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64岁居民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分析人口学特征对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2015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18~64岁19 827名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其人口经济因素、血生化数据和体格测量数据,通过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年份各代谢性危险因素检出率的变化趋势,并采用多项logit模型分析各危险因素与人口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在所有危险因素中,超重和中心性肥胖的整体检出率较高,在2018年分别达到36.41%和39.93%,另外,在3个年份中,危险因素聚集率在2015年最高,2018年稍有下降。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检出率2009-2018年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无统计学意义。在APC>0的危险因素中,肥胖和糖尿病的APC较大(APC=5.37%,t=3.26,P=0.190;APC=5.52%,t=7.70,P=0.082),在APC<0的危险因素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的APC较大(APC=-6.95%,t=-4.17,P=0.150)。多项logit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除LDL-C、TC和hs-CRP外,男性发生其他各代谢性危险因素的风险均高于女性;45~64岁成年人除HDL-C外发生其他危险因素的风险高于18~44岁低年龄组且在高血压和糖化血红蛋白升高中更为显著,分别为低年龄组的4.67(95%CI:4.07~5.37)倍和3.73(95%CI:2.91~4.77)倍;居住在东部地区的居民发生肥胖、LDL-C边缘升高、高血压、血糖升高和糖尿病的危险性较高,而发生TG升高和hs-CRP升高的危险性较低,西部地区居民发生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的风险较低。结论 在3个年份中,大多数危险因素的检出率及危险因素聚集率在2015年最高,2018年变化不大或稍有下降。性别、年龄和地域分布为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采取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减少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18~35岁居民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点和聚集性以及人口经济特征对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的937名18~35岁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依据200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联合声明定义中心型肥胖、TG升高、HDL-C降低、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存在2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为“危险因素聚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人口经济因素与单一危险因素及危险因素聚集的相关性。结果 18~35岁居民中心型肥胖、TG升高、HDL-C降低、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存在≥1项危险因素和危险因素聚集的检出率分别为37.57%、30.63%、27.64%、20.81%、20.49%、67.77%和40.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发生TG升高和血压升高的风险明显低于男性(OR=0.42,95%CI:0.31~0.57;OR=0.24,95%CI:0.17~0.35),HDL-C降低的风险高于男性(OR=2.24,95%CI:1.62~3.11),血压升高的危险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在高收入人群中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b>研究超重与中心型肥胖、家族遗传史、不适量饮酒、吸烟、血脂异常和高血糖6项危险因素的聚集与高血压患病间的关系.方法 <\b>利用2008-2011年对15 158名35 ~ 74岁上海市社区居民进行的心脑血管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研究项目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方法,描述危险因素聚集与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使用纵向队列进一步对因果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b>基线调查高血压总现患率为41.9%.随着高血压危险因素聚集数目的增加,与高血压患病关联的OR值(按年龄调整)增大.聚集数目为1~5项及以上的男性其OR值依次为3.157 (95%CI:2.152 ~ 4.630)、6.428 (95%CI:4.435 ~ 9.319)、11.797 (95%CI:8.135~ 17.105)、19.723 (95%CI:13.414 ~ 29.000)、33.051 (95% CI:21.449~50.930),聚集数目为1~4项的女性其OR值依次为2.917 (95%CI:2.374~ 3.585)、6.499 (95%CI:5.307~ 7.959)、15.717 (95%CI:12.609~ 19.591)、31.719(95%CI:21.744~ 46.270).在纵向队列中,男性和女性的2年发病率分别为1.9%和1.6%.同无危险因素人群相比,聚集数目较多的人群2年发病率较高,女性中当聚集数目为2及3项时其RR值分别为2.111(95%CI:1.024 ~ 4.350)、3.000(95%CI:1.287 ~ 6.9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随着危险因素聚集数目的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升高,应对危险因素进行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发高血压与代谢性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2014年3-6月随机抽取唐山市4个社区内的11 072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体格检测、血压测量、生化指标测定和生活方式调查。结果男性居民新发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居民(χ~2=49.550,P<0.05);随着居民年龄增长,新发高血压发生率显著升高(χ~2=77.901,P<0.05);随着居民体质指数的升高,新发性高血压发生率显著升高(χ~2=566.801,P<0.05)。