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利用2016年中国罕见病群体生存状况调查数据,通过分析罕见病患者生命质量各维度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完善罕见病患者社会保障政策提供参考。方法:评价工具采用WHOQOL-BREF量表,运用滚雪球抽样调查方法,通过网络和电话调查方式收集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与中国常模数据进行比较,并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考察非正式、正式社会支持与罕见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关系。结果:罕见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各维度得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领域)均显著低于中国常模正常组和疾病组的生命质量评价得分,说明罕见病对居民的生命质量负面影响显著。非正式和正式社会支持与罕见病患者生命质量相关,非正式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患者各领域的生命质量越好;曾接受过社会帮扶的患者,心理领域和社会领域的生活质量水平高于未曾接受的患者。结论:改善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完善罕见病的社会保障政策,对提高患者的生命福祉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城市新贫困人群的生命质量,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用SF-36量表对某社区103名新贫困人口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价,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患病、医疗花费、债务、性别、文化程度对新贫困人群的生理健康有影响;债务对心理健康有影响.36~50岁人群中,新贫困人群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活力、总体健康等维度高于贫困组;全部维度均低于非贫困组.结论SF-36量表适用于城市新贫困人群.对于36~50岁组人群,新贫困人群的生命质量接近于贫困人群,但低于非贫困人群.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阐述我国现阶段贫困慢性病患者疾病负担的现状及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要义,旨在研究分析我国健康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困境,并为制定相关健康精准扶贫政策提供建议。分析发现,我国健康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动态管理与考核机制不精准;扶贫资源配置不精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建立多维贫困识别体系,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健全精准扶贫动态监管与考核体系;合理配置扶贫资源,推进各项配套政策和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贫困患者是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健康扶贫专项政策的关注对象,减轻贫困患者疾病经济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是政策协同目标。采用BRI、RR和C.V等指标以及整体、子群和个案视角,从识别精准和减负力度两个维度评价了政策协同对26 341名贫困患者减负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健康扶贫阶段性成效显著。政策协同综合BRI值达到0.82,共有73.22%个案处于相对安全区。(2)健康扶贫专项政策精准度和力度较好。专项补助BRI值为0.1,仅次于基本医保BRI值0.55;不仅使得所有疾病类型子群进入相对安全区,且对RR中、高风险区域个案减负效果显著。(3)健康扶贫专项政策需要重点关注30~39岁、住院多次以及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等子群。建议:(1)政策协同减负效果显著、巩固健康扶贫专项补助精准靶向作用。(2)完善各类政策协同机制、关注防范重点人群因病致贫风险。(3)加强政策评价方法研究、提供多视角多维度量化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5.
城市贫困人群生命质量疾病生命质量谱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以疾病生命质量谱为参照体系评价城市贫困人群的生命质量状态.方法 检索采用健康自评量表(SF-36)研究疾病人群生命质量的文献,建立疾病生命质量谱,调查城市贫困人群生命质量,将城市贫困人群的生命质量值在疾病生命质量谱中进行定位及评价.结果 低收入非低保组定位于3级谱段,低收入低保组定位于1级谱段.其中低保组中的新贫困组定位于2级谱段,传统贫困组定位于1级谱段.城市贫困人群的生命质量相当于患有中、重度疾病人群的生命质量.结论 城市贫困人群的生命质量评分能够纳入疾病生命质量谱,表明受经济窘迫导致的生命质量下降程度与患病人群受疾病影响导致的生命质量下降水平已经相当.疾病生命质量谱可以作为城市贫困人群生命质量评价的参考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城市下岗人群生命质量进行多元分析和综合评价。方法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对沈阳市某社区103名下岗失业贫困人群(新贫困人群)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价,并分别与贫困组和非贫困组进行多元分析比较,评价其生命质量。结果城市下岗者、贫困者及非贫困者人群的生命质量从8个维度综合来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人群生命质量与最优值的相对接近度的C值分别为0·35,0·04和1·00。结论城市新贫困人群的生命质量接近于贫困人群,但远远低于非贫困人群,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防止城市新贫困人群的生命质量向更加恶劣的趋势转化。  相似文献   

7.
