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银川市空气污染物与心脑血管疾病院前急救之间的关联。方法 收集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银川市人群心脑血管疾病院前急救资料、大气污染物(PM2.5、PM10、CO、SO2、NOx、O3)和气象数据(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并作相关性分析。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在控制了星期几效应、气象因素后,研究大气污染物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效应。结果 单污染物滞后模型结果显示PM10在升高一个浓度单位后,在其滞后第五天心脑血管疾病的院前急救量增加,ER为0.056 6(95%CI:0.159 0~0.973 0);而O3浓度在升高一个单位后,在其滞后的第三天和第六天使心脑血管疾病的院前急救量有所减少,其ER值分别为-0.101 0(95%CI:-0.195 2~-0.006 7),-0.114 1(95%CI:-0.207 9~-0.020 2)。在单污染物累积滞后模型中,O3的累积效应呈负趋势,而N...  相似文献   

2.
张茜 《中国卫生产业》2014,(28):140-14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脑梗死部位与心电图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2月127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患者的心电图检测结果,并结合病变部位对心电图异常率的出现进行研究,旨在了解脑梗死部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的影响。另研究心电图正常组与心电图异常组患者病死率及病情程度分布状况。结果 127例患者心电图异常率为72.44%(92/127),脑干部位异常率90.0%(18/20);丘脑-基底节区异常率92.31%(36/39);大面积梗死异常率90.00%(18/20);单个脑叶异常率41.67%(20/48)。与单个脑叶相比,其他三个梗死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丘脑-基底节区、大面积梗死与脑干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方面正常组未出现死亡例数,异常组共10例患者死亡,死亡率10.89%,病情分型中正常组中重组均为1例,异常组中重组分别为19例、24例,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异常率较高,心电异常患者死亡率与病情严重程度均高于心电正常患者,心电图异常变化集中在ST-T段改变,同时受梗死部位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桂霞  王玉霞 《现代保健》2011,(35):137-13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的变化,结合病情进展特点,积极采取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本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203例首发急性脑梗死病例作为观察组,其中103例有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升高,100例无明显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选取健康成人100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各组心电图的变化.针对其病情特征进行心电监测、心理护理、临床观察、饮食指导、不良生活习惯纠正及出院指导.结果 脑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伴有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的患者其心电图改变率较同工酶不升高的患者高(P〈0.05).结论 通过心电图监测患者病情发展,积极采取全面有利的护理对策,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徐淑惠 《职业与健康》2002,18(10):152-152
笔者对2000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116例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ECG)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ECG异常与梗死部位,病情演变的关系,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治脑梗死患者116例,其中男84例,女32例,年龄43~83岁,平均65.1岁。有高血压病史者32例,糖尿病史者19例,高脂血症史者38例,但无心脏病史及心电图异常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组分聚集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2004年对广西南宁市部分事业单位7917名进行MS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其中一个事业单位500名无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中老年人纳入研究,根据MS组分的聚集数量分为4组,随访3.5年,每年定期测量血糖、血压、血脂等生理生化指标,并按WHO-MONICA方案心血管病事件(CVD)的诊断标准确定发生的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事件,作为终点事件.结果 (1)MS组分数量多的组别,其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甘油三酯生理生化指标的均数高于MS组分数量少的组别.(2)4个组别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97%、4.19%、7.97%、11.88%.(3)logistic回归分析:相对于非MS人群,MS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RR=2.389(95%CI:1.2~4.756);相对于0组,1、2、MS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RR值分别为1.41、2.68、4.00,调整年龄和性别后Cox模型分析:相对于0组,1、2、MS组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RR值分别为1.29、2.47、3.67.(4)Kaplan-Meier分析:MS组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累积风险高于0、1、2组人群.随访42个月结束时,MS组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累积风险达12.7%.结论 随着MS组分聚集的增加,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随着自然病程进展,MS组分聚集越多的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累积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高尿酸血症和急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自该院2011—2012收治的130例患有脑梗死的患者与150例健康体检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以酶法进行血尿酸、空腹血糖及血脂等方面的测定,然后对两组患者尿酸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中空腹血尿酸升高分别是64(49.29%)例和35(23.08%)例,血浆尿酸浓度为412.6mmol/L、348.9mmol/L,两者之间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尿酸水平和脑梗死患者之间存在着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如果血尿酸水平升高的比例越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越重、预后越差。高尿酸血症是急性脑梗死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7.
孙建田 《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278-1279
目的探讨脑出血及脑梗死在急性期心电图的变化有何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法,将我院2010年10月到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7例,其中脑出血25例和脑梗死7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对较。结果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心电图变化发生率分别为72%、80%,有明显差异,且以ST-T变化最多见。结论脑出血对心电图的影响要显著大于脑梗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病情与心电图异常二者的内在联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l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ECG资料.结果 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l30例(72.2%)患者出现ECG的异常.ECG常见的异常有ST-T改变,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和心室肥厚.ECG异常与病情轻重及预后有明显关系(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ECG监察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干预治疗及脑梗死体积的变化。方法 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用辛伐他汀20mg/d口服,对照组仅使用常规治疗,15d为一疗程。一疗程后比较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及脑梗死体积。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63.3%和43.3%(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88.8%和66,7%(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5)。结论 辛伐他汀有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缩小脑梗死体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与血小板参数的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主要包括PLT(血小板计数)、IPF(未成熟血小板比率)、MPV(血小板平均体积)和PDW(血小板分布宽度),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不同的发病时间分为1周组和2周组,每组34例患者,比较两亚组和对照组之间血小板参数存在的差异。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周组与对照组比较,PLT、IPF值、MPV和PDW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周组与对照组比较,PDW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IPF值和MPV的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改变与其病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与微量蛋白尿关系。方法: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对温岭医院收治的169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与105名健康对照组进行尿微量蛋白检测。结果: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尿微量蛋白水平及微量蛋白尿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提示微量蛋白尿是引起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警惕老年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存在。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与弓形虫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具有机会致病性,国内报道健康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38%。弓形虫病可涉及临床各科,中枢神经系统的弓形虫病被认为是获得性弓形虫病之首。本实验通过对10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  相似文献   

13.