血压正常组居民总胆固醇含量低于新发性高血压组(t=9.048,P<0.05),两组居民空腹血糖、甘油三酯、LDL-C以及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不吸烟以及戒烟居民中新发高血压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98,P<0.05);饮酒、不饮酒以及戒酒居民中新发高血压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95,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OR=2.943,95%CI:1.765~4.910),饮酒(OR=3.353,95%CI:1.922~5.850),男性(OR=1.433,95%CI:1.133~1.813)和年龄增长(OR=1.600,95%CI:1.158~2.211)均为新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论新发高血压与代谢性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男性以及年龄增长,与饮酒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脂质蓄积指数(LAP)和内脏脂肪指数(VAI)与直肠息肉发生的相关性,评估其对直肠息肉发病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在空军杭州特勤疗养中心进行电子直乙肠镜检查人群2 742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息肉组(484例),对照组(2258例),比较两组间基本临床资料和LAP及VAI的差异。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LAP、VAI与直肠息肉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评估VAI对直肠息肉发病风险的预测能力。结果 肠息肉组年龄、男性比例、腰围(WC)、臀围(HC)、腰臀比(WHR)、三酰甘油(TG)、VAI、LA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两组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息肉的不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息肉直径≥1.0 cm的大息肉组的VAI、LAP、TG均显著高于小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单发性息肉组与多发性息肉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LAP、VAI每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内脏脂肪区域(visceral fat area,VFA)、体脂肪率(body fat percentage,BFP)、血脂异常与糖尿病前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的关系并探讨IGR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法,选择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确诊糖尿病前期组238人,血糖正常组292人进行体格测量、生化指标及人体成分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 结果 IGR组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VFA均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BFP与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R组中高TG血症、高TC血症及高LDL血症的检出率分别为26.50%、10.90%、8.80%,均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OR=2.035,95%CI:1.183~3.501),VFA≥111.74 cm2(OR=1.910,95%CI:1.183~3.501),高TG血症者(OR=2.779,95%CI:1.685~4.582)为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 结论 糖尿病前期与肥胖、内脏脂肪区域及高TG血症有关,未发现体脂率水平与糖尿病前期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老年机关干部体质指数(BMI)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方法选用1 477名机关干部健康体检资料(年龄40~84岁),分析不同BMI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TC)、高甘油三酯(TG)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聚集情况和相对危险,对危险因素聚集率与BM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男性和女性机关干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率分别为42.23%、29.21%。随着BMI的增加,其他危险因素的聚集率呈明显升高趋势,男性和女性的危险因素聚集率均与BMI呈直线正相关(r=0.996 5/0.999 2),回归方程^Y=-0.868 5+0.051 0X/-0.848 0+0.045 4X。结论中老年干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率与BMI呈直线正相关。控制超重和肥胖对降低中老年干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广州市社区居民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分布及聚集情况。方法 本研究基于“国家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于2017年5 - 12月针对广州市某社区35~75岁常住居民开展横断面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3部分,对3 821例调查对象的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进行描述并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广州市数据的年龄、性别结构对率进行校正。结果 本研究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暴露率及现在吸烟率的校正率分别为31.14%、12.52%、58.18%、46.97%、25.36%;具有≥1个、≥2个、≥3个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率的校正率为82.98%、53.39%、27.44%;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的危险因素聚集程度高于女性,OR(95%CI)为2.11(1.86~2.39);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呈上升的趋势,以35~44岁年龄组为参照,45~54岁、55~64岁、65~75岁年龄组OR(95%CI)分别为1.89(1.44~2.47)、3.03(2.34~3.92)、3.92(2.99~5.15);随着文化水平的提升,危险因素聚集呈下降趋势,以小学及以下组为参照,初中组、高中及中专组、大专及以上组OR(95%CI)分别为0.81(0.65~0.997)、0.70(0.57~0.87)、0.55(0.42~0.71);家庭年收入5.1~ 10万元组危险因素聚集程度高于≤5万元组,OR(95%CI)为1.14(1.01~1.30)。