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究早产儿肠道菌群与生命早期BMI轨迹的关系。方法以湖南省儿童医院75名就诊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其0~3个月内的粪便样本和0~10个月的体格信息;利用潜分类增长混合模型,分析调查对象的BMI生长轨迹,将其分为BMI较高组、BMI较低组和BMI追赶组,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样本粪便中全部细菌的16S rDNA V4-V5区进行DNA测序,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BMI较高组(n=18)有63个OTU,BMI较低组(n=51)有305个OTU,BMI追赶组(n=6)有61个OTU。对三个组进行分析发现4个多样性指数(Chao1、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对BMI较高组和BMI较低组进行分析,发现Chao1和ACE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ao1:P=0.045;ACE:P=0.027);而两组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annon:P=0.739;Simpson:P=0.739)。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发现三组肠道菌群相似度较高,不能明显区分BMI轨迹组。在群落构成上三组均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BMI较低组和BMI较高组的乳酸杆菌属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肠道菌群尚不能区分不同BMI轨迹组。早产儿早期肠道菌群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BMI较高组早期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属占比较小。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生物器官",对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这早已被人们所认识。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之间的关系在近10年才被发现,随后大量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在肥胖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涉及促进能量吸收、影响肠粘膜通透性和食欲调控因子分泌、引发内毒素血症和慢性炎症反应状态等多个方面。深入对与肥胖发生有关的具体关键菌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从肠道菌群的调控和益生菌应用环节寻找新的肥胖治疗和预防"靶点"。  相似文献   

3.
研究显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存在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及肠道菌群改变情况,失调的细菌极有可能是ASD疾病发生发展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尤其是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肠道微生物与ASD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本文就ASD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为探讨肠道菌群作为ASD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宁  包艳 《中国公共卫生》2015,31(7):973-976
肠道菌群在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相互比例与肥胖密切相关,肠道菌群通过宿主与饮食交互作用调节能量代谢,肠道菌群的改变也可导致过多毒素产生进而诱发炎症反应和促进脂肪代谢综合征。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肥胖儿童肠道菌群的改变及其与儿童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儿童肥胖的预防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于2014年在北京市2所幼儿园选取29例3~6岁的单纯性肥胖儿童及34例性别、年龄相近的正常儿童,采集清晨粪便并从中提取菌群DNA,然后针对16SrRNA的V4-V5区进行PCR扩增,采用二代测序Illumina MiSeq方法在门和属的水平上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进而分析其与儿童BMI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肥胖儿童粪便中变形菌门水平(10.75%±2.00%)明显高于正常儿童(6.42%±1.10%)(P<0.05);厚壁菌门(62.41%±11.59%)、拟杆菌门(16.36%±3.04%)、放线菌门(9.28%±1.72%)及乳杆菌属(0.07%±0.01%)、拟杆菌属(3.81%±0.71%)、双歧杆菌属(8.25%±1.53%)及大肠志贺菌属(5.78%±1.07%)与正常儿童之间(62.90%±10.79%、19.19%±3.29%、9.69%±1.66%、0.08%±0.01%、2.73%±0.47%、8.09%±1.39%、3.94%±0.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变形菌门水平与儿童BMI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009 5,P<0.05),而其他菌门和菌属与BMI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所研究的人群范围内,肠道变形菌门比例增加可能在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婴幼儿湿疹的防治进展,为其后续研究和临床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分析近10年基础和临床研究,综述肠道菌群与湿疹的关系以及肠道微生态制剂补充对婴幼儿湿疹的防治作用。结果 婴幼儿湿疹与肠道微生态和黏膜免疫应答系统发育尚未健全,对致敏原易感有关。肠道微生态制剂补通过补充益生菌和/或益生元,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和宿主免疫平衡,修复微生物屏障,是预防和治疗婴幼儿湿疹的重要途径。结论 婴幼儿湿疹与肠道微生态及黏膜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有关,补充微生态制剂是其防治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肥胖是机体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很可能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分别从促炎和抗炎两个方面综述了肠道菌群和肥胖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在治疗肥胖方面的作用,为预防和控制肥胖提供科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四川省藏族及汉族肥胖人群与正常人群肠道菌群和粪便胆汁酸的差异,为调节肠道菌群预防和改善肥胖积累资料。 