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田东县产销食品主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水平和趋势,确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掌握田东县主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标准制定、修订、跟踪评价及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和监管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17年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201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国家标准方法或推荐方法进行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监测138份样品,合格121份,总合格率87.7%。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合格率84.0%,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合格率97.4%。中式糕点(面包、蛋糕、中式糕点等)、熟制米面制品(凉拌粉、面、凉皮等)和中式凉拌菜(快餐店、米粉店等)等微生物监测项目合格率分别为为50.0%、60.0%和80.0%。结论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食品中微生物污染尤为严重,是目前食品安全的隐患,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餐饮服务业和养殖业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食源性疾病是全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研究分析2017年广西省靖西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旨在了解靖西市生产和销售食品主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水平和趋势,明确危害因素的分布和来源,掌握常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和流行趋势,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标准制定、修订、跟踪评价以及监管控制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综合体系。方法 2017-03-15-2017-09-20对靖西市区各大超市、临街门店、农贸市场摊点和龙邦口岸各交易场所进行监测,根据《2017年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201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和国家标准方法或推荐方法,遵循随机抽样原则进行采样和送检,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共采集168份样品进行监测,合格150份,总合格率为89.3%;其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样品110份,合格96份,合格率为87.3%,不合格原因为菌落总数超标、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样品58份,合格54份,合格率为93.1%,不合格原因为重金属铅污染和含铝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按餐饮和蛋肉奶制品等食品分类检查结果显示,总合格率为89.3%,蛋制品和特殊膳食用食品合格率均为100.0%,乳与乳制品合格率最低为60.0%,其余均为80.0%~93.0%。结论靖西市市面上的食品普遍受到微生物污染,主要是菌落总数超标,尤其以乳与乳制品合格率最低,是食品安全的较大隐患。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了解田东县食品安全状况,评价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污染控制水平与食品安全标准的执行效力,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预警、标准制(修)订和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督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13年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2013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国家标准方法或推荐方法进行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监测145份样品,合格89份,总合格率为61.4%。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合格率为49.5%,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合格率为97.2%。熟肉制品合格率为13.8%,盒饭和瓶(桶)装饮用水、直饮水合格率为21.4%。结论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食品中微生物污染尤为严重,是目前食品安全的隐患,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贸市场和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楚雄州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污染的情况和变化趋势,为防控食源性疾病及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2015年对楚雄州10个县(市)的农贸市场、超市、专卖店、餐饮店、城乡小卖部、学校食堂、流动摊点、种植、养殖等场所,采集食品样品进行检验检测及分析评估。结果化学污染物常规监测:共监测14个品种1 242件样品,合格1 102件,合格率为88.7%;化学污染物专项监测:共监测14个品种486件样品,合格476件,合格率为97.9%;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共监测27个品种1 170件样品,合格756件,合格率为64.6%,检出致病菌73株。结论楚雄州不同类别的食品在种植、养殖、加工生产、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化学物质污染超标,存在一定的风险;相关食品在加工生产方面有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需加大监管力度;食品受病原微生物污染比较普遍,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天津市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天津市学校周边食品的风险状况,为有效防控天津市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2014—2018年天津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全市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于2018年对天津市学校周边食品开展食品风险监测,按照《2018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性为主,为9起占52.95%,9月份开学季为高峰期,发生在托幼机构的事件比例最多,为7起占41.18%。在流动摊点、小型餐馆等售卖的餐饮食品的微生物污染风险较高,不同采样地点总检出率为24.44%。儿童食品存在铅超标问题,超标率为2.22%。结论天津市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发生在夏秋季,以微生物性事件为主,风险较高。应在夏秋季对学校食堂加强监管,在开学季前后重点开展督查,尤其是托幼机构的食堂,同时加强对流动摊点、小型餐馆等售卖的餐饮食品的风险监测与监管,继续对儿童食品中的膨化食品、薯片、自制零食等开展重金属、添加剂、微生物等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2012年驻马店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的活动。为更好地履行《食品安全法》赋予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全面了解驻马店市食品安全现状,按照河南省卫生厅的安排部署,2012年7月-9月市疾控中心采集样品进行检验,开展食品安全风  相似文献   

7.
<正>1我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系统现状为了解和掌握我国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状况,国家从2000年就开始建设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监测网,该网络已经实施近10年,但仅在近两年才得到发展和完善,并初步建立起了食品污染物和常见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监测规划、检测和数据收集、分析机制。2003年卫生部发布《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07 - 2018年常州市食源性疾病爆发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资料。方法 对2007 - 2018年上报于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中常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 - 2018年常州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9起,发病人数965人,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主要在6 - 8月和9 - 11月,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44.1%(26/59)和27.1%(16/59);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单位及集体食堂,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61.0%(36/59)和32.2%(19/59)。26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食品查明,查明率为44.1%(26/59),其中动物类食品、植物类食品主要的原因食品,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27.2%(16/59)、11.9%(7/59)。在动物类食品和植物类食品中,细菌是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两类食品的81.3%和57.1%。35起暴发事件查明致病因素,查明率为59.3%(35/59),微生物、毒素、化合物分别为50.8%(30/59)、5.1%(3/59)和3.4%(2/5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致病因子,占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的35.6%(21/59)。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的引发原因是加工不当。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常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应加强致病微生物所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自2010年构建了食源性疾病监测网、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其有害因素监测网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旨在完善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1]。历经几年发展,很多技术已经有了显著改进和完善。本文就食源性致病菌定量检测技术发展近况概括介绍。1食源性致病菌仍是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因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2]。而食源性致病菌是引发感染性食源性疾病的一组病原菌,国内常见的是沙门  相似文献   

10.