钱智明 《中国校医》2002,16(2):115-116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急性脑梗死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 从近 5年来 ,我校教职工经CT确诊的急性脑梗死 10 0例病人中 ,分列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两组急性期预后提示糖尿病组病死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好转率 (基本痊愈 2 2 % +显著进步 6 % +进步 14 % )低于对照组 ( 5 0 % +16 % +14 % ,P <0 .0 1)。 结论 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 ,脑损伤严重 ,神经功能恢复差 ,致残率、病死率高。因此 ,临床上应严格控制血糖 ,以降低病死率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9年河南省国家监测点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病数据,为防控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2019年“重点慢性病监测信息系统”发病数据,利用SPSS 20.0分析发病率、标化发病率等指标。结果 2019年河南省6个国家监测点共报告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病例29 460例,发病率为930.62/10万(标化发病率为886.51/10万),其中脑血管事件和心血管事件分别报告病例23 295例和6 165例,脑血管事件发病率735.87/10万(标化发病率为702.05/10万)高于心血管事件发病率194.75/10万(标化发病率为184.46/10万)。缺血性脑卒中占脑血管事件总发病数的76.82%(17 895/23 295)。心脑血管事件平均发病年龄为(69.59±13.01)岁。男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率1 012.93/10万(标化发病率为967.49/10万)高于女性847.99/10万(标化发病率为805.04/10万)(χ2=227.95, P<0.001);男性发病平均年龄(68.01±12.93)岁小于女性(71.49±12.85)岁(t=23.09,P<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县级医院建立緑色通道对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的临床意义;分析其可行性及重要性.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收治的急性心脑血管病人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通道诊疗,观察组采用绿色通道诊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就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绿色通道诊疗的观察组,在短时间内使患者得到救治,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绿色通道对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救治,明显缩短了诊治时间、降低转运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率,提高了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并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电图(ECG)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关系。方法 对107例由急诊科收入院的ACS患者的ECG及CA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病变情况复杂,单支、2支、3支病变均占一定比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单支病变以左前降支病变为主,2支以上病变均包含左前降支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单支病变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2支以上病变均包含右冠状动脉病变。(2)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单支病变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vs28%,P〉0.05),2支以上病变发病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64%vs63%,P〉0.05)。(3)〈65岁组单支病变发病率明显高于≥65岁组(46%vs18%,P〈0.01),〈65岁组2支以上病变发病率明显低于≥65岁组(48%vs78%,P〈0.01)。(4)ECG诊断ACS相关病变血管的特异度为100.0%,敏感度为33.3%。结论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ECG能基本确定相关病变血管,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ECG不易确定相关病变血管,应尽早行CAG检查明确诊断;年龄越大,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越复杂,亦应尽早行CAG检查。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脑部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进而出现脑组织坏死,患者的致残与致死风险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随着病情发展,脑梗死患者若未能及时开展有效的治疗干预,梗死面积会随着缺血时间延长而扩大,周围的缺血半暗带也会随着原有能量枯竭坏死。缺血半暗带区在发病之初为低灌注区域,此时及时给予有效干预,增加血液灌注,可使脑组织恢复到正常状态,而若超过一定时间,脑组织长期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就会形成不可逆坏死区,此区功能也会随之丧失,导致患者治疗后仍遗留功能障碍。因此,急性脑梗死发生后要在早期开展有效治疗,方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更好改善预后。早期有效治疗是挽救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命,降低神经功能损伤的关键。因此,本文就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急性脑梗死治疗工作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脑梗死(CI)的特点和护理。方法AMI合并CI的患者52例,其中≥65岁36例,<65岁16例,分析两组发生CI的时间、并发症及死亡率。总结36例AMI合并CI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要点。结果老年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90%CI发生在14d内,两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老年组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人AMI更易发生CI,预后差,早期明确诊断与治疗,加强护理,防治CI,有助于控制病情和促进康复,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病死率较高,目前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溶栓、降纤、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和神经保护治疗等,而溶栓治疗尤其是超早期溶栓是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从溶栓治疗的依据、时间窗、药物的选择、溶栓治疗的方式及溶栓治疗的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北海市海城区2015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病、死亡情况,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发病和死亡数据来源于“重点慢性病监测信息系统”和“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通过计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构成比、死亡率等相关指标,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季节的发病情况。结果海城区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粗发病率429.41/10万,标化发病率479.84/10万,其中脑卒中和冠心病急性事件标化发病率分别为386.48/10万和93.37/10万,发病人数之比为4.15∶1。男性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标化发病率为590.26/10万,女性为380.26/10万,男女发病人数之比为1.41∶1。标化死亡率118.72/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83.29/10万,女性标化死亡率46.83/10万。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6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73.52%。结论心脑血管事件成为威胁当地居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中老年群体和男性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