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武汉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为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的循证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在武汉市设立12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对人群病情、家畜感染和钉螺控制等情况开展监测和分析。结果 2015—2020年,监测点本地人群累计开展血吸虫血清学筛查35 427人,阳性414例,血检阳性率由2.161%降至0.778%,其逐年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 56.722,P<0.001);男性,40岁以上,职业为农民、工人、民工、离退人员血检阳性率较高。2015年发现2例粪检阳性病例为农民,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04%。流动人群血吸虫血检阳性率由1.042%降至0.039%;2020年检出1例外省输入性粪检阳性病例。家畜累计检测414头,未发现阳性。2015—2020年查出有螺面积由535.759 hm2逐年降至111.323 hm2,2015—2019年监测点有螺框出现率由2.330%降至1.566%,活螺平均密度由0.053只/框逐年降至0.023只/框,但2020年回升至2.617%和0.063只/框,压碎镜检法未发现感染性钉螺;LAMP法累计检测钉螺混合样本475份,仅2018年检出阳性样本1份。结论 武汉市血吸虫病疫情近年呈低度流行且持续下降,但仍存在高危人群血防意识薄弱、钉螺孳生环境未彻底改变等潜在风险,未来需持续加强风险监测、健康教育、钉螺控制等措施,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掌握西昌市新农村2008年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规律,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对西昌市川兴镇新农村开展2008年监测工作。结果钉螺平均密度0.11只/框(每框=0.11m2),未查见阳性钉螺。钉螺主要分布在沟渠(46.42%)和旱地(48.06%),钉螺分布与建点时基本一致。血检阳性61人,阳性率8.45%,男性阳性率7.61%,女性阳性率9.26%;血清阳性61人全部进行(Kato—Katz)检查,查出血吸虫病患者1例;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14%。监测点内无急血和晚血病患者。家畜血吸虫病检查均无阳性。结论西昌市新农村血吸虫病疫情逐步下降到很低水平,应加强监测和巩固,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2020年武汉市洪涝灾害后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受洪涝灾害地区血吸虫病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9月—10月,在武汉市主要水系区域开展钉螺情况、散养家畜及野粪情况、重点人员查病情况调查等,综合分析汛后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结果本次调查涉及长江、通顺河、府河、汉北河、滠水五条主要河流水系,共捕获活螺1 786只,未发现阳性钉螺,活螺平均密度最高为0.0425只/0.11 m~2;共17处环境出现钉螺复发或扩散,复发或扩散总面积为102.4468 hm~2;共收集野粪2份,未检出血吸虫虫卵;共追踪2 383名在汛期接触有螺水体的防汛人员,IHA筛查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2020年武汉市汛后血吸虫病流行风险较低,但潜在的传播风险仍然存在。灾后应继续加强血吸虫病监测,严防血吸虫病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岳麓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工作效果,为进一步搞好血吸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人群感染情况、钉螺密度、钉螺感染率和防病知识知晓率等方面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7年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粪检阳性率、钉螺检出率明显低于1997年,2007年未检出阳性钉螺,人群2007年临床表现知晓率和预防知识知晓率均高于1997年. 结论积极实施环境改造、药物灭螺工程以及采取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控措施,能大幅度地杀灭钉螺,阻断传播途径,降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5.
