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HLA-DR抗原与HBV宫内感染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了解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抗原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探索HBV宫内感染的遗传易感性。方法以1997年2月~1998年8月在太原市传染病医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发生及未发生HBV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各20例,采用序列特异引物PCR(PCR-sequencelspecificprimer,PCR-SSP)技术扩增HLA-DR基因区18对等位基因。判定HLA-DR抗原的型别。计算HLA-DR抗原各型别出现频率并分析其在2组间的差别。结果 DR3、DR51在宫内感染组的频率较高,分别为45%,40%,在非宫内感染组分别为20%。15%,OR值分别为3.27(0.67~17.08)、3.78(0.69~23.02).P分别为0.18,0.16。DR53在非宫内感染组的频率较高.为60%,在宫内感染组为35%,OR值为0.36(0、08~1.54)P为0.20,均未达显性差异。结论 DR3、DR51有可能是HBV宫内感染的易感型.DR53有可能具有保护作用.但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等位基因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用Bioseed Hp-IgG定量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46例胃癌、75例食道癌和100例人群对照的Hp-IgG抗体,用Biotest低解析水平HLA-DRB酶联免疫探针杂交测定试剂盒检测HLA-DRB1等位基因。结果 (1)Hp-IgG阳性组DRB1*08基因频率显著高于Hp-IgG阴性组(13.1%vs4.4%  相似文献   

3.
哈萨克族食管癌与HLA-DR9等位基因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DR9 (HLA-DR9)等位基因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1:2成组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共收集哈萨克族食癌新发病例170例,对照340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静脉血3mL检测HLA-DR9等位基因频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及交互作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HLA-DR9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2.9%,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29,P=0.000,OR=2.97);病例组和对照组有食管或胃病变史分别占26.5%,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40,P=0.000,OR=2.42);病例组和对照组有食管癌家族史者分别占18.20%,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53,P=0.002,OR=2.31).Logistic回归分析及交互作用显示,HLA-DR9等位基因、食管或胃病变史以及食管癌家族史是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危险因素,且后2者均与HLA-DR9等位基因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HLA-DR9等位基因为哈萨克族食管癌的易感基因,与食管或胃病变、食管癌家族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孕妇HBV感染模式与宫内感染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感染模式及其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孕妇及部分新生儿血清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PCR法检测血清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内HBV-DNA。结果孕妇HBV感染率为8.63%(264/3060),HBsAg阳性率为8.19%(251/3060),孕妇HBV感染模式有12种,以“小三阳”模式较多见,占孕妇感染总数的35.98%(95/264)。“大三阳”、“小三阳”孕妇HBV-DNA检出率分别为97.73%(43/44)和26.31%(25/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BeAg(+)、血清HBV-DNA(+)及PBMC中HBV-DNA(+)孕妇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6.15%(6/13)、66.67%(8/12)、70.00%(7/10)。结论孕妇中存在一定数量和程度的HBV感染;感染模式以“小三阳”多见,“大三阳”孕妇体内HBV复制水平较高,易发生宫内感染。HBV宫内感染与孕妇HBeAg(+)及HBV-DNA(+)有关。  相似文献   

5.
HBV感染人体后的临床表现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基因复合体的表达产物直接调控机体免疫状态,这就造成HBV感染后结局与宿主的HLA基因多态性相互关联.此文主要介绍HLA-Ⅰ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发生发展与预防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的关系。[方法]用PCR法检测1 28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及新生儿血清中HBsAg阳性情况。[结果]1 280例血清中HBV DNA阳性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中,有425例HBsAg呈阳性,宫内感染率为33.20%。按母亲HBV DNA含量滴度的高低分为5×103~4,5×105~6,5×107~8拷贝/mL三组,分别为436例、398例、446例,其胎儿宫内感染分别为8例、82例、335例,感染率为1.83%、20.60%、75.10%,经统计学处理三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升高是胎儿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方益荣  叶冬青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366-4368
[目的]研究孕妇人群中HBV的携带率及HBV携带孕妇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分析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将HBV携带孕妇作为目标人群;在孕妇产后采集新生儿脐带血检测HBV标志物,发生HBV宫内感染的新生儿作为病例组,未发生的作为对照组,分析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002~2004,共检测了3415名孕妇,HBV携带率为3.34%(114/3415),城镇孕妇HBV携带率(2.91%)低于农村孕妇(5.62%)(χ2=9.23,P﹤0.01);除2例死胎外,在112名HBV携带孕妇所生的112名新生儿中,有33名新生儿发生了HBV宫内感染,感染率为29.46%;多因素分析显示,孕妇HBeAg阳性(OR=3.1495%CI:1.23~8.04)、阴道流血史(OR=4.4795%CI:1.18~16.99)与HBV宫内感染有关联。[结论]合肥地区孕妇HBV携带率较低,且城镇低于农村;孕妇HBeAg阳性、孕期阴道流血史可能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简称HLA)的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关系是十几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在HLA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联性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矽肺的防治是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HLA基因多态性与矽肺易感性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人卵巢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HBV共价闭合脱氧核糖核酸(cccDNA)表达与HBV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FQ-PCR)检测33例HBV DNA阳性孕妇卵巢组织中的HBV DNA和HBV cccDNA。