结论 广州市社区居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较高,随着年龄增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增加,尤其应以较低文化水平的老年男性群体作为干预的重点,降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认知功能障碍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包括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痴呆患病情况不容乐观,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目前研究已提示代谢性危险因素会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血糖升高、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可能会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风险,而肥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结果并不一致。本文旨在对既往研究进行综述,了解代谢性危险因素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发现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人群,为预防痴呆的发生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连云港市高血压人群内脏脂肪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index, VAI)水平与新发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的相关性,为HUA的早期预防以及疾病控制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本研究来自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试验的尿酸子研究,共10 513名尿酸正常[尿酸<357 μmol/L (6 mg/dL)]的高血压患者纳入分析。本研究主要终点为新发HUA,定义为末次随访男性血尿酸浓度≥417 μmol/L(7 mg/dL)或女性血尿酸浓度≥357 μmol/L(6 mg/dL)。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10 513例尿酸正常的高血压受试者。平均随访4.4年之后,共有1 642(15.6%)例受试者发生了HUA。分析结果显示,与VAI<2.98(第一至三分位)的受试者相比,VAI≥2.98(第四分位)的受试者新发HUA的发生风险升高(13.8% vs. 21.1%;OR: 1.17;95% CI:1.01~1.36;P<0.001)。此外,分层分析显示这种风险关系独立于组成VAI的四个指标(交互作用均有P>0.05)。结论  在连云港市的高血压人群中,VAI越大的人群患上HUA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广州市中老年人体脂率(BFP)与BMI、腰围(WC)和腰臀比(WHR)等常规肥胖指标的相关性,并推算BFP相应切点值。方法 基于“广州生物库队列研究”(GBCS)平台,选择3 490名50岁及以上相对健康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于曲线拟合分析,确定BFP与BMI、WC和WHR间的相关方程,然后再引入性别、年龄、体力运动、吸烟、饮酒等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方程,进而推算反映肥胖程度的BMI、WC、WHR各切点值对应的BFP切点值,然后与另一组进行验证。结果 BFP随BMI、WC和WHR的增加而增加,与WC、WHR相比,BMI能更好预测BFP,其回归方程为BFP=(-23.47-8.87×性别)+2.94×(BMI)-0.024×(BMI)2,决定系数R2=0.805。根据回归方程,超重(24 kg/m2≤BMI < 28 kg/m2)对应的BFP分别男性为24.3%≤BFP < 31.1%,女性为33.2%≤BFP < 40.0%。与WC、WHR对应的BFP判定肥胖的一致性相比,BMI所对应的BFP判定肥胖的一致性较好,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男性为0.909,女性为0.91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男性为70.3%、85.5%;女性为75.2%、93.0%。结论 BFP与BMI的相关性较好。广州市中老年人BFP对应于超重/肥胖(BMI≥24 kg/m2)的切点值男性为24.0%,女性为33.0%。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儿童少年体重指数与体脂百分比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北京市儿童少年体重指数(BMI)和体脂百分比(PBF)的关系并比较两者判定肥胖的一致性。方法 抽取北京城区757名女生(平均10.1岁),郊区165名女生(平均13.5岁)和郊区172名男生(平均13.7岁),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体成分,并计算BMI。结果 北京市城区女生、郊区女生和男生在各年龄段BMI与PBF呈中、高度相关,r=0.59~0.83。与PBF判定的肥胖(男生:PBF≥25%,女生:PBF≥35%)相比,国际肥胖工作小组(IOTF)提出的分年龄、性别BMI切点判定肥胖时有较高的特异度,达100%,而灵敏度较差,只有7.3%~18.9%。结论 北京市儿童少年BMI和PBF呈中高度相关,IOTF提出的分年龄、性别的BMI切点对于确定中国儿童高体脂水平具有较高特异性,适合儿童肥胖的判定,而不适用于儿童肥胖的筛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纯体重指数(BMI)、体脂百分比(FMP)分类肥胖及二者交叉分组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关联,为儿童肥胖及相关代谢异常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在6省(黑龙江、内蒙古、宁夏、四川、云南和湖南)完成的横断面调查,选取10~18岁的学龄儿童11 542人为研究对象。分别以[BMI(+-)]和[FMP(+-)]单独或交叉分类肥胖状况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比较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异常的风险。结果 不调整腰围(WC)的影响,[BMI(-)+FMP(+)]组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糖升高风险较低,其余各组与肥胖相关代谢异常的关联较高。调整WC后,男生中 [BMI(+)+FMP(+)]组高三酰甘油(TG)[OR(95%CI):2.55(1.29~5.02)]、合并血脂异常[OR(95%CI):2.07(1.19~3.61)]和血压升高[OR(95%CI):2.20(1.29~3.77)]的风险较高。女生中[BMI(+)+FMP(+)]组合并血脂异常[OR(95%CI):2.02(1.09~3.74)]的风险较高。结论 结合FMP对儿童肥胖评价可提高对血脂异常和血压升高的筛查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州市城区小学生体脂的分布情况,分析体脂百分比(percentage of body fat,PBF)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为制定适合我国儿童的肥胖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抽取广州市2区全日制小学各1所,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1 036名6~11岁小学生进行体脂含量测定。【结果】广州市男女小学生在各年龄段BMI与PBF呈中、高度相关(r=0.65~0.75)。以PBF与BMI标准判断肥胖的一致性,得统计量Kappa系数K=0.67,表明两种标准所判定的儿童肥胖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结论】应用中国肥胖工作组提出的分年龄、性别判定儿童肥胖的BMI切点对于确定广州市6~11岁小学生体脂水平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以及灵敏性。