城市贫困人群生命质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 研究城市贫困人群生命质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用SF-36量表对沈阳市237名贫困人群和261名对照人群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价。经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贫困人群与对照人群的生命质量有显著性差异。年龄、性别、医疗花费、债务、救济渠道、患病对贫困人群的生理健康影响明显;而医疗花费、教育花费、债务、救济渠道则是影响贫困人群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除生理职能(RP)维度以外,其它维度的量化值均随困难年数增加而减少。结论 被调查贫困人群的生命质量低于对照人群,尤以35~50岁年龄段的贫困人群更为明显。贫困人群的生命质量受年龄、性别、医疗花费、债务、救济渠道、患病、教育花费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城市贫困人群生命质量和健康观的典则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SF-36生命质量量表及健康观量表对沈阳市贫困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健康观进行调查,为健康教育机构工作重点的确立提供基础数据,为扶贫工作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段大肠癌永久结肠造口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为不同年龄段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方案。方法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核心问卷(EORTC QLQ-C30)对145例不同年龄段结肠造口患者生命质量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龄段结肠造口患者总体生命质量与常模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0岁组、50~60岁组角色、社会功能、经济困难、腹泻、气促、疲倦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0岁组疼痛、50~60岁组失眠、食欲丧失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0~70岁组社会功能、便秘、经济困难、腹泻、气促、疲倦、食欲丧失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0~80岁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失眠、疼痛、便秘、经济困难、腹泻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状态、术后时间、排便规律性、健康教育分别为不同年龄段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躯体、认知功能呈负相关(均P0.05),与角色、情感、社会功能及总体QOL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心理状态、术后时间与生命质量各维度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医务人员应采取多种措施关注直肠癌患者社会功能、腹泻症状、心理状态的恢复,重点关注≤50岁、50~60岁组角色功能恢复,50~60岁组排便规律性技巧,60~70岁组便秘症状,70~80岁组躯体功能恢复,减轻疼痛、失眠、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陆军军人的生活质量现状。方法采用MOSSF-36量表的中文版对驻新疆地区军队336名陆军军人进行生活质量测量,并与美国常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年龄为18~24岁组中,新疆地区陆军军人在总体健康和活力方面均显著高于美国常模;而在生理职能、身体疼痛、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方面均显著低于美国常模。在年龄为25—34岁组中,新疆地区陆军军人在精神健康和活力方面均显著高于美国常模;而在生理职能、身体疼痛和社会功能方面显著低于美国常模(P〈0.05)。新疆地区陆军军人对自己健康的白评状况和生活质量的8个方面均密切相关(P〈0.05),身体疼痛、总体健康和活力方面对自己所患疾病治疗效果的评价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军队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不仅要放在医疗保健上,而且要注重军人的精神心理保健,以及合理科学安排军事训练,才能全面地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农村贫困居民住院服务利用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政府扶贫提供参考。[方法]对江苏省11个地级市58个县的1158名农村贫困居民进行随机入户问卷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安德森卫生服务模型中倾向特征、能力资源和需求3个维度与住院服务利用的关系。[结果]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卫生政策了解程度、个人收入、总体健康评价、心理健康状况、是否罹患大病是农村贫困居民住院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P <0.05);Hausman检验显示χ2=6.621,P=0.578(> 0.1),表明模型拟合状况良好。[结论]倾向特征和需求是农村贫困居民住院服务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个人收入影响住院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湖北省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为改善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供政策依据。方法: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选取湖北省武汉、黄冈、荆州地区共1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就诊居民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测量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舒适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满意状况。结果: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得分为71.62分,总满意率为73.44%。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体指标满意度最高的为就诊方便性(83.03%)和隐私保护(80.25%),满意度最低的指标为医疗技术(61.61%)和设备设施(64.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舒适性、安全性对社区居民满意度影响较大,性别及年医疗支出对居民满意度也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总体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有待提升;城市平均满意度高于农村,农村地区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进一步强化质量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residents of lower income neighborhoods evince poorer health, on average, than residents of more affluent areas. Studies aiming to explain this pattern have focused largely on the effects of neighborhood characteristics on residents' health, often overlooking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reverse causal process—that a person's health impacts where they live, or "health selection into neighborhoods"—also plays a role. We investigated processes of health selection using the 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 a longitudinal survey of U.S. households. Using ordinary least squares linear regression, we estimated the effect of householders' self-rated health on their neighborhood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the Census tract-level family poverty rate) in 2013, adjusting for neighborhood SES and health in 2001 as well as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sidential mobility. Poorer health was associated with residence in higher poverty neighborhoods overall. Stratified models indicated that while health selection was observed across both race/ethnicity and class boundar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or health and neighborhood poverty was stronger among non-Hispanic Black respondents, those with low income, and respondents who either moved moderate distances or did not move at all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e conclude with a call for future work exploring the mechanisms leading those in worse health to reside in higher poverty neighborhoods, and for public health policies that seek not only to improve health supporting conditions in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neighborhoods, but that also suppor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needs of residents struggling with health problems.