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 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6-2008年住院患者发生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相关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 结果 共分离到假丝酵母菌属1070株,检出率最高的是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分别为55.89%、17.10%、10.93%;呼吸内科、妇产科、ICU和中医科是检出数最多的科室,构成比分别为19.16%、17.94%、12.44%、8.88%;痰、阴道分泌物、粪便和尿液是检出数最多的标本;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最高,氟康唑对非白色假丝酵母菌耐药性较强. 结论 假丝酵母菌属已成为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且耐药性有增强的趋势,下呼吸道感染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最重要的临床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假丝酵母菌属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显色培养基和API真菌鉴定条鉴定真菌,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结果 102株假丝酵母菌属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科、外科及肿瘤病区,分别占50.0%、23.5%、15.7%及10.8%;102株假丝酵母菌属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9.8%、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9.6%;假丝酵母菌属对4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最高的是氟康唑,伊曲康唑次之,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耐药率较低,白色假丝酵母菌对4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50.8%、36.1%、8.2%和1.6%。结论假丝酵母菌属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应加强监测、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体内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菌种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预防与控制假丝酵母菌属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05年1月—2008年12月在某院住院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进行假丝酵母菌属的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科码嘉显色培养基和API 20 CAUX酵母菌鉴定系统进行假丝酵母菌属的培养和鉴定,药敏试验用ATB FUNGUS3,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定的标准进行结果判读。结果 4年间住院患者共检出假丝酵母菌属199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最高(120株),占60.3%;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29株),占14.6%;光滑假丝酵母菌(25株),占12.6%。药敏结果显示,假丝酵母菌属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氟康唑仍保持良好的敏感性,耐药率分别为2.0%,4.5%,10.1%,13.1%,对依曲康唑的耐药性较高,耐药率为23.6%。结论住院患者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假丝酵母菌属对抗真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依曲康唑耐药率最高,对两性霉素B耐药率最低,但其毒性较大。应加强对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不必要的诊疗操作,预防与控制假丝酵母菌属的感染。  相似文献   

4.
59例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的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危重住院患者获得性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990-2004年间某院59例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和61例细菌菌血症的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59例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中白色假丝酵母菌18株(30.5%)居首位;其后依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及12株其他假丝酵母菌;在59例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患者中,53例(89.8%)采用过放化疗,34例(57.6%)长期留置导尿管,47例(79.7%)采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23例(39.0%)应用中心静脉插管,同时,患者还接受了多种广谱抗菌药物的治疗。结论白色假丝酵母菌为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的首要致病菌;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放化疗、使用中心静脉插管、机械性通气均会增加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泌尿系统假丝酵母菌属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及预防假丝酵母菌属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所有中段尿培养假丝酵母菌属阳性株,分析其科室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3500份中段尿培养标本中,有1055份阳性,阳性率为30.1%,其中171份标本检出假丝酵母菌属,检出率为16.2%;主要发生在老年医学科、老年ICU、急诊科及ICU,分别占46.2%、28.1%、6.4%、6.4%;171株假丝酵母菌属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和克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2.6%、50.3%、26.9%、11.7%、4.1%和3.5%;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 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在医院感染性疾病中的比例有上升趋势,引发泌尿系感染的假丝酵母菌属多为抵抗力弱的老年患者和ICU患者;对氟康唑耐药率最高;临床应重视对怀疑泌尿系感染的患者进行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尿液标本分离的假丝酵母菌属等真菌的感染特点、分布及其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1日-2012年11月30日住院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鉴定242株真菌,计算菌种构成比、科室分离率,统计分析主要致病真菌的药敏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出242株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为主,共85株35.1%;其分布科室以综合ICU为主,共80株占33.1%;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敏感,敏感率为100.0%。