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院内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锐器伤的措施。方法收集3年内锐器伤害员工120例资料,对受伤者的职业分布、受伤地点、锐器种类、锐器污染情况、伤后的处理措施、锐器伤害后追踪观察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受伤人员中受伤率最高为护士占57.50%,造成伤害的锐器种类主要为注射器针头占54.17%,锐器明确污染的占45%,锐器伤害后初步和进一步处理达100%,锐器伤害后追踪达100%。追踪结果显示,锐器伤害的员工经处理后未发现感染的病例。结论锐器伤害应采取预防措施,避免锐器伤的发生。损伤后及时而正确的处理是由预防损伤导致感染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职业暴露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性血液暴露,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方法收集2005年6月1日至2006年5月31日丽水市中心医院职工职业性血液暴露34例,发生率2.8%。对暴露者的职业分布、锐器种类、职业暴露污染情况、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职业暴露后追踪观察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暴露人员中暴露率最高者为护士,占64.7%;锐器的器具伤害率最高为注射器针头,占74.2%;职业暴露污染以HBV最多,占82.4%;职业暴露后处理达100%;职业暴露后追踪达100%。追踪结果:本院职业暴露的职工经处理后发现1例感染与病人血清学一致,感染率2.9%。结论职业性血液暴露应以预防为主,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熟练规范操作,加强管理,避免或尽量减少职业性血液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机械热力清洗消毒技术与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医疗器械使用后,不仅污染了大量的细菌,带血的器械还可能污染大量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输血性肝炎病毒(TTV)、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经血传播的病毒。医务人员血源感染的主要途径是感染性血液及体液进入其血液,进人方式包括被污染的锐器刺伤,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污染的血液和体液等。殷小基收集了2001年6月1日-2002年5月31日东华医院24例锐器伤害员工资料,受伤人员中受伤率最高为护士,占54.2%.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手术室锐器意外伤的发生状况及上报处理情况并进行原因分析,为提出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4月采用自编问卷调查泰安市5家医院手术室176名护士的锐器意外伤的情况及锐器伤后的上报制度执行及处理情况和原因。结果锐器意外伤发生率100%,针刺伤占66.48%,主要是手术缝针和注射器针头刺伤;接触血液、体液污染的占76.14%,被污染后采取正确处理方式的仅有46人(34.33%);不同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的护理人员遭受锐器意外伤的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锐器伤后上报医院的例数仅占38.64%,不愿上报的主要原因是报告程序繁琐,其次是太忙没有时间报告;85.23%的护士认为获得防护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临床工作实践。结论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意外伤害率高,发生伤害后上报情况及采取的防护措施情况不容乐观,防护知识的获得途径主要是临床实践。提示医院应建立完善有效的锐器伤报告反馈系统,加强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培训,保障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情况,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对某院临床科室78名临床护士,1年内锐器伤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78名临床护士有38名护士锐器伤53例次,刺伤率为48.72%,1年内刺伤1次的40人,占51.28%,2次的9人,占11.53%,3次的3人,占3.84%,4次的1人,占1.27%。发生锐器伤的操作环节主要是针头刺伤占54.71%,掰安瓿占37.73%,其他占7.56%,38名临床护士刺伤后均采取防护措施。结论:强化"标准"理念,提高职业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加强锐器伤的监控管理是减少临床护士锐器伤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实习护士发生锐器伤的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职业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实习护士进行锐器伤问卷调查。结果有效调查93人(94.9%),占实习护士总数的82.3%。锐器伤发生率96.8%,有明确病原体污染的锐器伤发生率8.9%。伤害时的操作以掰安瓿居首位(96.8%),30.1%实习护士有"回套针帽"的习惯,75.6%有"用手分离针头"的习惯。发生锐器伤后,91.0%采取了"消毒伤口"措施,但在明确为病原污染的锐器伤者中,无人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和血清学跟踪随访。受伤后每次都报告的实习护士占44.4%。16.7%的实习护士认为锐器伤不可避免,80.0%希望学习有关职业暴露及防护知识。结论实习护士锐器伤害形势严峻,学校及医院应加强其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其职业防护认知水平,掌握安全的操作技能及正确的防范措施,以保障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锐器伤对护生的危害及相应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自设问卷,对120名护生进行锐器伤频率、伤后的处理、对刺伤危害的认识等内容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实习护生中受伤人数达75名,占62.5%,受伤两次以上的达8名,仅6人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正规的处理.结论 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谈漠,自我防护措施不到位,锐器伤发生率高,需加强全面性防护意识的教育,执行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某骨科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探讨其职业防护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某骨科医院登记备案的职业暴露医务人员796例,其中发生锐器伤594例,调查其年龄、性别、职业类型等基本信息,同时调查锐器伤发生原因、频次、操作环节、受伤部位、受伤时使用锐器种类、暴露源病原体、锐器伤发生后采取的相关保护措施等情况。结果护士发生锐器的比例明显高于医生、医技和勤杂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医务人员工作年限的增加,锐器伤的发生率逐渐降低,不同工作年限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操作环节中发生锐器伤的比例明显高于术中操作、临床穿刺及废物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锐器伤的物种主要为注射针头,其次为废弃锐器;受伤部位主要为双手,其次为腿部;手部受伤原因主要为未佩戴手套操作。锐器伤中血液污染占69.02%、废物区污染占25.76%、未受污染占5.22%;对其病原体进行追溯发现,暴露源病原学明确为阳性的占30.47%。不同职称医务人员锐器伤后采取积极防护措施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职称和中级职称的医务人员受锐器伤后采取防护措施的比例均40%,但初级职称医务人员采取防护措施的比例较低。不同污染程度锐器伤后采取保护措施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被血源污染的锐器刺伤后采取保护措施的医务人员比例较高。结论中低年资骨科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偏高;发生锐器伤的操作环境主要为注射治疗和术中操作;应加强对职业暴露特别是血源性污染的防护知识培训,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9.
