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上海市15岁及以上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制订肥胖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07年和2010年在上海市开展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情况中居民实际身高、体重测量的资料,比较3年间上海市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及其变化。结果2007年纳入分析的17174人和2010年纳入分析15663人的超重率分别为29.0%、31.3%,肥胖率分别为8.1%、8.6%,3年间上海市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7.9%和6.2%,其中15-岁超重率和肥胖率下降了15.1%,18~,45~和60~69岁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1.9%、6.0%和6.8%。不同性别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长不同,15~岁青少年组,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上升幅度大于青少年组男性,18岁以上各年龄组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长幅度均为男性大于女性。非中心城区男女性的超重和肥胖增长幅度均高于中心城区。3年间超重和肥胖检出人数增加了121.5万人,其中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分别增加了96.8万和24.7万。结论上海市居民超重和肥胖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非中心城区居民上升趋势更加明显,超重和肥胖已经影响到上海市1/3的人口,对上海市居民超重和肥胖的干预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总被引:126,自引:0,他引:126  
目的 分析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水平及其在人群中的流行和分布规律。方法 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9849人的有效数据,计算全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用2000年人口进行标化。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7岁以下儿童根据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Z评分标准,7~17岁人群采用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标准,18岁及以上成年人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结果 我国居民超重率为17.6%、肥胖率为5.6%,二者之和为23.2%。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至四类农村的标化超重率分别为25.0%、21.6%、17.4%、15.1%、19.2%和12.8%,标化肥胖率分别为10.6%、7.2%、6.4%、4.3%、6.0%和2.7%。按照年龄段统计,0~6岁组的超重率为3.4%,肥胖率为2.0%;7~17岁组的超重率为4.5%,肥胖率为2.1%;18岁及以上组的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性别差异在各年龄段和城乡之间有很大不同。结论 超重和肥胖人群已接近总人口的1/4,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肥胖将成倍增加,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肥胖大致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绝大多数的肥胖者都属于单纯性肥胖,是指无内分泌疾病或找不出引起肥胖原因的肥胖症。2002年的数据表明,我国有3亿人超重或肥胖,其中18岁以上的成年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1992年到2002年的10年间,我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其中成年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40.7%和97.2%。  相似文献   

4.
2004年10月12日,卫生部在北京公布了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综合调查结果:目前我国约有2亿人体重超重,6000多万人患肥胖症。其中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与1992年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由于超重基数大,预计我国今后的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儿童肥胖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999-2002年,美国6~19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肥胖率分别升至31.0%、16.0%。2006年,我国7胡岁男、女生超重率、肥胖率也分别上升至25%、17%。2010年全世界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已达到1990-2003年的2倍。伴随儿童超重、肥胖率的持续上升,所凸显出来的不仅有健康问题,还有经济问题鲫。肥胖不仅影响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居民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掌握江苏省居民超重和肥胖的变化情况,为制定相应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江苏点资料和2007年江苏省营养与健康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比较5年间江苏居民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采用针对不同年龄人群的体质指数(BMI)标准评价调查对象的超重肥胖情况。结果:5年间江苏省居民超重肥胖率由原来的31.1%上升至43.0%。与2002年相比,2007年苏南、苏北、城市和农村地区居民超重/肥胖率均显著上升(P〈0.01)。此外,2007年我省居民超重/肥胖率苏南地区低于苏北地区(X^2=54.83,P〈0.01),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X^2=105.51,P〈0.01)。2007年各年龄组居民的超重/肥胖率均高于2002年相应性别居民。14~17岁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的增长幅度居各年龄组之首。结论:超重和肥胖在江苏省居民中呈迅速上升趋势,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及时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查沙县中小学生肥胖现状并进行比较。[方法]利用2006年学生体检资料,分别用“身高别体重”和BMI标准统计中小学生肥胖、超重率并进行比较。[结果]用身高别体重和BMI标准筛查出的肥胖率分别为6.1%和3.2%,超重率为7.7%和8.3%,差异有显著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用2种标准筛查出的肥胖和超重率不一致,有2.7%(368/13580)学生用身高别体重标准不能进行评价;2种标准查出的肥胖率均为小学组高于初中组,初中组高于高中组,男生高于女生。[结论]沙县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处于较低水平,2种标准筛查的超重与肥胖率有差异,BMI标准能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超重和肥胖筛查。  相似文献   

