及儿童;ILI监测每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份会有1个流行高峰。2009—2015年流感病原监测结果显示,天津市东丽区流行毒株类型以A(H3N2)、A(H1N1)、B及D型交替出现为主,2009及2013年A(H1N1)呈优势毒株;2009—2015年,天津市东丽区共报告流感暴发疫情1起,聚集疫情13起,14起疫情都发生在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确诊病例流感疫苗接种率为12.65%。结论天津市东丽区全年有ILI发生,冬春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优势毒株为A(H3N2)及A(H1N1)型。学校等集体机构流感疫情监测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ILI监测及病原监测针对防控新型流感毒株意义重大。流感疫苗接种覆盖人群较少。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2005—2007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广东省2005—2007年流感流行特征,为科学防治流感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7年广东省流感监测系统的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监测资料包括广东省13个地级市的14家城市综合医院或儿童医院、16所社区门诊部、16所中小学校和6家县级综合医院等的哨点医院收集门诊流感样病例(以下简称ILI)就诊信息;各地暴发疫情监测信息;来自哨点医院监测系统和暴发疫情收集的ILI标本的病原学监测资料。结果2005—2007年的哨点医院监测结果显示14家城市医院的流感样病例占门诊就诊人数百分比(以下简称ILI%)周平均为5.17%;3年中ILI%在3—7月达到高峰,而每年ILI%的高峰有所不同;2005年流感活动在3—5月有1个高峰,这个高峰是A型流感病毒(H3N2亚型)和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共同引起的;2006年在3—4月和6月有2个流行高峰,这2个高峰分别是由B型流感病毒(Victoria系)和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引起;而2007年只在6月有1个高峰,是由A型流感病毒(H3N2)引起。2005—2007年分别报告的ILI暴发疫情分别为121、172和40起,发病人数累计17310人,暴发疫情中的流感病毒毒株的流行和变化趋势与定点医院监测到的毒株流行和变化趋势一致。92%的暴发疫情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而学校监测哨点的ILI%的高峰出现也较其他监测哨点医院要早1周。结论广东省流感流行的季节性高峰在春夏季,呈单峰或双峰型。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是广东省流感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0-201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流感流行特征,探讨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为今后流感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辖区内开展的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简称ILI病例,监测结果、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和聚集性流感样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1年本区共报告流感确诊病例301例,其中B型流感为优势毒株,占57.14%.2010-2011年共监测311 913例ILI病例,平均周就诊百分比为3.48%,各年龄组均有ILI病例报告,以0~14岁为主,占总ILI病例数的73.51%,ILI病例呈明显时间分布,最高峰出现在2010年第35~39周和2011年第1~5周.2010-2011年浦东新区病原学监测阳性率为17.40%,病原学阳性检出率呈明显时间分布,高峰出现在2010年冬春季1~5周和夏秋季第35 ~39周和2011年的冬春季第1~5周.2010-2011年浦东新区共报告聚集性流感样疫情有21起,以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等集体机构为主;12月为本区聚集性流感样疫情发病高峰期.结论 病原学监测阳性检出率与ILI病例流行高峰基本一致,加强ILI病例监测可有助于提出更好的救治、预防和控制措施.儿童和青少年成为流感防控工作的重点人群,冬春季为流感防控重点时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006~2010年云南省流感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流感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6~2010年云南省流感监测的流感样病例(ILI)监测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暴发疫情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全省哨点医院共报告的ILI%平均为3.56%,流行高峰为9月~次年3月.采集标本23 618份,分离毒株785株,阳性率3.32%,优势株为B型(288株,36.69%).2009~2010年检出哨点医院核酸阳性标本2 394份,核酸阳性率为14.57%,主要型别为新甲H1N1型(1 599份,66.80%).2006~2010年全省共报告流感暴发疫情139起,均发生在中小学校.暴发疫情高峰发生在3~4月(63起,45.32%)和9月(37起,26.62%).采集标本3 952份,分离病毒314株,阳性率7.95%,优势株为B型(229株,72.93%).2009~2010年检出暴发疫情核酸阳性标本1 408份,核酸阳性率为42.84%,主要型别为新甲H1N1型(869份,61.72%).结论 2006~2010年,云南省哨点医院和暴发疫情监测结果基本吻合,出现春季和秋季两个流感流行高峰,不同型别的毒株表现出交替占优势的特征,暴发疫情均发生在中小学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4-2008年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04-2008年广州市流感监测系统流感样病例(ILI)监测资料,对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以及暴发疫情信息进行分析,用季节解构、互相关等方法揭示广州市流感流行特征。结果 2004-2008年广州市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ILI%)夏季最高,季节指数为1.637;流行季节与非流行季节IL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4、2005、2007年以H3N2型为主要毒株;2006、2008年以H1N1型为主要毒株。暴发疫情的发生强度以小学最大(P〈0.05)。