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长寿》2006,(12):39-39
英国学者对5500名55岁以上的英国寡妇进行观察,发现丈夫去世6个月内竞有213人相继去世,过了半年后的死亡率便明显减慢。医学家发现,这期间的免疫功能竟然只有其他时间的1/10,而居死亡首位的疾病是心脏病和中风。  相似文献   

2.
刘玉林 《长寿》2004,(5):8-8
医学专家对多名老年丧偶者的研究证明,丧偶半年之内是老人的高死亡危险期。医学家同时又发现,这期间该人的免疫功能竟然只有其他时间的1/10,而居死亡首位的疾病是心脏病和中风,其根本原因是丧偶后的孤独。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丧偶,难免给心灵上留下创伤,精神上忧闷和生活上孤独,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有人调查了4489位55岁以上的丧偶者,发现其中有5%的老人在丧偶后半年内相继去世,其死亡率比未丧妻的同龄者高出40%。丧偶老人求偶再婚是一种正常的健康心理,我们必须要正确理解,并给予热情支持。 为什么说丧偶后再婚有益健康长寿呢?  相似文献   

4.
<正>冰岛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们研究发现,先兆偏头痛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风险较大。冰岛研究人员从1967年起就开始跟踪调查近2万人的健康状况,其中1万多人现已去世。分析研究显示,那些患有先兆偏头痛的人中,因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等脑血管疾病去世的人数与没有这种病的人相比分别高出28%和40%。  相似文献   

5.
姜作金 《医药与保健》2005,13(10):57-57
1975年5月4日午夜,一名空军飞行机师突患心脏病,经抢救无效死亡.在同一时间里,机师的孪生兄弟也患同一疾病去世.遗传学家发现,孪生子同时患病、同时死亡的例子绝非仅有.通过周密的调查,他们发现孪生子的寿命很接近,同卵生的平均只相差3年,异卵生的相差6年,且引起死亡的原因也大多相似.似乎每一对孪生子在出生时都装配了同样的“寿命钟”,“寿命钟”到了一定的年龄便先后停止摆动.医学上对其称为“生物钟”。  相似文献   

6.
袁仕友 《长寿》2010,(2):65-65
律师同志:我老伴前年因肺癌去世,后经人介绍,我与同样丧偶的一李姓女子相识,不久便开始同居。同居半年后,我觉得两人  相似文献   

7.
老伴去世半年多了,就如坎一样,使我无法逾越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人生,本该相携共度幸福的晚年,却痛失相依为命的"另一半",这对老年人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在这段时间内,心理辅导对丧偶老人心理状态的恢复和身心健康都非常重要。如果老人丧偶一段时间后情绪没有稳定和好转,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心理咨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证实,孤独是老人的主要杀手。一般来讲,孤独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利”。据调查,在每四户美国家庭中,就有一位孤独老人。 和年轻人不同,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关系,在生活自理、家庭照料、外出行动等各个方面总不如中青年人,而且老人常常有多种慢性疾病缠身,因此,老年人最怕孤独。 加拿大心理学家塞奥考曾对4489名55岁以上鳏夫进行长达9年的调查,发现大约有5%(213名)的人在丧妻后半年内去世,其死亡率比未丧妻的同龄组人高  相似文献   

9.
伊密 《药物与人》2005,(4):28-28
亲人谢世,特别是配偶的亡故,对人的打击很大。美国的一项研究将丧偶列为”最严重的应激事件”。我国学者将47项“紧张性生活事件”对人打击的强度进行量化评定.强度最高的是丧偶,其次是其他亲人的死亡.其余40多种无出其右。  相似文献   

10.
《健康必读》2007,(3):39-39
2006年12月20日上午,名相声演员马季因为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在家中去世。家人发现马季9点半左右发病,迅速拔打报警电话,急救中心工作人员急速赶到马季家中,发现当时马季病情非常严重,急救医生当即采取了胸部按压等心肺复苏急救措施对其进行抢救。并马上送到了离其家最近的医院。10点25分左右,马季经抢救无效去世。马季有17年的心脏病史,曾在北京多家医院治疗,其后病情恢复尚好。医生初步判定死亡原因为心脏骤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近日,一名23岁的北京女孩方言因突发急性胃溃疡致失血性休克死亡,令众多网友嘘唏不已。同时,该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胃溃疡”这种疾病的广泛关注。在浏览了方言的微博以后,我们发现她在去世前两天,还强忍着剧烈胃痛坚持上班,并通过微博向其他部门的同事“求胃药”……事实上,从方言出现胃部剧痛到去世,不过短短3天时间。胃溃疡这种常见的慢性病何以成为致命“杀手”?听听专家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家证明: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撼心灵的事情,更是对老年人最沉重的打击。丧偶后的老年人,多数精神空虚、心理冷漠、苦闷、孤独,整日沉湎于对老伴的思念之中,健康水平每况愈下。这也是导致老年人过早衰亡的主要原因。邻居有一对年过七旬的老夫妻,妻子因心脏病突发而死亡。丈夫见和自己相依为命几十年的亲人突然离世,悲痛欲绝,泣不成声,24小时后也骤然谢世。据有关资料报道,近期内,失去配偶的老年人因心理失衡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在老伴突然去世后,老年人的心理有个调适的过程。他们首先是难以接受眼前的现…  相似文献   

