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是英国物理学家享斯菲尔德(Hounsfield)发明的,于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问世。CT.的出现奠定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础,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正确性和敏感性,是20世纪70年代医学上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2.
造影剂自动推注系统在CT增强扫描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CT增强扫描达到最佳效果,造影剂总量、注射速率和扫描延时时间的控制要求十分严格,而自动推注系统的使用是必需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王有军 《药物与人》2007,20(11):20-21
来自某医院的真实事件:一位身体还比较好的中年人,在做增强CT检查冠状动脉的过程中,注射造影剂后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虽经及时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却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专家建议,医生在给病人做CT造影剂时要谨防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4.
王爱华 《现代保健》2014,(24):86-88
目的:探讨碘造影剂在CT增强扫描中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600例需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4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对照组),566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精细护理(观察组),包括心理护理、静脉注药护理、过敏反应的预防和处理、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和处理。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出现周身发热189例(33.39%),感喉部烧灼紧束10例(1.77%),12例(2.12%)出现轻度恶心、呕吐,12例(2.12%)扫描结束后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荨麻疹样皮疹,10例(1.77%)患者发生渗漏,其中2例渗漏严重,导致扫描失败;其余注射顺利,全部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出现周身发热15例(44.12%),感喉部灼烧紧束3例(8.82%),3例(8.82%)患者出现轻度恶心、呕吐,4例(11.76%)扫描结束后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荨麻疹样皮疹,2例(5.88%)患者扫描结束后出现全身皮肤瘙痒、荨麻疹,4例(11.76%)患者发生渗漏,均较严重致扫描失败;2例(5.88%)患者出现轻度耳、喉头水肿。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增强扫描时采取精细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利于CT增强扫描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5.
黄琴红 《工企医刊》2009,22(3):18-19
CT增强扫描是指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后再进行扫描,增加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之间密度的对比度,有利于发现病变和鉴别诊断。我院自2007年6月-2008年6月,共做CT增强扫描231人次,出现不良反应11人次,其中轻度反应9人次,中度反应2人次,无重度反应。  相似文献   

6.
万光艺  施健 《医疗设备信息》2008,23(11):122-123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时,造影剂跟踪技术(Bolus Tracking)对造影剂推注速度和剂量等技术参数的选择应用以及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螺旋CT、造影剂跟踪技术及高压注射器,对300例患者进行螺旋增强扫描,对扫描器官强化效果,注射速度及患者的状况作综合分析。结果(1)体质状况及血管条件好的成人,选择较高的注射速度,为2.5ml/s~3.0ml/s,使用造影剂跟踪技术(;2)体质状况及血管条件一般者,选择中等的注射速度,为1.5ml/s~2.0ml/s,使用造影剂跟踪技术(;3)体质状况及血管条件差者,应选择较低的注射速度,为1.0ml/s~1.5ml/s,可以使用造影剂跟踪技术(;4)血管条件极差可采用深静脉插管法,可以使用造影剂跟踪技术;(5)小儿宜选择手推,不推荐使用造影剂跟踪技术。结论充分利用造影剂跟踪技术在螺旋增强扫描中的优势获取高质量的强化CT图像,对进一步提高医生诊断正确率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取2015年4月到2017年4月间本院收治实施CT增强扫描的90例患者进行研究,按患者护理方法分为常规组(n=45)和干预组(n=45),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扫描护理,对所有干预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统计对比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不良反应4.4%及不良心理发生率8.9%与常规组22.2%、33.3%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CT增强扫描中实施护理干预可预防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翟亚玲  唐付翠 《智慧健康》2022,(36):239-243
目的 研究对接受CT增强扫描患者实施细节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接受CT增强扫描患者80例,按入院顺序分组,每组40例。常规护理、细节护理干预分别为对照组与实验组采用的方式,观察临床护理效果的相关指标值。结果 实验组的外渗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纠纷事件发生率明显较低,提示两组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的满意度评分、总依从率显著较高,提示两组差异明显(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的SAS与SDS等负性心理评分均明显降低,提示两组差异明显(P<0.05);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因造影剂外渗所致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并且实验组的降低水平更大,提示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患者应用细节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少外渗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较高,并且还能够有效提升总依从率,降低纠纷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具有推广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CT检查一般被分为平扫、增强扫描以及血管造影等.其中的增强扫描是在平扫的基础上对注射造影剂后再进行的扫描,进而由于造影剂造成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间密度差显示病患的病变位置.同时由于CT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CT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会发生造影剂的渗漏.虽然这种情况发生的凡率比较小,但是一旦发生就会对病患造成极大的影响,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管理是极其有必要的.本文就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这段时间内抽取的680名CT增强扫描的病患,对其渗漏进行分析,并对预防管理的措施进行改进,其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随着CT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在FCT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的增强扫描已成为常用技术。CT增强造影剂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由于非离子型价格昂贵、来源有限,故只能选择使用离子型造影剂。目前常用60%-70%泛影葡胺,因其浓度高,剂量大,注射速度快,及患者的个体差异,使得即使存注射碘造影剂前过敏实验结果为阴性者,  相似文献   