结论尿路感染的假丝酵母菌属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各种医疗行为干预导致免疫低下患者有增高的趋势,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及早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真菌药物,可有效地控制该类真菌引起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口腔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诱导因素,为临床及时预防口腔假丝酵母菌属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7月—2011年6月医院口腔科治疗的157例患者口腔假丝酵母菌属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口腔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与性别及年龄因素无关,培养结果显示共有4种假丝酵母菌感染,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143例占91.1%,口腔义齿修复是口腔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主要诱导因素.结论 保持口腔及义齿清洁,及时更换损坏义齿并防止滥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口腔假丝酵母菌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粒细胞缺乏患者假丝酵母菌属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临床特征,为临床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2年12月49例非粒细胞缺乏患者假丝酵母菌属血流感染临床资料,记录每份病历的年龄、基础疾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抗菌药物应用史、临床表现、病原学、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清1,3-β-D-葡聚糖及预后情况,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 AMS-6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YBC酵母菌卡菌种鉴定,用ATBFUNGUS2INT酵母药敏试剂条进行药敏试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49例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送检标本检出病原菌白色假丝酵母菌20株占40.8%,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3株占26.5%,热带假丝酵母菌7株占14.3%;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表现为高热、寒颤、中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增高,1,3-B-D葡聚糖检测阳性率42.9%;所有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均敏感。结论非粒细胞缺乏患者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及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主要见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应重视血培养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医院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率.方法 以萨布罗培养基分离真菌,用API 20 CAUX假丝酵母菌属鉴定板和ATB 3 Fungus假丝酵母菌属药敏板进行假丝酵母菌属的鉴定和药敏检测.结果 共分离假丝酵母菌属189株,检出率为9.6%,以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检出率居首位,占76.2%,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分别占8.5%、6.3%、5.3%;189株假丝酵母菌属所致的临床感染,主要为肺部感染,痰标本中共检出114株,占60.3%,其次为清洁中段尿、粪便,分别占15.3%、9.0%;189株假丝酵母菌属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的敏感率较高.结论 必须重视假丝酵母菌属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225株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医院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病因,分析真菌及药敏性。方法收集近2年住院患者分离出的假丝酵母菌属,用API20C AUX或ID32C作菌株鉴定,用ATB FUNGUS 3药敏板条做药敏试验,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白色假丝酵母菌临床标本检出率最高,占66.67%;假丝酵母菌属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率>83.3%,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敏感率较低,特别是唑类抗真菌药对非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敏感率更低,均<66.67%;感染者以老年人且合并各种基础疾病者最高。结论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唑类抗真菌药耐药率增高;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与基础疾病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恶性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恶性直肠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32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Miies’术13例,Dixon’19例。其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5%、56.3%。中位生存时间为54个月。CD117、CD34表达率分别为93.8%、84.4%。结论 CD117和CD34是确诊恶性直肠间质瘤最有价值的依据,恶性直肠间质瘤的治疗方法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医院非发酵菌感染的细菌学特点及耐药谱,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常规方法培养及鉴定细菌,K-B法检测非发酵菌的药敏率.结果 736株病原菌中非发酵菌174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占37.36%,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及荧光假单胞菌,分别占13.22%、11.49%及10.92%;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占50.57%,其次为引流液及血液,占24.71%、9.77%;科室分布主要为普外科、胸外科和ICU,分别占41.37%、14.37%和12.64%;胃肠道肿瘤、食管癌和肺癌患者的分离率较高,分别为26.45%、23.56%和20.11%;非发酵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0.9%、13.2%、16.7%及16.1%.结论 肿瘤患者的非发酵菌感染率高于综合性医院患者而耐药率低于综合性医院患者;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下呼吸道是感染的主要部位;外科手术患者的检出率高于内科化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易并发医院感染的原因,为临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某肿瘤医院2007年3月-2010年2月收治的妇科肿瘤并发医院感染的813例次患者的感染情况以及并发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结果妇科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5.6%,泌尿系统感染多见,占53.5%;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中以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占36.1%;泌尿插管和手术引起的感染率分别为8.5%、4.6%;随着接受膀胱造瘘术患者的增加,泌尿系统感染构成比由61.8%降至46.1%。