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国西部地区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城乡间的具体差异,为西部地区政府在区域和城乡间医疗卫生支出的合理投入提供证据支持。方法:基于2009—2019年我国西部地区12省份的132个市区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因素。结果:人均GDP与农村居民收入是影响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主要因素,人均GDP 门限值分别为9.84和10.48、城镇居民收入门限值分别为9.73和10.13、农村居民收入门限值分别为8.67和9.22,而我国西部地区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更偏向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居民和低收入群体中的农村居民。结论:我国西部地区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在不同区域间和区域内城乡间存在显著差别,推动区域和城乡医疗卫生协调均衡发展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东省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地区居民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7—10月抽样选取1010名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地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以吸烟、饮酒、早餐、吃水果、锻炼及睡眠等6项行为为调查内容,同时选用P-CAT量表测量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结果 6项行为方式共赋值12分,被调查者平均得分(8.72?0.65)分,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吃早餐、限酒、不吸烟、体育锻炼、吃水果和睡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已婚或慢性病患者的健康行为优于各对应组;收入对健康行为有正面影响;基层医疗服务可及性、服务提供综合性对健康行为有正向影响。结论试点地区居民整体健康行为较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应聚焦于合理膳食、锻炼及睡眠等健康行为;男性、单身或离异及低收入群体是重点关注的对象;提高基层医疗服务可及性和服务提供综合性有利于促进居民的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居民签约家庭医生和就诊医疗机构的决定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价格杠杆在吸引居民主动签约和下沉就诊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依托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采集上海市虹口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相关数据,通过比较不同人群之间签约与就医行为的差异,分析影响居民签约和就诊的因素以及价格因素在其中的贡献度。结果 6成居民表示便捷性是影响其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决定性因素,而价格因素是影响其签约首要因素的比例不到2成。不同收入等级人群的签约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但价格因素均不是首要因素;居民就诊方面,选择社区和二级医院的首要动因是距离因素,而选择三级或其他医院的首要动因为技术水平因素。价格因素在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中影响力十分微弱。结论价格因素对居民实施家庭医生签约与就诊行为吸引力有限。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从提升自身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角度入手,吸引居民签约并下沉就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居民签约家庭医生以及签约后首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动基层首诊制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2019年7-10月在东、中、西部三个样本市6家基层医疗机构对就诊居民进行出口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调查484名基层就诊居民。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家庭医生内涵认识正确,对家庭病床服务需求更高,由社区医务人员推荐、居民区宣传栏等方式了解家庭医生的就诊居民更愿意签约;清楚家庭医生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医保优惠和长处方政策,签约时间更长的签约居民更倾向于基层首诊。结论:应进一步通过社区医务人员推荐、居民区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居民对家庭医生"健康管理者"内涵的理解,以需求家庭病床的居民为重点对象,促进有效签约;强化签约居民对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和医保优惠政策的认知,巩固续签意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居民心理健康及身体健康对职业收入的影响,为制定健康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2015年数据(CGSS2015),对3 251名居民进行分析,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探究居民的健康职业收入效应。结果:居民健康状况显著影响职业收入,且存在性别差异。OLS回归结果显示心理健康良好能使年职业收入上升12.3%(P<0.001);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其年职业工资收入上升7.1%(P<0.05)。PSM分析结果显示对应于不同的匹配方式,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者,其年职业收入平均上升11.8%~12.1%;身体健康状况对职业收入的影响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性别方面,OLS回归结果显示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能使其年职业收入上升13.5%(P<0.01),高于男性的11.8%(P<0.05);PSM回归结果显示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能使其职业年收入上升13.5%~14.1%,而男性为12.1%。结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影响其职业收入,女性的职业收入更易受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应关注居民心理健康,推动建立健全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及相关人才培养制度,完善职业场所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管理,提升健康人力资本,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健康扶贫的关键问题与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健康状况低下又加剧了贫困的发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各类医疗保险保障水平依然较低、医疗救助制度尚不完善、县域内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较低、县域外转诊率高、贫困地区公共卫生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健康扶贫体系的构建,要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的多元健康扶贫主体,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多路径健康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