衢州市为历史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广泛.通过多年努力,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当时尚存少数钉螺.1996年以来我市血吸虫病病情监测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和残染血吸虫幼虫钉螺;但出现钉螺面积连年上升,近年来一直徘徊在30 0hm^2左右,同时发现输入传染源,存在着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威胁.2004年4~5月,我市开展了钉螺分布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镇江市丹徒区沿江地区羊血吸虫病疫情情况,为制定羊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09—2019年每年对沿江地区羊血吸虫病病情、江滩环境羊粪、羊敞放区域水体感染性、居民病情、螺情和防治措施等开展纵向观察并进行分析。 结果 2009—2019年在沿江地区共检查羊12 076只,查出粪检阳性羊57只,感染率为0.47%;粪检阳性羊感染强度高,“+++”和“++++”共查出46只,占阳性总数的80.70%。江滩环境羊粪占总野粪数的96.30%,阳性率为9.10%,其他野粪未查出阳性。沿江高危水域监测发现2009—2011年有6处哨鼠阳性。共对居民开展血清学查病124 009人次,查出粪检阳性3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为0.003%。累计查出江滩钉螺面积1 066.40 hm2,2009年查出阳性钉螺13.56 hm2。采取淘汰粪检阳性羊、羊圈养、以禽代羊、人畜化疗、灭螺和灭蚴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后,2009年之后未再查出感染性钉螺、2011年之后未再监测到阳性水体和粪检阳性病人、2012年之后连续7年未再查出粪检阳性羊和阳性羊野粪。 结论 监测区内羊血吸虫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沿江江滩仍然存在大面积的钉螺和敞放羊的羊粪,羊血吸虫病的综合防控和监测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周菊静  怀根娣 《职业与健康》2014,(19):2813-2815
目的掌握江阴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进行钉螺普查、轮查和抽查;采用血清学和粪便检查等方法对疫区常住人口以及外来流动人员开展查病。结果 1982—2013年,累计查螺面积3 943.84 hm2,仅1991年和2000年在2个村发现2处钉螺,钉螺面积60 050 m2;共解剖钉螺3 500只,未发现阳性钉螺。累计查病175 929人次,阳性6例(均为外地感染);家畜412头次,无阳性。结论江阴市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仍需加强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及时掌握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动态,为修订监测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全省血吸虫病年报表及“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的疫情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2016年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年,全省有螺乡镇96个,有螺村328个,实有钉螺面积74.18 hm2,新查出有螺面积0.75 hm2;解剖钉螺102 991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血清学调查10.80万人,阳性652人,阳性率为0.60%;查出输入性血吸虫病患者9例;未发现本地粪检阳性患者(或病畜).全省救治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 095例.结论 浙江省2016年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钉螺面积有所增加,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生,相关机构应继续坚持查灭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消除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合溪水库区域螺情和病情现状,为调整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建立预警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2009-2014年,选择合溪水库库区、上游集雨区及下游影响区为监测范围,采用常规法进行钉螺监测和人畜病情监测;2014年5-7月和9月,选择合溪水库主要水系南溪和北溪的源头、中段、入库前1 km、入库口、库岸以及出库河道等6段设15个监测点,采用稻草帘进行水体钉螺监测,同时打捞南、北溪入库口和库区漂浮物进行水体钉螺监测.结果 水库建设前(2009年),在水库上游集雨区、库区及下游均查到钉螺,有螺面积分别占81.62%、15.28%、3.10%.水库运行期(2011-2014年),在水库库区及水库下游开展螺情监测,结果均未查到钉螺,有螺面积全部分布在上游集雨区域,2014年钉螺面积7.69 hm2,较2009年(10.34 hm2)下降了25.63%;上游活螺密度2014年为0.08只/0.1m2,较2009下降了87.10%.病情监测结果未发现血吸虫病和病畜.15个监测点均未发现钉螺.结论 合溪水库运行后,库尾、消落带及水库下游钉螺已得到有效控制,水库上游集雨区尚有较大面积钉螺,需建立新的螺情监测、控制和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0.
江夏区是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区之一,是我国境内最早报道发现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地区,自1881年德国人Gredler报道湖北钉螺以后,该地区一直都有钉螺分布。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江夏区开展防治血吸虫病工作,采取控制病情和钉螺的综合防治措施,从1989年查清钉螺和针对性的控制、消灭工作,到2007年,全区钉螺分布范围和密度等疫情指标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在新防治策略下提供防制钉螺的对策依据,武汉市江夏区血吸虫病防治所对江夏区钉螺疫情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不断加深。KLF6是一种在哺乳动物组织中普遍表达的核转录调控因子,参与生长发育、细胞分化、生长信号的转导、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形成等过程。研究表明,KLF6作为肿瘤抑制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文章从KLF6的结构功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肿瘤中的失活机制及KLF6在恶性肿瘤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Workers engaged in oil-refining industries are exposed to constant occupation-related factors resulting in specific changes of the eye (moderate irritations of the palpebral conjunctiva, bulbar conjunctiva degeneration, angiopathy of the retina, and distortions in the light/darkness adaptation of the eye). There was a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nges and degrees of exposure to the hazardous occupational factor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nervous, cardio-vascular and digestion systems. This proved a possibility of using respective data of ophthalmologic examinations for an early diagnosis of somatic diseases in the workers.  相似文献   

19.
20.
Case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tertian malaria have been treated with different amounts of atebrin cum plasmoquine.No recurrence was noted up to three months in cases of benign tertian treated with 0·3 gramme atebrin and 0·03 gramme plasmoquine for five days but the probable relapse rate in malignant tertian treated in this way was practically 15 per cent.Cases of malignant tertian malaria treated with 0·2 gramme atebrin cum 0·02 gramme plasmoquine for 8 days did not relapse in a period up to three months, and toxic symptoms were very sligh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is due either to the co-operation or failure of body resistance in assisting the dru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