制定我国儿童肥胖的评价标准仍需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不同肥胖指标与广州市6~9岁儿童体脂率的关系及对儿童肥胖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广州市465例6~9岁儿童应用双能X线进行全身脂肪百分比(BF%)的测定,同时测量腰围,计算BMI、腰臀围比(WHR)和腰围身高比(WHtR)。各项指标经年龄校正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与BF%的关联,并以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各项简易指标对肥胖的诊断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与BF%关联最强,BMI每增加1个标准差,男女童BF%分别约增加5.3%(t=23.104,P<0.01)和4.6%(t=17.509,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BMI诊断肥胖的AUC值最大,男女童分别为0.908和0.895,特异度和灵敏度均>80%;WHtR以及腰围诊断肥胖的效果次之,但AUC值均>0.8;WHR诊断肥胖的效果最差。结论 BMI能较好地预测BF%,是广州市6~9岁儿童肥胖诊断的最佳简易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我国新疆、西藏地区居民肥胖类型以及与10年冠心病发病风险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新疆、西藏两地≥35岁研究对象7 631人,其中5 802人纳入本研究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的普通肥胖、腹型肥胖、内脏肥胖和混合型肥胖患病率分别为0.53%、12.62%、10.08%和42.35%。其中混合肥胖中同时满足3种肥胖类型诊断标准的研究对象占58.65%(1 441/2 457)。男、女性10年冠心病患病风险分别为(3.05±4.14)%和(1.42±2.37)%(男性高于女性,P<0.000 1)。混合型肥胖研究对象高等级冠心病发病风险所占比例为30.16%,显著高于普通肥胖(19.35%)、腹型肥胖(28.01%)和内脏肥胖(18.46%)。多因素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显示,混合型肥胖人群10年冠心病发病风险高于其他肥胖类型(OR=2.889,95% CI:2.525~3.305),其中BMI和腰围两项指标均异常的研究对象10年冠心病风险更高(OR=3.168,95% CI:2.730~3.677)。结论 肥胖问题在新疆、西藏地区较为严重,男性、混合型肥胖(特别是BMI与腰围均异常)人群10年冠心病发病风险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18~69岁人群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的相关性。方法 在山东省和江苏省4个项目县,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8~69岁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24 h尿液收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AU和BMI的关系。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2 265名研究对象24 h尿微量白蛋白为12.5(9.6~17.4)mg/d,MAU的检出率为9.0%。随着BMI水平升高,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和MAU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饮酒、身体活动、高血压和糖尿病后,BMI与MAU发生相关,其中肥胖组发生MAU的风险高于正常组,OR值(95% CI)为1.76(1.19~2.60),而超重组发生MAU风险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35)。结论 BMI与MAU发生相关,肥胖人群是MAU发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8.
邹俊怡  冯端宇  曾雨昕  普诗涵  乔田  陈玥  刘雪婷  成果     《现代预防医学》2020,(12):2162-2165
目的 探究成都市成年居民基于预包装食品营养价值评价模型所得的膳食质量与体脂率、腰围和空腹血糖的关联。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成都市76名20~70岁居民为调查对象,采取24h膳食回顾、体格测量及实验室检查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并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价值评价模型计算的个人膳食得分来评价膳食质量。应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膳食得分与调查对象体脂率、腰围和空腹血糖的关系。结果 调整性别后,膳食得分与体脂率、腰围、空腹血糖均呈负相关(β值分别为- 0.951、- 2.374和- 0.324,P值分别为0.042、0.041和0.048)。结论 基于预包装食品营养价值评价模型的膳食质量与体脂率、腰围和空腹血糖水平有一定相关性,提示该预包装食品营养价值评价模型也许可以帮助人们合理选择食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描述2015年中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18~65岁居民体脂率(body fat percentage,BF%)和体脂肪量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探讨体脂率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项目中有完整体格测量及相关人口经济学调查资料的10561名18~65岁成年人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调查对象体脂率和体重,分析不同性别成年人体脂率和体脂肪量在年龄、教育水平、家庭人均收入、地区和城乡之间分布的差异,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的体脂率的肥胖判定标准判断人群肥胖率。结果2015年中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18~65岁成年女性体脂率、体脂肪量分别为33.6%、19.5 kg,成年男性分别为23.0%、15.7 kg。体脂率、体脂肪量均呈现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男性不同年龄、教育水平、家庭年人均收入水平、地域及城乡人群的体脂率和体脂肪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女性不同年龄、教育水平、地域的体脂率和体脂肪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城乡和家庭收入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按照WHO推荐的体脂率的肥胖判定标准,女性肥胖率42.0%,随年龄增长不断上升,60~65岁女性肥胖率高达52.4%。男性肥胖率37.1%,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在60~65岁组下降。北方地区男女性肥胖率分别41.9%、45.6%,明显高于南方地区的34.3%、39.9%。BMI与BF%密切相关,但在超重人群中,体脂率达到肥胖水平的人超过50%。结论2015年中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性别成年人体脂率和体脂肪量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北方人群的肥胖率明显高于南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