83例医务人员锐器伤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桂英  吴云雁 《现代医院》2009,9(1):148-149
目的掌握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和预防处理效果。方法对83名医务人员锐器伤的职业、原因、损伤的器具、锐器污染情况及处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83例医务人员中护士锐器伤发生率最高占72.3%;引起锐器伤最常见的原因由操作者刺伤自己占57.8%;引起锐器伤的锐器种类为,由输液头皮针引起的占39.8%,其次为注射器针头占21.7%;明确污染源占40.8%,其中HBV占31.3%。83例经追踪监测无1例发生职业感染。结论制订规范可行的职业暴露处理报告程序,反复的职业暴露培训,在洗手及配药处张贴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和局部紧急处理方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加强手术室保洁人员医院感染的防护措施与管理教育,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先后对手术室21名保洁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21名手术室保洁人员对感染手术患者需特殊终末处理的知晓率为100.0%,戴手套意识知晓率为71.4%,正确处理锐器刺伤伤口知晓率为4.8%,正确处理体液、血液污染知晓率为19.0%;有被感染患者所用锐器刺伤史的9人,占42.8%,其中发生HBsAb、HBeAb、HBcAb阳性1名,占4.8%,有皮肤黏膜被体液血液污染史的3人,占14.3%。结论应加强对手术室保洁人员的防护措施及管理教育,正确配置消毒液浓度,规范洗手,正确处理感染手术患者的终末医疗废弃物等,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专科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损伤情况,探讨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方法 2008-2010年发生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填写针刺伤与锐器损伤报告表或血液、体液暴露接触报告表,并建立暴露后跟踪记录.结果 2008-2010年全院共发生职业暴露73人;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梅毒、HIV;锐器损伤58人,占79.45%;血液、体液暴露接触15人,占20.55%.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是减少职业暴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景英  黄涛  刘序莲 《预防医学论坛》2007,13(11):985-986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护士被锐器损伤的情况,为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方法,对某医院从事临床护理的工作人员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104名护士锐器损伤发生率为86.54%(90/104),共发生锐器损伤364次,人均3.5次。因锐器损伤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1人,占1.11%(1/90)。[结论]基层医院防护意识淡漠,锐器损伤发生率较高。因此医院管理者要重视对护理人员的防护教育,加强防护措施的落实,建立职业损伤报告、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传染病专科医院HIV职业暴露的原因、方式及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并探讨可能的防护方法.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15名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的暴露原因、方式、危险程度及防护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暴露人员分布:艾滋病房10名、妇产科1名、检验科两名、手术室1名、门诊1名;暴露人员:护士9名占60.0%,是职业暴露的高位人群;医师3名占20.0%,检验员两名占13.3%,清洁工1名占6.7%;暴露方式:11名为锐器伤占73.3%;暴露评定:1名为二级暴露,8名为一级暴露;6名为低危险性暴露;暴露检测:14名暴露人员在3~6个月后HIV抗体检测均阴性,1名见习生因经受不了精神压力暴露后第2天辞职离院.结论 加强对传染病专科医院高危人群的职业防护及暴露后的规范处理、合理预防用药等,可有效防范职业暴露及暴露后感染.  相似文献   

14.