对暴发疫情序列分别与ILI%、病毒分离率两条序列进行互相关分析,当lag=-1、-2、-3时,病毒分离率与暴发疫情、ILI%与暴发疫情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004-2008年,广州市流感的流行季节为夏季(5~7月)。H3N2和H1N1交替为流感主要毒株,小学是流感暴发疫情的高发地点。广州市流感监测系统可以客观地反映本市流感的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保定市2013 - 2018年度流感监测资料,阐明流行特征,为制定流感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保定市哨点医院5个流行年度的流感样病例(ILI)、病原学、暴发疫情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3 - 2018年度保定市流感哨点医院共收集流感样病例数51 591例,就诊比例为2.81%,流感样病例中15岁以下儿童占83.37%。采集咽拭子标本8 586份,核酸阳性881份,阳性率为10.26%,H3N2亚型324份,甲型H1N1亚型292份,B型260份,混合型5份。5个监测年度共报告 ILI 聚集疫情 6 起,均发生在小学,1起为腺病毒感染引起,5起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疫情病毒型别与当年流行的优势株一致。结论 2013 - 2018年度保定市流感高峰期出现在冬季;各年度流感病毒优势毒株轮流出现;流感样病例以15岁以下少年儿童为主,聚集疫情主要在小学发生,应加强中小学校等聚集性场所暴发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了解广州市2011-2018年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为该市制定流感防控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11-2018年广州市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特征开展三间分布描述及病原谱特征分析。 结果 2011-2018年,广州市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共423起,总体呈上升趋势,疫情主要集中于3-6月(167起,39.48%),和12-1月(175起,41.37%),累计报告数较多的区县为:花都(109例,占25.77%)、从化(49例,占11.58%)和天河(46例,占10.87%)。疫情主要集中在小学(70.92%)和中学(15.37%),。B型流感209起,占49.41%,A(H1N1)pdm09型73起,占17.26%、A(H3N2)型72起,占17.02%,各年流行毒株不一,其中2011-2013年和2016-2017年流感病毒病毒株以B型为主。疫情持续时间与首发病例到介入疫情时间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9,P<0.01)。 结论 2011-2018年广州市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3-6月,但2017和2018连续两年的冬季出现第二个暴发疫情高峰,中、小学是高发场所,早期介入疫情有利于缩短疫情持续时间,今后应利用好学校晨检缺勤系统,提高监测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季节性流感监测的同时,针对人群中循环的优势毒株开展基因变异分析的意义。方法以2007年深圳市流感监测系统累积的数据为基础,按周分析不同监测医院流感样病例占门诊和急诊就诊者的比例,并对病毒型别进行常规分离鉴定,对优势毒株扩增HA1区基因片段,并进行基因变异分析。结果深圳市流感样病例2007年流感样病例(ILI)比例为6.67%,以低年龄为高发人群;按市、区医院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分别分析,ILI的比例按周分布一致,呈现明显的夏季高峰,最活跃季节在5~7月;ILI暴发疫情比散发病例提早2周出现。流感病毒分离率为11.63%,优势株为H3N2亚型(占59.5%),B型次之(占37.0%)。H3N2亚型流感病毒HA1基因进化分析分成两支,WHO当年疫苗株和我国代表株仅与1~4月毒株接近,而与5月之后分离株产生了遗传距离,虽然还不能确定新的变异株出现,但提示A/sz/9/2007和A/sz122/2007两个分离株值得高度关注。B型流感病毒HAl基因进化分析发现,2007年以Yamagata系最活跃。结论季节性流感监测中开展病毒分子变异分析,可以进一步查明人群中所发生的优势毒株的特性,便于流行病学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包头市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评估流行株在致病性、毒性、耐药性方面的改变,以研究结果为依据,为流感防控、指导抗流感药物的选用及筛选新的疫苗代表株提供依据。方法 按分离比例随机抽取2016 - 2019年甲型H1N1疫苗株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包头市2016 - 2019的甲型H1N1分离株主要属于6B.1A分支,与疫苗株A/Brisbane/02/2018同源性较高。各年度病毒株与疫苗株A/Brisbane/02/2018的组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14,0.016,0.014和0.012。分离株抗原位点集中在 Sa 区的163 - 164位点发生变异。分离株2018 - 1139 - HA.seq发生了H275Y位点变异。结论 包头市2016 - 2018年度内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离株与A/Brisbane/02/2018亚型流感病毒同源性较高。相对A/Brisbane/02/2018疫苗株而言,本次分析的病毒基因并未发生抗原漂移现象,可以初步判定目前推荐的疫苗株对当前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河南省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导出河南省2017-2019年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河南省2017-2019年共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106起,累计报告发病数2220例。报告高峰位于12月至次年1月和3月至4月,共报告99起,占比93.40%;主要发生场所是中小学校,共报告101起,占比95.28%;暴发规模主要是10~29例的小规模聚集病例为主,共报告95起,占比89.62%。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流行毒株由A(H1N1)和B(Yamagata)转变为A(H3N2)和B(Victoria)。结论 河南省2017-2019年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和学校,暴发疫情的流行毒株近几年出现交替变化,需要进一步做好流感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17.