11.
CT检查中,碘造影剂的增强扫描大大提高了CT诊断的准确率。尽管泛影葡胺毒性很低,但由于用量大,注射速度快,在日常工作中常有变态反应发生。现将其急救处理和护理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我院CT增强扫描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加强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护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进行CT增强扫描时,加强对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3.
李刚毅 《现代保健》2009,(19):130-131
增强扫描是指经静脉注射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使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增加,从而提高病变显示率。病变组织密度增加称为增强或强化。机制是注射对比剂后血液内碘浓度增高,血管和血供丰富的组织器官或病变组织碘含量较高,而血供较少的病变组织含碘量较低,使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之间碘的浓度产生差别,形成密度差,有利于发现平扫未显示或显示不清楚的病变,同时根据病变的强化特点,有助于病变的定性。因此增强扫描可反映病理组织性质,最后对比剂经肾脏排泄使泌尿道强化随尿液排除体外。目前常用的造影剂有两种:水溶性离子造影剂,如60%~76%的泛影葡胺或碘酞葡胺;非离子型造影剂,如欧乃派克、碘必乐、尤维显等,非离子造影剂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杨昆良 《智慧健康》2021,(3):111-113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对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影响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05例CT增强扫描检查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该105例患者分为A、B两个组别,A组有患者52例,B组有患者53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A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采用预见性护理方式对B组患者...  相似文献   

15.
CT增强扫描是在平扫的基础上静脉快速注射碘造影剂的一种检查技术,可发现平扫时漏检的病灶,提高病灶的检出率,有利于病变的定性和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多数患者检查前易出现自疑、恐惧等心理变化,因此通过对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副作用的护理干预和处理方法的探讨,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确保增强扫描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CT增强扫描造影剂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将2008年1月-2012年11月在西安市第九医院做CT增强检查者597例(男性295例,女性3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98例,对照组29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方案,记录患者造影检查中不良反应情况、血压和心率变化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中、重度不良反应上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331、0.096,P>0.05),但是在轻度不良反应上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761,P<0.01),经过相应的优质护理及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情绪得到好转(t=15.858,P<0.01);观察组患者心率异常率(10.40%)与对照组(22.0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939,P<0.01),观察组患者血压异常率(8.39%)与对照组(12.4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454,P<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x2 =54.531,P<0.01).结论 放射性检查及治疗前的护理直接关系医疗工作的质量,护理在放射科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和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患者性增强CT扫描后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危险性因素,以指导老年人临床增强CT检查危险性评估。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本院行胸腹部实质器官增强CT扫描且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483例并建立临床档案,扫描前及扫描后72h采集空腹静脉血测血清肌酐含量,同时在扫描前后给予充分水化治疗,经血清肌酐检测判断CIN发生率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做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经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心衰、基础肾病、基础Scr的升高等指标与老年患者行增强CT后出现造影剂肾病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龄(>75岁)、基础肌酐水平升高、糖尿病、基础肾病及慢性心衰为老年患者行增强CT后出现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同时包含不同危险因素数量多的患者罹患CIN的比率更高。结论对于欲行增强CT的高龄患者,需充分了解其基础身体状况并做严格评估,特别对于含多种危险因素的老年患者更应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肝癌射频消融术后CT增强扫描检查造影剂渗漏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应对造影剂渗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行肝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68例肝癌患者,术后均行CT增强扫描检查,根据发生造影剂渗漏与否将其分为渗漏组(27例)和未渗漏组(141例)。收集患者临床有关肝硬化、经胸腔穿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消融针数、病灶大小及注射部位资料,检测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及血红蛋白(HB)水平;以多因素Logistic分析肝癌射频消融术后CT增强扫描检查造影剂渗漏的危险因素。结果:渗漏组患者年龄≥60岁、肝硬化、经胸腔穿刺以及手背静脉注射占比均高于未渗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7,x2=10.404,x2=8.377,x2=5.54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患者年龄≥60岁、肝硬化、经胸腔穿刺以及手背静脉注射是肝癌射频消融术后CT增强扫描检查造影剂渗漏的危险因素(OR=1.896,OR=1.9...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造影剂外渗的预防与护理。方法对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造影剂期间意外出现外渗患者及时给予硫酸镁局部湿敷,并抬高肢体及冷敷。结果216例CT增强扫描检查接受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患者中,有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造影剂外渗,轻度4例,中度3例,重度1例。经及时处理治疗,局部肿胀消失,8例外渗患者均在2d内恢复正常。结论硫酸镁局部湿敷是及时治疗造影剂外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放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CT检查已大量应用在临床,使患者得到了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在CT检查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部位,碘造影剂在放射诊断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下面我就谈一谈在CT增强扫描中,高压注射器及碘造影剂的应用体会。1临床资料1·1对象我院放射科从2005年4-10月共做CT增强扫描4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增强部位头部5例,胸部15例,腹部20例。1·2设备、药品我院使用的CT机为PHILIP公司的BRIL-LIANCE-6型的螺旋CT机,注射器为德国产CT9000R型高压注射器,造影剂为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