杨琼琼  陈耿淳  王琼玉 《中国校医》2012,26(10):767-768,770
目的 了解医院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状况,探讨增强防护意识,完善防护措施的举措.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本院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工勤人员,对关于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及防护措施等项目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308名被调查的医务人员中,锐器刺伤≤5次者168人,占职业暴露人数的54.55%;5~10次者50人,占职业暴露人数的16.23%;11~20次者20人,占职业暴露人数的6.49%;≥20次者70人,占22.73%.其中医务人员被刺伤环节最高发于收集、清洗器械时刺伤,其次为配药、加药时匆忙、粗心.锐器刺伤发生率与自我防护意识强弱有关,防护意识强者,刺伤发生率低,防护意识弱者,刺伤发生率高,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01).多数医务人员表示其安全防护意识多来源于院内学习培训,工作经验及同事间交流.结论 临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很高,应完善管理制度强化防护意识,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规范医院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使用安全性能好的医疗护理器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建立防止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体系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情况,为完善职业防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实现规范化职业安全管理模式.方法 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体系,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医院522名医护人员2009年7月-2011年6月医源性锐器伤发生、血液/体液暴露、锐器伤人员的防护意识、全员标准预防依从性执行情况.结果 522名医护人员中,共发生职业暴露180人,发生率为34.48%,其中锐器伤152人,发生率为29.12%,血液/体液暴露28人,发生率为5.36%;锐器伤种类主要是注射针头、玻璃,其次为带翼针头及缝合针,分别占34.25%、27.12%、13.70%及10.41%;锐器伤操作环节主要是掰安瓿,其次为配加药时和处理使用后锐器,分别占26.58%、14.25%、11.23%;职业暴露人员中,69.44%未进行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6.67%未穿戴防护用品、3.89%未规范处理伤口.结论 职业安全防护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有效地预防与减少了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降低了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2005-2009年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分析中山大学肿瘤医院2005-2009年锐器伤的情况,探讨解决办法. 方法 收集5年共196份医疗锐器伤登记表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196名医务人员锐器伤中工龄<5年的发生率最高,占63.3%;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概率最大,占51.5%;引起锐器伤最常见的原因是由操作者不小心刺伤自己,占68.4%;引起锐器伤最常见的锐器为注射针头占33.2%,其次为输液头皮针头占24.0%;明确污染源的占92.8%,其中乙型肝炎最多占64.8%,其次是梅毒占16.8%. 结论 应加强医务人员岗前培训,增强职业防护意识,按照操作常规进行规范安全的操作,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了解深圳市南山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流动儿童伤害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儿童伤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5年因伤害首次在深圳市南山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急诊科就诊的0~18岁流动儿童病例资料,对发生的原因、地点、性质、意图、严重程度及结局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共报告流动儿童伤害病例11 806例,占总伤害病例数的5.7%,男、女童性别比为2.01:1.伤害发生原因前4位分别为跌倒/坠落(52.0%)、钝器伤(18.5%)、动物伤(14.9%)、刀/锐器伤(7.3%);伤害发生地点前4位分别为家中(44.4%)、公共居住场所(21.0%)、学校与公共场所(16.4%)、公路/街道(10.2%);伤害性质前4位分别为挫伤(53.2%)、锐器伤(34.0%)、扭伤/拉伤(7.8%)、烧烫伤(2.4%).不同年龄组儿童伤害原因、地点、性质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89,44.37,14.06,P值均<0.01).伤害意图以非故意伤害为主(99.0%);伤害的严重程度以轻微的浅表伤(96.0%)为主;伤害结局中,处理后出院占96.1%.结论 流动儿童伤害发生特点与性别、年龄密切相关.应采取多部门合作的方式,对不同年龄段儿童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医务人员填报的职业暴露登记表,分析191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共报告222人次职业暴露,其中护士150人次,医师47人次;暴露方式主要为锐器伤,占86.0%;暴露地点主要为手术室,占23.4%;78.5%的医务人员在锐器伤发生后能正确进行局部处理.结论 应加强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意识,督促医务人员认真执行标准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职业暴露问卷调查表,调查2015年1—12月全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1 888名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共304例,全院平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16.10%;发生职业暴露370例次,职业暴露例次率为19.60%。医生、进修实习人员和工作年限≤1年的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相对较高,分别为23.18%(102/440)、17.88%(49/274)、18.34%(95/518)。锐器伤为主要的职业暴露方式,占83.24%(308例),发生环节以器械使用后处理前、器械使用中为主,分别占37.99%(117例)和36.69%(113例)。370例次职业暴露中,可追溯到暴露源的有315例次。已知暴露源中,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占24.13%(76例次)。370例次职业暴露中,仅59例次实施了完整的局部处理和上报程序,职业暴露上报率为15.95%。结论该院应采取综合措施最大程度地促进职业安全防护,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人群、时间以及操作环节,探讨有效的控制策略.方法 依据医疗锐器伤发生后登记上报的69例案例发生情况,进行监测追踪,对锐器伤的发生原因、锐器种类、操作环节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护士及低年资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高,占62.32%、55.07%;周一、五及上午时段锐器伤发生率高;病室内发生锐器伤占37.68%,手术室占33.33%;发生锐器伤的锐器主要是注射器针头,其次是输液器针头及缝合针,分别占26.09%、21.74%、17.39%;处理使用过的锐器(28.99%)、手术(27.54%)、经皮拔针(23.19%)等环节容易发生锐器伤;有63.77%的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时未戴手套.结论 护士、低年资医务人员是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操作不规范、防护不当是锐器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规范安全操作行为,是减少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的有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