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相应33例婴儿出生当日和1月龄外周血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FQ.PCR法检测婴儿血清HBVDNA含量。结果33例卵巢组织中HBVDNA和HBV cccDNA总阳性率为51.52%(17/33)。婴儿宫内感染率为12.12%(4/33,4例均为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婴儿母亲卵巢组织中HBVDNA和HBV cccDNA均阳性时,宫内感染率比HBVDNA、HBV cccDNA均阴性时显著升高(P<0.05)。宫内感染婴儿较非宫内感染婴儿母亲卵巢组织中HBV cccDNA的表达水平和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和P<0.05)。结论HBV可感染人卵巢组织并在其中复制,且有可能通过卵细胞垂直传播至子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保护作用。方法以本院2007年10月~2009年10月36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且孕期注射过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为观察组,以38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且孕期未注射过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HBV宫内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并分析乙肝免疫球蛋白对观察组HBsAg滴度以及I-IBVDNA拷贝数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宫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剂量与HBsAg滴度以及HBVDNA拷贝数无关(P〉0.05)。结论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HBV官内传播可能不具有保护作用,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能对孕妇体内的病毒载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乙肝疫苗与球蛋白对宫内乙肝病毒感染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控制宫内乙肝病毒感染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 将纳入研究的 131例乙肝检测阳性孕妇分为 4组 ,分别予以单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单用乙肝疫苗及空白对照。每个病例均作孕妇体内HBsAg、HBV DNA定量检测及新生儿出生即刻的股静脉血中HBV系列检测 ,以了解宫内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在全程单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和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都为 3%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单用乙肝疫苗组为 10 .7% ,对照组为 17.2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应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既可降低乙肝病毒携带HBeAg(+)孕妇的宫内感染 ,又可节约阻断成本。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羊膜腔穿刺术对HBV携带孕妇胎儿宫内感染风险的影响,为产前诊断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就诊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的504例HBV携带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126例行羊膜腔穿刺术的孕妇设为观察组,其余未行羊膜腔穿刺术的378例孕妇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不同HBeAg携带状态、HBV DNA载量、穿刺术中出血状况、操作者资质和经验下观察组与对照组胎儿宫内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504例HBV携带孕妇中胎儿宫内感染的总发生率为4.17%(21/504),其中,观察组感染率为7.14%(9/126),对照组感染率为3.17%(12/378);在HBeAg(+)与HBV DNA>1.0×107 cps/ml 2种情况下,观察组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38%(6/39)、70.00%(7/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在HBeAg(-)与HBV DNA为l.0×103~1.0×107 cps/ml情况下,观察组和对照组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外,穿刺出血情况、操作者资质和经验、分娩方式等对羊膜腔穿刺术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eAg(+)、HBV DNA载量>1.0×107 cps/ml、羊膜腔穿刺术是HBV携带孕妇胎儿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HBeAg(+)、HBV DNA载量>1.0×107 cps/ml、羊膜腔穿刺术是HBV携带孕妇胎儿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当HBV携带孕妇的HBeAg(+)、HBV DNA>1.0×107 cps/ml时,羊膜腔穿刺术可能增加胎儿宫内感染的风险。HBV携带孕妇需要在产前诊断前对HBeAg状况和HBV DNA载量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行羊膜腔穿刺术。  相似文献   

13.
母亲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感染对围生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母亲HBV感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套式多聚酶链反应(nPCR)法分别检测41例HBsAg阳性、12例HBsAg阴性而其他标志物阳性和16例乙肝血清标志物全部阴性的孕产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DNA。结果HBsAg阳性产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DNA阳性率为31.7%(13/4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感染率与血清HBeAg和HBVDNA的状态及水平无关(P>0.05);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阳性率在母亲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均阳性组显著高于仅血清阳性组;母亲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1例母亲血清HBVDNA阴性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阳性,其新生儿血清中检出HBVDNA。结论母亲HBV感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有可能作为载体导致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4.