结论妇科肿瘤患者实施膀胱造瘘术有助于减少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肿瘤术后辅助化疗病人营养不良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胃肠道肿瘤术后辅助化疗病人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调查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并进行原因分析,为该类病人临床营养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自2016年7月至12月对入住普通外科胃肠肿瘤术后并行辅助化疗的181例病人,运用PG-SGA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同时检测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白细胞,记录病人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根据性别、年龄、不同肿瘤部位、化疗疗程、症状等进行不同分值的亚组分析。结果 :所有181例病人均完成营养风险筛查,其中PG-SGA得分在0~3分的69例(占38.1%),4~8分即中度营养不良的71例(占39.2%);大于8分即存在严重营养不良的41例(占22.7%),4分以上即存在营养不良的共112例占61.9%。对112例营养不良病人进一步分析:胃癌病人PG-SGA得分明显高于直肠癌病人(P0.05)和结肠癌病人(P0.01);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P0.05);年龄大于65岁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65岁以下病人(P0.01)。PG-SGA得分越高化疗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越重,血红蛋白、白细胞水平也越低(P0.01)。营养不良与病人化疗疗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胃肠道肿瘤术后辅助化疗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肿瘤部位、性别、年龄和化疗不良反应等是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陈爱芹 《现代保健》2010,(21):27-28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对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微波烧灼、套扎器套扎、热活检钳钳取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情况。结果本组48例(62颗)消化道息肉患者使用高频电凝电切摘除息肉19颗(30.6%),微波烧灼息肉16颗(23.5%),热活检钳钳取息肉22颗(35.4%),套扎器套扎息肉5颗(8%)。其中44例一次性治疗成功,4例治疗2次治愈。结论消化道息肉较为常见,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方法简单、安全,可反复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实体肿瘤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192例实体肿瘤合并医院真菌感染患者作研究对象,对其感染分布状况、菌株分布、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收治67 207例实体肿瘤患者,其中192例合并真菌感染,感染率为0.3%; 21例患者同时发生两个部位感染,12例同时发生3个部位感染;深部感染者147例,浅部深部同时感染者15例;共分离真菌237株,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81.9%;192例患者中短期内接受放化疗治疗者178例,手术者2例,广谱抗菌药物使用者180例.结论 实体肿瘤合并医院真菌感染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临床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肿瘤内科医院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2年9月-2011年3月收治的69例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的诱因、诊治及预防情况.结果 共收治肿瘤患者1623例,肿瘤合并真菌感染患者69例,总感染率为4.25%;主要发生在>50岁患者,占89.9%;69例患者中短期接受放化疗治疗者28例,手术者14例,广谱抗菌药物应用61例,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3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10例;自住院后出现真菌感染症状时间为9~31 d,平均时间为(12.1±5.3)d;病例中基础病为:原发性肺癌37例感染率为4.56%,转移性肺癌10例为9.34%,纵隔肿瘤2例为2.32%,食管癌14例为4.50%,其他肿瘤6例为1.94%;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放疗与肺部真菌感染关系密切,放化疗与单一放疗感染无差异;69例患者共检出7种菌株,治疗结果,其中2例死于真菌性肺炎,其余67例中,54例痰菌转阴,治愈38例,复发5例.结论 肿瘤内科住院患者应注重对肺部真菌感染的引发因素进行预防,必要时进行药物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临床状况和预后危险因素,对该病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确诊和临床诊断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肿瘤患者中肺癌患者占51.19%,多数患者有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和肺部体征;死亡组36例,存活组48例,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诊断前30 d内接受过放化疗、血白细胞减少和拒绝抗曲霉菌属药物治疗与预后有关,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示患者在诊断前30 d内接受过放化疗和拒绝抗曲霉菌属药物治疗为独立的死亡危险因素.结论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肿瘤患者死亡率高,早期发现诊断、避免放化疗和及时应用抗曲霉菌属药物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特点及预防感染的措施,为其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78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1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2.8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5.45%;引起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4.84%.结论 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导致医院感染,应及时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细胞治疗和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控制易感因素,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医院感染和耐药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老年消化道肿瘤围手术期应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老年胃肿瘤病人术后的营养、免疫状况及减少并发症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消化道肿瘤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在围手术期给予胃肠内营养支持,术前3 d给予能全素口服至手术前1 d,术后48 h即通过肠内营养输注系统给予能全素.对照组按常规处理,观察围手术期病人的临床表现,监测术前、术后第7 d血浆蛋白、免疫学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试验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2.21±0.32)d,对照组为(2.81±1.01)d.试验组1例轻度腹胀,1例出现腹泻,其余病人耐受均良好.试验组出现切口感染1例,对照组为3例.肺部感染试验组为1例,对照组4例.试验组病人应用能全素后血清蛋白及血浆前清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病人术后CD3 、CD4 及CD /CD8 较术前均有所下降.试验组术后第7 d与对照组比较,CD3 、CD4 及CD4 /CD8 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老年消化道肿瘤病人围手术期应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有利于T细胞亚群恢复,对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