方法 调查四川省红原藏族居民和成都汉族居民的基本信息,采集粪便样本。依据纳入排除标准,使用基于年龄和性别的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纳入114名研究对象。根据BMI分为藏汉肥胖组(BMI≥28kg/m2)、正常组(18.5kg/m2≤BMI≤24kg/m2)。测定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序列及粪便中13种胆汁酸含量,比对分析藏汉肥胖人群与正常人群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及粪便胆汁酸水平差异。 结果 藏族正常组较藏族肥胖组的疣微菌门、阿克曼菌属、埃希氏菌属和拟杆菌属的丰度高,多尔氏菌属的丰度低(P<0.05)。藏族人群中优势菌属为普雷沃氏菌属和乳杆菌属,汉族人群中优势菌属为布劳特氏菌属。藏族人群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结合型胆汁酸水平均低于汉族人群(P<0.05)。 结论 藏族肥胖人群与藏族正常人群肠道菌群有一定差异,藏汉人群肠道菌群结构和物种丰度以及粪便胆汁酸谱显著不同,不同民族肥胖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有待结合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饮食中蔬菜、红肉摄入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天津市南开医院进行肠镜筛查的居民147例,年龄40~75岁。受试者填写个人史问卷以收集其基本情况、饮食和生活习惯等信息,并提供一份粪便样品用于肠道菌群检测。按照周均摄食频次将受试者分为低蔬菜摄入组(60例)、高蔬菜摄入组(87例)、低红肉摄入组(75例)和高红肉摄入组(72例)。通过16S rRNA 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分析受试者肠道菌群结构。结果 在门水平上,高蔬菜摄入组较低蔬菜摄入组疣微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在属水平上,高蔬菜摄入组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属相对丰度升高。高蔬菜摄入组相较于低蔬菜摄入组的特征菌多,且两组特征菌不同。高蔬菜摄入组中的特征菌为拟杆菌属、阿克曼氏菌属以及疣微菌属,而低蔬菜摄入组的特征菌为毛螺旋菌属。此外,低红肉摄入组产碱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高红肉摄入组。低红肉摄入组的特征菌较多,包括伯克霍尔顿菌、β变形菌、明串珠菌以及产碱菌,而本研究在高红肉摄入组中未发现特征菌。结论 在门水平上,高蔬菜摄入频次与疣微菌门相对丰度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肠道菌群和肠粘膜通透性的变化,为临床给予益生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西安市儿童医院感染科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0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检测研究组患儿疾病初期、恢复期及对照组儿童粪便中大肠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含量,同时分别采用改良基质偶氮显色法、改良邻联茴香胺试剂法、酶学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血液中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结果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粪便双歧杆菌含量在疾病初期对数值(8.79±0.58CFU/g),显著低于恢复期(9.26±0.98CFU/g)和正常对照组(9.29±0.86CFU/g),F=3.129,P=0.048,恢复期患儿与对照组儿童双歧杆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8,P=0.930);疾病初期(9.20±0.84CFU/g)和恢复期(9.03±0.82CFU/g)大肠杆菌对数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58±0.35CFU/g),F=3.707,P=0.028,疾病初期及恢复期大肠杆菌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4,P=0.413);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比值(B/E)在疾病初期(0.96±0.24)和恢复期(1.02±0.3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1.23±0.46),F=3.254,P=0.043,疾病初期和恢复期B/E比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877,P=0.384);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液中内毒素(0.53±0.10EU/mL)、DAO(0.08±0.02μmmol·min-1·mL-1)、D-乳酸(5.32±0.97μmmol/mL)与对照组儿童(0.48±0.09EU/mL、0.07±0.01μmmol·min-1·mL-1、4.96±0.90μmmol/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68、2.772、2.319,均P<0.05).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大肠杆菌含量增高,疾病初期双歧杆菌含量减少,且伴肠黏膜屏障通透性改变,临床可应用益生菌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大鼠肠道菌群对芹菜素的代谢影响.方法 采用SD大鼠的新鲜粪便,用人工肠液溶解后加入芹菜素标准溶液,37℃厌氧孵化后采用(RP-HPLC)方法对芹菜素的代谢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孵化后1 h芹菜素迅速被肠道菌群代谢,随着孵化时间的延长,芹菜素被大鼠肠道菌群代谢降解的速度放缓.结论 在离体条件下,芹菜素容易被大鼠肠道菌群代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研究美沙酮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美沙酮与机体疾病发生的关系。 方法 将75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美沙酮、燕麦β-葡聚糖和生理盐水进行灌胃,28 d后收集小鼠粪便,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6种细菌进行定量。 结果 美沙酮组总肠道菌群(9.93±0.16 vs. 9.78±0.17)、拟杆菌属(8.84±0.41 vs. 8.46±0.54)、大肠杆菌(7.08±0.21 vs. 6.86±0.05)数量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 结论 美沙酮对小鼠肠道菌群有一定影响,能使小鼠粪便中总肠道菌群、拟杆菌属、大肠杆菌数量增加,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减弱。  相似文献   

14.