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程度和宫内感染的关系,评价E抗原定量检测在研究宫内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ECL2010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对69例携带HBV的孕妇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进行E抗原定量检测,同时用ELISA方法测定乙型肝炎标志物及用PCR技术检测HBVDNA,所有新生儿随访一年。结果:在69例被检者中,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32例,E抗原均>1U/ml,HBVDNA均为105拷贝/ml或以上,宫内感染率62·50%。而HBsAg阳性和HBeAb或HBcAb阳性的孕妇,E抗原均<1U/ml,HBVDNA有2例<103拷贝/ml,21例为104拷贝/ml,14例为105拷贝/ml或以上,宫内感染率为13·51%(χ2=85·93,P<0·001)。孕妇E抗原>1U/ml,HBsAg、HBeAg双阳性和或HBVDNA高含量是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结论:测定E抗原含量用以诊断及评价宫内感染具有灵敏、可靠、快捷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HBV母婴垂直传播特点.方法 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单胎妊娠、HBV感染的562例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析HBV宫内感染及产后婴幼儿HBV感染情况.结果 母亲乙肝标志物HBsAg、HBeAg、HBcAb阳性348例,宫内感染35例,宫内感染率10.06%;母亲乙肝标志物HBsAg、HBeAb、HBcAb阳性共214例,宫内感染5例,宫内感染率2.34%.对所有宫内感染病例40例随访,37例转阴,余未感染病例150例随访未发现HBV感染.孕妇乙肝大三阳组与小三阳组宫内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χ2=11.95,P=0.001<0.05);孕妇HBeAg阳性前S1抗原阳性和前S1抗原阴性宫内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χ2=13.74,P<0.05);孕妇HBV-DNA病毒复制量大于106与小于106宫内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χ2=4.29,P<0.05).结论 孕妇HBV病毒复制量高是导致宫内感染的重要因素.产后及时主被动免疫联合免疫治疗是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体外感染人绒膜滋养细胞株JEG-3后对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明确HBV感染胎盘的可能机制。方法用人HBVDNA+血清体外感染JEG-3,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内HBVX抗原(HBxAg)的表达;用Annexin—V荧光素探针标记细胞表面的Ps磷脂酰丝氨酸,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早期细胞凋亡,碘化丙啶(PI)检测中晚期细胞凋亡。结果HBV体外感染人绒癌细胞株JEG-3后,细胞内检测到HBxAg的表达;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和晚期凋亡率明显降低。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双染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状态,HBV血清感染组细胞的早期凋亡水平和晚期凋亡水平均低于正常人血清对照组(t值分别为3.27、2.01,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V体外感染人绒癌细胞株JEG-3可表达HBxA2,从而抑制了细胞的早期凋亡及晚期凋亡;其是HBV感染胎盘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7.
母-儿细胞转运在HBV宫内感染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HBsAg阳性孕妇细胞是否可进入胎儿血循环,HBV通过细胞转运使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机制。方法以2001年12月至2003年10月由太原市传染病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各123例为研究对象。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和半巢式PCR(heminPCR)方法检测母儿细胞转运。结果以GSTM1、ACE基因作为母亲的特异性等位基因,收集到42对信息病例对,其中26例新生儿发生了母儿细胞转运,占61.90%(2642);母儿细胞转运与HBV宫内感染显著相关(χ2=8.58,P<0.01);母儿细胞转运与新生儿PBMCHBVDNA显著相关(χ2=10.10,P<0.01)。结论母儿细胞转运是HBV宫内感染的一个原因,PBMC可能介导HBV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  相似文献   

18.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宫内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阻断乙肝宫内传播的措施,观察其效果。方法 对162例阳3妣阳性孕妇产前3个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每月1次,每次200U,新生儿出生后采股静脉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观察HBV宫内感染率,并和196例未注射HBIG孕妇相比较。结果 注射HBIG组的宫内感染率为1.85%,低于未注射HBIG组5.61%,差异未达到显性水平(f=3.33,P=0.068)。未发现注射HBIG对母亲及新生儿有不良反应。结论 初步提示HBAg阳性孕妇产前注射HBIG可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孕妇分娩方式与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HBsAg阳性孕妇分娩方式等资料,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孕妇和新生儿出生24h内外周血乙肝病毒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母亲和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含量.结果新生儿HBsAg阳性者101例,HBVDNA阳性者30例,二者任一项阳性者113例,宫内感染率为9.5%(113/1 191);孕妇分娩时选择阴道产582例,剖宫产609例,2组宫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8.563,P=0.001);孕妇血清HBeAg和HBV DNA均阴性、HBeAg阳性而HBV DNA阴性、HBeAg和HBV DNA均阳性时,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382、4.919、5.364,均P<0.05);HBsAg阳性孕妇HBV DNA含量≤103和105 ~ 107 copies/mL时的分娩方式与宫内感染均有关(x2值分别为10.777、8.450,均P<0.05).结论分娩方式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有关,HBsAg阳性孕妇选择剖宫产可能有利于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