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福建省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实施的同时 ,总结了厦门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工作经验 ,采取用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办法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封顶线以上大额医疗费用的负担问题 ,减轻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压力 ,化小了风险 ,分清了责任 ,发挥双方共管的作用 ,为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走出了一条新路 ,得到各级领导和有关专家们的肯定。厦门市医保运行 5年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福建省医保全面启动后 ,大多数统筹地区运行情况也是良好的 ,并且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直接关联 ,凡采取总额控制、平均定额结算管理为主和按支付能力结算…  相似文献   

2.
大额医疗补充保险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参保人员医疗保障水平,金华市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从2001年1月起,推出了大额医疗补充保险。3年来,大额医疗补充保险不断发展,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浅谈建立职工补充医疗保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的初衷是本着“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仅仅是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定位,限定了其保险水平只能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非职工的实际医疗消费需求来确定其缴费标准和支付标准。这种低水平、有限的、普遍享受的医疗保障,难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消费需求。要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根据不同医疗消费承受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消费需求,发展补充医疗保险。  相似文献   

4.
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风险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在保险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它们的风险也不尽相同——保险公司在经营中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医疗保险局则需面对由于社会医疗保险的外部性及部分公共物品属性引发的医疗费用超支问题。认为从立法、政策上加强二者的衔接才能降低各自的风险,从而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控制医疗费用的主体与方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按照财权决定事权的原则,医疗费用的司控主体取决于医疗费用的支付主体。国家、医疗保险和个人作为医疗费用的三大支付主体,其中具有代表性、集合性、专业性的医疗保险无疑是司控医疗费用的最佳主体。但是,在委托代理框架内的契约约束机制,并无法有效控制知识经济背景下医疗技术、知识、信息资本的相对垄断对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和医疗费用的增长。基于纵向一体化的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合并,可以有效规制外生的交易成本,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降低医疗保险的风险成本并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社会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疗保障制度的根本依据在于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其结构与内容取决于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现实条件。医疗保障的政策框架由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及社会医疗救助四个部分组成。医疗保障制度应在完善相关政策的条件下形成结构、功能合理的系统整体。  相似文献   

7.
为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破解特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阳光民生救助工作的总体要求,历城区卫生局积极探索,利用商业保险模式对城乡特困群众实行大病补充医疗救助,有效缓解了特困群众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一、镇江市医保费用结算的历程与特点 镇江作为全国医改试点城市之一,经过9年多的努力,已经初步建立起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目前,参保人员共有38.94万人,其中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28.32万人,定点医疗机构216家。9年来,经过1995~1996年的“按服务单元付费”,1997~1998年的“总量控制、定额结算”,1999~2000年的“统筹基金费用总量控制、个人账户费用按实支付”以及2001~2004年的“总额预算、  相似文献   

9.
该论述了补充医疗保险的作用,分析了发展补充医疗保险的困难,提出了补充医疗保险的4种模式,并逐一分析它们的发展思路、发展条件和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补充医疗保险与主体医疗保险的衔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着重分析了补充医疗保险与主体医疗保险衔接的基础,补充医疗保险与主体医疗保险衔接的空间,补充医疗保险与主体医疗保险衔接的态势。作认为补充医疗保险形式目前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地应从实际出发进行探索和试验,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的组织与筹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适宜的组织与筹资模式。方法通过在上海、温州和成都三地对补充医疗保险的参加意愿、支付意愿和实际参保情况进行调查,对国内不同运作模式进行总结与比较分析,以期对可行的补充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及其组织运作进行前瞻性分析。结果获得了职工对不同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的需求特征,提出了补充医疗保险适宜的覆盖范围及其组织运作模式。结论建议要明确界定政府在补充医疗保险发展中的职能定位,要依靠政策扶持与引导,推进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要加强对补充医疗保险的监管等。  相似文献   

12.
医药费用控制相关政策分析(二)——基本医疗保险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剖析现行医疗保险政策对医药费用控制的作用,分析医药费用控制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对福建省10个统筹地区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全省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平均理赔率为1.47‰,各统筹地区理赔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X2=666.82,P<0.01).全省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平均赔付率为103.4%,人均给付金额2.27万元.探讨了部分统筹地区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亏损原因及经验教训,提出了做好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对费用控制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我国6城市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变革的效果 ,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费用结算办法 ;研究表明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对费用控制具有正向作用 ,但作用仍有其局限性。医疗保险部门改革支付方式的目标应当是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 ,全面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否则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5.
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在分担医疗费用风险、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由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障、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以及商业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组成。本文梳理了不同类型大病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本质属性、实施策略以及经办机构类型,并探讨了我国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建议从完善制度本身、提升管理能力和改善政策环境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在基本医疗保险补偿后对于家庭卫生支出的变化,探讨发生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CHE)的概率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国社科项目课题组2014年在中国八地的实证调查的数据,以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平均差距和相对差距为测量指标,并采用logistic 模型分析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影响因素。结果 北京、辽宁、山东三地在医保报销后CHE发生率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4.87%、2.078%、1.71%;在平均差距指标上,陕西、山西、北京下降最明显,分别为7.25%、5.79%、2.88%;在相对差距上,陕西、山西、天津最明显,分别为92.44%、74.25%、56.17%;医保种类、家庭年收入和医保实际报销水平是灾难性医疗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基本医疗保险在减少灾难性卫生支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大病保险制度的构建目标为出发点,通过实际受益人群规模来评估大病保险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的风险分散效果。本文认为,我国大病保险制度提出的灾难性医疗支出标准偏高并且统一,可能导致大病保险的实际受益人群有限,风险分散效果不足。建议应进一步细化灾难性医疗支出的标准,采纳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占家庭非食品消费高于40%的标准,并从多渠道筹资机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保险公司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完善大病保险制度的风险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8.
参保住院患者医疗耗材费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壮  李长平  魏凤江  柯慧  马骏 《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0):1313-1314
目的 了解天津市参保住院患者医疗耗材费用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控制医疗耗材费用过快增长、减轻患者负担提供依据。方法 从天津市2003-2007年参保住院患者资料库中随机抽取30%的患者共282 447人次,对其医疗耗材费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天津市2003-2007年参保住院患者医疗耗材费用在医疗费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F=82.33,P<0.05);次均医疗耗材费用呈逐年上升趋势(F=163.79,P<0.05);材料费个人自负比例呈上升趋势(F=126.92,P<0.05);自2005年后,制度内材料费自负比例呈下降趋势(F=94.15,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医疗耗材费用高于女性;住院天数长、医院级别高、病型重、住院次数多患者医疗耗材费用高;医疗耗材费用逐年升高。结论 天津市参保住院患者的医疗耗材费用呈上升趋势;性别、住院天数、医院类型、病型、住院次数和年份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