8.
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情况,为制定肥胖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6~17岁儿童青少年调查资料,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6岁儿童采用WHO 2007年推荐的分年龄性别BMI超重肥胖判定标准判定超重肥胖,7~17岁儿童青少年采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中的分年龄、性别的BMI超重肥胖判定标准进行判定。结果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9.6%和6.4%,其中城市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0%(男生:12.8%,女生:9.0%)和7.7%(男生:9.7%,女生:5.5%),农村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8.4%(男生:9.3%,女生:7.4%)和5.2%(男生:6.2%,女生:4.1%)。按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分,高、中和低家庭收入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分别为12.3%、10.7%和8.2%,肥胖率分别为8.6%、7.2%和5.7%。结论 2012年,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表现为城市高于农村,男生高于女生;患病率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算相应人数各为2.0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为30.0%,肥胖率为12.3%,儿童肥胖率为8.1%,与1992年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北京市有20%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成肥胖,居国内最高水平。肥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肥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高,全球目前有超过10亿的超重人口,其中至少3亿是肥胖。在我国,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的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超重和肥胖人口合计近3亿人,2002年我国大城市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30.0%和12.3%。与1992年相比,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40.7%和97.2%。为此,做好超重和肥胖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在回顾超重及肥胖的影响因素、对慢性病的影响、经济负担等基础上,笔者认为,人人维持健  相似文献   

11.
Obesity prevalence and time trend among youngsters in China, 1982-200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urpose of present study is to describe the prevalence and trend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s well as its co-existence with stunting, among youngsters in China, from 1982 to 2002. Data from children 7-17 years of age from three cross-sectional national surveys: "1982 China National Nutrition Survey" (5,334 boys and 4,793 girls), "1992 China National Nutrition Survey" (8,048 boys and 7,453 girls) and "2002 China National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23,242 boys and 21,638 girl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defined according to age, sex and specific BMI cut-off poin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 while stunting was defined as height-for-age below -2 standard deviation from the NCHS/WHO reference median value. RESULTS: Overweight prevalence of Chinese youngsters was 1.2%, 3.7% and 4.4%, while the obesity prevalence was 0.2%, 0.9% and 0.9% in 1982, 1992 and 2002, respectively. Both the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evalence and their increment were higher among boys in urban areas. In 1982, 28.4% of overweight and 69.6% of obese youngsters were stunted, this decreased to 22.0% and 46.4% in 1992, and then to 5.7% and 7.7% in 2002,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youngsters were low in 1982. There has been a rapid increase since then. If this trend continues, overweight will soon reach epidemic proportions. Stunting among overweight and obese youngsters decreased dramatically at the same time.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陕西省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率及其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区间的状况和差异。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陕西省7229名成年人的有效数据,计算其超重和肥胖率。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结果陕西省成年人的超重率为26.2%,肥胖率为6.9%,男性和女性的超重率分别为25.8%、26.5%,女性的肥胖率显著高于男性。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经济类型地区成年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也存在着差异。结论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发展形势比较严峻,肥胖者有可能进一步增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超重和肥胖的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

As a result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lifestyles and dietary habits of its people have been changing, and the rates of obesity, diabetes, and other chronic conditions have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We report the prevalence of type 2 diabetes and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 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abetes an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adults. We also 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those from the US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99-2002.

