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方国英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144-4145
[目的]调查分析产妇产后发生抑郁症的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产褥期妇女的精神卫生保健工作的预防措施。[方法]产妇产后42d到医院进行产后复查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记录产妇的精神状态及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评定。[结果]本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2.86%,与新生儿性别及健康状况、对分娩疼痛承受力及产程延长有密切的关系。[结论]产后抑郁的发生与分娩状况密切相关,对产妇提供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社会支持,可以预防和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杭州市常住人口中产妇在住院期间的母乳喂养情况及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2005年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的产妇628人,对其母乳喂养行为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同卷调查. [结果]纯母乳喂养者227人,占36.15%,基本纯母乳喂养222人,占35.35%.单因素分析8个因素与母乳喂养率有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娩方式、出生后婴儿未进监护病房、产后早吸吮、开奶时间早是提高母乳喂养率的保护因素. [结论]住院期间的母乳喂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多环节提供产妇和其亲属母乳喂养知识,降低剖腹产率,医院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产妇早吸吮,母要同室可以促进住院期间的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妊娠期妇女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浦东新区妊娠期妇女进行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对11个人口社会学因素和8个医学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在此基础上对8个维度逐一进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妊娠期妇女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妊娠期锻炼时间、是否有妊娠合并证或并发证、家庭月收入、分娩次数、产检次数,各影响因素作用于不同的维度。结论:上海市浦东区妊娠期妇女的生命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维度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要改善这些因素不仅需要保健机构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支持,政府的投入及妇女观念的改变,生命质量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相似文献   

4.
产后抑郁125例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香  吴开舅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1):2040-2041
[目的]分析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0年10月于某院生产后的752例妇女的临床资料,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艾氏产后抑郁问卷(EPDS)对产妇进行调查,统计产后抑郁发生情况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为16.6%(125/752),其发生未受到产妇年龄、婴儿性别的影响(P﹥0.05),而受到婴儿健康状况、产妇经济状况、婚姻满意度、母乳喂养方面的影响(P﹤0.05)。[结论]临床上应注意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对产妇及其家属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尽量避免产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罗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25-327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情况及其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为早期心理卫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爱丁堡抑郁量表及自拟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表对302例初产妇产后6周的抑郁状况进行测评分析。[结果]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为8.61%。产妇的年龄、学历、职业、居住条件、产科并发症、产后睡眠状况、夫妻关系不同,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妇的家庭收入、分娩方式、婴儿性别、喂养方式不同,对产后抑郁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较高,心理社会因素对产后抑郁的影响作用明显。应做好孕产妇在围产期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让产妇愉快地度过情感危险期,最终降低产褥期抑郁症。  相似文献   

6.
健康教育在产后访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后保健对于母亲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产褥期或产后是分娩过程的一个整体部分,在此期产妇身体机能恢复的好坏关系到她们一生的健康与幸福[1 ] 。产后访视是住院分娩服务的延续,通过访视可以及时发现影响产妇及婴儿的不良习俗及健康问题,本文对83 6例住院分娩的产妇及婴儿进行42d内的跟踪随访,重点对产褥期母婴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常见病进行调查,为产后跟踪服务提供科学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以2 0 0 2 -10~2 0 0 3 -0 5住院分娩(居住城区)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共随访83 6例产妇和846例婴儿(9对双胎)。1·2 方法 制定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围生期妇女的生命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孕产妇、孕产妇家属和妇产科医生进行深入访谈,从客观的家庭生活条件和围生期保健的4个时期等几方面来探讨影响围生期妇女生命质量的因素。[结果]围生期妇女生命质量农村明显低于城市,影响围生期妇女生命质量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医疗服务因素和社会的认同。