PROBLEM/CONDITION: Influenza epidemics occur nearly every year during the winter months and are responsible for substanti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an average of approximately 114,000 hospitalizations and 20,000 deaths per year. REPORTING PERIOD: This report summarizes U.S. influenza surveillance data from October 1994 through May 1997, from both active and passive surveillance systems. DESCRIPTION OF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covered, CDC received weekly reports from October through May from a) state and territorial epidemiologists on estimates of local influenza activity, b) approximately 140 sentinel physicians on their total number of patient visits and the number of cases of influenza-like illness (ILI), and c) approximately 7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collaborating laborato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n weekly influenza virus isolations. WHO collaborating laboratories also submitted influenza isolates to CDC for antigenic analysis. Throughout the year, vital statistics offices in 121 cities reported deaths related to pneumonia and influenza (P&I) weekly, providing a measure of the impact of influenza on mortality. RESULTS: During the 1994-95 influenza season, 25 state epidemiologists reported regional or widespread activity at the peak of the season. Cases of ILI reported by sentinel physicians exceeded baseline levels for 4 weeks, peaking at 5%. Influenza A(H3N2)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isolated influenza virus type/subtype. The longest period of sustained excess mortality was 5 consecutive weeks, when the percentage of deaths attributed to P&I exceeded the epidemic threshold, peaking at 7.6%. During the 1995-96 season, 33 state epidemiologists reported regional or widespread activity at the peak of the season. ILI cases exceeded baseline levels for 5 weeks, peaking at 7%. Influenza A(H1N1) viruses predominated, although influenza A(H3N2) and influenza B viruses also were identified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P&I mortality exceeded the epidemic threshold for 6 consecutive weeks, peaking at 8.2%. The 1996-97 season was the most severe of the three seasons summarized in this report. Thirty-nine state epidemiologists reported regional or widespread activity at the peak of the season. ILI reports exceeded baseline levels for 5 consecutive weeks, peaking at 7%. The proportion of respiratory specimens positive for influenza peaked at 34%, with influenza A(H3N2) viruses predominating. Influenza B viruses were identified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but only one influenza A(H1N1) virus isolate was reported overall. The proportion of deaths attributed to P&I exceeded the epidemic threshold for 10 consecutive weeks, peaking at 9.1%. INTERPRETATION: Influenza A(H1N1), A(H3N2), and B viruses circulated during 1994-1997. Local surveillance data are important because of geographic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in the circulation of influenza types/subtypes. PUBLIC HEALTH ACTIONS: CDC conducts active national surveillance annually from October through May for influenza to detect the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influenza virus variants and monitor the impact of influenza-rel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Surveillance data are provided weekly throughout the influenza season to public health officials, WHO, and health-care providers and can be used to guid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ctivities, vaccine strain selection, and patient c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