Methods

Data were from adults aged 20 years or older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China National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2002 (n = 47,729). Diabetes and IFG were defined by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09 criteria. We assessed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IFG, an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by sex, age, region of residence, and ethnicity.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FG in Chinese adults was 2.7% and 4.9%, respectively.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increased with age and body mass index. Men and women had a similar prevalence of diabetes, but men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prevalence of IFG.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Chinese who lived in urban areas was 2 to 3 times higher than the prevalence among those who lived in rural areas (3.9% for urban areas and 6.1% for large cities vs 1.9% for rural areas), and the prevalence of IFG was 1.5 to 2 times higher (6.1% and 8.1% vs 4.2%, respectively).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Chinese women and young (20-39 y) and middle-aged (40-59 y) adults who lived in large cities was similar to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in the US population.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FG was much higher in urban than rural areas, particularly in the large cities of China. Prevention must be emphasized among adults to reduce the future social and economic burden of diabet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学龄儿童BMI值分布及超重和肥胖状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了解深圳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状况及人体质量指数值分布情况,为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深圳市2所小学7~12岁学龄儿童3 008名作为观察对象,以国际生命科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颁布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值分类标准”,对深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状况进行筛查。结果与WGOC采用P85和P95作为超重和肥胖筛查标准相比,深圳市学龄儿童BMI值P85和P95相对较高。以WGOC标准筛查,深圳市学龄男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7.6%和12.3%,女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8.1%和6.1%。结论采用WGOC标准能较准确地筛查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深圳市学龄儿童肥胖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1992至2002年北京大学社区队列人群体质指数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1992年和2002年北京大学社区队列人群体质指数、超重率、肥胖率10年间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个体体质指数的变化特点。方法 1992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大学社区35~64岁人群中的1985人进行基线调查,通过体检和问卷调查获得队列人群的个体相关资料,经过长期的心血管疾病随访研究,于2002年对此队列人群进行第2次体检和问卷调查,对2次调查资料均完整的1437人进行分析。结果 (1)10年间男性体重平均增加了4.89kg,女性增加了3.08kg;体质指数(BMI)均值男性由10年前的23.49kg/m^2上升到10年后的25.22kg/m^2,女性由10.年前的23.30kg/m^2上升到10年后的25.02kg/m^2。(2)10年间男性超重率、肥胖率分别增长了47.8%和124.2%,女性则分别增长了29.5%和131.3%。(3)男性10年前超重者中有74.9%的人10年后仍超重,22.9%的人变成肥胖;肥胖者中85.7%的人10年后仍肥胖。女性10年前超重者中58.2%的人10年后仍超重,34.5%的人变成肥胖;肥胖者中93.7%的人10年后仍肥胖。结论北京大学社区队列人群10年间。BMI均值、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有所增加。10年前基线BMI为超重或肥胖者中的大部分人10年后仍为超重或肥胖,恢复为正常者很少,而且BMI超重者比BMI正常者更容易变成肥胖,这说明超重或肥胖一旦形成则很难恢复。因此,控制超重和肥胖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阐明中国肥胖的流行状况,为国家卫生决策和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WHO诊断标准,对中国11省(市)居住5年及5年以上者的社区人群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分析。研究对象包括20-74岁居民共42751人。结果11省(市)总的超重现患率为21.51%,肥胖现患率为2.92%,经1990年全国人口标标化,11省(市)超重的现患率为18.28%,肥胖的现患率为2.48%;经1992年世界人口标化,超重现患率为18.61%,肥胖现患率为2.49%;女性的超重现患率和肥胖现患率(21.71%和3.73%)显著高于男性(21.25%和2.11%);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现患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在11省(市)中,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男性是北京最高,女性是山东最高;肥胖的现患率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流行特点。结论:中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形势严峻,超重和肥胖患者病开始低龄化,男性肥胖患病的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女性。因此,中国应该尽早开展肥胖的防治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中国不同群体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期间超重、肥胖流行动态。方法 资料来自1985、1991、1995和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共计98万余人,分大城市、中小城市、富裕乡村、中下水平乡村4个群体,统一使用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新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体重指数筛查分类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分析不同群体在不同年代的检出率。结果 1985年,中国即使大城市男女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也仅为0.2%和0.1%,超重率1%~2%,无实质性肥胖流行。90年代开始超重率大幅上升,增幅城市高于乡村,男生高于女生。北京等发达大城市男性7~9岁、10~12岁和女性7~9岁年龄组肥胖率分别为4.7%、3.8%和3.2%,肥胖高发人群初步形成。学生人群中营养不良和超重增加趋势并存,两极分化明显。1995年前后,城乡均出现超重检出率大幅增长.发达大城市男女超重率分别比10年前增长3倍和2倍;肥胖检出率男性6%~8%,女性4%~6%。2000年前后,大城市进入肥胖全面增长期,北京等发达大城市男性7~9岁、10~12岁和女性7~9岁、10~12岁年龄组超重 肥胖检出率分别达到254%、25.5%和17.0%、14.3%,男性小学生肥胖率分别为12.9%和9.1%,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他群体超重率都增长迅猛,但肥胖率还较低,中小城市为4.8%(男)和2.6%(女),富裕乡村为1.2%(男)和0.9%(女),经济中下水平乡村为0.9%(男)和1.2%(女)。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上处于肥胖流行早期,但增势迅猛。提出加强监测、营养教育、科学膳食、有氧锻炼、培养健康饮食行为等肥胖综合防治策略,并针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村人群不同特点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达到早期预防超重发生、控制超重向肥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