13.
对比起我的美国家人和同学,我慢慢发现,我是对死亡最伤感的一个.法语教授去世,我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可其他同学却只是伤感那么一会儿,然后该干什么干什么.这个问题,我在之前高中同学去世的时候就发现了.就是我,这么一个和那个同学都不是很熟的人,又是惊恐又是惧怕又是惋惜,真恨不得在葬礼现场晕过去.是我出了什么问题吗?死亡的重量,在我心头比美国人重出多少?  相似文献   

14.
最近英国卡斯商学院对10000余份夫妻保险客户进行调查分析,数据显示,夫妻中一人死亡后,其配偶的死亡风险随之增大,而男性死亡的风险明显大于女性。丧偶后第1年,女性死亡风险比夫妻健在者增长1倍;而男性死亡风险增长5倍。在度过第1年之后,无论男性、女性死亡风险均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专家建议,在丧偶后第1年,须加强身心保健,注意尽快抚平心理创伤,尽早祛除悲伤的阴影,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维护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赵劲红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8):1167-1169
目的了解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患者中死亡病例的具体情况,为医院能更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有重点地加强相关管理和临床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2006-2010年北京同仁医院死因网络直报资料利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男性死亡人数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5:1。死因以肿瘤、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死亡地点以医院病房为主,均占56%以上,其次为急诊室,均占33%以上。丧偶病例死亡人数呈波浪性上升趋势,已婚病例死亡人数呈波浪性下降趋势。结论男性及丧偶患者构成比多于其它情况;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患者死亡地点主要集中在医院病房,提示医院和社会均应加强相关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减少可避免的死亡,更重要的是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会遇到家人、同事、朋友英年早逝或因突发性疾病死亡,死因大都为心脏性猝死,又叫做忽然间死亡。近期内我们喜欢的名演员、名导演相继去世,竟都因为心脏性猝死。最新调查显示每20秒就会发生一个心脏性猝死的病人,可见这项疾病发病率之高、影响之严重。  相似文献   

17.
文章 《现代养生》2005,(10):15-15
事实证明,男女结合是大吉大利的好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简书《生方》中提到合理的性生活,有抗衰老与预防疾病的功效,利于健康长寿。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举出许多调查材料证实,正常的性生活能促进健康,延长寿命。书中谈到在1000个20—30岁的德国男子中,未婚者年死亡人数平均11.3人,而已婚者每年死亡人数平均为6.5人;苏格兰1863—1864年年间的调查,1000个20—30岁的男子,未婚死亡率平均为14.9人,已婚者的死亡率平均数为7.94人。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遇到,已婚的人或者已婚丧偶后再婚的人,其寿命长于未婚者或已婚丧偶后未…  相似文献   

18.
薛勇 《长寿》2013,(4):67
律师先生:我在几年前丧偶,去年经人介绍,与同是丧偶的老周相识,经过半年多的了解,双方同意结婚。在登记结婚前,老周草拟了一份主要内容为"婚后各自经济独立,相互之间无扶养义务,发生重大疾病  相似文献   

19.
临终关怀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事业,广义的说就是使逝者走的身心安宁,生者得到最大的安慰。干休所是一个老年人集中的地方,每年死亡人数递增,据统计我所2006年老干部死亡4名,家属1名;2007年老干部死亡3名,家属3名;2008年老干部死亡2名,家属2名;2009年老干部死亡6名,家属2名。我所对老干部去世的善后工作处理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一个由传染病学专家组成的国际小组正通力合作 ,以试图找到引起一种神秘疾病的原因 ,这种疾病在一个多月来已导致 3 1名英国和爱尔兰的海洛因使用者死亡。首次在格拉斯哥登陆的原因不明的疾病的流行使 60多名海洛因注射者受染。组织损伤是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 ,表现为从注射部位广泛水肿到严重的组织坏死。用抗生素治疗无法控制这种导致器官衰竭和死亡疾病的播散。已有公开的警告以提醒海洛因使用者 ,一旦发现注射部位出现脓肿、肿胀时 ,应立即寻求治疗。来自亚特兰大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代表们正在格拉斯哥和都柏林参与到一个由公共健康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