正食品污染通常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经销过程中被生物性或化学性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污染是导致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最常见条件,食品安全事故往往伴有严重的食品污染[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一项能够及时发现食品污染的有效途径,通过它可以了解食品中主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水平和趋势,确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掌握主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发现食品安全风险和食源性疾病暴发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江西省2011—2020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制订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1—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江西省2011—2020年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2起,涉及暴露人数19 858人,累计发病人数882人,住院297人,死亡1人;9月是江西省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高峰期;吉安市、上饶市、南昌市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居前三;中、小学校是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场所。除原因不明事件外,致病微生物及毒素是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素,主要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交叉污染是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引发环节。结论 江西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由致病微生物引起,提示夏秋季应继续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排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因食品交叉污染和存储不当而导致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太原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原因食品等分布情况,为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和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6—2020年上报到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的太原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0年太原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2起,累计发病311人,发病率为1.42/10万。其中,第三季度事件数最多,发生16起,罹患率最高,为20.43%;<10人的小规模事件最多,发生33起,占76.74%;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的有16起,占38.10%;原因食品大多是多种或混合食品,发生14起,占33.33%。在明确致病因素的事件中,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各占一半。结论建议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敏感性和上报意识;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加强对人群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和对餐饮服务业等高风险点场所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3.
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2010年国家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1〕。由于微生物污染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呈上升趋势,笔者于2011年4-9月在辖区综合市场进行了1次抽检,旨在分析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分析2015-2018年营口市各类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预防和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及食品安全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2018年采集营口市市售16类样品,共607份,按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要求对沙门氏菌等15种食源性致病因子进行分离与鉴定,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结果 607份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76株,总检出率为12.52%;其中水产品中寄生虫检出率最高,为30.14%(22/73);其次为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为18.58%(21/113);不同食品类别中,豆制品致病菌检出率高于其他食品,检出率为50%(3/6);其次为餐饮食品和速冻米面制品,均为25%(27/108;1/4)。时间方面,二季度检出率高于其他三个季度,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260,P=0.154。散装食品致病菌检出率高于预包装食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5,P=0.168。结论营口市市售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因子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南通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南通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江苏省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工作手册》要求,2017—2020年共监测了12类1025份食品样品,开展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2018年萍乡市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检测结果,了解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整体情况,为本市食品安全风险的正确评估与预警提供依据。方法按照《2018年江西省卫生计生部门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从萍乡市各县区采集样品,依据《2018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化学检测方法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依据GB 2760-2014、GB 2761-2017、GB 2762-2017、GB 2763-2016和农业部第235号公告等相关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119份样品中检出不合格样品16份,不合格率为13. 5%。16份不合格食品包括蔬菜1份、饮料1份、猪肉1份、蜂蜜1份、婴幼儿米粉8份、酒类1份、油条2份和花生1份。结论本市食品化学物整体污染水平虽然不高,但部分食品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建议加大投入和保障开展地方性监测,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运城市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其污染水平和趋势,发现食品安全隐患,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随机从当地居民的主要购买点、超市、农贸市场、商场、专卖店、饭店采集本地产食品,按国家监测手册进行监测。结果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总合格率为88.6%,各种食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铅、镉、汞污染;食品中微生物指标总合格率为60.9%,致病菌检出率为9.8%,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素孢杆菌检出率最高,分别为4.7%和48.0%。结论应在食品加工、销售、贮存等环节重视预防食品污染、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从而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监测昆明市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的花生酱、芝麻酱在加工过程中卫生指示菌和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和可能 污染源,掌握基线数据,为食品安全预警提供依据。方法:按照2018—2020年《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 手册》《花生酱和芝麻酱加工过程监测工作手册》对昆明市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的花生酱、芝麻酱加工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采 样和检测。结果:花生酱、芝麻酱加工过程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肠杆菌科、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氏菌、沙门 氏菌超标/阳性率分别为0、19.91%、40.77%、27.89%、0、1.22%和0。在进行致病菌检测的类别中,李斯特氏菌检出5株, 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未检出。结论:花生酱、芝麻酱制作工艺流程较多, 各个环节均存在被污染风险,。企业应加强质 控,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相关的监测和管理, 切实做到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可能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9.
杜新永 《职业与健康》2009,25(23):2624-2625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预警做了专门规定。《食品安全法》第11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第13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20.
2003~2004年孝感市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食品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内调查表明,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的人数最多,分别占总体的38.5%和50.9%。随着《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的建立,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针对本地区尚无相关食品污染物微生物分析相关数据,2003-2004年,对本市市售生肉、散装熟肉、水产品等几类和人们密切相关的食品进行了几种常见致病菌污染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