[结论]应进一步提高围生期妇女,特别是农村围生期妇女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产后近期意外妊娠对育龄妇女和婴儿的健康影响较大,由于产后哺乳的特殊性,再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产后避孕知识缺乏等,产后1年内人工流产率高于育龄妇女的平均水平[1]。目前国际上多利用产前检查、住院分娩、产后访视、产后检查和婴幼儿免疫接种时医务人员或专业培训人员为产妇提供产后避孕咨询、宣传教育、避孕措施落实等避孕服务[2],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褥期妇女生命质量状况。方法:应用MOSSF-36健康调查量表和自制母婴保健知识调查问卷对555例产后42天回医院检查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产褥期妇女生命质量整体状况较好,社会功能、生理机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4个维度水平较高,生理职能、情感职能2个维度水平较低。接受健康教育不同,产褥期妇女生命质量有所不同,系统健康教育组与非系统健康教育组比较在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2个维度得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非系统健康教育组产妇阴道炎、子宫颈糜烂的发生率较高。结论:产前接受健康教育程度、产褥期母婴保健知识和护理能力会影响产褥期妇女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个体化的营养与运动对剖宫产产妇产褥期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482名健康的剖宫产分娩的妇女,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给予研究组产妇个体化的营养与锻炼指导,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指导。产后6周,测量两组产妇脂肪分布、肌肉分布、下肢最大肌力、股骨颈抗骨折能力、膝关节损伤、膝关节活动范围,婴儿的身高、体重情况。[结果]产后6周两组产妇的脂肪分布、肌肉分布、下肢最大肌力、股骨颈抗骨折能力、膝关节损伤、膝关节活动范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婴儿的身高、体重也无明显差异。[结论]个体化营养与锻炼利于促进产褥期剖宫产妇的康复,而不影响婴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国孕产妇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现状,探讨影响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09年7-12月间分娩的1 945名妇女进行调查,并对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孕早期系统保健管理卡建卡率为49.77%,产前保健指导率为82.98%,产后保健指导率为52.75%,产前检查率为99.33%,产前检查5次率为74.24%,住院分娩率为98.61%,产后访视率为42.21%,产后访视3次率为9.51%;影响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主要有孕产妇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就医距离、活产生育数、居住地以及婚姻状况等。结论孕产妇首次产前检查时间滞后,产后访视率低,孕产妇的孕期保健服务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剖宫产术后增加外科手术的干预机会,并且由于这些问题需要住院治疗,因此严重影响妇女产后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正常分娩与剖宫产妇女的生活质量。方法这是一前瞻性的研究。样本为正常分娩和剖宫产的病人,其病例资料来自我县的三个医疗机构。生活质量用SF-36分别在两个时间点进行评价(时间点一:分娩后6至8周,时间点二:分娩后12至14周)。并对两组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总共有100人参与本研究(其中50人是正常分娩组,50人是剖宫产组)。从时间点一到时间点二两组的产后生活质量均提高。然而比较正常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的结果,发现两个时间点正常分娩组较对照组有较好的产后生活质量。在时间点一两者的生活能力差异有显著性(均数是62.9相对54.4,P=0.03),同样精神健康方面也有相似的结果(均数是75.1相对66.7,P=0.03)。在第二时间点体格检查评价结果是(均数是88.4相对81.5,P=0.03)。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正常分娩组生理健康方面提高地较快,而剖宫产组在精神健康方面提高地较快。结论虽然本研究的结果没有提出究竟是正常分娩好还是剖宫产好,但是我们认为正常分娩可以提供一较好的体格健康,因此可以提高产妇的产后生活质量。确实对足月妊娠妇女经阴道正常分娩是一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量并评估初产妇产褥期的生活质量,分析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心理和社会因素。方法:选取东莞市2 916例单胎足月的产后42天的初产妇作为研究组,同期按照东莞市的人口构成比例,分层随机抽取东莞市2 797例育龄妇女作为地方常模组,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和一般个人情况调查表对上述两组进行调查,比较两组SF-36量表得分的差异;了解研究组的6项个人一般资料、8项临床相关因素、4项产后生活情况因素和4项心理因素,分析影响初产妇产褥期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研究组SF-36量表的8个领域得分均显著低于地方常模组(t=2.62~58.19,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研究组SF-36量表总分的因素有婴儿抚养困难、婴儿并发症、对婴儿性别的满意程度、夫妻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支持、产妇并发症、睡眠质量、生活受限程度、产妇的情绪稳定性和近1年的生活事件等11项因素。结论:与地方常模相比,初产妇产褥期的生活质量有所下降,这种情况与母婴双方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活方式改变、家庭和社会支持以及产妇个人的调节能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深圳市龙岗区产后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7年分娩接受产后上门访视的产妇为研究对象,产后访视时间是出院后3 d及产后第14 d,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自评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抑郁症状情况及一般情况的调查。结果 本次研究共调查为产妇36 084名,抑郁症状发生率为1.77%,产后4周产妇抑郁症状发生率已经超过4.00%。多因素分析显示,孕期有负性情绪(OR = 11.304(9.354~13.631) ,P(OR = 3.121(2.163~4.519),P<0.001)、晚产(OR = 4.157(1.556~9.152),P = 0.001)是都是产后抑郁症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产后抑郁症状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引起产妇抑郁的因素较多。应重点关注孕期有负性情绪、晚产及家族精神病史的产妇,以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李敏  郭占春 《职业与健康》2010,26(24):2995-2996