以前,人们认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与早产、缺氧、人工喂养、败血症、肠缺血和肠道致病菌感染等因素有关。近些年来,不断增多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肠道菌群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前,人们认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与早产、缺氧、人工喂养、败血症、肠缺血和肠道致病菌感染等因素有关。近些年来,不断增多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肠道菌群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方法 在湖南省某市募集200名0~6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收集婴儿基本资料,采用经典的传统微生态培养方法,检测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肠道微生态主要组成成分。 结果 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中乳酸杆菌[(4.906 2±0.689 6) vs. (4.383 4±0.439 2)CFU/g]、双歧杆菌[(7.644 9±0.535 3) vs. (7.438 2±0.359 4)CFU/g]和拟杆菌[(7.820 7±0.590 0)vs. (7.607 9±0.379 7)CFU/g]显著高于人工喂养组婴儿(P<0.05);其它指标(肠球菌、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葡萄球菌、其它肠杆菌、其它厌氧菌和其它需氧菌)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母乳喂养婴儿肠道微生态优于人工喂养组婴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探讨脑瘫儿童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 选择龙岗区社会福利中心诊断为脑瘫且正常进食的34例患儿作为脑瘫组;同时选取脑瘫伴癫痫且正常进食的20例患儿作为脑瘫伴癫痫组;另外选取同龄健康儿童22例作为健康组。留取所有受试者的粪便标本,提取总DNA并扩增,采用对16SrRNA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学分析。结果 1)健康组与脑瘫组、脑瘫伴癫痫组儿童相比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410、P=0.001;R2=0.450、P=0.001),但脑瘫组与脑瘫伴癫痫组儿童相比肠道菌群结构较为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2=0.025、P=0.272)。2)脑瘫组和脑瘫伴癫痫组儿童肠道菌群中Prevotella丰度均明显增加(脑瘫组均值为32.68%,脑瘫伴癫痫组均值为34.34%)。结论 正常进食的脑瘫组、脑瘫伴癫痫组儿童中Prevotella丰度明显增加,Prevotella也许是脑瘫儿童的“保护菌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为减轻胃肠道症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确诊为ASD的儿童20例和健康儿童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两组儿童粪便提取总DNA,扩增16S rDNA中V4/V5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ASD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 两组在样品文库的覆盖率(Z=242.500,P=0.256)、丰度指标Chao1(Z=250.000,P=0.181)、 ACE(Z=234.000,P=0.365)、Shannon(Z=259.000,P=0.114)和Simpson(Z=146.000,P=0.145)指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样性无差异。门水平上,两组儿童在8种菌群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属水平上,两组儿童在20个属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D儿童和健康儿童在肠道菌群属水平上具有差异;临床上可根据不同菌属特点对ASD儿童肠道菌群进行精准调整,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减轻ASD儿童胃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探讨脑瘫儿童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 选择龙岗区社会福利中心诊断为脑瘫且正常进食的34例患儿作为脑瘫组;同时选取脑瘫伴癫痫且正常进食的20例患儿作为脑瘫伴癫痫组;另外选取同龄健康儿童22例作为健康组。留取所有受试者的粪便标本,提取总DNA并扩增,采用对16SrRNA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学分析。结果 1)健康组与脑瘫组、脑瘫伴癫痫组儿童相比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410、P=0.001;R2=0.450、P=0.001),但脑瘫组与脑瘫伴癫痫组儿童相比肠道菌群结构较为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2=0.025、P=0.272)。2)脑瘫组和脑瘫伴癫痫组儿童肠道菌群中Prevotella丰度均明显增加(脑瘫组均值为32.68%,脑瘫伴癫痫组均值为34.34%)。结论 正常进食的脑瘫组、脑瘫伴癫痫组儿童中Prevotella丰度明显增加,Prevotella也许是脑瘫儿童的“保护菌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为减轻胃肠道症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确诊为ASD的儿童20例和健康儿童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两组儿童粪便提取总DNA,扩增16S rDNA中V4/V5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ASD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 两组在样品文库的覆盖率(Z=242.500,P=0.256)、丰度指标Chao1(Z=250.000,P=0.181)、 ACE(Z=234.000,P=0.365)、Shannon(Z=259.000,P=0.114)和Simpson(Z=146.000,P=0.145)指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样性无差异。门水平上,两组儿童在8种菌群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属水平上,两组儿童在20个属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D儿童和健康儿童在肠道菌群属水平上具有差异;临床上可根据不同菌属特点对ASD儿童肠道菌群进行精准调整,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减轻ASD儿童胃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