目的探讨孕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艾氏产后抑郁问卷(EPDS)及自制问卷对352名产妇进行调查。结果调查的产妇中,EPDS总分≥13分的43例,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12.2%;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经济状况差、婴儿性别为女性、产妇身体状况差、产妇年龄大、婴儿健康状况差和婚姻满意度低6种因素为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RR值分别为5.124、4.125、3.785、3.277、2.787和1.958,母乳喂养是产后抑郁症发病的保护性因素(OR=0.424)。结论选择最佳的生育年龄,满足孕产妇的经济、情感需求,提倡母乳喂养,确保婴儿健康,是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上海市某区敬老院老年人生命质量,探究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应用SF-36量表对668名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敬老院老年人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心理健康(MH)、均分得分分别为42.1、57.9、78.0、50.2、66.0、70.8、66.8、73.6、63.2。单因素分析:性别、婚姻、入住原因对生命质量有影响,老年人疾病中心脏病、糖尿病、慢支或肺气肿、脑血管意外对生命质量有影响;逐步回归分析:是否患病、入住原因、年龄对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显著。[结论]加强健康促进工作;进一步做好硬件建设,创建社会环境支持,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以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农村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的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翔  陶芳标  黄锟  赵媛媛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4):1974-1977
目的:从需方角度分析中部地区农村孕产期保健的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定性研究的半结构式访谈方法,对当地分管卫生工作的县长,卫生局长、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妇联主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主任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对乡镇卫生院院长、医护人员、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和3年内有分娩史的育龄妇女进行焦点小组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农村孕产期保健服务的现况,育龄妇女的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当地产前检查工作中早孕检查率较低,高危妊娠管理欠佳;产妇基本住院分娩,但产后访视流于形式。孕产妇希望孕产期保健服务质量能够提高。医疗技术低和保健意识薄弱对当地农村孕产妇的保健需求产生主要影响,经济、交通等影响因素次之。结论:农村育龄妇女对孕产期保健服务有强烈的需求,提高孕产期保健服务能力和完善医疗保障体制是满足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Sleep disturbances are prevalent problem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Symptoms of insomnia can impact various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s. Furthermore, sleep disturbances may worsen the quality of life independently of co-occurring medical condition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reported sleep disturbance symptom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measures in the Fels Longitudinal Study. Design  Cross-sectional study. Participants  A total of 397 adults (175 men and 222 women) aged 40 years and older were included in the present study. Measurements  Three self-reported sleep disturbance measures (difficulty falling asleep, nocturnal awakenings and maintaining sleep, and daytime tiredness) were collected between 2003 and 2006.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measure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Medical Outcomes Survey Short Form (SF)-36. Socio-demographic status (marital status, employment status, and education) and current medical conditions were collected from participants during study visits. Results  Individuals who reported frequent sleep disturbances showed significantly worse quality of life on all SF-36 subscales examined. The odds ratio (OR) ranged from 1.71 to 18.32 based on symptoms of insomnia across seven SF-36 domains in analyses adjusted for significant covariates influencing quality of life. Participants with severe sleep disturbances (both sleep problems and daytime impairment) showed generally higher odds of reporting poor SF-36 scores (adjusted ORs; 5.88–17.09) compared to participants with no problems. Conclusion  Sleep disturbance is comprehensively and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poor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